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他与孔子齐名,学生比孔子多,孔子上位后却将他诛杀,他做错了啥

他与孔子齐名,学生比孔子多,孔子上位后却将他诛杀,他做错了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701 更新时间:2024/2/19 16:38:45

春秋时期,正值社会大变革的阶段,因此涌现了很多的思想家,他们都有着自己对于社会的独特见解,并且纷纷站出来发表了自己的主张,也被称之为“百家争鸣”。这个时期,诞生了很多的有名人物,孔子则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而在鲁国与他齐名的还有一个人。

[var1]

公元前511年,孔子在鲁国的陬邑出生,三岁的时候父亲逝世,母亲慢慢的将其抚养成人。孔子19岁的时候,开始步入仕途,并且无论官职大小,处理的是怎样的事务,孔子都能够出色的完成,因此有了一定的名望,20岁的时候被人赞誉为“博学好礼”。

孔子在23岁的时候,带着“有教无类”的想法,开始广收学徒,并且他还针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因材施教”;经过孔子教导的人,大多有了十足的长进,因此大家都慕名而来。孔子的行政能力,以及他的博学多才受到了朝廷的青睐,于是孔子得到不断的提拔。

[var1]

孔子51岁的时候,他就被任命为了中都宰,一年左右又升任司空,接着又马上被提拔到了大司寇。孔子56岁的时候,由于政绩非的不错,所以朝廷决定任命其为宰相,并且还让他处理外交方面的事务,不过由于孔子升迁太快,因此宰相之位只是代理,但仍有实权。

据史料记载,孔子当上代理宰相以后,上任仅仅只有7天的时间,他就决定将一个人诛杀掉。这个人就是少正卯,此为官至少正,是鲁国的大夫。为什么孔子上任以后,立马就将这个少正卯给杀了呢?

[var1]

这是因为,当时正好处在百家争鸣的时代,社会上产生了很多的思想流派,孔子属于儒家,而少正卯属于法家。法家学说主张的是,通过严格的法律条,来提高约束和管制,上至君臣下至普通百姓,并且法家以法为尊,提出“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孔子主张的是施行德政,提倡“有教无类”,希望君主以礼治国,反对通过刑罚来强制约束百姓;百姓则无论贫贱都接受相应的教育,从而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治国以德服人,百姓又是道德高尚的人,那么国家就会安定下来,人民也将慢慢的走富裕,最后大家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var1]

据悉,少正卯和孔子都曾办过私学,并且少正卯讲授的学说非常有意思,因此孔子的学生也曾多次,被少正卯的讲课所吸引,有时候学生比孔子还多。据《论衡·讲瑞》的记载:“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

可见,少正卯这个人的学识和孔子不相上下,并且两人的政权相左,所以孔子对于他的存在非常的忌惮,因此上位以后手握大权,就立马将少正卯给诛杀了。孔子诛杀少正卯以后,他的学生曾问过他为什么要杀少正卯,孔子说少正卯有五种恶劣的品性,所以不得不杀。

[var1]

荀子·宥坐》这样记述孔子的话:“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人有五种恶劣的品性,第一种是内心明白事理但是仍旧对错不分,第二种是行事作风有问题但是却不愿意改。

第三种是喜欢胡说八道却又说的有鼻子有眼,第四种是只去学习一些丑恶的东西,第五种是赞同错误的看法并且还添油加醋。孔子说人身上只要有一种就是坏人,而少正卯身兼五种,因此不得不杀掉对方。

[var1]

20世纪60年代,我国掀起了一股“批儒评法”的浪潮,很多人都开始拿少正卯说事,因此产生了争议。有的人认为,孔子乃是圣人,绝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来,并且少正卯好歹还是个大夫,哪里又是孔子想杀就能杀的人呢?

不过,也有的人认为,少正卯被孔子所杀应该是事实,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诸子百家的学说互不相容,而少正卯和孔子都同处于鲁国。两人处在对立面,孔子掌权也就意味着他打败了少正卯,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所以就顺势除掉了少正卯。

[var1]

少正卯确实是死了,至于是不是被孔子所杀仍旧存在争议。因为少正卯是被诛杀的,所以他的学说也就没有流传下来,因此对于少正卯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也就不得而知。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学说确实对于国家的统治非常有帮助。

后世的人,将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儒家始祖”,并且由于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还曾衍生出孔子祭祀这等“大祀”。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如果落凤坡死的是诸葛亮,北伐由庞统负责,蜀汉能否一统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而刘备去世之后,留下的儿子啥也不会,就知道吃完。所以蜀国上下一切事务都落在了诸葛亮身上。当时的诸葛亮,已经可以说成为了一国之主,甚至他比刘备还要更操心。因为这时的蜀国人才已经不多,他自己一个人背负了太多。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诸葛亮开始了北伐。而这一开始,就是6次,整整6年!当第一次北伐之时,魏延曾经

  • 如果关羽没有大意失荆州,北伐能成功?蜀汉真的能一统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三国志在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前,刘备集团势力的发展可以说是一帆风顺的:公元208年,刘备传檄而定荆南四郡(长沙,桂阳,零陵,

  • 他是秦国史上第一位少幼即位的君主,神威初现便魂归西天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秦国大将军蒙恬,秦国帝王顺序表,秦国历史纪录片

    两年后,爷爷也死了。秦宪公作为老一辈钦点的继承人,不能退。公元前716年,秦文公在位五十年后逝世,同年其孙秦宪公即位,时年仅十岁。[var1]文公死了,幼主新立。但是秦国还在运转,战车还需要向前滚动。初即位的宪公无力主持大局,权力开始落入大臣大庶长弗忌、威垒和三父等人之手。公元前714年,秦宪公在人

  • 姜维投降曹魏是真是假?83年后的一封密信,让诸葛亮可以瞑目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当然在开始的时候他的处境也是比较艰难的,军中费袆甚至是有些排斥他的,此时的他也是被夺取了兵权,而在公元253年的时候,费袆被刺杀,此时的姜维是迎来了人生的辉煌,自己总算是有了发挥实力的战场,和诸葛亮一样是上演了北伐中原的壮举,但此时整个的曹魏实力也是相当强悍的,双方之间虽说都是有一些胜利,但曹魏是更

  • 卫国史话八:两段婚姻不仅毁了宣公自己的家,还把卫国拖进了深渊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为了探究卫国军队战斗力骤降的原因,也因为确实太久没有续写该国的“史话”了(上一篇“卫国史话”是宣公继位的故事)。在下遂决定在卫宣公离世、安葬(即鲁桓公十三年三月,卫宣公停灵满5个月)之际,写上一篇“卫国史话”,算是给他这一朝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那到底卫师的战斗力为何会衰弱成这样呢?鄙人以为与宣公在位

  • 大商人吕不韦做的大生意,最终是赔了?还是赚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导语:出身卫国的吕不韦原本是一个经商天才,低买高卖,赚取差价,很快就赚了几千金。这时他有点飘飘然了,不满于这样本本分分的生意,想玩更大的、更刺激的,那就是图谋做“国家生意”。他做的“国家生意”,最终是赔了?还是赚了?众说纷纭,有的说赔了,有的说赚了。笔者从商业角度、性命角度、人生价值角度分析了吕不韦

  • 张飞逃跑丢下刘备家眷,刘备说了一句话,如今成为黑帮名言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刘备的仁厚和义气,只是他称霸天下的一个手段。因为他知道自己和曹操和孙权的世家相比,只有笼络人心,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在长坂坡的时候。赵云为了争夺刘备的儿子,七进七出长坂坡,血染白袍,当他把刘禅送到刘备眼前时,刘备哭嚎道:“为救此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这个手段实在是高。从此让赵云铁心为他卖命。刘备除了弃

  • 吕不韦收到一封信,里面只有30字,为何立即喝酖酒自杀?有何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史记》中相关记载:秦王恐其为变,乃赐文信侯书曰:“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吕不韦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酖而死。 以上这句《史记》中的记载是什么意思呢?公元前235年,被免去秦国丞相职务的吕不韦不老实,各诸侯国的士人都去看望吕不韦,吕不韦也欣然接受,

  • 如果让赵云代替关羽留守荆州,荆州还会丢失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果是赵云代替关羽留守荆州,荆州还会丢失吗?当然,我们要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那历史上关羽守备荆州的这几年都发生了什么呢?关羽公元211年,刘备率着数万军队和部分将领浩浩荡荡进入川蜀之地,其中包括魏延、黄忠、庞统和马谡等等文臣武将,这架势是打算常驻了吧。公元213年左右

  • 张仪费尽心机助秦这个邻国真够皮四擒四纵就是打不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var1] 二擒二纵 公元前328年,张仪刚刚被同学苏秦用激将法送到秦国,心里一面是有怨有恨,一面又急于表现自己。秦惠文王看到张仪就像发现了个宝贝,立刻任他为客卿,随后派儿子公子华和张仪共同去攻打魏国。经过奋战,二人攻下蒲阳,张仪开始提出了连横策略,劝秦王先擒后纵,以换取魏国的亲近。秦惠王十年,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