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奠基人:杨行密的生平简介

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奠基人:杨行密的生平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148 更新时间:2024/2/13 4:28:29

杨行密(852年-905年),原名行愍,字化源,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长丰)人 。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奠基人,史称南吴太祖。

杨行愍原为庐州牙将,中和三年(883年)拜庐州刺史,归淮南节度使高骈。光二年(886年),因高骈要求,改名杨行密。乾宁二年(895年),封弘农郡王。吴越王钱镠派兵攻打杨行密,兵进苏州。杨行密命周本御敌,却作战失利,失苏州。杨行密经过充分准备,派李神福进攻钱镠,于杭州大败钱镠军队并活捉其大将顾全武。经过长期混战,杨行密在江淮一带立足。天复二年(902年),进封吴王。杨行密于江淮举起割据大旗,遏止朱温南进步伐,成功避免全国更大范围动乱。其奠基之吴国,实现由藩镇向王国的转型,南方割据势力与北方中原政权并存的局面得以实现,为南唐奠定基础,开启唐宋之交政治整合和经济文化中心南渐先河,有"十国第一人"之誉。

天佑二年(905年),杨行密去世,享年五十四岁。唐朝追谥他为吴武忠王,吴国武义年间改谥吴孝武王,其子杨溥即帝位时追尊其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全唐文》录其文一篇。

杨行密初名杨行愍,其父为农夫。杨行密幼时丧父,家庭贫困。为人高大有力,能手举百斤的物体,一日可走三百里路。 唐僖宗乾符年间(874年至879年),江淮地区反叛势力群起,杨行密因参加江淮一带的农民起义,失败后被捕。刺史郑棨因为他相貌奇特,于是解开他的绳索,将其释放。

之后杨行密应募为州兵,戍守朔方(今宁夏灵武),不久提升为队长,守边期满返回。当地军吏非常讨厌他,要他再次出戍。杨行密临行前,军吏假装关心,问他还缺什么。杨行密大声说:"只要取你的头!"当即斩下军吏的首级,携带而出,趁此起兵为乱,自称八营都知兵马使。刺史郎幼复弃城逃走,杨行密于是占据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

中和三年(883年),唐朝拜杨行密为庐州刺史。淮南节度使高骈被毕师铎所攻,高骈上表皇帝请求封杨行密为行军司马,杨行密率领几千兵马赴援,走到天长(今安徽天长市)时,毕师铎已囚禁高骈,并召宣州秦彦进入扬州(今属江苏),杨行密没有成功进入扬州,于是屯军于蜀冈。

毕师铎率兵数万攻打杨行密,杨行密佯装失败,放弃营寨逃跑。毕师铎的士兵没有军粮,非常饥饿,乘胜争相入营收取军资。杨行密见状回兵攻击,毕师铎大败,单骑逃回扬州城,并杀死高骈。杨行密听说高骈已死,令全军穿白色丧服向城哭三天,再进攻西门,秦彦及毕师铎逃奔到东塘,于是杨行密得以进入扬州。

杨行密攻入扬州之时,扬州城中正是仓库空虚。饥民互相残杀充饥,丈夫将妻子、父亲将儿子争相卖给屠宰场,被卖的人如同羊、猪一样被屠夫宰杀。杨行密想到无法守住扬州而想离开。但蔡州(今河南省汝南县)秦宗权派遣其弟秦宗衡攻掠淮南,秦彦及毕师铎还师东塘,与秦宗衡联合,杨行密闭城不敢出。不久,秦宗衡被偏将孙儒所杀,孙儒攻破高邮,杨行密更加害怕。杨行密的门客袁袭说:"我们以新募集的军队守卫空城,而将领大多是高骈的部下,必须有厚恩信义和有力的统制才能使他们心服。现在孙儒军势正盛,攻无不克,这是将领们持两端、选强弱、择向背的时候。想到海陵镇使高霸,是高骈的旧将,肯定不能为我所用。"杨行密于是以军令召高霸,高霸率兵进入广陵(属江苏省扬州市),杨行密想让高霸守天长,袁袭说:"我们因怀疑高霸有二心而召他前来,如今还能再重用他吗?再说我们若能战胜孙儒,就没有必要用高霸,如若不胜,天长我们哪还能拥有呢!不如杀掉高霸而吞并其部。"杨行密于是犒赏军队,擒获并族灭高霸,得其部下数千人。

不久,孙儒杀秦彦、毕师铎,吞并了他们的兵马,以攻打杨行密。杨行密想到去海陵(属江苏省泰州市),袁袭说:"海陵难守,而庐州是我们的旧地,城池完好,粮草充实,可做以后图谋的基地。"于是杨行密又退到庐州。

很久以后,杨行密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发展,杨行密问袁袭说:"我想整装兼程而行,西取洪州(今江西南昌)可以吗?"袁袭说:"钟传新近得到江西,势头正盛,不可图谋,而秦彦进入广陵时,召池州刺史赵锽托以宣州。现在秦彦已死,赵锽失去依恃,而守卫宣州非其本意,况且他的为人不是公敌,所以赵锽可以攻取。"杨行密于是率军攻打赵锽,两军战于曷山,大败赵锽,进而围困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市),赵锽弃城逃去,被追上杀死。杨行密于是进入宣州。

天佑二年(905年),杨行密派刘存攻鄂州(今湖北鄂州),焚烧城池,城中军队突围而出,将领们请求赶快攻击,刘存说:"我们攻击,他们又进入城内,那么城池就更坚固,让他们离去,城池就可以攻取。"这一天城破,俘获杜洪,斩于广陵。同年九月,朱温军攻破襄州(属湖北襄阳),赵匡凝奔归杨行密。十一月,杨行密去世,时年五十四岁,谥号吴武忠王,其长子杨渥继立。

顺义七年(927年),杨行密第四子杨溥称帝,追尊杨行密为武皇帝,庙号太祖,陵墓称兴陵。

标签: 杨行密南吴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始皇有三十多个孩子,都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秦始皇有三十多个孩子,都是怎么死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秦二世胡亥继位之后,逐渐的他发现自己当初私改圣旨的事情,有人在背后议论。当时虽然公子扶苏已经被他害死了。但是秦始皇还有二十多个儿子和十个公主。这些人的存在很有可能被用来当做推翻自己的主人。于是胡亥就跟赵高商议该如何解决。赵高也非常

  • 面对西南叛乱,汉昭帝刘弗陵是如何解决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弗陵,西汉,历史解密

    刘弗陵,即汉昭帝,西汉第八位皇帝,汉武帝刘彻少子,母为钩弋夫人。他登基时年仅八岁,因此遵照汉武帝的遗诏,由大将军霍光主持国政。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就在汉昭帝刚刚登基的元年,西南却发生了叛乱,这可真是给了年幼的汉昭帝一个下马威。当时西南地区益州廉头、姑缯、牂柯谈指、同并等地二

  • 关于穆齐奥·克莱门蒂的评价怎么样?他对世界有着怎样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穆齐奥·克莱门蒂,意大利作曲家,历史解密

    1801年,克莱门蒂发表了他著名的Op.42 & Op.43, An Introduction to the Art of Playing the Pianoforte & Appendix (《钢琴演奏艺术导论及附录》),这本著作为他赢得了很高的评价,并取得了广泛的成功。克莱门蒂还写了一篇关于和声

  • 贾科莫·普契尼有着怎样的创作生涯?他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贾科莫·普契尼,意大利作曲家,历史解密

    民族歌剧19世纪中叶,法国的浪漫主义已经退火,文学欣赏者对作家们不加控制的想象力已经厌倦。他们要求符合生活真实的故事。于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意大利出现了“真实主义”的歌剧流派,歌剧的题材取自日常生活,创作上追求紧张的戏剧情节和夸张的情绪,华彩的抒情曲调、较自然的感情、丰富的朗诵调受到欢迎。其

  • 狄仁杰都已经承认谋反了 武则天为什么还是没有杀狄仁杰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还不了解:狄仁杰谋反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狄仁杰承认谋反,武则天为何不杀?我国最为繁华的一个朝代可能大家都了解,就是当初的唐代,唐中宗创造了刚开始的唐代,惋惜好景不长。才在位一年,他的宝座就被他的母亲武则天无后给抢了,他也遭到了降级为庐陵王。武则天执政期间,有人发动谋反

  • 明朝为什么不到最后一刻,就不放弃辽东地区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朝,辽东地区,历史解密

    后金崛起初期,明朝面临着巨大的苦难,但始终没有放弃辽东地区,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万历末年、天启年间,明军始终都在与后金军苦熬苦斗。天启年间,若非受权阉魏忠贤的干扰,致使熊廷弼制定抗金的计划受到了掣肘,恐怕明军在辽东的形势将会大为改观。熊廷弼死后,明廷启用袁崇焕

  • 石敬瑭为什么会把皇位传给侄子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石敬瑭为什么会把皇位传给侄子呢?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石敬瑭,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儿皇帝”,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他不惜认贼作父,认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契丹国主耶律德光为干爹,不仅如此,为了获得耶律德光的支持,他还和当时的卢龙(幽州)节度使赵德均比着“卖国”,赵德均把石敬瑭河东地盘“卖”给了契

  • 季布曾是项羽麾下的大将,为何刘邦会重用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汉朝,季布,历史解密

    季布是项羽麾下大将。楚汉相争时,季布曾多次让刘邦受辱难堪。垓下一战,项羽大败,自刎于垓下,季布逃得一命,流亡于民间,后来竟被刘邦拜为郎中,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在于,季布有真才实学。一个人,有了真才实学,要么被人嫉妒,要么被人重用。而季布,恰巧命运比较好,接连遇到两人

  • 古代打仗如果打一天 双方是怎么吃饭上厕所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还不了解:古代打仗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双方交战,从早上一直打到晚上时,双方吃饭上厕所怎么办?古代打仗使用的是冷兵器,所以需要近距离进行战斗,如果遇上一次战斗从早上一直打到晚上时,双方吃饭上厕所怎么办?这咋一看还真是一个问题,毕竟人有三急,上厕所这样的大事是耽误不得

  • 他是王安石的得力助手,最终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他是王安石的得力助手,最终结局如何?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治平四年(1067年),王安石在江宁(今南京)任知府。因仰慕王安石的才学,很多文人都前来向王安石拜师,其中一人名叫李定,很得王安石的信任。熙宁三年(1070年),李定经知谏院孙觉的举荐入朝为官,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等职。刚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