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宋朝第一谜案:宋太祖赵匡胤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大宋朝第一谜案:宋太祖赵匡胤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295 更新时间:2024/2/5 15:41:23

首先从找赵家兄弟的来路说起。赵匡胤本是后周的一名大将,最初是在后周开国皇帝郭威手下的小军官,和郭威的养子柴荣是多年并肩作战的战友,后来郭威去世,选择柴荣为继承人,就是著名的后周世宗,政治才能和品德性格都不错。柴荣继位之后,作为他的得力战友的赵匡胤,就步步高升了,最后基本掌握了后周的整个军事大权。只可惜这个柴荣皇帝英年早逝,身后留下了年仅七岁的幼子,继承了后周的皇位。而赵匡胤呢,眼看着尊贵的帝位就近在眼前,小皇帝年幼无能,只要自己跳一跳,就能摘到这个诱人的大桃子。于是他不禁动了篡位之心。经过精心的策划经营,终于在公元960年,发动了兵变,将柴荣留下的孤儿寡母赶下了台,自己登基称帝,建立大宋朝。

从建立北宋到驾崩辞世,赵匡胤当了16年的皇帝。他一共有四个儿子,其中两个比较短命,幼年时就病逝了,剩下大儿子赵德昭和小的赵德芳。在他去世时,德昭已经26岁了,而德芳也已经18岁,他俩才智和品德都不错,体质也强健,可是,为什么赵匡胤死后,当上皇帝的不是他的儿子们,而是他的弟弟赵光义呢?赵匡胤的儿子当时都已经成年,在这俩人面前,赵光义能坐上皇位,不能不让人产生疑问。赵光义此人,在历史上留下的名声一直不太好,官方史料《宋史》就公开评价了他:志向远大但是才能一般般,喜欢武力作战却智谋不足,对外人纵容而对自己人好猜忌。在宋朝的野史和司马光的正史中的记载可以让我们一窥当时的真相:那年的农历十月,一个下着鹅毛大雪的夜晚,太祖赵匡胤诏宣弟弟光义入宫,兄弟二人一起饮酒,当时屏退了左右侍者,两人谈了些什么都没人清楚。只是远远地透过投射在窗子上的影子,看得出晋王赵光义曾经在对饮的过程中离开桌案避让皇帝哥哥。不一会儿,只见太祖似乎发怒了,拿起桌案上的一种叫玉斧的陈设玩器,使劲地砸到地上,并有呵斥声道:“好为之!”意思就是“你做的好事!”因为这个响动比较大,被外面的侍者听到而后有所记载,而他们兄弟俩究竟是因为何事生气、具体都说了些什么,就难以完全还原了。

一会儿之后,赵光义离宫回自己府上去了,而太祖也脱衣上床休息去了。到了四更天,就突然传出消息:太祖驾崩了!宋皇后命一个太监快去宣皇子赵德芳进宫。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的是,赵匡胤活着时,一直没有立太子,所以这里说传“皇子”进宫,而不是“太子”。然而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太监根本就是赵光义的人,他没有去宣赵德芳,而是去了赵光义的府上,把赵光义给带进了寝店。宋皇后听见外面传来的走动声响,急切地问:“是德方到了吗?”’话音刚落,赵光义就进来了,宋皇后一见到是他而不是皇子,惊呆了,心知大事不好,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来的是这个强悍的皇弟弟,说明皇位的事情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了,甚至自己和两个皇子的性命都不知道还能不能保得住。她连连向光义哀告:“求管家顾怜我们母子的性命!”赵光义也神情悲切地说:“皇嫂不用担心,我们共享富贵。”次日,晋王赵光义就登基了。

不管斧声烛影的记载究竟是谜案,还是真相,事实上赵匡胤的暴毙都是很意外的,意外得叫人忍不住想探究。当年在太祖死前的几个月,他的健康状况还是很不错的,还在外地各处巡视,史书上也始终没有他此前有生病的记录。如果说他是因为饮酒而死,也经不起推敲,其实他个人是一贯重视节制饮酒的,曾经说过“沉湎于酒精的刺激,还能做什么人事?”所以,即便说他是死于这场喝酒,也很有可能是酒中有毒。结合赵光义后来的行事,可以说他是惯用下毒的招数,后来的孟昶李煜,都是他用毒酒毒死的。再者,太祖死去的那天夜里,宋皇后不是宣光义进宫,而是宣赵德芳进宫,可以肯定地说明赵匡胤是没有留下旨意让他弟弟继承皇位的。

以上是认为太祖是非正常死亡,赵光义非正常继位的说法。而另一派史学家的观点与此相反,他们认为赵光义继位是有理有据的,证据就是“金匮之盟”。那么,这个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史载赵光义坐上了龙椅之后,召见了一个对于大宋朝非常重要的人物:赵普。赵普是赵匡胤的创业助手,他一力策划并促成赵匡胤当年兵变称帝,后来当上了太祖的宰相。但是这个赵普之前和赵光义并不和睦,甚至一度对立,赵普在晚年因工作失误被赵匡胤被免去宰相职位,给了一个看似高贵却无实权的闲职。此时赵光义抢在两位侄儿前面坐上了龙椅,赵普被召见,他向皇帝奏道:自己之前曾承太祖的母亲杜太后的旨意,写过一份秘密诏书,这份记录着太后懿旨的文件就是“金匮之盟”。赵光义一听叫赵普马上把这份诏书交出来。最终,赵普在宫中的某个秘密地方找出了这个重要文件。赵光义的继位由于这个文件的佐证,而变成合情合理的事情,而他和赵普二人也冰释前嫌,赵普东山再起,重新做回了宰相,辅佐宋太宗赵光义。那么,这个“金匮之盟”的具体内容究竟是什么呢?

并没有哪部史书上有记载“金匮之盟”的文件原文,但是有相关的其他记载如下:《宋史杜太后传》说:赵匡胤和赵光义俩兄弟的母亲杜太后,在病危之际叫赵匡胤和赵普来到病榻前,向两人说了她最不放心的事情。太后问赵匡胤:“儿呀,你可知你为什么能得到天下,坐上今天的这个位置吗?”赵匡胤眼见老母亲不久于世,只顾着悲伤哭泣,说不出话来。太后又追问了一遍,看来对这个事情是真的放心不下啊。于是太祖擦擦眼泪回答太后说:“儿臣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凭借祖先的积德和太后的护佑。”太后吃力地摇着头说:“不对。不要说这些虚的,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周世宗把皇位传给了一个七岁的小娃娃。如果后周是由年长成熟的人主政做皇帝,你哪会有机会夺取天下!”太后一番话说得赵匡胤惶恐不已,太后又接着说道:“如今我要死了,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咱家的江山皇位能不能永久稳固。今天我在这里交代你:等你百年之后,要把皇位传给你的弟弟光义。四海之大,黎民之多,如果立年长有能力的人为君主,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啊。”太祖赵匡胤是个大孝子,他顺从了母亲的遗愿,“儿臣不敢不听娘的教诲。”太后于是转过头,看着赵普说:“你把我今日所说的话记录下来,任何人不可违逆。”于是,赵普就在太后的病榻前研墨铺纸,记录下了这份杜太后的遗诏,并在结尾处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赵普书”。写成之后,小心地收藏在一个黄金盒子里,命亲信可靠的宫人保管起来。

但是说起来这份遗诏的真实性,也经不起推敲。首先,太后死的时候,太祖皇帝赵匡胤35岁,他的儿子德昭已经11岁了,太后怎能断言将来赵匡胤死后,德昭还是幼小未成年呢?其次,这件事情的当事人就三个,太祖一死,就只剩下赵普一个了,那么这份诏书的真实性又有谁能证明呢?会不会有另一种可能,就是赵普素来和赵光义不和,现在赵光义却当上了皇帝,难保不会对赵普不利,而滑头的赵普为了讨好新主子,是不是有可能编出这份太后遗诏,为赵光义正名呢?而他自己也借此再次登上丞相之位,东山再起。第三点,结合赵光义上台后,他的弟弟和俩侄儿的结局,来推测一下和金匮之盟的关系。先说他的弟弟廷美,如果按太后的意思,哥哥传给弟弟,那么在太宗赵光义死后,这个皇位是应该由弟弟赵廷美来继承的。但是在太宗即位几年后,就有人告发赵廷美有篡位之心,于是被贬到西京去了,到西京后不久,他又被人告发勾结兵部老大企图造反。于是再次被贬,38岁就病死在了异乡。赵匡胤的次子德昭呢,在太宗继位三年后的某天,德昭被太宗训斥了一顿,回去后就自杀了。德芳在23岁,正当青壮年的时候,也死了,据说是病死的。

就这样,在短短七年之中,有可能和太宗赵光义争夺皇位的三个人都死了。究竟是自然巧合还是赵光义的暗中操作,都不得而知。支持赵光义正统说的学者又认为,如果结合赵匡胤在位时期始终没有立太子,而且重用提拔弟弟赵光义,甚至比对自己的俩儿子还重视,儿子都没有封王,而赵光义是被封为晋王的,而且还兼任开封府尹,从这点看,是不是可以推测太祖在位时是有意将弟弟当成接班人来培养的。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俩之间,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历史留给了我们一个大谜团。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仿佛是天道轮回的注定,赵光义得到了皇位,并将之传给自己的儿孙,然而到了后来的靖康之难,赵光义这一支除了南宋高宗赵构之外,全部死绝,最后高宗传位无人可传,无奈只有选择了赵匡胤这一支的七世孙赵昚,来继承皇位,从此皇位又回到了赵匡胤的后代手里。历史留给我们需要做的,除了对真相的探究,还有深深的反思和经验教训的总结。

更多文章

  • 朱棣登基后,一直不知道让哪个儿子继位,一位大臣一语道破难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棣是想让谁来继位,如果朱标继位朱棣打得过朱标吗,朱棣哪一年登基

    朱棣的嫡子朱高炽(chi)虽没有冲锋陷阵的才能,还是半个残疾人(腿瘸),还是个大胖子。但他有一项本领,特别善于守城。朱棣代表深入腹地,直取应天(今南京),他的老窝顺天(今北京)就陷入了孤立无援,极有可能被进攻,如果守城失败,那么历史就将改写。朱高炽守北平时,深知责任重大,每天四更就起床,二更才睡;一

  • 成吉思汗屠此城,一个不留,原因竟与他这个孙子有密切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成吉思汗为孙子屠一座城,德王是成吉思汗孙子吗,成吉思汗子孙为什么自相残杀

    那么要说历史上屠城最有名的国家,要属蒙古了,主要是铁木真与他的子孙在扩张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杀戮与征伐。据不完全统计,成吉思汗及子孙在扩张的过程中,从开始到结束杀了不下两亿人。这在当时世界人口本身就不到十亿的情况下杀了如此多的人,简直是一场人类的浩劫。那么屠城的目的是什么呢?主要有这么几点:第一:抢夺物

  • 刘邦杀功臣时都多次遇到反抗,朱元璋杀功臣时他们为何乖乖就范?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登基之后,与刘邦做了同样的一件事,那就是大杀功臣。刘邦铲除异姓,有人造反,为什么朱元璋铲除功臣,历史上怎么没有记载有人反抗?其实,朱元璋吸取了刘邦的经验,在前期就做好准备。朱元璋在此事上手段比较高明,臣子们即使要谋反,但他们的手上没有兵权,他们虽然有公爵,侯等的爵位,也有一些

  • 第一个当过和尚的皇帝,娶尼姑做皇后,是朱元璋的前辈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江苏和尚尼姑结婚,朱元璋当和尚的经历,和尚和尼姑的爱情会天长地久吗

    说起高昙晟,可能许多人对他都没什么印象,这是因为他当皇帝的时间不是很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史,一起来了解一下他。高昙晟,本是隋末唐初怀戎寺庙里的一个僧人,出家人理应慈悲为怀,可他却恰恰相反,不仅心狠手辣,还野心勃勃,不甘于只是做一名小小的僧人。公元618年,以做法事为名,召集县里百姓聚集一处,与五十

  • 同样是削藩,为什么康熙帝成功,而建文帝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建文帝削藩和康熙削藩,建文削藩怎么削的,康熙削藩视频完整版

    第一点原因:个人才能有关建文帝是一个比较犹若寡断的主,遇到事情总会犹豫不定,另外在削藩的时候建文帝的行动措施也有问题,他在朱棣造反的时候,说出:“不可伤叔叔性命的话”,这就造成了手下的士兵被束缚了手脚。但是康熙帝就不一样了,纵观康熙帝的一生你就会发现,康熙皇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成年后先后平定三

  • 崇祯皇帝为什么守着宫中万两白银不用,却把它留给李自成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崇祯为什么不答应李自成的要求,崇祯是李自成埋的还是清朝埋的,如果崇祯答应了李自成的三个条件

    万历年间,万历皇帝在摆脱首辅张居正后,挥霍无度穷奢至极,当时的大明朝已是内忧外困,已没有再多的银子来供他消耗了。但是这并不妨碍这位皇帝敛财,他决定开矿发家致富,发展采矿业,银子不就有了吗?从万历二十四年起,就下旨禁止民间采矿,留着由官家来采。并派亲信太监驻矿,称之为矿监。仅通过一年搜刮万历二十五年,

  • 为什么说清朝推翻明朝是历史的一种进步?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点:清朝消除了南北对抗纵观中国历史,大一统王朝和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是对抗的,比如说匈奴,女真等等,历史上的大统一王朝都会为对抗北方消耗许多财力物力人力等等。但是清朝统一了全国以后,老百姓再也不用去北方抵御少数民族了,统治者再也不用修建长城了。另外清朝战胜了明朝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元朝的时候虽然也

  • 朱元璋为子孙立下三条遗嘱,间接导致明朝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元璋死后的明朝历史,明朝秦升冤死朱元璋悔过,王立群说明朝朱元璋

    朱元璋临去世的时候,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立下了三条遗嘱,而正是这三条遗嘱却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那么朱元璋到底是立下了什么遗嘱呢?第一条:子孙后代全部养起来朱元璋登基的时候就说过这一件事,就是以后凡是朱元璋的后代,不用自己吃苦做事就可以领养朝廷的奉银,除此之外衣食住行全部都由国家承担,按理说一个庞大的明

  • 武松和宋江的关系很差吗?为何武松却成不了宋江的心腹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新版武松和旧版武松,武松和宋江的关系,武松被抓武二娘去救武松

    据原著介绍,武松和宋江是在柴进的府上认识的。柴进是个喜欢结交江湖好汉的一个人,武松因为与人打架来到府上避难,可是武松因无依靠,这一住就是一年的时间,柴进也渐渐对其冷漠了。后来,宋江来到府上后,认定这是一个人才,于是果断拿出银两,为其治病,待病好后武松要回家看望哥哥,宋江不仅为其准备了路费,还要亲自相

  • 朱元璋为什么能当皇帝?试问有几人吃过朱重八的苦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重八对朱元璋的评价,电视剧朱重八与朱元璋,明朝朱元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有一句谚语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它自出生开始就没有一天不在吃苦,在元朝末期,起义四起,战乱不断。朱重八还不到10岁,短短数年间,先后经历了父亲饿死,母亲饿死,哥哥嫂子饿死。年幼的朱重八,只能拖着亲人的尸体,却连一处安葬的地方都找不到。在那个战乱纷争的元朝末年,元朝的军队养尊处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