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吞六国,却只存在了15年,短命的大秦帝国的崛起与灭亡

吞六国,却只存在了15年,短命的大秦帝国的崛起与灭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418 更新时间:2024/3/4 9:44:25

众所周知,大秦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其建立于嬴政之手,但却是数代秦王一百多年奋发图强、励精图治的成果。之所以说数代秦王、一百多年,仅仅是上溯至秦孝公嬴渠梁重用商鞅实行变法之时,准确地说是七代秦王——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嬴政。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已经完全废除了旧有的体制,使其经济发展迅速,逐步跻身于战国七雄之首,为日后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商鞅在以后的秦朝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我们十分遗憾地发现,历朝历代的变法革新人物虽然胸怀天下、普济众生,但由于其变革必定要触及旧势力的利益而很难善终,商鞅亦是如此。秦孝公死后,商鞅落得个五马分尸的悲惨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在几代励精图治的秦王中,除了秦孝公和商鞅君臣外,我们还得重点说一下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弟——秦昭襄王(秦始皇的曾祖父)和他的大将、著名军事家、战国名将之首白起以及宰相范雎

秦昭襄王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共在位 56 年。因为哥哥秦武王意外身亡且无子嗣,他在生母芈八子(也就是曾经风靡全国的电视剧《芈月传》的主人公,史书记载的真名为芈八子,芈月只是剧中名。她是秦惠王的宠妾之一,秦昭襄王继位后,她被称作宣太后)和舅舅穰侯魏冉的谋划下继任国君。

秦昭襄王在军事和政治上都有杰出的贡献,尤其是军事上的造诣,甚至可以与秦始皇嬴政相提并论。他对范雎、白起等人的重用,对秦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晚年听了范雎的话,失去了灭赵的机会,杀了白起,害死了秦国的百姓,但这并不能掩饰他的功勋,也无法掩饰秦国在这段时间里,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当时的荀子也对他推崇备至。

白起精通兵法,他在秦昭襄王的帮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指挥了数十场战斗,未尝一败:伊阙之战,击溃了魏韩的24万大军,将秦军的东进之路一网打尽。征楚,夺楚都郢城;长平一役,赵军四十万,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白起担任秦军主将 30 多年,攻取城池 70 余座,为秦国统一天下扫清了障碍,被封为武安君,也就是说他能够以武安邦。后因功高震主,得罪应侯范雎,于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白起被赐死于杜邮(今陕西省咸阳市东)。毛泽东曾评价白起:“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

范雎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纵横家、军事谋略家,是秦昭襄王的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被称为应侯。他向秦昭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等一系列政治、军事、外交策略,破解了六国合纵抗秦的盟约。在秦赵长平之战时,他采用奇妙的反间计令赵孝成王起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担任主将,取代了足智多谋、善于防守的一代名将廉颇,结果白起大破赵军,使秦国对六国的军事态势由战略相持转入战略进攻。

范雎辅佐秦昭襄王上承秦孝公、商鞅变法图强之志,下秦始皇、李斯统一天下帝业,成为秦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名相。

那么,既然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强大无匹,又已经灭掉了战国七雄中的其他六国(齐、楚、燕、赵、韩、魏),伟大的秦王朝为何仅仅维持了15年(前221 年至前 207 年)就轰然崩塌了呢?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为功业奋力拼搏,驱兵民马不停蹄

按理说,秦始皇登上皇位后应该马上改变治国方略,暂缓一下对外的军事行动,给予军队和民众休养生息的机会。这样既可以恢复受战乱影响的社会秩序,复苏被连年战火摧残的社会经济,又可以稳定民心,使百姓安居乐业,更有利于秦王朝的统治。

不过野心勃勃的秦始皇却没有停止征战,他不断向北征战匈奴,开发北疆,南征百越,开发西南,修建万里长城,修建灵渠,修建“车同轨”。在经济方面,实行统一的度量衡,统一的货币,采用半两的铜钱;在文化上,“书同文”,统一采用“秦篆”,也就是“小篆”,之后形成秦隶;在社会治理方面,则是“行同伦”,即建立一套统一的社会道德和行为准则,例如,限制某些地区的淫荡风气,并将杀害奸夫罪定为犯罪。

由此可见,秦始皇确实是一位功勋卓著、勤政有方的皇帝,无论是军事上的征伐,还是治国上的成就,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人。他所建立的很多体系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从公元前 221 年统一到前210 年他死去,不过仅仅 11 年时间(秦始皇在位共 37 年,前期依然是秦王,后 11 年才是始皇帝),始皇帝开创了如此雄伟之大业,完成了如此繁重的工作,那么老百姓的处境如何呢?

他们必然要承担大量的苦力,还要缴纳大量的赋税!比如长城,那可是举世皆知的大事件,在秦王朝,甚至在之后的几个朝代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秦始皇在历史上有很高的战略远见,他在长城上是有远见的。

有了这一点,中原不会陷入混乱,北方的游牧民族,尤其是强大的匈奴,就很难对中原造成威胁了。但是,为了建造长城,招募了数以百万计的劳工,占到了当时全国人口总数的二十分之一。再加上当时没有大型的工程设施,全靠人工,又要投入巨资,导致财政亏空。

秦始皇为了修建万里长城,西起甘肃临洮,东到辽东,可谓福泽后人,却也让秦朝元气大伤。这也是造成秦王朝民不聊生、民怨沸腾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秦王朝后患的主要原因。

重法家兮轻儒道,施苛刑兮弃仁政

就重视法家思想而言,秦国是有传统的。自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开始,历代秦王都十分尊崇法家思想。而商鞅正是当时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秦国得以富国强兵,实力攀升至战国七雄之首。

嬴政登基后,依然推崇法家,他曾经为了得到韩非子(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 ) 而不惜发动对韩国的战争。韩非子来到秦国后,虽然并未进献给嬴政太多好的策略,后来又被其师兄李斯设计害死,但其学说却深深地影响了嬴政。

作为秦始皇嬴政的宰相,李斯作为法家的代表,他当然极力提倡法家,并以法为基础,建立了一套以法为基础的法制体系。其中,取消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改革,将全国分成三十六个郡,再扩展到四十八个郡,这极大地强化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团结,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延续了两千多年。

应当说,秦代的法律并无过错,但是我们也要懂得,过犹不及,物极必反。至少,在秦代的法律体系中,存在着一种过分严厉的刑罚。例如,“焚书坑儒”,这是众所周知的,李斯认为,儒家以古说今,是在造谣惑众,扰乱民心,动摇政局,贬低皇权,所以,凡是对一统天下不利的言论,都要加以严厉禁止。他将“胡言乱语”归咎于“百家书”,并下令焚烧,民间仅允许留下医药、种植、占卜等方面的书籍,余者全部上缴,焚烧殆尽,私自藏匿者,轻则重罚,重则处死。

再比如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当时,陈胜、吴广等 900 多民夫奉命前往边境戍边。他们到达大泽乡时,恰逢大雨冲毁了道路而无法行进。按现在的法律条文,此种情形当属不可抗力,逾期是可以免责的。但依据秦律则没有任何缓和余地,逾期一律当斩。

他们思来想去,继续前往目的地就是白白送死,就地造反顶多也就是处死,反正同样都是死,干脆就反了吧,或许还有一丝活命的机会。由此可以看出,若非秦朝不近情理的严苛刑律,很可能就不会有陈胜、吴广的揭竿起义,也就不会点燃秦朝灭亡的导火索。所以,古人云:“苛政猛于虎也。”

该铁血时显温情,留下赵高祸朝廷

秦始皇时,太监赵高为中车府令,曾为胡亥少主之师。赵高善于察言观色,谄媚奉承,很快就得到了秦始皇和胡亥的信任。一次犯了大错,按照秦律,是要被砍头的,上卿蒙毅以铁面无私的手段,要将赵高给杀了。但赵高在秦始皇面前巧舌如簧,最后秦始皇不但宽恕了他,还让他恢复了原来的身份。从这一点上来说,秦始皇并不像后人所说的那么残忍,他对赵高也是有情有义。

然而,正是他的这次法外容情,给秦朝留下了天大的祸患。秦始皇去世后,赵高在沙丘造反,和宰相李斯一起,编造了一道圣旨,迫使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自尽。

在此,我要专门表一表公子扶苏。他是秦始皇的长子,性格刚毅勇武、心怀仁义,且颇具政治远见。他被送到了上郡,帮助蒙恬修建长城,抵御匈奴,反对秦始皇的烧杀抢掠。

秦始皇在弥留之际,急命儿子送苏回咸阳,继承王位,并为他的丧事操办。但赵高不但下令,还伪造诏书,逼迫他自杀。后来,赵高剿灭了三位忠心耿耿的蒙恬一家,立了胡亥为国君,自己成为了国师。

他在当政的时候,轻松戏耍秦二世胡亥,其实赵高杀了扶苏公子,扶持胡亥,就是因为他知道,扶苏一旦登上皇位,必然会成为一代明君,不会任人宰割,相比之下,胡亥更好控制。

赵高勾心斗角,胡作非为,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加重了劳役,加重了律法。赵高在公元前208年害死了李斯,成为了秦国的宰相。公元前二百零七年,他再次迫使秦二世胡亥自尽,并立子婴为太子。没过多久,赵高就被子婴算计杀死。

对于赵高的历史评价,学界历来颇有争议,一种是绝对正面的,另一种则是绝对负面的。持负面评价的学者认为赵高制造的多起秦朝宫廷政变加剧了秦朝内部的动荡;赵高屡进谗言、滥杀无辜,致使秦朝损失大批文臣武将,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持正面评价的学者则认为赵高是为报国仇,而不惜自宫为宦的爱国志士。其依据是唐代史学家司马贞的《史记索隐》,说赵高本为赵国公子,因痛惜自己的国家被秦国所灭,痛惜长平之战中屈死的 40 多万赵国将士,而不惜自宫进入秦宫,用奇谋引发秦朝内部一系列争斗,屠尽秦朝宗室,使秦朝灭亡。

后世诗人也多有赞美赵高者,《咏赵高》一诗就是在赞美赵高。

但由于缺乏翔实可考的史料,史学界尚无法给出定论,这里就不多置喙了。如果后者所述为历史真相的话,那么赵高确实不是大奸臣,反而堪称千古罕见的爱国志士。

结语

总而言之,秦朝的灭亡是帝国从军事国家向文治国家转型过程中,统治集团内部的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矛盾激化导致的。秦朝统一之后将其军国主义的文化、制度推向六国,引起了六国的强烈不满,始皇帝和扶苏试图转型,但是以李斯、赵高为代表的法家势力为了保卫自己的权势,决心改诏拥立胡亥,秦朝不仅错失了转型可能,反而因暴政进一步削弱了统治基础,最终在关东六国的起义之中走向了灭亡。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连续两人自焚身亡,到底是谁在背后搞的鬼呢?刘德华版狄仁杰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影视杂谈大秦国使节阿巴斯将前往通天浮屠,来瞻仰天后的神威。当将军看到画像问有什么意义。翻译官说这个是唐国最受人尊敬的陆离国师。这时的监工沙陀对贾大人说,之前使用的平安符还没有放回原位,怕有事要发生。贾大人连忙让他放回。可殊不知,这时他有点不舒服。当遇到更充足的阳光时,突然他头顶冒烟,瞬间起火就烧成

  • 刘备为何未能“兴复汉室”?毛主席一针见血指出诸葛亮“隆中对”战略上的失误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刘备三顾茅庐,初见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在隆中草堂里,从战略策划的高度,纵论天下大势,对当时主要割据势力从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和人事诸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比较,指出曹操“诚不可与争锋”,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在诸战略

  • 李世民称帝前,厉害的人物基本都在太子身边,为何李世民得胜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有人说李世民称帝前,厉害的人物基本都在太子身边。其实这样说并不客观,也并非事实。李建成是太子,很多人经常认为李建成是一个不合格的太子,在大唐建立过程中也没有什么功劳,这样说是不对的。他在这期间,虽然不如李世民那样功勋卓著,但也绝对不是无能之辈。而且他是名正言顺的太子,所以向李建成靠拢是很正常的事。也

  • 三国杀十大感人武将台词,真是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1、典韦“主公,快跑!”“主公,我就送到这儿了!”典韦,众所周知的三国猛将,曹操的两个虎卫之一(还有一个是同样生猛的许褚)曹操第一次看到典韦是于禁(这个记不太清,大家可以去看看演义曹操起兵那一节)推荐的,据说于禁看到典韦时典韦正在山涧追虎(吓)…曹操刚见到典韦也非常高兴称赞说:此乃古之恶来也!(恶来

  • 历史上四个伟大帝王,秦始皇、汉武帝上榜,唐太宗第二,第一是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四、清圣祖康熙帝。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这一点是人和帝王都无法比拟的。康熙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帝王,他在位期间,面对严峻局势,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成年之后他平定三藩之乱,消

  • 三国4大神童,一个身体不好,一个命不好,两个聪明过了头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一个是曹冲,一个是周不疑,还有两个是钟会和诸葛恪。其实,神童这个称呼是我们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因为它代表着聪明。但同时它也让你背负了一种期望和使命,这让我们备受压力。而最后的结局,往往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完美。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三国4大神童的结局吧!1、曹冲从曹操的反应来看,曹冲真是曹操最喜欢的儿子,

  • 安史之乱为何难平定?丰王之死揭开秘密,唐玄宗祖孙三代有一个共同的致命弱点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大唐广德元年(763年)十月,吐蕃兵临渭河便桥,才坐上龙椅一年的唐代宗向祖父学习,他惊慌失措地逃往陕州避难,对外美其名曰“巡幸”。这是既唐玄宗“巡幸”成都之后,大唐帝都的第二次沦陷危机,当然这也不是最后一次。皇帝跑了,长安城内一片惶恐,官员们四处躲藏,军队四散逃奔,所有人都认为,大唐帝国天命已绝,改

  • 秦始皇有能力统一六国,为什么就没能选一个好的继承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秦始皇非常迷信,非常自负,当然他的死非常突然。在第五次出巡途中,病情突然加重,按照大家的推测秦始皇想赶快让扶苏继位,就召来兼管皇帝符玺和发布命令诸事的赵高,让他代拟一道诏书给长子扶苏。然而,赵高是怎么想的呢?他又采取了什么行动呢?这,我们就得聊聊赵高的身世了。看赵高这名字,大家可能联想到战国的赵国,

  •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宋武帝刘裕义熙北伐之攻灭南燕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东晋义熙五年(409年)四月至翌年二月,刘裕率晋军实施了一次成功的北伐行动,攻克南燕都城广固(今山东青州西北),灭亡南燕。此战,刘裕料敌在先,利用燕军恃强弃险的失误,以车制骑,在临朐南击败南燕野战主力,掌握主动;又在广固攻坚战中,采取久围待其疲而后攻之的策略,将军事进攻与政治攻心相结合,稳扎稳打,一

  • 知足大将陶侃:为造反频繁的东晋王朝保驾护航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陶侃个人简介,陶侃碑,陶侃丧父历史资料

    作者:陈华此公明鉴似曹操,忠勤似诸葛,虽手握重兵,雄据一方,却怀止足之分,安享武夫尊荣。这一切都离不开他有一个闻名后世的好母亲,出身寒门的他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为人处事广受好评,从此踏上艰难的奋起之路。他投靠晋元帝,一生卫护东晋,平定各种叛乱。他曾受权臣王敦的嫉妒,王敦死后又被庾亮处处针对,对此,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