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为何会失败?看清政府的这些表现就知道了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为何会失败?看清政府的这些表现就知道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015 更新时间:2024/3/19 9:04:35

因此,本将以军事角度出发,对两国的军制进行对比,分析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一、清军军制落后,营伍废弛,英军则已走近代化、正规化

众所周知,清朝的八旗兵和绿营兵加起来有八九十万人,其中八旗兵20多万,绿营兵60多万,居世界各国之冠。但是,军制落后,营务废弛,战斗力低下。

军制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指挥系统不统一。清朝开国之际,将八旗兵半数以上用于拱卫京师,由皇帝和亲统一指挥;另一半驻守各战略要地,直接听命于皇帝的满蒙将军指挥。将由汉人组成的绿营兵由向皇帝负责的地方督抚指挥,武职官员却只有管理和指挥之权,而无调动部队之权。这样一来,虽然集权于中央,但也导致平时不便于统一管理,战时不利于集中指挥。

②薪饷差异大。八旗武官的薪水要比同级绿营武官的薪水高一到四倍左右,此外还有相当乐观的俸米、赏银等,而绿营武官除了正俸和养廉银外,无任特殊照顾。除此之外,八旗和绿营士兵的饷银也是天壤之别。厚此薄彼的薪饷制度,使得八旗官兵养尊处优放荡不羁,以致于怠慢工事;而绿营兵却因为无钱养家糊口,不得不兼以小贩、手艺谋生,因而无心操防。

③八旗、绿营均实行落后的世袭制,以致老弱病残充斥队伍,而且大多数是文盲,导致军队战斗和素质都极为低下。

④武器装备落后。直到鸦片战争时,始终是冷热兵器并用。所谓热兵器,主要是用火绳点火的鸟枪、抬枪,装药费时,射速慢,射程近(100米左右),威力小。所用的火炮主要是明末清初的红衣炮,装填手续复杂,射速慢,射程近,杀伤力小,只配属于步兵,无独立的编制。

营伍废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将军、督抚等统兵大员,安于享乐,疏于军务。更有甚者,冒领额兵粮饷,侵吞修船造炮公款,贪污自肥;有的包庇烟贩,私运鸦片,坐地分赃。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久而久之,军中聚众赌博、吸毒偷盗等恶习弥漫,造成军纪涣散,纪律废弛。

②训练有名无实。八旗兵因懒散成性而厌恶训练;绿营兵因忙于谋生而无心训练。即使偶然搞些训练,也都是偏重于演练冷兵器时代的各种阵式,近于演戏而已。导致的结果就是,由于长期忽视训练,导致士兵战斗力越来越低。

而英军则不同,随着近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其编制和武器装备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成为近代化、正规化的军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军队全部实行统一的领导和指挥,且部队全部装备热兵器。就算是轻武器也装备的都是燧发式步枪和部分雷管击发机步枪,在射程、射速、命中精度等方面均超过清军的鸟枪、抬枪。重武器方面还有榴弹炮、加农炮和臼炮等,有效射程1000—2000米,超过清军的旧式火炮一倍以上。

②英军官兵普遍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而且经过严格的训练,纪律严格,营伍严整。而且在争夺海上霸权和殖民地的过程中,使得英军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具有相当高的战斗力。

二、中国水师落后、海防脆弱,英国则拥有强大的海军

中国虽然在清初就建有外海水师,但仅在广东、福建、江苏设有提督级建制。其他的沿海省份,有的设镇、有的设营,有的旋设旋撤。另外,清政府规定:“沿海各省水师仅为防守海口,缉捕海盗之用。”这一规定,严重影响了水师建设。鸦片战争前,福建水师最大的同安梭船,配备重不过2000斤的火炮八门。广东水师有为数不多被称之为“安炮最多”的大号红单船,其实也只配备了1000斤以下火炮30门。这些战船的火炮数量,只相当于英国海军中的中小型战舰,至于质量则远逊于英舰。这样的战船,焉能在海上迎敌鏖战!

除此之外,海口要塞炮台的构筑,也十分简陋。炮台的构筑仍然是古代城堡式结构,高台长墙,既无顶盖,又无隐蔽工事,火炮只能固定直射、不能俯仰左右旋转,自身的防护能力极差。

而英国方面。由于他本身是个岛国,又处于世界贸易新航道的要冲,为了向海外进行殖民掠夺,十分重视发展海军。鸦片战争前,英国的海军已居世界首位。大型战舰有二至三层甲板,装备70至120门火炮,具有相当大的摧毁力和杀伤力。面对这样一支强大的海军,中国的水师战船不仅在海上与之难以交锋,海口炮台也无法与之抗衡。更何况,战舰是机动的,炮台是固定的,前者主动,后者被动。

此外,英军在发起进攻时,注意集中优势舰炮火力,对炮台实施逐一轰击,形成火力上的绝对优势。这种悬殊的火力对比,正是虎门、厦门等海口炮台被英军轻易攻占的原因,也是清政府忽视海防建设,海防力量的必然结果。

三、英国蓄谋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清朝统治者毫无警觉和戒备

早在16世纪西方的老殖民主义者从海上东来,就把中国作为它们掠夺的对象。1577年,葡萄牙人用贿赂广东地方官吏的办法,窃据澳门。接着荷兰殖民者于1604年和1622年两度占领澎湖,1624年又强占台湾。1637年,英国商船首次来华,就炮轰虎门,拆走火炮,拦劫商船,露出了狰狞的海盗面目。至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为了开辟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更加疯狂地向外侵略扩张,并把中国作为重要对象之一。

但是,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夜郎自大,闭目塞听,根本不了解正在迅速发展变化的世界形势,做梦也想不到“蛮夷小邦”会向“天朝上国”发动武装进犯,毫无警惕和戒备。

1839年,随着广州禁烟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英国政府决定以此为借口发动侵华战争。同年10月,英国内阁会议确定派遣远征军来华。主持广东禁烟的钦差大臣林则徐虽“日日使人刺探西事”,但受时间和侦察手段的限制,对英国的情况了解不多,加上他也存在妄自尊大思想,因此对英国向中国增兵虽有所察觉,却同样掉以轻心,作出了不准确的判断。

1839年9月、林则徐奏称:“臣等细察夷情,略窥底蕴,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华。”1840年6月上、中旬。英国军舰有的已驶抵广州,有的正在来华途中。林则徐向道光帝奏称:“英夷近日来船,所配兵械较多,实仍运载鸦片。现在各兵船只在外洋游弋此东彼西,总无定处,以防我兵火攻,此外别无动静。诚如圣谕实无能力。”最早睁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尚且如此,遑论其他昏溃疆吏。

正因为从皇帝到疆吏对英国的武装入侵普遍丧失警惕,缺乏切实戒备,所以一旦英军舰炮向中国大门轰击时,便猝不及防然,丧失了应变能力。

正是由于以上反差,致使中国在抗英战争中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除以上所说之外,清政府在指导战争方面,具有以下战略失误。

一、打击主战派,重用主和派

当英军入侵,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之时,统治阶级中的一些爱国官吏,以民族大义为重,奋起抗击侵略者。著名人物有钦差大臣林则徐,闽浙总督邓廷桢等。而林则徐则是众

望所归的主战派首领。他在广州,一面排除干扰,厉行禁烟,面精心筹画,加强战备,曾三次挫败英军的武装挑衅,“为外夷所惧”,深受广东军民爱戴。可是,当英舰驶抵大沽进行武力威胁时,道光帝竟听信谗言,以莫须有的罪名将林则徐、邓廷桢革职后又发配新疆。

此后,道光帝所重用的琦善、伊里布、奕山、奕经、耆英、牛鉴等一帮疆吏,不是毫无民族气节的乞和派,就是怯懦无能的纨绔子弟。琦善到广州后,裁军撤防,一意主和,以致懈军心、颓士气,为英军进攻虎门提供方便条件。

用兵之道,择将为先。排斥赤诚爱国、智勇双全的名将重用既无民族气节又无用兵韬略的庸人,这是导致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二、只知消极防御,不善机动制敌

清军在防御作战中,基本上实行既无梯次设防,又无战役预备队的线式阵地防御,株守炮垒,待敌进攻。这种防御,一旦前沿阵地被敌突破,炮台被敌攻占,便全线溃败,再无反击之力。即使阵地防御,也不注意以炮垒为核心,设奇兵于侧后,待敌登陆时,出其不意地反击或伏击之。结果,英军舰炮正面攻击,陆战队从翼侧登陆,实行包围攻击,尽管守台清军英勇还击,终因孤立无援而被敌攻占,这样的消极防御,实在是愚蠢至极!

三、不察敌情,盲目指挥

英国在发动侵华战争之前,根据侦查所得情报,制定了明确的战略方阵。其要点是:用武力手段逼迫清政府接受英国提出的各种条件,如中国政府拒绝或中止谈判,前线司令官可根据自己的判断,用有效的办法进行敌对行动,一直等到中国全权代表签订足称满意的协定为止。

与此相反,清政府在虚骄轻敌思想支配下,根本不注意收集情报,分析敌情,对英军的战略意图茫无所知。正因如此,所以无法提出统筹全局、扬长避短的战略方针,只能盲目地提出“沿海一体严密防范”,“大张挞伐,聚而歼旃”之类不切实际的方针。以“沿海一体严密防范”来说,中国的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口岸众多,如处处设防,势必处处兵力薄弱,岂不正好为机动性强的英船提供可乘之机。至于“大张挞伐,聚而歼旃”,中国的水师战船如此劣,用什么去挞伐、聚歼英舰?倒是林则徐提出的“坚垒固军”,“以逸待劳,以守为战”,不与敌在外洋接仗,伺机在近海或陆地歼敌的方针,比较切合实际。可惜,未被清廷所采纳。

如此一来,清军对英军的动向一无所知,而英军对清军的动向却了如指掌,最终导致清军处处被动,英军着着占先。

反思

纵观鸦片战争一战,清政府如果认真备战,积极发动群众抗战,就算谈不上完全打败侵略者,但给予其重创是完全没有问题的。然而,清政府从上到下,弥漫的是一种消极避战、怯战的情绪,只知道一味求和,扼杀群众的抗战积极性,从而失去了赖以战胜侵略者的最深厚的基础。如此一来,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只能以失败告终。

更多文章

  • 清朝276年历经12位皇帝,能答全的人不多,能答出在位顺序的更少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清朝16位皇帝名单,清朝各代皇帝及关系,清朝皇帝在位列表及人物关系

    我们就从人们比较熟悉的康熙皇帝开始,康熙是乾隆的爷爷,中间隔着一个雍正,这样我们一下就厘清了三位皇帝。康熙和乾隆都在位60年,史称“康乾盛世”,康熙能当60年皇帝是因为当皇帝早,8岁即位;乾隆能当60年皇帝是因为活得长,89岁驾崩。雍正夹在两人中间在位13年,实际上是一个比较“苦逼”的皇帝,在位期间

  • 雍正令人整理发行的奇书《大义觉迷录》,到乾隆时期却被列为禁书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古往今来,但凡涉及批判皇家的书籍都被列为禁书,不允许出版发行。试想一下,皇帝怎么可能会放任批评自己,或是一些不利于自己的书籍广为流传,作为臣子,评价皇帝的书籍除非是歌功颂德,否则的话一律不允许,会被认为是大逆不道,严重者就要被处以极刑。然而雍正皇帝在位之时,他却亲自令人整理发行了一本关于自己与草民辩

  • 清朝闭关锁国,但还有一个港口开放,却把持在一群商人手中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是一个封闭的封建王朝,自认为天朝物产丰富,不需要同外国互通有无,所以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多次拒绝外国使者的通商要求,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然而所谓的闭关锁国,并没有彻底封禁清王朝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即使是乾隆年间,还保留着一个对外开放港口:广州港。广州港就是清王朝仅有的海关,但就是这样的一个海

  • 太平天国一成立,洪秀全天王府就纳女眷2300多,他选妃标准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太平天国洪秀全永安封妃,太平天国洪秀全封七个王后,太平天国洪秀全被手下人称为什么

    洪秀全号称“天王”,可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不过他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时间最长的农民起义,曾一度和清廷抗衡。洪秀全究竟有什么能耐?洪秀全出生在广东花县一个耕读世家,家庭条件还算不错,7岁时就在村中读起了私塾,对四书五经非常熟悉,家人都认为他未来会考上状元,光耀门楣。然而事与

  • 马未都有一把乾隆天字十七号宝刀,可惜是复制品,真品价值5000万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乾隆十大顶级宝刀,马未都鉴定最好的古董,乾隆皇帝御用宝刀图片

    唐朝诗人高适在《送蹇秀才赴临洮》中,写下了“倚马见雄笔,随身唯宝刀”经典名篇。高适一介书生,尚且有随身配宝刀的英雄气概,更不消说马未都了。马未都也是一个有英雄情怀的收藏家,手里收藏有不少名刀。譬如大名鼎鼎的戚家刀,马未都也收藏有。不过,戚家刀与马未都所藏乾隆十七号宝刀就显得小巫见大巫了。马未都这把乾

  • 中国历史上,人口最多不过五千万余,清朝为何能使人口达到四亿?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清朝各省人口数量排名,清朝中叶钦州人口,清朝人口增长靠玉米还是红薯

    一、清朝统治者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众所周知,明朝之所以灭亡,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百姓赋税过多,负担过重,尤其是进入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财政亏空,国家没钱,只能加大对老百姓的剥削。到了万历年间,所谓的“三饷”对老百姓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于是,在朝廷的剥削下,百姓不得不揭竿而起,导致明末农民

  • 清朝被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过着怎样的生活?活着比死亡更痛苦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据《研堂见闻杂录》中记载:“按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顺治十六年七月十一日,因“科场舞弊案”被流放的吴兆骞、方拱乾等八名举子以及家人,经过了一百二十天的艰难跋涉之后,到达了宁古塔,开始了生死未卜的流放生涯。数十年后,对于在宁古塔地区的生活,吴兆

  • 民国这对才子佳人,与徐志摩夫妇有相似的开始,结局却完全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民国诗人徐志摩的爱情,民国年间十大才子佳人,民国各种架空结局

    少帅张学良,是民国时期最富盛名的美男子之一,他集权利与容颜于一身,自然引得无数名媛争相投怀送抱,他也落得个花花公子的称号。少年的张学良,整日混迹于各种交际场所,自然就结识了无数的大家闺秀,豪门靓女,比如宋美龄,比如蒋士云,又比如赵一荻。然而作为结发妻子的于凤至,自然是看出了这位翩翩公子的秉性,再者说

  • 1906年清末水灾,百姓流离失所十室九空,清朝统治真的气数已尽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清朝有记录的水灾,晚清旱灾到底有多严重,清末有几次灾害

    【1906年清光绪32年江苏、安徽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在这个已经千疮百孔,处于风雨飘摇阶段的晚清时期,严重的自然灾害使本就生存困难的江、皖地区百姓更加雪上加霜。而大清王朝也在一次次的内忧外患之下离最终的灭亡为时不远了。【被冲毁的房屋】由于江苏各江、河、湖排水不畅,一旦夏秋之际连续降雨,就很容易

  • 钱钟书的《围城》,被誉为“新儒林外史”,主角方鸿渐还不如范进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钱钟书的围城为什么能被选中,围城许鸿渐结婚,围城钱钟书小说txt下载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所写的一部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讲诉的是晚清知识分子的故事,不过故事里的知识分子,通通让人笑掉大牙。将《儒林外史》和《围城》相提并论还真不过分,《围城》的开篇就说,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1937年,当时正所处于大变革的时候,小说主角方鸿渐留学回来,从此展开了他和其他几人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