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苏轼最“治愈”的一首诗,短短56字,极富哲理,成为他一生的注脚

苏轼最“治愈”的一首诗,短短56字,极富哲理,成为他一生的注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3952 更新时间:2024/2/18 20:27:22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人生到处知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曾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朝仁宗嘉祐4年,即公元1059年,苏轼,苏辙服母丧三年期满,由老爸苏洵领头,全家由老家四川眉州出发,乘船走岷江,出三峡,由长江水路直下,浩浩荡荡杀进京师,正式宣布定居,不走了。两年后,1061年,苏轼,苏辙两兄弟同时考中“制科试”,苏轼更被评为“第三等”,号称“百年第一”,继4年前的进士及第之后,苏家再次轰动京城。

这个“制科试”与科举不同,是不定期的,参考人员由朝中大臣推举,分预赛,决赛两轮,决赛的题目由皇帝钦定,主要考的是因应时事的“策论”,对参赛人员的知识广度,深度,以及统合思辨能力要求很高,不仅难度大,审核也极严格。据说两宋300年,由科举而为进士的,有4万多人,而“制科试”统共考了22次,成功过关的只有41人,其中名列第三等的只有一个人,苏轼。知道了这些,大家就明白这苏轼,苏辙两兄弟为什么会轰动京城了吧。

苏家一战成名,扬眉吐气,本来是个皆大欢喜的事,想不到就出了劈岔,搞出了一点不愉快。苏辙这小子愣头青,策论中议论政事得失,言辞过于激烈,朝中大佬看了很不高兴,本来是跟他哥哥并列三等的,最后勉强给了个下等,还找他去谈话喝了茶,把个23岁的小伙子搞郁闷了。“制科试”后,朝廷任官,苏轼被任陕西凤翔,苏辙则在陕西商州,结果苏辙借口父亲在京师年纪大需要照顾,推辞不任。

1061年末,苏轼远赴凤翔就任,苏辙一路送行直到郑州,送别兄长回程路上,苏辙一时百感交集,写下一首诗《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苏辙几年前中进士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不过他没去,这次路经渑池,一时有感就有了“曾为县吏民知否”句,分别未久,苏辙已然思兄心切,足见兄弟二人的感情。全诗最后一句,骏马因前路茫茫,找不到方而哀鸣,则是郁闷状态下的苏辙,对自己心境的自述了。

苏轼到任后,收到弟弟来信,回信时就写下了开篇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譬如远行,雁行长空,难免也有落地歇息的时刻,偶然被雪泥脏污了指爪,不必介怀,长空广阔,那才是你的方向,待到振翅高飞之时,这点事算得了什么。曾招待过我们兄弟的老僧死了,立成一座安放骨灰的新塔,当年我们题过诗的墙壁倒塌了,自然就见不到曾经的痕迹了。生老病死,新陈代谢本都是很自然的事,不必过于介怀。还记得当年我们兄弟上京赶考,一路崎岖泥泞雪中行的艰辛吗,当时以为天大的事,迈不过去的坎,过后来看不过如此,人总得向前看,不要总沉浸在往事之中,被过去束缚了心志与手脚。

对这首诗,尤其是起首的第一联,“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解析,往往从东坡先生一生的颠沛流离,命运坎坷着眼,感叹人生而于天地之间的渺小,人生而于万丈红尘之无常。这么解释本没有错,一首好诗之所以好,就在于其意蕴的多重指向,就在于他能最大限度地,引发处于不同情境之中的人的共鸣,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说,一首诗能够被“误读”的空间越大,被“误读”的层次越高,被“误解”的人越多,就越能证明他的好处。

但是,苏轼写这首诗时,不过26岁,又正是春风得意,前程似锦之时,这个世界正尽其所能地向他展示着鲜花与美酒,掌声与笑脸,若是说这时的他没有一点飘飘然,那他肯定就不是那个我们认识的苏轼了。东坡先生于中华化,于我们所有中国人的重要性,就在于他无限接近于所有中国人的共识之中,那个“人” 的样子。那些普遍存在的,人的优点与缺点,他通通具备,一样不少,然后他又用自己的一生告诉你,如何克服,战胜这些缺点,这才是那个我们认识的东坡先生。

苏辙初出茅庐,就受到了打击,又第一次面对与哥哥的分离,难免有些意志消沉,伤春悲秋。苏轼一来正在人生次第打开的兴头上,二来也要安慰,开导一下弟弟,这时候就不大可能写出过于伤感的语句,再说了没有之后几十年的浮沉坎坷,这时的他又怎么可能会有那样深沉的情感。

然而,人生之奇妙正在于偶然的无法预测,此时此刻,这首苏轼写来劝慰弟弟,一展胸中志向的诗作,多年以后,恰恰反过来又成了他一生最好的注脚,正所谓“一语成谶”。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26岁的苏轼怎会想到,此后他半生的时间,都将消耗在这“雪泥”里,“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路颠沛流离。长空依旧是那个长空,只是逐渐已由志向变成了梦想,成了藏在心里的,那一朵小小的火苗,曾经以为雪泥只是偶然,是广阔人生中些须不起眼的点缀,直要等到遍体鳞伤,才醒悟雪泥才是常态,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不踏在实处,又怎能高飞?

有人问“江湖”是什么,我说你只管行路不必问,你不问,“江湖”与你无干,你问了就已是“江湖”人。“年少不识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

更多文章

  • 看懂史上真实的慈安,才知道慈禧为何绞尽脑汁,一辈子都斗不过她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满清皇朝最为出名的女人,不是宫斗出来的皇后,也不是一生都得乾隆宠爱的富察皇后,而是在清朝末期成为当时天下权力最大的女人慈禧太后。并且很多人说起她的时候,一边佩服她能靠一女人之力,驾驭群臣,但又十分诟病她在执政方面的行为。除此之外,慈禧太后连后来的光绪皇帝都能架空了,因此很多人就觉得她好像在宫中属

  • 历史上最可悲的皇后,只因一缕头发,被乾隆冷落一生,成为废后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乾隆为什么不敢说废后的皇后,冷宫废后大结局,乾隆废后翻身记txt

    乍一听皇后乌喇纳喇氏,可能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说的是谁。但是一提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的那位皇后,相信大家都知道是谁了。没错!这位皇后乌喇纳喇氏,就是电视剧中那位刻薄的皇后。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的那位皇后,是与《甄嬛传》的皇后,一样给人印象深刻的皇后。看电视剧就可以知道,皇帝对自己的这位皇后,从来都是看不

  • 2023年春节,一游客强行掀香炉砸打秦桧像,工作人员无奈进行劝阻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河南游客拍打秦桧跪像,打砸岳飞墓的人受罚了吗,打秦桧铜像地点

    宋元祐五年,秦桧出生于湖北黄州的一艘渔船内。父亲秦敏学曾做过玉山及静江府下辖县的县令,秦桧幼时由父亲秦敏学启蒙。进士及第之前,曾做过私塾的教书先生。秦桧在自己的诗中,对这段生活感到十分满意。宋政和五年,二十五岁的秦桧进士及第,出任密州教授。后娶了当时宰相王仲山的女儿——王氏,史书记载:“王氏泼辣无比

  • 大清第一巨贪:前半生重用后被赐死,原因令人唏嘘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有传闻言,和珅是一个十分贪财的人,据说他所拥有的资产都胜过于皇帝了,这样的传言不知因何而起,其实历史上的他并非如此。和珅是很有钱,但要说资产胜过于皇帝就有些夸张了,皇帝毕竟是拥有国库以及皇宫的人。而和珅的钱来自他经商贸易,是的,他的聪明才智已经是人人皆知的了,也正是因为如此他能够在如此复杂的贸易上挣

  • 岳飞冤死时,麾下战力强劲的十万岳家军和亲兵背嵬军为何不救他?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正所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麾下有着十万精锐的岳家军,岳家军的数量几乎占据当时南宋军队的半壁江山,而且岳飞麾下还有中国古代五大精锐部队之首的亲兵背嵬军一万六千余人,而天下皆知岳飞是含冤而死,岳家军和背嵬军却为何没能救下岳飞。要知道明朝末年明末帝崇祯帝朱由检诛杀名将蓟辽督师袁崇焕时,袁崇焕麾下的

  • 康熙王朝中惹人心疼的蓝齐儿格格,历史上的原型是“荣宪公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而随容妃南下探亲的蓝齐儿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人!他就是清朝重臣李光地,但是为了敬爱的皇阿玛,蓝齐儿迫于无奈,不得不走上和亲之路!后来葛尔丹与大清交战。蓝齐儿就看着自己深爱的丈夫被大阿哥杀死,而这一切都是自己父亲造成的!作为大清的公主蓝齐儿的一生是不幸的,虽说《康熙王朝》的“蓝齐儿”是虚构的,但在清代史上

  • 如果李定国、郑成功通力合作,南明能否与满清南北分治?|文史宴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弘光、隆武政权相继覆亡后,李定国、郑成功曾计划联手夺取广东,但终因郑成功三心两意而未能成功。如果他们成功地夺取了广东,南明有没有可能苟到准噶尔汗国崛起,从而扭转明清强弱呢?请输入标题 bcdef本文欢迎转载。在明末清初诸多历史人物中,李定国与郑成功堪称其中的佼佼者。前者出生草莽,早年投身献忠,于乱世

  • 没有任何史料记载,胤祥曾帮过雍正,为何雍正会那么信任胤祥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人们之所以觉得胤祥一定帮过胤禛,是根据胤禛(雍正)上台后,对胤祥非常信任和重用(雍正不但让胤祥出任议政大臣,而且奖励他世袭罔替,封他为铁帽子王。这在雍正的所有兄弟中,是绝无仅有的)。人们根据这种情况,逆推上去,猜测胤祥对雍正的继位,一定帮了大忙。可惜史料在这方面毫无记载。这一点,实在太让人费解了。不

  • 崇祯杀魏忠贤的惨重后果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崇祯自缢处在正史中我们都知道,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18岁继位,他继位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诛杀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据记载,天启皇帝去世后,作为帝国的继承人,当时还是信王的朱由检第一天进宫继承大统的时候,他的嫂子也就是天启皇帝的皇后就提醒他,进宫后不能吃任何东西,连水也不能喝,免得被下毒。这说

  • 乾隆摔了一跤,大臣都不敢扶,只有他敢去扶,扶完后从此平步青云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乾隆一次南巡,准备走的时候,从船上走到岸上的木板,由于当时刚刚下过雨,道路非常泥泞湿滑,乾隆在上船的时候,一不小心滑了一跤,跌倒了。乾隆摔跤跌倒,很多人大臣都不敢扶,因为他们上去扶,就等于看乾隆的笑话了,所以他们只能跪着等乾隆自己站起来。有时候,脑子想的少也是件好事,当时的巡检李世杰二话没说,李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