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时期魏国为何出现流失人才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战国时期魏国为何出现流失人才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35 更新时间:2024/3/17 19:52:40

魏国,周朝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以上问题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

战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动荡、大分裂时期,而那个时代天下间最强大的莫过于“战国七雄”。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当时七个国家都分别涌现出了不少杰出的人才,但比较有趣的是,曾一度称霸整个战国的魏国虽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这些人才在学成之后却有很多都投奔了他国,并帮助别国对付自己的母国。

在众多魏国“流失人才”当中,最有名气的毫无疑问就是带领秦国进行变法的商鞅了。商鞅生于卫国,相传是卫国国君的后代,他从小就对法家学说感兴趣,青年时期则是投奔了魏国相国公叔痤,在其麾下担任中庶子。后来,公叔痤年老病重,临终前嘱咐魏惠王说,商鞅有担任相国的才能,而如果不愿重用他,就一定要将其杀死以绝后患。

然而,魏惠王却不以为意,认为这是公叔痤老糊涂了,在胡言乱语,所以既没有重用商鞅,也没有将其除掉。周显王十年(前359),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广招天下人才,商鞅见自己在魏国注定无法得到重用,便前往秦国宣扬自己的理念。结果,秦孝公对他大为欣赏,很快就任命他主持变法,在其各种措施治理下,秦国很快得以富强。

过去,秦国与魏国曾针对河西之地展开过旷日持久的争夺,但当时的魏国是中原大国,而秦国则是边陲小国,所以毫无疑问后者是弱势的一方。在经历了军事改革之后,秦人纷纷想要攻打魏国,夺回失地,并且一雪当年之耻。商鞅的改革当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军功爵制”,只有在战场上立功才能得到爵位,因此士兵们的积极性大增,战斗力也远超以往。

在商鞅的带领下,秦军如同饥饿的虎狼一般将魏国占领下的河西之地尽数夺回,并且让魏国是损兵折将,元气大伤。更加重要的是,商鞅变法的成果惠及日后多代,让秦军的战斗力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因此与秦国利益冲突最大的魏国自然也就成了被重点征讨的对象,可以说,放走商鞅的行为,不但让魏国错失了变法图强的机会,更是让它在此后多年里一直面临着强敌的威胁。

商鞅之后,魏国又错过了大名鼎鼎的纵横家张仪。张仪本生于魏国的安邑,但后来投奔了秦国,并被惠文王引为客卿。尽管原本是魏国人,但张仪对付起“母国”说得上是毫不手软,他在秦军围攻魏国蒲阳之际劝说惠文王放弃攻城,并以此说服魏国献出上郡的十五个县,以及战略重地少梁。

结果,此后张仪又多次率领秦军蚕食魏国,逐渐占领其领土,甚至劝说魏国臣服秦国。最开始,魏国当然是表示不同意,但秦国立刻就以此为由出兵攻打,强夺魏国城池。就这样,在秦国的强大国力以及张仪的威逼利诱之下,魏国多次背叛诸侯,合纵联盟臣服于秦,又多次被秦国蚕食土地,削弱实力。

商鞅和张仪都出自魏国,又都在秦国位极人臣,而身处他们时代之后的范雎,也有着一样的经历。范雎生于魏国芮城,他出身贫寒,但才华十分出众,可惜的是,他本想为祖国效力,但却在魏国处处碰壁,怀才不遇。周赧王四十四年(前271),随着秦国使者的到来,范雎终于得到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他跟随秦使来到咸阳,从此便为秦国效忠。

当时,秦国国内的大权都被宣太后、宣太后的弟弟魏冉掌控,而昭襄王尽管已经五十多岁,却还只能参与部分事务的决策。范雎见状,便协助昭襄王将太后的权力剥夺,其亲族则被逐出了函谷关。靠着夺权之功,范雎被昭襄王封为了相国,从此掌管秦国军政大事,地位十分崇高。

站在秦国的权力巅峰后,范雎当然要报复不重用自己甚至害得自己当年狼狈出逃的魏国。他先是将当年诬告自己与齐国有染,结果害得自己被鞭打得差点死掉的魏国中大夫须贾羞辱了一顿,让其在宴席上被犯人押着像马匹一样吃草料,而后又请昭襄王出面,逼着魏王索要当年下令鞭打自己的相国魏齐的项上人头,结果,魏齐不堪其辱自刎而死,而范雎也成功报了当年之仇。

另外,在范雎的帮助下,秦军于战场上也是无往不利,他虽然日后与白起结怨,并最终将其害死,但也曾经与之通力合作,共同南征北战。在二人合作期间,秦军曾经多次痛击魏国,而其中的功劳当然要算一份在范雎的身上。

由此观之,魏国虽然曾经培养了商鞅、张仪、范雎三大能臣却不能让他们为己所用,结果白白便宜了老对头秦国。这些人才不但让秦国变得更加强大,还帮助其反攻自己的母国,而被本国人才不断迫害的魏国,也实在是非常悲惨。

标签: 魏国战国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杜甫对一位诗人十分钦佩与盛赞,这人是谁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杜甫在游历四川遂宁的谢洪县时,在东武山下一个旧宅子前不禁感叹起了古人,并有感而发写下一首诗。在这首作品中,他把这位故人与汉代著名的学者杨雄、司马相如相比,还盛赞他足可以和日月争辉。那么,这位让大诗人杜甫如此钦佩和盛赞的人是谁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一、不一样的天才1

  • 宋英宗赵曙是怎么死的?为什么这么短命?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赵曙是宋太宗赵光义的重孙,宋真宗赵恒之弟商王赵元份的孙子,当了皇帝之后36岁就英年早逝了,那么宋英宗赵曙是怎么死的?为什么这么短命?下面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宋仁宗赵祯堂兄濮安懿王赵允让的第十三子,母亲为仙游县君任氏。最初,江宁节度使赵允让(“濮安懿王”的称号是仁宗后来加封的)梦见两条龙与太

  • 古代女子被选为妃子后 她们的每天生活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对古代妃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妃子们每天的生活都是如何度过的?皇宫,是一座顶级监牢古代没什么自由恋爱两情相悦,婚姻全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相对于汉家女儿,八旗家的闺女更多一道枷锁,那就是选秀。每三年一次,所有在旗人家闺女,只要年满14岁,身体无残,都需到京城报道,等

  • 伤寒学派有着怎样的医学价值?他们最擅长的领域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伤寒学派,温补学派,历史解密

    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把古代理论医学和临床医学结合起来,内容明确系统,理法方药完备,确立了临床辨证论治的方法,在中医学的发展中占有承前启后的地位。王叔和整理编辑 《伤寒论》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近世

  • 徐中舒: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徐中舒,中国史学家,历史解密

    徐中舒,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192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国学门,师从王国维、梁启超等著名学者。在此期间,他受到王国维先生的影响,树立了“新史学”的观念。以后更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将古文字学与民族学、社会学、古典文献学和历史学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把王国维开创的“二重证据法”发展成为“多

  • 朱瞻基缔造的“仁宣之治”,盛世下埋藏着哪些隐患?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瞻基,明朝,历史解密

    朱瞻基,即明宣宗,他是明朝第五位皇帝,与父亲明仁宗朱高炽共创了“仁宣之治”,但他也为明朝的衰落埋下隐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明朝的历史上,土木堡之变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自它以后,明朝逐渐走向衰落,纵使有几位皇帝试图中兴,却再也无法恢复昔日的荣光了。谈

  • 清朝的贝勒是怎样的存在?是如何发展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清朝贝勒,历史解密

    贝勒是清朝的皇室爵位之一,在很多关于清朝的影视剧中,我们都能看到。贝勒看似权力很大,其实不然,虽然有一些特权,但是只是一个虚职,并不是清朝的官职。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其实关于清朝的贝勒,也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贝勒这一称呼最早出现于宁古塔贝勒。相传清皇室先祖,兄弟6人,近邻而

  • 杨坚的四个兄弟,最后分别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杨坚的四个兄弟,最后分别什么结局?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隋文帝杨坚的父亲在北周时期是个军事贵族,杨坚承袭了爵位后,慢慢掌控了北周的大权,后来篡权自立,建立了隋朝。客观地说,隋文帝在位期间政绩还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他晚年却犯了不少错,一方面性格多疑,杀了不少功臣,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多疑,轻信谗言

  • 余叔岩的余派是如何形成的?唱法特点及艺术特色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余叔岩,民国,历史解密

    余派的形成他与马连良、高庆奎并称为京剧第三代的"老生三杰"。他全面继承了祖父余三胜(第一代"老生三杰"之一),老师谭鑫培(第二代"老生三杰"之一)的丰厚传统,特别深入地钻研了集前辈技艺精华之大成的谭派艺术。他向许多文人学者学习诗词书画,还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四声、音韵方面的知识。凭着他的文化素养,在全方

  • 古代的“浴桶刑”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的“浴桶刑”是什么意思?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古以来,皇帝为了稳固地位,会推出各种各样的酷刑,以此来震慑那些有谋权篡位的人,让他们敬而远之。但不管过去还是现代,一个人犯法都会受到应有惩罚,只不过古代和现代的刑罚却大相径庭。如今的刑罚一般都是以服刑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