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两晋士人对楚辞的理解,看两晋士人的处世之道

从两晋士人对楚辞的理解,看两晋士人的处世之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615 更新时间:2024/3/10 20:06:03

[var1]

两晋士人的楚辞接受成因

一两晋政局与士风嬗变

1、西晋政局与士风

两晋文学新变,这种现象的形成与此时学术密切相关。玄学是两晋学术的主流,谈玄注重声音之美,玄学清谈与阅读方式的变化对当时的楚辞接受有所影响,两晋形成吟咏楚辞的风尚和注重研究楚辞的音韵特点正与此相关。

然而,体则《诗》、《骚》的作品在东晋仍然作为支流存在,一脉尚存。同时,庄骚同源论、出处同归等观点也影响到了士人对楚辞的认识。

此外,西晋受楚地文学、风俗影响较大的士人由吴入洛,东晋衣冠南渡,在南方定居,楚地的山川之盛,楚声、楚歌悲韵与以悲为美风尚的契合,楚地祭奠、纪念屈原的风俗都无疑会影响到两晋士人对楚辞的接受。

历经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三代,曹魏与司马氏的争权交替已完成。政权逐渐一统,士人们的功名心也随之被激起.

西晋建立看似是开创新朝,但立国依靠的还是曹魏时期世家功臣的支持。辅佐晋武帝的贾充、裴秀、荀勖、王沈、羊祜等人。

然而,只要世家大族把持权力的局面没有被打破,政治人才基础狭隘化的现实便很难改变。

晋武帝晚年为了改变“君弱臣强”的局面,重用外戚和亲信,坚持让齐王攸之国,要之,当时的仕进之途不外有三,其一是世家子弟凭借门第之资;其二是寒素者靠学问文章或姻亲关系起家,如张华、潘岳无不是受到妇翁的引进,左思也是因为妹妹左芬入宫为嫔后起家秘书郎;其三是依附宗室、外戚、权臣,以期拔擢。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士人只能依附于宗室、外戚、权臣。

2、东晋政局与士风

衣冠南渡的士人痛心于国难,对个人前途感到茫然,新亭对泣,两晋之际和东晋初年对西晋灭亡的反思文字也较多,如干宝《晋纪总论》。然而,随着士族在南方定居,偏安一隅的心态占据了上风,西晋虚无放荡的风气重新盛行开来。

对政局影响甚大的乃是虚无放荡之风。言其政的三大不当处:一是不以北伐为目标,光复晋室;二是官吏耽于酒色,不能与君分忧;三是选官不以德才为先,倚靠世家权势候选,在位者反而讥讽奉法守礼、专心理政的同侪,不务实事。

总之,东晋名士为官,常不办实事或嗜酒放纵,缺乏实际的理政才干。像孟嘉这样自检的名士尚能因在其位不谋其职而挂冠离去,多数人是居其位不司其职,还以此风流自得的。

除了虚无任诞之风,东晋政局的关键问题之一在于北伐事业一再受阻,而内乱屡起。一旦北伐与士族的利益相冲突,便会受阻。东晋也有部分忠直之士,以身殉国,颇为爱国情怀。

晋代文学与时代表现出一定的疏离。总之,晋人肯定屈原的人格与才情,将吟咏楚辞视为名士风尚,但是在实践中未必采取他立身处世的方法,正如他们在诗文中一边抒发山林之思一边心怀魏阙。

[var1]

二、西晋学术与对楚辞接受的影响

·1.儒学的影响

晋代学子不完全是出于求学的目的入学。不过,正是因为摆脱了儒家诗教和忠君观念的束缚,两晋士人对屈原的才能之高与其现实不遇激起的巨大落差深感不平,抱以理解和同情的态度。

晋人虽多不采取儒家的价值观念,但多注重《诗经》、楚辞的文学性价值。谢玄认为《诗经》中最好的是《小雅·采薇》开篇情景交融的佳句,谢安觉得《大雅·抑》中卫武公的话最具深远的情致。卫武公意在劝告周平王要有远大的谋略治国安邦,有了远大的政策也要随时宣告臣工。

玄风大炽的潮流之下,儒学仍有一定影响。儒学的影响主要不在于立身处世,而在文辞之资。

2.玄学的影响

玄学是两晋学术的主流,而庄子和屈原作品皆源于楚文化,二人皆是狂狷之士,不能掩饰其情,将其情性发而为文,这或许也是晋人将吟咏楚辞的行为视作名士风流的原因之一。

揭示屈原与庄子的文章都是本我真性情的流露,不加缘饰,更无作伪处。晋人通过老庄之学寻求超脱,却又难舍功业名声,屈子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精神远逝。

西晋谈士已经开始注意声音之美。两人的对谈词隐而美,颇见言语间的机锋。可见清谈与逞辞之风和注重声律颇有关系。

而王濛与支遁谈玄,提前就构思了内容,并精心选择合适的辞藻来表现才思,论辩时自认为说的是绝妙的玄理言辞。

《言语》第28则记载谢尚年轻时慕名去拜访擅长清谈的殷浩,殷浩揭示义理的时候言词通达清楚,文采华美丰富,谢尚被其深深吸引,听得十分激动投入,都没发现自己已经汗流满面。可见殷浩清谈时候的语言已达出神入化之境。

殷浩虽在谈义理上落了下风,还是逞才游辞,虽其言于清谈浮而不实,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可见其言辞之盛。

谈玄既重辞藻,便不得不从文典中取资。既好声音之美,好诵读,楚辞和其他辞赋便成为名士的读物。

[var1]

两晋学术与“诗骚之体尽矣”辨

一地理与风俗影响

1、楚辞与山川之盛

楚辞本是南方文化的产物,受地理影响。楚辞的惊采绝艳更离不开楚地的山川之盛。《诗经》的景色描写较楚辞简单得多,地理是一个重要因素。

延续了西晋诗歌的感物兴思。王廙的《春可乐》以骚体的《九歌》句式写春景及上巳节的习俗,清新流丽:春日冰消雪融,草木初生,漫山青翠,此时春游作乐,曲水流觞,品尝时鲜,甚可乐兮。诗中的“茆”为莼菜,“鲊”乃江南的特色腌鱼,则此诗必作为王廙渡江之后,属于在东晋朝的作品。

时序题材多以悲秋为主,末了表达自己仍心系王道的心情,是东晋少见的“言志”之作。这些作品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操与贤人失志的感伤之情,也间接体现了与楚辞的精神联系。

表达了生命之思,哀人生短暂,不由感伤,最后虽以玄理自我开释,但诗中的忧生之嗟非一般的玄言诗所有。写秋景已经不同于西晋的作品,不再泛泛写常见的大雁、蟋蟀、寒蝉等意象,对落叶、白露、秋夜的描写更为纤细。

2、地理因素对楚辞接受的影响

吴越之地与楚相接,越国灭了吴国,其后又亡于楚,三地习俗相似,江东自楚国灭亡后逐渐成为了楚文化的据点。

自战国到三国,江东与楚文化的渊源实深矣。晋灭吴后,大批吴地士人入洛仕宦,同时进行文学创作交流活动。入洛文人的创作活动以陆机、陆云兄弟为代表。

可见一时影响。经历亡国播迁的吴地文士,对楚辞有更深切的认同感。入洛后,出于对南方故土的思念,“荆土”、“荆林”、“江湘”、“江汉”、“江介”、“江潭”等物象时常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陆机作《吴趋行》盛赞吴国历史文化和水土风俗.。

陆云的作品用韵亦多依楚声,而陆机对音韵更为精通,云故而请之审定。以所作稍有不合韵律处而遗憾。而其作品能够被推崇并流行开来,也反映了时人对拟骚之作的喜爱。

入洛文人既用楚音,又在诗文中书写南方的名物,化用楚辞的语词,运用楚辞的典故,对扩大楚辞的传播与接受应有一定影响。到东晋时期,士人喜爱吴声歌,甚至亲自参与创作,有谢尚作《大道曲》、孙绰作《情人碧玉歌二首》、王献之作《桃叶歌》等。

山水之兹正是随着士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而兴起的,骚体句式也构成了其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对南方明秀山水的喜爱或促进了东晋士人对楚辞的阅读与接受。

[var1]

二两晋楚辞接受个案研究

1.陆云对楚辞的文学接受研究

《逸民赋》表达隐逸山林的精神寄托,当是由仕宦的凶险有感而发。陆云希望能从古之逸民隐居丘林,将隐居生活的高洁与世俗生活的溷浊相对照。

用《渔父》意旨,悲叹世道溷浊,无若隐居自修。继而又直陈贪名求利者将亡其身,魏晋人慨叹时节如流,根本原因源自内心对生命悲剧的深切认识。倏忽一世,人去无声,唯有名可留世。若不能立德、立功、立言,只能湮没当世。自我期许的焦虑萦绕着陆云。

其“六义”与陆云“清省”的审美理想颇有共通处。《九愍》虽拟屈原《九章》而作,不过其间夹杂了陆云本人的许多思想与情感,并非纯粹为愍骚而作。时局动荡,陆云在其他诗文中所不能明写的,都可以在《九愍》中宣泄,借屈子之酒杯浇己之块垒。

2.郭璞对楚辞的接受与新变

郭璞曾著《楚辞注》,在注解《楚辞》的过程中,必然也加深了对《楚辞》的理解与接受。在人生际遇上,屈原经历了从被委以重任到疏远外黜的痛苦落差。第一次被楚怀王外放汉北,他体会更多的是忠而见谗、信而被谤的痛苦。

到顷襄王时期的第二次外放,郢都沦陷,一路流亡,加深了忧国伤世之情。而郭璞的经历正好相反,先是预见晋室将乱,南渡避祸,历经艰辛。

晋室倾覆和国土沦丧外族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之情,心态从隐逸出世转为入世。渡江后他因擅长占卜被擢用,开始积极参与政治,但并不得志。

二人身份殊异,却有相似的经历和感情基础,有着一定的精神联系,但又不尽相同,因此存在共振也存在新变。

郭璞与屈原皆是时代动乱的记录者,有着深刻的生命意识,在虚幻的游仙中寄寓其对理想家园的探求。从而塑造了悲时伤世、上下求索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使作品富有形象性。

郭璞和屈原一样,都用自己的作品记录了国家遭遇动乱时人民流亡的情形,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哀悼楚都和记叙动乱的作品主要集中于《九章》。

《哀郢》追忆郢都遭难,记叙了屈原对故乡的思念的痛惜。他仰天发问,为何让楚国百姓在动乱中遭殃。仲春二月,本是美好的季节,但是郢都人民只能仓惶出逃故乡,流离四方。屈原本欲登高舒忧,望着滔滔江水的又生出哀痛惶惶之情,感叹故都渺茫不得归。

在《抽思》里他寄寓于魂梦,在星月下一路南行,彻夜奔波,但故都连在梦中都如此遥远,长路营营,不得径行。在流亡中,即使是昼长夜短的孟夏,也漫如长年,拳拳之心无处安放。

[var1]

更多文章

  • 韩信被请出武庙后又被请进去,为何吴起和白起被请出后没被请进去?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韩信为什么能进武庙,韩信为什么会被列入武庙十哲,孙武吴起白起韩信谁最厉害

    [var1]韩信。原唐武庙十哲排位为:张良、白起、田穰苴、韩信、孙武、诸葛亮、吴起、李靖、乐毅、李勣。能够看出,韩信在唐武庙中排位第四,位置比孙武、诸葛亮、吴起还高。可到了宋乾德元年(963)六月,昭等议升汉灌婴、后汉耿纯、王霸、祭遵、班超、晋王浑、周访、宋沈庆之、后魏李崇、傅永、北齐段韶、后周李弼

  • 他是赵王朱高燧的后代,性格敦厚素有贤名,为何会突然自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赵王朱高燧之死,赵王朱高燧有哪些儿子,赵王朱高燧后代爵位继承

    朱高燧被封为赵王之后,也没有立马就藩,而是奉朱棣之命据守北平。朱高燧一直觊觎太子之位,但始终没有得逞。经过几次教训后,他收敛自己,没有参与二哥朱高煦最终的谋反,为自己换来善终。他去世之后,嫡次子朱瞻塙袭封赵王,之后几任赵王表现一般,没有出现特别贤明的。尤其是第四任赵王朱见灂,他是朱高燧的曾孙,此人多

  • 此一战,秦国全军覆没,三帅被俘,无一士兵逃脱!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秦国军队霸气场面,楚国vs秦国,秦国的历史

    [var1]秦穆公周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30年),晋文公会同秦穆公围攻郑国,讨伐郑国对晋怀有齐心用心。晋军驻正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县),从东、东北面围郑;秦军驻正在氾南(今河南中牟县南),从西面围郑。郑文公为救济国家求助紧急,派特使烛之武奉劝秦穆公:晋、秦围郑,郑国晓得要灭W了。可是郑国灭W关于秦国

  • 2500年前孔子的一句“脏话”,影响千年,现在成了老师口头禅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孔子随口骂了一句话成了口头禅,孔子最经典的言论,孔子曾经说过的经典话

    [var1]孔子出生在春秋晚期,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周游列国,他门下的学生非常多,有贵族也有寒门子弟,这些人在成为孔子的学生后都是十分的认真好学,但是我们也知道,在学生中,总有几个人是非常调皮的,比如说宰予,他也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在三千弟子中也是可以排名前十了,但是这个人虽然是十分的聪明,可是却一直都

  • 孔子弟子请百姓喝粥,孔子听说后,为何派人把粥给倒掉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孔子喝粥的故事,孔子弟子对孔子评价,孔子与学生喝粥图片

    [var1]孔子一生注重教育,强调用儒家思想来感化别人。他的教育理念,至今仍被后世教师奉为至理名言,他的思想也深深地影响着弟子们。在他的教育下,很多弟子都成为了克己复礼,富有同情心,且乐于助人的人。眼瞅着弟子们一天天的变化,孔子心里也十分开心。而就在孔子一位弟子大发慈悲,开棚施粥,请老百姓吃饭时,孔

  • 秦国新军20万,锐士却只有1600人,秦国特种兵选拔有多难?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国精锐军队名单,秦国军队等级,秦国军武功制度

    [var1]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确立了凭军功封爵的制度,秦国军队异军突起。在收复河西的大战中,秦国新军击败魏武卒,让天下为之侧目。各国称秦国这支能击败七国最强陆军的军队为“锐士”,即大秦锐士。荀子在《荀子·议兵》中说:“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在这里,荀子对秦锐士的

  • 中国历史上竟还有个“英国”,存世300多年后,被楚国所灭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楚国与英国,春秋战国有英国吗,战国时的楚国灭了欧洲的英国吗

    [var1]据史料记载,英国的始祖为上古时代的皋陶(gāoyáo)。皋陶是一位贤臣,在尧帝统治时期被任命为掌管刑法的“士”,帮助尧帝和舜帝制定了刑法和教育,因此被史学家和司法界认定为中国司法的鼻祖。因为皋陶为人正直,又善于教化管束百姓,所以被尊为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var1]舜帝继

  • 孙膑被他挖去膝盖骨刺字脸上,孙膑最终如何报复庞涓?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孙膑被庞涓挖膝盖骨,孙膑老婆是庞涓妹妹吗,庞涓和孙膑真实故事

    [var1]孙膑已然落下了残疾,如何还能斗得过庞涓呢?当年孙膑与庞涓一同在鬼谷子门下求学,庞涓求学途中,深知自己不及孙膑,早以打定主意谋害孙膑。他求学出山后,做了魏惠王手下的将军,此时的孙膑却没有急于投靠。庞涓害怕孙膑与自己争夺地位,派人将孙膑引到魏国,之后在此残害了孙膑,孙膑自此落下了双腿残疾。孙

  • 孔子因还不起乞丐祖师爷的粮食,就让徒弟还,结果一还就是两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孔子当年和谁借过粮食,孔子临死前预言,孔子十大未解之谜

    孔子因还不起乞丐祖师爷的粮食,就让徒弟还,结果一还就是两千年孔子是我国著名的儒家学派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影响了无数的中华儿女,无数后人将孔子奉为圣人,都尊称孔子为一声老师,而也正是因为这老师二字,使得无数的后人都为了孔子还了两千年的债,至今都还在还债当中,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va

  • 一个“外来物种”何以取代姜氏齐国?田氏借种的手段让人瞠目结舌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姜氏与田氏,田氏为什么取代姜氏,田氏能代齐姜氏吗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时期之外,还有更为久远的历史,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它们的故事也非常精彩,其中有一个可以说是匪夷所思,一个外姓人居然取代了一个国家,并且还用了一种借种的手段。让人好奇不已。也许有人会以为是类似吕不韦那样的手段,但这里的借种,却没有那么隐晦,而是大张旗鼓的,有很多人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