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名显赫的杨家将
杨家将的故事,耳熟能详,比如血战金沙滩、穆桂英挂帅等等,只是,这些都是评书、戏剧和影视里的故事。《水浒传》里的杨志,就是杨家后人之一。
在这些故事的渲染下,大家认为杨家将拥有不俗的战斗力,无论男女都神勇无比、战力不俗。
事实上,杨家将确实很厉害。
在真正的历史中,杨家将满门忠烈,保家卫国。只是,他们的辉煌只持续了3代,集中于北宋的前期和早期。
北宋灭亡前50年,杨家将已经彻底没落,不再是赵匡胤时期那个神勇无双的杨家。
1
第一代——为国尽忠,绝食而死
杨家将第一代就是杨业,在戏剧中经常被称为杨继业。小说里常说的名将杨六郎,是他的儿子杨延昭,只是,杨延昭排行老大,并不是小说里的第六子。
公元979年,宋太宗征讨北汉,北汉皇帝刘继元痛哭投降,并且在宋太宗的指示下,劝说自家将领杨业归顺。
赵匡胤早就看上了杨业,北汉归降,他什么都可以不要,但对杨业势在必得。
杨业这个人呢,行军打仗是一把好手。
归顺的第二年,杨业就带领北宋军队,大败辽军,自此声名大震,成了辽朝的眼中钉。此后半生,杨业都是辽的心头大患。
他和辽打了大半辈子的仗,直到陈家谷口一战,为了不叛国,杨业绝食三天而死。
在戏文和影视作品中,杨业的死,是因为潘美与辽军里应外合所致。
当时,他遭遇埋伏,一众儿子战死,自己也一头撞死在了石碑上。自此,姓杨的家族都有这样一个祖训:不和潘姓通婚。
当然,这只是戏文和小说里的故事。
潘美是否有叛国、是否和辽里应外合,历史没有记载。但是陈家谷口一战,着实非常惨烈。
当时,杨业奋力交战,一直从中午战斗到傍晚,全身上下有十多处伤口,但他依旧硬撑着,还亲手杀了数百名辽军。
后来,战马受伤,他被迫躲入林中,辽朝将领就在外守着。
杨业叹息:“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
然后,他绝食三天而死。
2
第二代——子承父业,却遭疏远
杨业死后,撑起杨家将的是杨延昭,即小说中的杨六郎,这是辉煌的第二代。
杨延昭,本名杨延朗,是杨业的大儿子。
被称为“六郎”,是因为他是克辽的大将。
当时,辽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星,主镇幽燕北方,是辽国的克星。而杨延昭,行军打仗本领不输杨业,经常随父征战,被辽国人当作六郎星宿下凡,这才有了杨六郎的称呼。
父亲死后,杨六郎便带领杨家军,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
公元999年,面对辽军的突袭功臣,杨延昭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当机立断召集城中壮丁全部登上城墙,往城墙上泼水。
第二天,水结成冰,坚硬光滑,辽军根本无法爬上来,自然也无法攻城。
自此,宋真宗开始正视杨延昭的才干,派他入住地方军队。
在地方军队,杨延昭打过很多场胜仗,但他的名声,始终没有超越他的父亲。
于武将而言,功成名就经常需要靠国家形势。
杨延昭时期,宋朝和辽的关系已经缓和了许多。当时,宋朝对外的关系也以和为主,武将能够发挥的功用并不大。
此外,还有奸佞小人忌惮杨延昭的势力,经常在宋真宗面前吹邪风,说什么“杨延昭骁勇善战”“功高盖主”“不把真宗放在眼里”……
就连杨延昭把奖赏都用来犒赏军队,也被诬陷为收买人心……
好在,宋真宗并没有因此处置杨延昭。只是,耳旁风吹多了,他也开始疏远杨家将了。
公元1014年,杨延昭去世,终年57岁。
3
第三代——以和为贵,无仗可打
杨延昭之后,杨家将最后一代的辉煌是杨文广,他是杨延昭的第三子。
杨文广入朝为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亲的荫蔽。
1043年,杨文广随军出征,因为军功升官为殿直,深得范仲淹赏识。当时,还是宰相的范仲淹,十分高兴,将杨文广收到麾下。
可惜,宋朝于西夏议和,每年向西夏缴纳岁币、银、茶、绢等。
在国家议和的政策面前,拥有一身本领的杨文广,几乎没有用武之地。
身为武将,无仗可打,自然无处立功。
这种和平维持了20多年后,宋神宗出兵了。
公元1068年,北宋在边境修建防御工事,西夏党项人出兵毁损,宋神宗不愿再忍,派杨文广出征。
杨文广一招声东击西,几次大败西夏军队,然后趁胜追击,杀了许多西夏士兵。
《宋史》中,是这么评价杨文广的:“先人有夺人之气。此必争之地,彼若知而据之,则未可图也。”
事实上,如果出生在父辈的时代,杨文广一样是个人才。
然而,此战之后,他被派去镇守边防,再无战可参加。
1074年,沉寂多年的辽国来犯,杨文广得知后加急献布阵图和夺取辽朝、幽燕地区的策略。
只可惜,朝廷还没来得及回复,75岁的杨文广就去世了。
壮志未酬身先死,对于武将而言,是最大的遗憾。
杨家将的没落,与北宋的灭亡
杨文广之后,杨家逐渐没落,没有再出过名将。
曾经辉煌的天波府,也成为了祭祀杨家祖先的地方。
等到北宋灭亡时,杨家后人早已经散落各地,要么弃武从文,要么闲散隐居。
北宋灭亡时,偌大的中原王朝,几乎没有可以征战的将领和军队,是真的很可悲。
杨家将不出名将,不是杨家后人不争气;北宋无可征战的将领与军队,同样有迹可循。主要归结起来,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北宋重武轻文。
赵匡胤一登基,就玩了一朝“杯酒释兵权”,随后开始改革兵制,轮换频繁,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此举虽然巩固了皇权,却也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宋太祖赵匡胤确定下来的基调,也一直被后来的继任者传承。越到后来,武官不仅在数量上严重被缩减,地位更是远低于文官。
时间一久,有能者自然都不愿为武官。
第二,文官以打压武官为荣
北宋很重视文官,皇帝也愿意听谏言。
然而,文官一多,所谓的“谏言”也就多了起来。
诚然,正直的谏官很多,但小人也不在少数。很多人为了博好名声,根本不顾国家长远发展,只想着体现价值:比如污蔑武官、比如死谏……
而最恐怖的,还是让文官去指挥武官打仗。
杨业之死,虽然潘美没有被实锤叛国,但也绝对和他脱不了干系。
对战争一窍不通的文官,就算不叛国,也很难指挥武官打几场胜仗。
而被一群什么都不懂的人站在头顶上,武官打仗的积极性更是严重受损。
第三,赔款能解决,尽量不打仗。
北宋武力虽弱,却也没有到无法抗战的地步。但纵观整个宋朝,宋金议和、宋辽议和、宋与西夏也议和,而且每每都是宋朝呈上岁币和物资。
诚然,北宋富裕不差钱,可是这种宁赔东西不打仗的行为,让北宋的将领寒心,让北宋的从军者看不到自己的希望和出路。
从军,当精忠报国,可谁不想为自己拼一个前程?
一个以兵变发家的王朝,最后却因为无可用将领而灭亡,不禁令人唏嘘。
或许,从赵匡胤黄袍加身时起,就注定了北宋王朝忌惮武将。
在这种状况下,杨家将从辉煌走向没落是必然结局。
只是,他的没落不是因为子孙不孝不贤,而是空有一身本事,却再无报国的机会。
当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比起功高盖主,默默无闻逐渐退出的杨家,没准也是一种幸运。
所以,请不要说杨家将不保家卫国,他们真的有心无力,如果北宋给了他们一点点机会,或许,他们宁可战死沙场,也不愿要这种颐养天年。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