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灭亡时,杨家将为何不再出来救国?

北宋灭亡时,杨家将为何不再出来救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693 更新时间:2024/1/17 3:29:49

声名显赫的杨家将

杨家将的故事,耳熟能详,比如血战金沙滩、穆桂英挂帅等等,只是,这些都是评书、戏剧和影视里的故事。《水浒传》里的杨志,就是杨家后人之一。

在这些故事的渲染下,大家认为杨家将拥有不俗的战斗力,无论男女都神勇无比、战力不俗。

事实上,杨家将确实很厉害。

在真正的历史中,杨家将满门忠烈,保家卫国。只是,他们的辉煌只持续了3代,集中于北宋的前期和早期。

北宋灭亡前50年,杨家将已经彻底没落,不再是赵匡胤时期那个神勇无双的杨家。

1

第一代——为国尽忠,绝食而死

杨家将第一代就是杨业,在戏剧中经常被称为杨继业。小说里常说的名将杨六郎,是他的儿子杨延昭,只是,杨延昭排行老大,并不是小说里的第六子。

公元979年,宋太宗征讨北汉,北汉皇帝刘继元痛哭投降,并且在宋太宗的指示下,劝说自家将领杨业归顺。

赵匡胤早就看上了杨业,北汉归降,他什么都可以不要,但对杨业势在必得。

杨业这个人呢,行军打仗是一把好手。

归顺的第二年,杨业就带领北宋军队,大败辽军,自此声名大震,成了辽朝的眼中钉。此后半生,杨业都是辽的心头大患。

他和辽打了大半辈子的仗,直到陈家谷口一战,为了不叛国,杨业绝食三天而死。

在戏文和影视作品中,杨业的死,是因为潘美与辽军里应外合所致。

当时,他遭遇埋伏,一众儿子战死,自己也一头撞死在了石碑上。自此,姓杨的家族都有这样一个祖训:不和潘姓通婚。

当然,这只是戏文和小说里的故事。

潘美是否有叛国、是否和辽里应外合,历史没有记载。但是陈家谷口一战,着实非常惨烈。

当时,杨业奋力交战,一直从中午战斗到傍晚,全身上下有十多处伤口,但他依旧硬撑着,还亲手杀了数百名辽军。

后来,战马受伤,他被迫躲入林中,辽朝将领就在外守着。

杨业叹息:“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

然后,他绝食三天而死。

2

第二代——子承父业,却遭疏远

杨业死后,撑起杨家将的是杨延昭,即小说中的杨六郎,这是辉煌的第二代。

杨延昭,本名杨延朗,是杨业的大儿子

被称为“六郎”,是因为他是克辽的大将。

当时,辽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星,主镇幽燕北方,是辽国的克星。而杨延昭,行军打仗本领不输杨业,经常随父征战,被辽国人当作六郎星宿下凡,这才有了杨六郎的称呼。

父亲死后,杨六郎便带领杨家军,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

公元999年,面对辽军的突袭功臣,杨延昭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当机立断召集城中壮丁全部登上城墙,往城墙上泼水。

第二天,水结成冰,坚硬光滑,辽军根本无法爬上来,自然也无法攻城。

自此,宋真宗开始正视杨延昭的才干,派他入住地方军队。

在地方军队,杨延昭打过很多场胜仗,但他的名声,始终没有超越他的父亲。

于武将而言,功成名就经常需要靠国家形势。

杨延昭时期,宋朝和辽的关系已经缓和了许多。当时,宋朝对外的关系也以和为主,武将能够发挥的功用并不大。

此外,还有奸佞小人忌惮杨延昭的势力,经常在宋真宗面前吹邪风,说什么“杨延昭骁勇善战”“功高盖主”“不把真宗放在眼里”……

就连杨延昭把奖赏都用来犒赏军队,也被诬陷为收买人心……

好在,宋真宗并没有因此处置杨延昭。只是,耳旁风吹多了,他也开始疏远杨家将了。

公元1014年,杨延昭去世,终年57岁。

3

第三代——以和为贵,无仗可打

杨延昭之后,杨家将最后一代的辉煌是杨文广,他是杨延昭的第三子。

杨文广入朝为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亲的荫蔽。

1043年,杨文广随军出征,因为军功升官为殿直,深得范仲淹赏识。当时,还是宰相的范仲淹,十分高兴,将杨文广收到麾下。

可惜,宋朝于西夏议和,每年向西夏缴纳岁币、银、茶、绢等。

在国家议和的政策面前,拥有一身本领的杨文广,几乎没有用武之地。

身为武将,无仗可打,自然无处立功。

这种和平维持了20多年后,宋神宗出兵了。

公元1068年,北宋在边境修建防御工事,西夏党项人出兵毁损,宋神宗不愿再忍,派杨文广出征。

杨文广一招声东击西,几次大败西夏军队,然后趁胜追击,杀了许多西夏士兵。

《宋史》中,是这么评价杨文广的:“先人有夺人之气。此必争之地,彼若知而据之,则未可图也。”

事实上,如果出生在父辈的时代,杨文广一样是个人才。

然而,此战之后,他被派去镇守边防,再无战可参加。

1074年,沉寂多年的辽国来犯,杨文广得知后加急献布阵图和夺取辽朝、幽燕地区的策略。

只可惜,朝廷还没来得及回复,75岁的杨文广就去世了。

壮志未酬身先死,对于武将而言,是最大的遗憾。

杨家将的没落,与北宋的灭亡

杨文广之后,杨家逐渐没落,没有再出过名将。

曾经辉煌的天波府,也成为了祭祀杨家祖先的地方。

等到北宋灭亡时,杨家后人早已经散落各地,要么弃武从文,要么闲散隐居。

北宋灭亡时,偌大的中原王朝,几乎没有可以征战的将领和军队,是真的很可悲。

杨家将不出名将,不是杨家后人不争气;北宋无可征战的将领与军队,同样有迹可循。主要归结起来,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北宋重武轻文。

赵匡胤一登基,就玩了一朝“杯酒释兵权”,随后开始改革兵制,轮换频繁,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此举虽然巩固了皇权,却也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宋太祖赵匡胤确定下来的基调,也一直被后来的继任者传承。越到后来,武官不仅在数量上严重被缩减,地位更是远低于文官。

时间一久,有能者自然都不愿为武官。

第二,文官以打压武官为荣

北宋很重视文官,皇帝也愿意听谏言。

然而,文官一多,所谓的“谏言”也就多了起来。

诚然,正直的谏官很多,但小人也不在少数。很多人为了博好名声,根本不顾国家长远发展,只想着体现价值:比如污蔑武官、比如死谏……

而最恐怖的,还是让文官去指挥武官打仗。

杨业之死,虽然潘美没有被实锤叛国,但也绝对和他脱不了干系。

对战争一窍不通的文官,就算不叛国,也很难指挥武官打几场胜仗。

而被一群什么都不懂的人站在头顶上,武官打仗的积极性更是严重受损。

第三,赔款能解决,尽量不打仗。

北宋武力虽弱,却也没有到无法抗战的地步。但纵观整个宋朝,宋金议和、宋辽议和、宋与西夏也议和,而且每每都是宋朝呈上岁币和物资。

诚然,北宋富裕不差钱,可是这种宁赔东西不打仗的行为,让北宋的将领寒心,让北宋的从军者看不到自己的希望和出路。

从军,当精忠报国,可谁不想为自己拼一个前程?

一个以兵变发家的王朝,最后却因为无可用将领而灭亡,不禁令人唏嘘。

或许,从赵匡胤黄袍加身时起,就注定了北宋王朝忌惮武将。

在这种状况下,杨家将从辉煌走向没落是必然结局。

只是,他的没落不是因为子孙不孝不贤,而是空有一身本事,却再无报国的机会。

当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比起功高盖主,默默无闻逐渐退出的杨家,没准也是一种幸运。

所以,请不要说杨家将不保家卫国,他们真的有心无力,如果北宋给了他们一点点机会,或许,他们宁可战死沙场,也不愿要这种颐养天年。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元璋创立锦衣卫制度,为什么却又选择废除,不是发扬光大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元璋建立锦衣卫,朱元璋哪一年废除锦衣卫,朱元璋为啥让朱棣进锦衣卫

    第一,锦衣卫的弊端出现锦衣卫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可以说锦衣卫的权力太大了,很多人仗着背后有皇帝朱元璋罩着,无法无天,有滥用职权,依势作宠之态。这让朱元璋不得不考虑锦衣卫的职权了。第二,锦衣卫搞得人心惶惶锦衣

  • 唐德宗即位之初是疏远宦官的,为什么后来又重用宦官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好景不长,唐德宗很快又开始重用宦官。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有两点。1、禁军不可靠禁军不可靠,使得唐德宗不敢再信任禁军了,为唐德宗重用宦官创造了机会。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了,但是唐朝的节度使的权力并没有削弱。因此在唐德宗时期,发生了泾原兵变,导致唐德宗仓皇出逃。唐德宗出逃时,是

  • 隋炀帝死后他老婆是何下场:命途多舛,与小姑共侍一夫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隋炀帝老婆简介,隋炀帝的妻子是谁,隋炀帝死后妃子结局

    在中国古代,女人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即使是皇后也不例外。杨广死后,权臣宇文化及全盘接受了杨广的后宫。此刻的萧皇后从云端之上的皇后变成了阶下囚。《隋书》中记载:“化及于是入据六宫,其自奉养”。虽然此时萧皇后早已经青春不在,但是依然端庄秀美,风姿绰约。宇文化及对萧皇后垂涎已久。公元619年,宇文化及竟然带

  • 一位小女孩的墓陵,竟出土大量隋朝珍宝,价值难以估量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隋朝出土玉器,隋唐墓里的珍宝,隋朝李静训墓出土玉器

    反而是古人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般不会对死者进行火化,让遗体受到损坏,不止于此,如果是有条件的达官贵人,一般都会进行隆重的葬礼,不仅墓地的规格非常豪华,还有许多珍贵精美的随葬品。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些价值高昂的随葬品,在盗墓者的眼中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因此历朝历代都有许多大型墓陵都受到盗窃和破坏

  • 《唐朝诡事录》中,150多个有名有姓的角色都是立体丰满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讲述了在热闹的大唐盛世下发生的一系列奇闻异事,长安金吾卫中郎将卢凌风与狄公亲传弟子苏无名联手破案,肩负着保护苍生、拯救社稷于危机的使命的故事。原来有150多个有名有姓的角色!各单元的角色立体丰满,玩世不恭的费鸡师、分不清是非的孟东老、伪君子之本、顶天立地的钟伯期……“童年的回忆”一个接一个地被划在同

  • 除唐高宗李治外,李世民的儿子为何无一得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世民的儿子李治是昏君还是明君,李世民后代只有李治吗,历史上李世民的儿子都有哪几个

    然而杨坚想错了,皇位的诱惑远远大于兄弟间的手足情深,为了梦寐以求的太子之位,隋炀帝杨广、太子杨勇、蜀王杨秀、汉王杨谅相互间尔虞我诈,只有亲王杨俊沉溺酒色(早殇),隋文帝的五个儿子几乎就没一个有好下场。唐高祖李渊吸取隋文帝的教训,早早的确立了李建成的太子地位,建成居长,管理政务,为储君;世民居次,掌管

  • 安禄山军队强大,士兵众多,为何安史之乱不到十年就被平定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安禄山安史之乱被谁平定的,安史之乱中安禄山最开始有多少兵,安禄山为什么能发动安史之乱

    相比较来说,李世民即位后,创造的贞观之治是历史上罕见的盛世之一。到了李世民的晚年,经历了与李渊相同的感受,就是皇子开始为皇位有了想法。最终的情况就是李世民只能够选择李治继位,否则其他皇子都会大开杀戒,这一点绝不是李世民想要看到的。更为重要的是,为了皇位,当初的太子李承乾甚至发动了兵变。这让李世民非常

  • 奸宦李辅国敢欺负皇帝,唐代宗除掉他还得派刺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唐朝李辅国简介,唐代宗为什么打李辅国,唐代宗为什么反将李辅国杀死

    李辅国,原名李静忠,长相奇丑无比,40岁之前毫无作为,进入东宫服侍太子李亨,逐渐成为李亨的心腹,进入了皇权的核心。李辅国的性格“外恭谨寡言而内狡险”,这与他在40岁之前的卑微生活有很大的关系,身体的残缺,面目的丑陋,长期受人驱使的压抑造成了他心里的扭曲,对财富和权力异常贪婪。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玄宗

  • 李世民仰仗的老臣,最后惨死,原因是一个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李世民抢弟媳完整视频,李世民吻玳姬原版,李世民临死前得罪一个惹不起的人

    自己做官的方式也一直走下去,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最终,长孙无忌也惨死了。他被陷害叛国,上吊自杀。可以说,李世民在位的时候,长孙无忌确实尽职尽责,不遗余力地分担皇帝的忧患,解决困难,懂得如何温和,并要求降职。他可以说是一位忠诚的臣子。然而,在选择立太子时,长孙无忌有点私心。可以说,正是他

  • 五胡乱华到底有多乱?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五胡之乱完整版,五胡之乱到底有多恐怖,王立群讲五胡十六国

    五胡乱华是如何产生的呢?所谓五胡,其实是一种泛称,包含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比较强的少数民族,还有乌桓、丁零、卢水、铁弗等众多较弱的少数民族,统称为五胡。五胡当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匈奴了,它曾经是那么强大,逼得汉高祖刘邦将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作为和亲,文景时期也继续和亲策略,但汉武帝继位之后,采取了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