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后续,为什么鲜为人知?因为付出的代价太大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后续,为什么鲜为人知?因为付出的代价太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95 更新时间:2023/12/15 14:45:25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臣和武官是一样重要的。古时候的赵国就有一文一武,两位非常重要的官员也是大家十分熟悉的廉颇蔺相如

[var1]

他们两个的故事,人们在书本上也曾见到多次,其中以负荆请罪和完璧归赵最为出名。负荆请罪不仅告诉我们要像廉颇一样知错就改,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蔺相如的家国情怀,明白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内部的团结。

而相比负荆请罪,完璧归赵的故事,则更是体现了蔺相如身为文臣的聪慧与机敏。但实际上完璧归赵之后的历史结局却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轻松。

[var1]

当时赵国的危机形势

在语文课本上,我们学过了不少蔺相如为国出征在许多国家之间的社交场合上,用自己的智慧与谋略维护了本国的利益,是人们眼中出色的外交家。

他所处的年代恰逢战国末期,那个时候的秦国已经因为之前的商鞅变法成为了当时社会的先进国家,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因此成为了战国七雄中的首领。

面对势力的扩张,任何人都不会心慈手软,秦王想要的并不仅仅是六国,而是想要灭掉它们,统一六国,进而统一天下。但当时的其他六个国家实力都比较差,只有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的赵国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可以与秦国相抗衡。

[var1]

当时赵惠文王也是历史上少有的民居,他才纳贤人,任用乐毅、平原君为相,著名的廉颇为大将军,蔺相如则为上卿,在他的带领下,国家被治理的井井有条。

国家有纪律,军队有实力,百姓的生活也是安居乐业,所以,赵国便成为了秦国一统天下的重要障碍。

当然,也正是因为赵国政要强劲,到国力做背后的支撑,蔺相如才可以在出事的时候有底气,据理,力争为自己的国家争取利益。

当时的秦国是秦昭襄王统治时期,相比赵国的将才秦国君主任用范雎为相,采用聪明的“远交近攻”的策略,和与它相距较远的齐国、燕国交好,但是却和附近的韩楚两国频繁作战吞并它们的势力。很明显这个时候,秦国又将目光放在了赵国身上。

[var1]

完璧归赵的惊险过程

在得知赵国的君主然之间得到了一块宝玉之后,秦襄王明白自己的机会来了,他给照王写了一封国书,表示自己也非常喜欢这块宝玉,愿意拿15座城池来当做交换,但前提是,他需要先将宝玉拿过来,让自己看一看值不值得交换。

大家都心知肚明,秦国君主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就算是再贵重的,合适的也抵不了15座城池,很明显是冲着赵国来的。

如果赵国乖乖将这个和氏璧献出来,那么秦国就平白得了这么一件宝物,如果他要是不愿意将和氏璧献出来,秦国也可以有足够的理由去攻打赵国。

[var1]

赵国人自然也看出了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但他们还不得不去,不能给秦国留下把柄,一筹莫展之际,蔺相如自告奋勇,表示自己愿意作为赵国的使者,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

秦王听说蔺相如到达了秦国,立马表示自己要召见他,但是蔺相如且与路途遥远为由推脱了,这次见面也给自己争取的时间,他悄悄派人去秦王附近打探具体的消息。

两天之后,蔺相如和秦王正式见面,但当他将和氏璧献上去的时候,秦王对和氏璧百口称赞,却丝毫未提拿15座城池交换的事情,蔺相如见状,借口说和氏璧上有一个瑕疵,想要指给秦王看,他走到秦王的旁边,将和氏璧拿了过来。

[var1]

秦赵两国的历史结局

拿到和氏璧之后,他后退一步,要求秦王兑现诺言,否则的话就要将和氏璧撞碎。无奈之下,秦王只能承诺几天后进行城池交换,而蔺相如借着这个机会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这个时候蔺相如再次提出,要斋戒五天来纪念这件大事,秦王非常痛快的答应了。

故事到这里暂时告一段落,看起来似乎是赵国占据了上风,回到赵国之后的蔺相如因为表现出色,被进一步升官。但其实在那之后不久,秦国便开始大举进攻赵国,借口便是当时蔺相如出使秦国,最后却出尔反尔的私自将和氏璧送回赵国,言而无信。

[var1]

虽然这只是一个借口,但不论如何此时的秦国已经有了足够的实力来发起进攻,后来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惨败而归。

在那场战役中,廉颇没有得到赵王的重用,而是选择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尽管蔺相如一再劝告,但还是没有办法阻止,最终赵国被灭。

[var1]

小结:

我们从课本上了解到了廉颇的深明大义和蔺相如的智慧谋略,明白家国情怀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但历史的潮流是不会被更改的,即使两个人再优秀,也无法阻挡另一个国家的强盛发展,他们能做的也只是在么一个重要关头发挥自己的力量,至于最后结局的胜利与否,只能由时间来给出答案了。

更多文章

  • 此计由孙子发明,令世人愤恨,让四大名将骂街,而秦国却用得最6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国兵锋历史,秦国对赵国使用的两次反间计,秦国反间计

    [var1]例子一: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军和赵军在长平对峙,廉颇在几次进攻失利后,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多次挑衅,赵军都置之不理,结果没办法,秦国派出间谍向赵王进言,说秦国最怕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赵括一来立马秦军就怂了,结果赵王信了,将廉颇换成了赵括,结果赵国长平之战惨败。[var1]例

  • 他是汉初倔老头,敢怼刘邦,韩信都妒忌,死法太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邦杀韩信最经典的一段话,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完整版,张良韩信刘邦三兄弟故事

    [var1]郦生刚开始报门的时候,这货对门子说,我想见沛公,商量天下大事,门子给刘邦汇报说,门外有个文质彬彬的老头,刘邦一听就推辞不见。这倔老头一听刘邦不见,发飙了,手握宝剑,怒目而视,恐吓道:我不是文质彬彬的老头,我是高阳酒徒。刘邦很不情愿的请老头进去,老头一进门,差点发飙,原来刘邦正在让两个美女

  • 号称楚国“吕不韦”,儿子当上楚王,封地是中国最大城市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淮南王封地今何在,春申君封地,吕不韦封地为何在洛阳

    战国时,楚国也出了个“吕不韦”,让自己的儿子当上了楚王。[var1]周朝有个嬴姓诸侯国,位于古代淮河流域,公元前648年为楚所灭。战国时期,黄国有一个后代叫黄歇,年轻的时候曾四处拜师游学,见识广博,以辩才出众深得楚顷襄王的赏识。前272年,黄歇出使秦国,说服秦昭王和楚国结盟。黄歇陪同楚国太子熊完作为

  • 春秋战国名将都是哪国人,现在属于哪个省?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春秋战国名将一览表,战国和春秋时代的名将,春秋战国的将领有哪些

    [var1]孙武,齐国乐安(今山东省)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范蠡,楚国宛地(今河南省)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田穰苴,齐国(今山东省)人。春秋时期,曾率齐军击退晋、燕入侵之军,因功被封为大司马,子孙后世称

  • 都要国破家亡了,赵王迁为何还要杀李牧?细读《史记》就明白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一、李牧的军事集团力量太过于强大,让当时的赵王感到比较惶恐1、李牧,本身军事成就是比较多的,对于当时的赵王来说,其实统治是不利的李牧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之一,那么李牧对于当时赵国的贡献其实是非常多的。因为在很多国家攻打赵国中,就是因为李牧将军的存在,使得这些国家对于赵国并没有一个完全

  • 地处西北的秦国,靠什么优势,在战国群雄之中胜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战国秦国历史,秦国是如何崛起,秦国是怎么一步步强盛起来的

    [var1]地处西北的秦国并没有和其他中原国家一样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起步较晚,文化和经济进程较慢。七个国家并没有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秦国最初的排名并不靠前,那么它最终是依靠什么样的优势,在战国七雄当中胜出的呢?古语有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先天优势有限,后天的努力和坚持是它的制胜武器。先

  • 春秋战国对比三国,哪些国家是董卓曹操袁绍刘备和东吴?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袁绍与董卓,三国魏国和战国,董卓袁绍吵架视频

    [var1]董卓时期对比春秋时期汉献帝:周平王。汉献帝没有自己的力量,周平王还有一块自己的领地,具有一定的实力。周平王从镐京西迁到洛阳,汉献帝被董卓从洛阳劫持到长安。董卓:郑国。郑庄公担任周朝卿士,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统周军讨伐郑国,周桓王被郑将祝聃一箭射中肩膀,使周天子威信扫地,

  • 牛!此人堪称孔子第二,5岁入学,6岁把老爹问蒙,52岁引领潮流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牛僧孺十七世孙牛弘,牛的历史人物,孔子骑牛图

    [var1]说到这,大家应该能猜出来了,没错,他就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真名叫朱熹。他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5岁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6岁就能给老爹提问题了,他总爱打破砂锅问到底,结果时常把老爹问蒙圈。18岁,

  • 战国四大名将之王翦,要钱要地比谁都贪,秦始皇为何让他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秦将王翦为何能够善终,战国王翦资料简介,王翦死后秦始皇晕倒

    嬴政一眼望去,见是少壮派将领李信。李信是战国末期的秦国名将。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燕太子丹派刺客荆轲到咸阳,以献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为名,行刺秦王嬴政。不料荆轲行刺失败,嬴政不仅杀了荆轲,还查出幕后主使是燕国,便借此机会,派王翦率李信等将领,于公元前226年攻打燕国。攻打燕国之战,少壮派将领李信首

  • 战国末年人屠白起坑杀40万赵军并不是残暴,当时的情况下选择非常正确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白起坑杀赵国40万后赵国的反应,白起坑杀赵国40万后赵王后悔了吗,白起坑杀的赵军占赵国人比例多少

    首先我认为坑杀四十万肯定是夸大了,在赵军投降前我估计赵军经过三年大战至少已经死了一半人,秦军也一样。也就是说大概还有二十万左右的赵军投降。这是谁也输不起的战争,所以赵军不可能坐以待毙,毫不做抵抗四十万大军就投降了,肯定是经过殊死搏斗的。如果赵括不被射杀我认为降军连十万都没有。所以说死一半人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