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就是太子朱标,朱标是朱元璋的嫡子,早在朱元璋称吴王的时候,他就被立为世子,跟随宋濂学习四书五经和各种名家典籍,从小朱元璋就对朱标寄予厚望,为了将他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不遗余力的栽培,打下江山后,更是立刻将他立为皇太子,他就是朱元璋的接班人,理应是明朝的第二任皇帝。
朱标二十二岁的时候,朱元璋就开始让他熟悉政事,凡是大臣禀报全部都要先经过太子的手才能呈给自己,并且时常让朱标和大臣们探讨治国方略,虽然二人的治国观点不同,朱元璋是个雷厉风行狠辣的君王,但凡有错,一律杀之,朱标刚好相反,他坚持认为应该宽松的治理国家,多给别人机会,才能让人改过自新。
朱元璋对此非常不满,他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对于那些骄兵悍将只能大刀阔斧的治理,否则以后会酿成大祸,一天他将一根长满刺的藤条仍在地上,让太子捡起来,太子看了半天,无从下手,愣在那里。朱元璋说,我之所以杀了一部分骄兵悍将,主要是他们太过分了,以后我不在了,你压根镇不住他们,我提前给你扫清障碍,以后你治理天下更容易。
朱标愤怒的顶撞了朱元璋,声称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大臣,大臣无错,错在皇帝如何用人,这下子给朱元璋惹毛了,张嘴就开骂并且拿起凳子就砸向太子,太子吓得落荒而逃。
其实太子的话,朱元璋还是听进去了一些,有段时间,他几乎不杀人。但在公元1392年5月17日的时候,太子朱标37岁因病去世,朱元璋一时间肝肠寸断,老泪纵横,最后他决定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皇储。
太子30多岁,朱元璋都不认为他能管得住那些骄兵悍将,何况是15岁的皇储呢?于是,朱元璋下定决心,将那些开国功臣和骄兵悍将全部杀完,这样才能给未来的皇帝朱允炆一个稳定的朝堂。
晚年的朱元璋大开杀戒,除了汤和,其余那些淮西勋贵和开国功臣大都在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中被朱元璋杀死或者赐死,朱元璋固然是想将他们杀掉,但他们自身也不长心,各种作死,不是结党营私就是欺负老百姓。朱元璋死后,20多岁的朱允炆当上了皇帝,但是当朱棣造反的时候,建文帝纵观文臣武将,竟没有一个可以抵挡燕王朱棣的兵马,兵败后朱允炆下落不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