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唐太宗的嫡三子李治能登上皇位?

为什么唐太宗的嫡三子李治能登上皇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550 更新时间:2024/1/24 7:11:40

这番话,震惊了唐太宗,也断送了李泰的夺嫡之路。

于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嫡长子李承乾和嫡次子李泰夺嫡,却双双成了输家。唐太宗李世民的嫡三子李治,最终成为太子,登上皇位。

此外,国舅长孙无忌的态度,也影响了太子之位的归属。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件事的前因后果。

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一任太子,是李承乾。

李承乾,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第一个儿子,也就是嫡长子。他出生在太极宫的承乾殿,所以取名叫做李承乾。

李世民登基之后,嫡长子李承乾理所当然地被立为太子。那一年的他,只有8岁。

小时候的李承乾,聪明,仁孝,能力出众,李世民非常喜欢他,经常让他监国。

可是,随着李承乾逐渐长大,加上生病瘸了一条腿,他逐渐变得叛逆起来。

性格暴虐,耽于声色,漫游无度,大臣经常弹劾他;

模仿突厥人的生活方式,私自带突厥人进入皇宫重地,还想刺杀劝谏他的老师;

与太常乐人同吃同住,惹恼李世民后,又声称自己生病,几个月不上朝。

叛逆的李承乾,让李世民非常烦恼。

与此同时,李承乾的同母弟弟李泰,也逐渐长大了。

李泰,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第二个儿子,同时也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史书上说他“宠冠诸王”。

李世民封他为王,却不舍得让他去封地,还差点让他住进东宫附近的武德殿。

见他身体肥胖,怕他走路参拜辛苦,特许他坐着轿子去上朝的场所。

就连去他的府里看他,也要大赦雍州及长安,免他府邸所在地百姓的赋税。

李泰的待遇,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太子李承乾。比如说,李世民给李泰的开支花销,超过了太子的规格,严重逾制,以至于大臣不得不上疏劝谏。

李世明却没有削减李泰逾制的开销,而是取消了太子开销的限制,以示自己一碗水端平,没有忽略太子。

李泰的待遇,李承乾都看在眼里。

虽然李世民一再表态支持李承乾,没有更换太子的意思,但李泰可不安分,结交朝臣,塑造自己礼贤下士的形象,想利用李世民的宠爱,把太子李承乾拉下马。

李承乾把李泰视为自己最大的威胁。

他先是派人去刺杀李泰,失败之后,又联合多位大臣,想要效仿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先下手为强,造反逼宫。

还没来得及行动,事情就败露了。

于是,太子李承乾被废。

《旧唐书》:令杀魏王泰,不克而止。寻与汉王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洋州刺史赵节、驸马都尉杜荷等谋反,将纵兵入西宫。

太子被废之后,嫡次子李泰,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新任太子的最佳人选。

李世民当着李泰的面,承诺会立他为太子。

李泰趁热打铁,投入李世民的怀抱,对他撒娇说:我以后当了皇帝,会把我唯一的儿子杀了,传位给弟弟李治。

李泰的目的,是要向李世民表现自己的兄弟情深,让他赶紧正式册立自己。但是,这番话,却起了反作用。

李世民听了这句话,本来是飘飘然的,觉得虽然大儿子不争气,这两个嫡子的感情却令人感动。后来经过大臣提醒,李世民醒悟过来:天底下哪有哥哥杀了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的道理?

最终,李世民经过反复衡量,放弃了嫡次子李泰,改立嫡三子李治为太子。

《旧唐书》:太子承乾以罪废,魏王泰入侍,太宗面许立为太子。因谓侍臣曰:“昨青雀自投我怀云:‘……我见其如此,甚怜之。”

李世民放弃李泰,选择李治,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

1、李世民的慈父之心

李泰能说出杀子传弟的话来,足以体现出他心狠手辣,为了皇位不择手段。

但是,要一个父亲杀死自己唯一的儿子,只为了把皇位传给弟弟,是违反人性的行为。连李世民都知道,这样的事,李泰不可能做得到。

到时候,李泰做了皇帝之后,面临继承人的抉择,选择的,必然还是自己的亲儿子。

他又承诺过,要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

有什么办法,可以既不违背承诺,又可以把皇位留给自己的儿子呢?

自然是除掉李治了。

所以,如果真的把皇位传给李泰,李治的处境,就很危险了。

李承乾被废之后的一番话,也点醒了李世民。

李承乾对李世民说:我都已经是太子了,还有什么可求的,为什么要造反呢?主要还是因为李泰想要夺嫡啊。您如果要立他为太子,不久如了他的意么?

这是在提醒李世民,李泰为了夺嫡,不择手段,甚至逼得自己这个地位稳固的太子都要造反。

如果立了李泰为太子,说明太子之位是可以靠阴谋夺嫡得到的,影响可就恶劣了。

如今,李泰靠阴谋夺嫡,赢得太子之位,以后,其他人也可以靠阴谋,去抢夺李泰的太子之位,甚至子孙后代,都纷纷效仿。

就算李治不效仿,李泰也会提防着他。

远的,会影响唐朝的皇位传承。

近的,李承乾和李治的生命,都会受到威胁。

李世民最爱的儿子,是李泰。但无论是李承乾,还是李治,都是他的心肝宝贝。他对这几个儿子,都异常宠爱。

而立李治为太子,一来,李治看起来宅心仁厚,应该不会对自己的两个哥哥下手;二来,昭告天下,储君之位不是靠阴谋夺嫡就可以得到的,防止其他人搞小动作。

对李世民而言,这是保住自己这3个爱子的,最好的办法。

《旧唐书》:太宗因谓侍臣曰:“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2、长孙无忌的支持

李世民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为了保住自己的3个嫡子,立李治为太子。

但是按照礼法,嫡长子被废,嫡次子李泰就是理所当然的储君人选。李治只是嫡三子,实在是难以服众。

这个时候,是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站了出来,支持李治。

长孙无忌,不仅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李泰和李治的舅舅,还从少年时期开始,就是李世民的好朋友,和他一起打天下,一起发动玄武门之变。

他的意见,对李世民有很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他也是大唐的宰相,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在群臣中,影响力很大。

如果他支持李治当太子,那么,因李治排行靠后而引发的反对声,也会小很多。

对于长孙无忌而言,李泰和李治,都是他的外甥。无论谁当上太子,登上皇位,他都是国舅。

但是,选择李治,却可以让他的利益最大化。

一来,李治性格较弱,年纪较小,登基之后,会比李泰更依赖长孙无忌。

二来,李泰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李治处于劣势,如果李治上位,自己的“从龙之功”会更显著。

所以,当李世民说出自己想立李治为太子的意图的时候,长孙无忌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李治,并说:如果有人敢有异议,就斩了。

李世民放心了,对李治说:你舅舅应允你了,你应该拜谢他。

李世民又担心群臣反对,还是长孙无忌给李世民吃定心丸,说:李治仁爱,很得人心,陛下只管去问群臣。如有异议,臣愿死一万次。

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长孙无忌的支持,让李治顺利地得到了太子之位。

《旧唐书》:无忌曰:“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太宗谓晋王曰:“汝舅许汝,宜拜谢。”晋王因下拜。太宗谓无忌等曰:“公等既符我意,未知物论何如?”无忌曰:“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伏乞召问百僚,必无异辞。若不蹈舞同音,臣负陛下万死。”于是建立遂定。

3、李治的表现

李治从小,就表现出了一个优秀皇子的风范。

他聪明,仁孝,友爱兄弟。当李世民问他,《孝经》里什么最重要,他回答:孝道是最重要的,小时候要侍奉双亲,长大之后要侍奉君王,最后要修身养性。

这话,说到了李世民的心坎里。

李承乾和李泰夺嫡的时候,他没有掺和进去。

汉王李元昌连同李承乾造反,李治因为和李元昌关系好,被李泰恐吓,他也没有直接找李世民告状。

仁孝,就是那个时代对君主的要求。

这让李世民相信,李治,就是未来大唐天子的人选。

立他为太子,不仅可以保住他的两个哥哥,还可以给唐朝带来一个明主。

《旧唐书》:幼而岐嶷端审,宽仁孝友。初授《孝经》于著作郎萧德言,太宗问曰:“此书中何言为要?”对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节外生枝

李治终于成了太子。然而从太子通往皇位的道路,并不是一片坦途。

当李世民想要保住自己的几个爱子的时候,李治仁厚的性格,让李世民安心。

但是,当李治真正成了太子,即将成为大唐王朝的君主,李世民对李治的性格,也有点犯嘀咕。

他对长孙无忌说:你当初劝我立李治为太子,但是李治的性格太弱了,我担心他守不住江山。倒是吴王立刻,英武果敢,非常像我。我想改立李恪为太子。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

除了已经被废的李承乾之外,李恪也是当时李世民尚在人世的,年纪最大的儿子。

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被废,嫡次子李泰被剥夺继承权,如果嫡三子李治再被废,那么,按照礼法,太子之位就应该轮到年纪最大的庶子李恪了。

李治仁弱,不像自己;

李恪英果,像自己。

对比之下,李世民就起了易储的念头。

他询问长孙无忌的意见,作为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当然坚决反对。又是说李治仁厚,适合守成,又是说太子地位重要,不可以轻易更换,终于打消了李世民的念头。

李治这才得以稳固太子之位,最后顺位登上皇位。

《资治通鉴》:上疑太子仁弱,密谓长孙无忌曰:“公劝我立雉权,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无忌固争……上乃止。

写在最后

李世民选择李治做太子,最初的目的,是想要保住自己心爱的李承乾和李泰。

但是,李承乾和李泰的结局,并不好。

李承乾被废之后,流放黔州,没过多久就去世了。李世民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

李泰失去皇位继承权之后,被贬为郡王,仅在李世民去世4年后,就抑郁而终。

李世民终究没能保住自己这两个心爱的儿子。

你觉得,如果他当初选了李泰,他们会不会有更好的结局呢?

更多文章

  • 武则天为何一定要灭掉薛丁山一族?有何依据?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武则天杀了薛丁山多少人,薛丁山被武则天杀掉的吗,武则天杀薛丁山没有

    唐朝薛仁贵乃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神将”级别人物,在贞观末年的高丽战场中,薛仁贵甫一出道就白衣飘飘,成为战场上的一颗明星,杀得敌人抱头鼠窜,最终被唐太宗赏赐封官,恢复了他出身于“河东薛氏”该有的地位和待遇。因为薛仁贵的崛起,薛家从此扎根大唐成为望族,只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后人似乎看薛家的故事太具有“可塑

  • 李显复位之后,武则天是怎样度过人生中的最后一年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武则天在李显前面死的吗,李显复位后武则天的结局,武则天和李显复位了吗

    毕竟是当过皇帝的人,武则天并没有惊慌失措,反而厉声质问:“是谁在作乱?”宰相张柬之答道:“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意图叛乱,现已被诛。”武则天并不理会他,而是对着李显说道:“事情办完了赶紧回你的太子东宫去。”一时间所有的人都十分尴尬,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可惜拉弓没有回头见,最后还是桓彦范硬着头皮站出来接话

  • 为什么李世民当上皇帝后不杀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李世民死后李渊为何不杀武则天,李世民为何不杀秦琼,长孙皇后劝李世民不杀魏征

    我们今天来分析一下李世民为什么不杀功臣呢?一:李世民其实想杀功臣,但先礼后兵一般的功臣分为两大块,一块是文臣集团,一块是武将集团。文臣集团是没有兵权的,所以皇帝忌惮的一般都是武将集团。李世民手下有名的武将有秦琼、尉迟敬德、程咬金等人。这些将军都是身经百战,如果要造反,李世民很难对付!那么李世民是如何

  • 隋唐时期的程咬金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隋唐程咬金简介,隋唐时期程咬金在哪里,隋唐历史有没有程咬金

    程咬金是济州人,他的家族世代为官,从小就非常的善于骑马射箭,现在关于程咬金的小说或者电视形象越来越多,其实在电视中和小说中,程咬金的形象是被夸张了的。但是本身的骁勇善战与勇猛的特点还是没有变化的,只是程咬金用的武器并不是我们所知道的斧头,而是槊。程咬金生在隋末的时候,那个时候的程咬金正值少年,而隋朝

  • 《唐朝诡事录》里的主角团,让我想起了一部22年前的古装悬疑剧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刚刚看完《唐朝诡事录》1-6集,再加一半的第7集。经历了长安红茶一案之后,现在的探案小分队已经配置齐全,有智囊有武将还有医师,妥妥可以三人组团下副本的节奏。而且费鸡师的饮食偏好里还有“吃鸡”,感觉可以联想的空间更大了。对于长安红茶案,叶秋臣有一些感受想说。我知道有很多朋友已经看完了大结局,对于这种慢

  • 背景都是唐代,把唐诡和长安十二时辰放在一起,差别很明显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长安十二时辰》播出之后,无数人为之圈粉,觉得精工细作到了极致,不仅剧情给力,悬疑反转更是处处带来惊喜,服化道以及礼仪方面也是可圈可点,仿佛真的有一种让人置身大唐的感觉。可惜它的姊妹篇《风起洛阳》没能继承前作的优势,反倒是《唐朝诡事录》异军突起,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两部作品相似的地方不少。《长安十

  • 晋朝名将祖逖为什么要闻鸡起舞?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闻鸡起舞的祖逖后来怎么样了,祖逖为什么要闻鸡起舞,晋朝祖逖资料

    西晋末年,国家动荡不堪,一方面国内藩王造反,另一方面北方外族入侵,朝廷抵抗不利,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当中。那时有个叫祖逖的人,他还有一个好友叫刘琨,二人同在司州当主簿。他们看到了晋朝的黑暗和屈辱,于是立下志向,希望复兴晋国、建功立业。他们白天一起在衙门里供职,晚上合盖一床被子睡觉。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

  • 唐朝诡事录:刻意模仿《琅琊榜》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朝诡事录人物,唐朝诡事录免费在线看,如何评价唐朝诡事录

    一、梅长苏、苏无名梅长苏、苏哲是化名,聊胜于无名;苏无名是无名,有名字还不如没有名字。都是苏先生,懂的都懂。二、费十三、十三先生主角身边都有一个得力助手“十三”,费十三主攻医术和博学,十三先生掌管妙音房。《琅琊榜》十三先生《唐朝诡事录》费十三三、十二年《琅琊榜》是要翻十二年前的旧案,新案与旧案时间间

  • 如果薛绍还在,太平公主一定不会是历史上的模样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太多的男子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以及一生的功绩荣辱。而女子的存在,就是点缀这些男人,也正是因为男人,有的女子才能在浩如烟海的千年历史中,留下自己的姓氏,有了自己的一寸之地。而薛绍不一样,身为一个驸马。如果不是太平公主,他也是不配拥有名字的。薛绍的一生,成也太平,败也太平。太平公主,大家都不陌生,历

  • 安史之乱后,为何唐朝还能苦撑144年之久?原因有三个!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为啥唐朝安史之乱后逐渐衰落,为什么唐朝在安史之乱后还没灭亡

    不过,唐朝没有在安史之乱后就立即走向灭亡,而是苦撑144年之久,直到公元907年才寿终正寝,这促使唐朝的整体时间长度达到289年。对此,在笔者看来,唐朝能够如此坚韧,原因主要分为以下三点。一就一点来说,安史之乱的爆发,不是因为外敌的入侵,而是因为唐朝放任地方节度使不断坐大,最终形成了尾大不掉,乃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