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薛仁贵乃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神将”级别人物,在贞观末年的高丽战场中,薛仁贵甫一出道就白衣飘飘,成为战场上的一颗明星,杀得敌人抱头鼠窜,最终被唐太宗赏赐封官,恢复了他出身于“河东薛氏”该有的地位和待遇。
因为薛仁贵的崛起,薛家从此扎根大唐成为望族,只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后人似乎看薛家的故事太具有“可塑性”,竟然在演义之中杜撰了“薛家造反”的故事。
薛丁山是薛仁贵的儿子,可这个身份只是演义之中的身份,在现实之中,薛仁贵一生五个儿子,就是没有名为“薛丁山”的儿子,所以当一切“历史故事”提到了薛丁山这个人物的时候,都可以判断为“演义”了。
更最经典的是,因为“薛家将”影响力太大的缘故,后人以薛家为原型的演绎创作竟然不止“一部”,如果把薛丁山看作是薛家传奇演义故事的第一部主角的话,那么薛丁山的儿子薛刚,就是第二部主角。
而薛刚,就是《反唐演义》中的主角,也是武则天灭掉薛家的“导火索”。
潇洒二代的将门薛刚,踢死皇子惹大祸。
薛刚一出身就有一个很顶级的身份,他乃是大唐名将薛仁贵之孙,而他的父亲也是猛将薛丁山,他的母亲更是厉害,是武力值比他父亲更高的樊梨花,所以薛刚就是长安城的顶级二代,从小到大锦衣玉食,有一点点二代的坏习惯。
不过虽是二代,薛刚心中却还有着自己的道德底线,对于豪强欺行霸市的事情,十分地不满,时刻爆发着自己的正义感,恰好有一次元宵节,这是大唐难得没有宵禁的节日,满心欢喜的薛刚就遇到了欺负民女的败类。
在长安的街市中,有一个背景不弱的二代名为张宝,是个十足的浑人,在元宵节这天晚上,他看到有一个女子十分美丽,便想着霸王硬上弓,而此举被薛刚正好撞见,薛刚立即维护正义,追打张宝。
张宝一看是薛刚袭来,立即逃跑,在一追一赶中,薛刚和张宝两人无意间跑到了皇帝李治和二太子李奇“微服”赏景的茶楼下面,于是为了现场的秩序,李奇出面劝架,其实就是阻拦薛刚继续打张宝了。
可是薛刚这脾气哪里顾得了那么多,他也继承了武将家族的孔武有力,一拳一脚落到普通人身上都是杀招,谁知道有一脚就踢错人了,张宝没踢中,却踢中了二太子,竟然还一脚把二太子李奇踢死了。
二太子被当街踢死,这可是大新闻,但或许是演义的作者觉得这种新闻还不够大,于是又加上了唐高宗李治亲眼目睹儿子被人踢死之后,立即气晕了过去的桥段,这下新闻可够大了,一夜之间,元宵节就成了一个李唐皇族急得上蹿下跳的悲哀节日。
李奇被薛刚踢死,这件事大家都已经顾不过来了,最重要的是皇帝还气晕了,晕了很久都没醒过来,朝廷和宗室开始担心皇位问题了,因为皇后武则天早已经虎视眈眈了,这个节骨眼李治晕倒,根本就不是什么好事情,薛刚也因此被逮捕入狱。
不久之后,李治悠悠转醒,可是他这不是恢复过来了,而是“回光返照”了,他趁着还能说话,立即留下遗诏,不能去责怪薛刚和薛家,因为薛家劳苦功劳,而且当时薛家将有很多成员都镇守边疆,所以这件事情就算翻篇了,留下了遗言和交代大太子李显一些事宜后,唐高宗驾崩了。
高宗一驾崩,李显就立即登基,在登基之后,武则天就和李显展开了“权力斗争”。
武则天想要以“薛刚弑君”的事情处死薛刚,表面上是想替丈夫唐高宗报仇,可实际上,武则天就是想借这一个手段来夺走李显的皇权,果不其然,武则天的想法刚提出来,就被李显和一众李唐大臣反对,众人以李治遗诏为理由,阻止了武则天的计划。
事实上,李显和朝堂大臣们对薛刚也没有好感,保护薛刚只是为了让武则天不能得逞,至于薛刚以后到底是死是活,他们也管不着。
薛刚本以为逃过一劫,谁知道武则天在试探失败后直接掀桌子翻脸,武则天的力量远比李显强大,于是武则天发动宫廷政变,废李显为庐陵王,并且以薛刚案为借口,趁机对李唐的忠实拥护者薛家进行满门抄斩,“罪魁祸首”薛刚因为有人相助反而跑掉了,但薛家就这样被毁掉了。
从事情的发展来看,薛刚就是导致薛家被灭门的根源,可在客观因素上来看,薛家被灭,只是武则天为了扫清障碍和反对者,以便自己登基当皇帝的手段罢了,就这样,薛刚含恨远走,走上了“反唐”的道路。
反唐的英雄薛刚,最终还是回归朝廷。
薛家被灭门,薛刚认为这是武则天为了一己私利造成的,就算要杀,杀他这么一个罪魁祸首就算了,可是薛家为大唐保家卫国的将领们却是没跑掉几个,如此一来,武则天和薛刚结下的就是大死仇了。
逃出了长安后的薛刚开始“招兵买马”,也开始在以前自己没有接触过的世界中闯荡,他收服了军师徐美祖,收获了一众猛将,就这样势力渐渐强大起来。
而很巧的,薛刚又在民间遇到了被废掉的李显,李显看到薛刚强大的实力,于是单方面保证薛刚“无罪”,目的就是为了让薛刚帮助他重新抢回皇位,薛刚对此自然是毫无异议,有着李显做铺垫,薛刚的“反唐”更师出有名。
后来薛刚还娶了西凉公主,成为西凉驸马,有着西凉的助力,武则天派出“武张联军”(演义之中,张家和武家是两个大反派)屡次攻打薛刚的九焰山大本营都是无功而返,此时的薛刚大势已成。
挨打不是薛刚的本性,打回长安,杀死张家和武家的仇人才是薛刚应该做的,他要为他的族人报仇,于是薛刚带着大军攻向长安城,张家和武家的军队无法阻挡,最终全部被迫“逃跑”,张家人和武家人被杀的杀,处刑的处刑,薛刚算是为家族报仇了。
所以薛刚的“反唐”,其实就是反对武则天,在薛刚占据了长安后,他立即迎回李显当皇帝,李显以薛刚的功劳封薛刚为平辽王(薛刚此前还有别的大战),所以薛刚造反的事情也被朝廷认为是帮助李显夺回皇位,除此之外就没有可以被追究的事情。
从演义本身的角度来说,薛刚此人的“角色形象”,完全是从“爱国”和“复仇”的角度来刻画的,而且演义的作者也没有掩饰薛刚这种二代子弟该有的“缺点”,薛刚因为自己的鲁莽和冲酿造了苦果,但他也知错就改,用实际行动挽回了救赎了自我。
只不过这种演义的剧情却是难为了熟悉唐朝正史的爱好者了,因为在《反唐演义》中,薛刚所交往的人物、时间线都是可以拼凑在一起的,十分凌乱,若只是当成一个“复仇”的爱国故事来看,那么体验感就会很不错,可若是非要和历史对照关联起来,便会产生很大的错乱感。
薛刚的人物原型:薛仁贵之孙薛嵩。
所有的演义人物,几乎都是有“原型”的,很多演义中的人物之所以说没有历史原型,那是因为演义作者对人物的塑造已经偏离历史的人物原型了,比如薛刚,他就是有历史原型的,可是不可以去研究历史,也确实难找到他的原型是谁。
正史的历史上,薛仁贵之孙薛嵩,正是薛刚的原型,而两者有一个共同的大特点,那就是他们都“反唐”造反过。
只不过薛嵩的造反,没有薛刚那么令人为之钦佩。
薛嵩的父亲乃是薛仁贵的五子薛楚玉,而薛楚玉也是薛家颇有地位的大将,因为薛楚玉曾担任过范阳节度使,这个节度使,正是安禄山后来兼任的节度使之一,安禄山也是在范阳起兵造反的。
或许是因为薛楚玉也曾是范阳节度使的缘故,薛嵩和安禄山一直有来往,在安禄山发动了安史之乱后,薛嵩立即加入了安禄山和史朝义的阵营,于是薛嵩成为了安禄山的“邺郡太守”。
可是薛嵩加入安禄山阵营还没有作为,河朔之地就被仆固怀恩收复了,史朝义兵败的信息传来,薛嵩十分紧张,做好了充足的投降准备,刚好仆固怀恩不是那种非善即恶的性格,面对薛嵩的投降,他欣然接受,还为薛嵩上书,指出薛嵩有不可不投降的苦衷,就这样,薛嵩还被朝廷继续任命为邺郡太守,丝毫不追究。
本以为在平定安史之乱后,薛嵩会被清算,可是一直到薛嵩去世,他都没有被清算,除此之外,薛嵩还在唐朝廷一步步高升前后担任了御史大夫和昭武军节度使,后来薛嵩还被封为“平阳郡王”,他的父亲薛楚玉,祖父薛仁贵都远远达不到这个地位。
从薛嵩的角度来看大唐,其实不难看出大唐已经因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衰落”的迹象,在以往,想薛嵩这样的“叛逆者”怎么可能在大唐的领土中步步高升,盖因为大唐朝廷完全不敢得罪薛嵩,甚至还想拉拢薛嵩,才将薛嵩曾经也参与造反的事情翻篇了。
所以薛嵩这位人物,他和后世演义所创造的“薛刚”,人格和经历有着很大的出入,唯一相同的是,他们都有“造反”的经历,只可惜薛刚是为了复仇和正义反对武则天,薛刚则是失去了对李唐的忠诚,后来的选择,也只是趋利避害罢了。
薛刚反唐故事的背后意义。
历史是历史,演义是演义,薛刚反唐成为很多人心中的佳话,认为薛刚才是薛家将里的第一人,因为薛刚的行为和历史上的“郭子仪”等人有着很大的重叠,他的功绩十分之大,让世人有着强烈的代入感。
而薛刚反唐这个故事的创造,很大一部分因素,就是为了反对“女帝武则天”。
《反唐演义》的创作时间乃是在清朝,在清朝后期成型,之所以有这么一个看似“大逆不道”的故事,其实都是当时民间作家为了“暗讽”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而创作的,慈禧把控朝政,实则有很多文人对此不满。
在演义中,武则天“扭曲是非”、“权倾朝野”,最重要的是废黜皇帝,这种种特征,和慈禧把控朝政的事实是首尾呼应的,所以一切故事的创造都不会无缘无故,都是有着其相应的社会背景的。
《反唐演义》中,薛刚师出有名,而且他是看似“反唐”,实则反“武”,他反的并不是李家的唐皇室,乃是武则天鸠占鹊巢的唐皇室,薛刚这个人物,也是作者寄予了自己想法的一个人物形象,看到听到这个演义的人,自然会不由自主代入其中。
就是因为有“代入感”,一切故事才会变得生动,这也是原本在正常演义中,忠诚的薛家竟然冒出一个“反贼”的原因,有人对慈禧太后的作为不满,那么就有人想要借古讽今,恨自己不能成为薛刚,匡扶皇室,以正朝廷的朝纲。
后来薛刚封王拜相,让大唐皇帝对他说话都是客客气气,礼让三分,这也是很多文人政客心中的“向往”,他们既希望自己忠君爱国,但也希望皇帝对他们礼让三分,这种情绪虽然不矛盾,可也看出了另类的野心。
薛刚,就是一个时代文人内心的缩影。
结语:
在正史中,即便是武则天登基了,都不曾薄待薛家,武则天甚至为了薛家也能支持她,还大力扶持薛家,这让薛家一时之间也没有跟随着其他反武的李唐皇室一起对抗武则天,渐渐地,薛家也在武则天的“糖衣炮弹”下沉默了。
在唐玄宗朝,当唐玄宗让人拆掉象征武则天功绩的“天枢”时,朝堂以为唐玄宗要清算武则天称帝时没有反对武则天的那些大臣们,如果真的要清算这些人,其中自然了薛家,可唐玄宗却对这个提议视而不见,显然唐玄宗心里也想对这件事翻篇。
其实以薛家所在的时代来看,他们实在是太敏感了,如果像薛刚一样反了武则天,这也是反,如果被武则天“收服”无动于衷,这也被人视为“反”,说到底,这是薛家难以翻篇的一个关卡,本质不在于反不反,只是在于他人如何评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