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贵妃本姓魏,史载其温顺贤惠、善良宽和,但在电视情节中,也有不同的改编。魏氏抬旗后成了魏佳氏,一生所出六子,四男二女,其中皇十五子最后继承了大统。魏佳氏最终没能等到成为圣母皇太后,她在四十九岁时就因病去世了。二十年后乾隆改称太上皇,立皇十五子为新君,同时追封他的生母为孝仪皇后。虽然民间早就传说嘉庆帝有汉族血统,但在士兵们看到孝仪皇后尸骨的时候,才从裹脚的痕迹确认她确实是汉家女子。
魏佳氏生前宠冠六宫,下葬时以准皇后的礼制操办,相比之下,乾隆的继任皇后就寒酸多了,仅仅是与其他妃子同穴而眠。这位辉发那拉氏继后的生命也定格在四十九岁,在她身上似乎也没有什么凄婉的爱情故事。乾隆巡游江南时,继后忽然发疯,被送回北京,形同幽禁。当时就有人猜测皇帝因为宠幸美貌的伶人,沉溺声色,被劝谏后才恼羞成怒,并以此作为他轻德重色、喜新厌旧的证据。后来乾隆自己说过一段更令人寒心地话,大意是:那拉氏是少年时先皇所赐,资历仅次于孝贤皇后,论资排辈、逐步升级,最后掌管六宫,并不是因为容貌出众、圣宠优渥而飞上枝头,既然没有过美貌和恩宠,怎么能说是色衰爱弛呢?
那拉氏回宫后一年就病重去世了,葬礼的规格连嫔也不如,甚至没有自己的陵寝,不设灵牌,没有谥号,全国百姓也不服国丧,其实与废弃也没什么区别。现于博物院有实物记载,乾隆在回复十五阿哥的折子上有一大段朱批,大意是让人去审查皇后剪发的事,审问当时在场的三名宫女,为什么没有留意看好皇后,而是退出了屋外。可见,那拉氏当时是屏退了宫人,独自在屋里剪断头发的,细细想来,真是一种无限凄凉的心境。
乾隆一生似乎只对一个人情有独钟,就是他的原配富察氏,富察氏位居正宫的时期,整个家族荣宠冠绝,诗载“外家恩泽古无伦”。这位女子出身八旗大姓,不仅孝心可感、宅心仁厚,而且节俭朴素、严于律己、为六宫做表率,据说她本身风姿卓然,却连金银珠玉也不戴,只以绒花装饰,为宫中节省开销。富察氏早早地就去世了,生育两子也俱都早夭。皇帝悲痛万分,终其一生为嫡皇后写了许多情诗,而且在他的四万首“流水账”诗里,追思嫡皇后的那部分是写的最好的。痛失结发之人这件事,对乾隆帝的性情有着很大的影响,甚至引起了宫廷内外的风波。或许正因为珠玉在前,才让乾隆觉得继后无论怎么做也比不上原配,所谓“除却巫山,皆非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