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们普遍的理解,这二者的差别也是不小的,奴才感觉就是那种服侍主人的下人,而臣则是有着品级的官员。但是在满清,对于奴才与臣这两个自称的理解真的是这样的吗?
清朝是满族人做皇帝的时期,而这个民族地位高的主人是很少的,剩下的人都是为这些少数人打工的家奴。在满清建立后,他们这些奴才便跟随着自家主人走进了皇宫。一些有能力的奴才也得到了重用,成为了清朝的官员。而这些原本是奴才的人当了官后,对着皇帝也没有改变奴才这样的自称。而奴才二字在这个时候也没有丝毫低贱的味道,相反的,奴才却代表着自己与皇帝关系的亲近。因此,自称奴才的官员地位指不定还要比自称臣的官员高。但是已经身为官员的满族人,也不可能一直自称奴才。
随着朝代的发展,官员的自称有了一些变化。我们都知道,一个少数民族的朝代要发展,不可能只选择自己民族的人当任官员,对于很多汉族的能人,也是需要任用的。而这个时候国家就对官员的自称做了一些规定。
满族的官员,在与皇帝商议公事之时,需要自称臣,而与皇帝讨论私事之时,便可以称奴才。这个时候自称奴才,他们不会觉得没面子,反而会觉得骄傲,这是清朝本族官员这个身份的标志。而汉族的官员在这个时候只是属于外族官员,他们不能跟皇帝自称奴才,他们只能有一个自称,那就是臣。这也是区分满族官员与汉族官员的一个方法,以后大家在看一些清宫剧的时候,也可以分辨出不同民族的官员了。
这个时候是满族的天下,而满族原有的很多习俗也跟着渗透了进来。就比如我们上面所说的奴才文化,奴才地位甚至比臣高,奴才代表着荣耀。这个时候的儒家文化其实已经相当成熟了,但是由于朝代更替,许多东西都发生了改变,包括儒家的文化。这个时候人们把这两种文化相交融,接着就开始曲解原本的儒家文化,让其为奴才文化服务。
更离谱的是,对于一些正统的儒家思想,都被一些不怀好心的人解释成了其他意思,就比如忠义二字。我们都知道,儒家的忠义代表的是对国家的忠义,而在满族奴才文化中,忠义却被曲解成了奴才对皇帝的忠义,还延伸出,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样的谬论。而这些思想更是对当时的人们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也导致了人们对儒学的误解,其影响甚至到现在还依旧存在。
小编认为,对于一些特定时期的特殊文化,我们要学会辨别,对于儒学文化,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