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去看阿斗的帝位之史,细细算来,这个被称为扶不起来的人,却在皇位上坐了四十一年,这几乎是人的大半辈子或者一个人的一辈子了吧。而且他主动退位之后,是在洛阳做了县主,舒适地安度着余生去世的。这个论题听起来是挺有意思的,毕竟三国那么多枭雄都没几个结局这么好的,而在他在皇位上的这四十一年,也不是完全靠诸葛亮啊,毕竟诸葛亮才帮他帮了几年呢?十一年,仅仅才十一年,那就让小编不禁发问,如果他傻,他后面三十年是怎么没被人扯下来或者害死的呢?而且从后面来看,辅政的更换依旧是频繁的,但是朝中和蜀地的政权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波动,这真的是一个扶不起的人能办到的吗?
在这四十年里,刘禅在诸葛亮在的时候,他遵循着父亲给他的遗训,要将诸葛当父亲一样孝敬,所以诸葛真心帮他,他也真心尊他,这种尊他在于,即便对方全权的接手政权,但因为局势问题,他并没有去抱怨或者不满,这件事,几乎没有一个刚上位的,权力刚刚到手的人能做的到的。诸葛亮其实对他的评论,还是很高的,说他年纪轻轻的,就天分非常好,又聪慧又仁慈,对有德之人和下面的人都非常好。可见他的大气和仁德。何况在这段时期,诸葛在外四处征战,后方的稳定,在这时期蜀地农业的大大的发展,战后百姓的修生与养息,全都是阿斗一个人留在蜀地负责的,对于一个少年来说,这也绝对不是一个扶不起的人,更不是一个傻子能做到的事。
等诸葛亮去了之后,蒋琬成了辅政的人,这个时候所有的政权实际上依旧在刘禅的手上了。在无为而治时期,从蒋琬执政开始,刘禅便基本掌握了帝权,实际上控制着蜀汉,这主要表现在刘禅实际上掌握着最高大臣的任命权。这个时候基本上是他自己处理大事以及任命官员的。后来就到了费、姜时期,这两个人时期,刘禅是时兴无为的治理方式的,政权相对稳定,但是因为姜维这个人不是太好控制,总喜欢怂恿大家一起往北征战,使得国力不行,所以也就导致了等到魏要跟他们打的时候,刘禅打都没跟他们打,直接降了。
实际上,考古学家们又发现,在成都当地的历史上有记载,这个地方的人们在刘禅死后是有帮他建祠的,而且人们都对这个祠很上心,并且一代又一代的供奉过去,一直到了北宋,当时有个枢密学士,在这个地方下了命令,因为政令而需要拆掉祠,当时的人还对这件事抱怨诸多。所以史学上有说,这个乐不思蜀的刘阿斗,当时是为了百姓的安危和当地的生机社稷,减少当时看起来一定是会败掉的战争,所以才舍掉自己的颜面,损掉自己的名声荣誉,而做的。
而且他生活上,也从来都是非常简朴的,没有享乐与劳民伤财,不仅对待自己的人民非常的友善,很多政策都是有利于百姓的,而且在不大兴土木这件事上,是极少有皇帝做到他这样的号的,他大概真如他父亲一般,也是一个将百姓看得很重的人。另一方面,不管是从他对待官员的态度,还是他最后为了百姓而主动投降的事件来说,刘禅此人,气度一定是非常大的,要不然也不可能在辅政这么勤的更迭,而整个朝廷确实平稳发展的,没有争斗没有无畏的流血事件。
即便是那么多人觉得他是比较昏庸与懦弱的,也有人说他的行为只是比较佛系的正常的守成,但小编依旧觉得那个评论他是可以跟齐桓相当的人是看到了本质,后世的昏懦之说,大抵是受到了话本三国演义的影响,人数之多只能说大家对于真正的历史更喜欢看话本,而守成之说,多来自于陈寿,但在三国志中根本没有对刘禅做传这件事,也很是奇怪,所以这是带有主观色彩的,而从蜀地的人能祭拜刘禅的祠千年之久,齐桓之说,又为什么不能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