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备为何未能“兴复汉室”?毛主席一针见血指出诸葛亮“隆中对”战略上的失误

刘备为何未能“兴复汉室”?毛主席一针见血指出诸葛亮“隆中对”战略上的失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588 更新时间:2024/2/3 6:42:16

“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刘备三顾茅庐,初见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在隆中草堂里,从战略策划的高度,纵论天下大势,对当时主要割据势力从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和人事诸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比较,指出曹操“诚不可与争锋”,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在诸战略方向中,只有荆、益二州是有发展空间的,荆州“其主不能守,此殆天以资将军”,益州“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此二地大有可为。

诸葛亮规划了实现战略目标的“路线图”:一是实现“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二是“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休养生息,等待时机;三是待“天下有变”,则对曹魏发起钳形攻势,“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苑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最终实现复兴汉室的目标。这个战略行动纲领,对于处于穷途困境、疲于奔命的刘备来说,实在是“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刘备“诣亮”时,他刚刚被曹操击溃,寄身荆州,年近半百,先后依附过公孙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人,转战二十余年,仍无立锥之地。究其原因,当然有主观上的“拙于用兵”,但更重要的则是在战略上缺乏清晰明确的规划。而“隆中对”最成功之处,就在于科学预见了三分天下的趋势,并第一次为处于困蹙之中的刘备集团规划了一幅摆脱困境、建立基业乃至问鼎中原的的“路线图”。

此后,刘备集团按“隆中对”所提出的指导方针,基本实现了跨有荆益、鼎足三分的战略意图。从建安十二年(207)采纳“隆中对”开始,到建安二十四年(219)秋进位汉中王,刘备用了13年的时间,就从自顾不暇到占有荆州一部和益州全部,打通了两路伐曹的战略通道,达到其一生功业的顶点。从这个方面说,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然而,刘备终其一生没有一统天下,尽管诸葛亮在其生命的最后7年里倾其全力北伐曹魏,却始终都未能实现其“兴复汉室”的宏愿,蜀国又是三国中最早走向衰落、并最早灭亡的国家,其中固然有多种复杂原因,但是,“隆中对”本身存在的致命性的缺陷,早已为蜀汉的败落埋下了伏笔。

对于诸葛亮的北伐以失败而告终这一史实,后世政治家、军事家和文人从多方面进行了探讨。人们多从具体的战术失误方面找原因。许多人认为,这是由于诸葛亮生性谨慎而不喜用奇兵导致的。他们的主要证据是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时,不用魏延之计奇袭长安。唯有北宋学者苏洵在其《权书·项籍论》中,从地理形势等因素上进行了独到的分析,认为诸葛亮只以关羽守荆州,而以主力到西蜀建立根据地,是很难两头兼顾的。

苏洵说,诸葛亮以为有高山险隘相阻,就可以免于灭亡,而实际上西蜀之险,守不可出,出不可继,保证安然偏于一隅都很困难,就更遑论以此为根据地图取中原了。苏洵还打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方:要成为富人,必须占据四通五达之都,收取天下之利。而赚到一点小利,就藏在家里,天天守着,是求不失,不是求富。要是来了大盗,又怎么知道真的不会失去呢?于是他精辟地指出:“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

毛主席在对《项籍论》的批注中,对诸葛亮的《隆中对》在战略上的失误的批评,比苏洵更深刻、更透彻。《孙子兵法》中说:“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而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因此,集中优势兵力战胜敌方,便成为兵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然而,诸葛亮《隆中对》违背了这一原则,在用兵方向上分散而不是集中。

按照《隆中对》的规划,刘备“跨有荆、益”之后,将面临这样的形势:既要派兵守卫荆州门户,又要费力经营益州;“一旦天下有变”,还要兵分两路,进取中原,“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刘备则“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更为不利的是,荆、益两州相距千里,更有“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相隔,在当时的通讯条件下,两路兵力很难相互呼应,协同作战,这就是毛主席所指出的“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待到后来,关羽镇守荆州,守卫门户;孔明留守成都,巩固后方;刘备驻守白帝城,以应东、西之变。更是“三分兵力”矣!

蜀国在三国中力量最为薄弱,却分散用兵,二分以至三分兵力,则给予对手以各个歼灭之机。复杂的地理、分散的兵力、险阻的道路、不继的粮草,这一切,皆为用兵之大忌,导致整个蜀国战线拉得很长,造成了顾此失彼的危局,正如毛主席所言,“安得不败”。

毛主席深谙中国古代兵法中“集中兵力”思想的精髓,并且在中国革命战争实践中导演了一系列威武雄壮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经典战例,那么他对于诸葛亮《隆中对》在战略上分散兵力的失误,当然比苏洵看得深刻地多。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李世民称帝前,厉害的人物基本都在太子身边,为何李世民得胜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有人说李世民称帝前,厉害的人物基本都在太子身边。其实这样说并不客观,也并非事实。李建成是太子,很多人经常认为李建成是一个不合格的太子,在大唐建立过程中也没有什么功劳,这样说是不对的。他在这期间,虽然不如李世民那样功勋卓著,但也绝对不是无能之辈。而且他是名正言顺的太子,所以向李建成靠拢是很正常的事。也

  • 三国杀十大感人武将台词,真是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1、典韦“主公,快跑!”“主公,我就送到这儿了!”典韦,众所周知的三国猛将,曹操的两个虎卫之一(还有一个是同样生猛的许褚)曹操第一次看到典韦是于禁(这个记不太清,大家可以去看看演义曹操起兵那一节)推荐的,据说于禁看到典韦时典韦正在山涧追虎(吓)…曹操刚见到典韦也非常高兴称赞说:此乃古之恶来也!(恶来

  • 历史上四个伟大帝王,秦始皇、汉武帝上榜,唐太宗第二,第一是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四、清圣祖康熙帝。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这一点是人和帝王都无法比拟的。康熙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帝王,他在位期间,面对严峻局势,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成年之后他平定三藩之乱,消

  • 三国4大神童,一个身体不好,一个命不好,两个聪明过了头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一个是曹冲,一个是周不疑,还有两个是钟会和诸葛恪。其实,神童这个称呼是我们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因为它代表着聪明。但同时它也让你背负了一种期望和使命,这让我们备受压力。而最后的结局,往往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完美。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三国4大神童的结局吧!1、曹冲从曹操的反应来看,曹冲真是曹操最喜欢的儿子,

  • 安史之乱为何难平定?丰王之死揭开秘密,唐玄宗祖孙三代有一个共同的致命弱点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大唐广德元年(763年)十月,吐蕃兵临渭河便桥,才坐上龙椅一年的唐代宗向祖父学习,他惊慌失措地逃往陕州避难,对外美其名曰“巡幸”。这是既唐玄宗“巡幸”成都之后,大唐帝都的第二次沦陷危机,当然这也不是最后一次。皇帝跑了,长安城内一片惶恐,官员们四处躲藏,军队四散逃奔,所有人都认为,大唐帝国天命已绝,改

  • 秦始皇有能力统一六国,为什么就没能选一个好的继承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秦始皇非常迷信,非常自负,当然他的死非常突然。在第五次出巡途中,病情突然加重,按照大家的推测秦始皇想赶快让扶苏继位,就召来兼管皇帝符玺和发布命令诸事的赵高,让他代拟一道诏书给长子扶苏。然而,赵高是怎么想的呢?他又采取了什么行动呢?这,我们就得聊聊赵高的身世了。看赵高这名字,大家可能联想到战国的赵国,

  •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宋武帝刘裕义熙北伐之攻灭南燕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东晋义熙五年(409年)四月至翌年二月,刘裕率晋军实施了一次成功的北伐行动,攻克南燕都城广固(今山东青州西北),灭亡南燕。此战,刘裕料敌在先,利用燕军恃强弃险的失误,以车制骑,在临朐南击败南燕野战主力,掌握主动;又在广固攻坚战中,采取久围待其疲而后攻之的策略,将军事进攻与政治攻心相结合,稳扎稳打,一

  • 知足大将陶侃:为造反频繁的东晋王朝保驾护航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陶侃个人简介,陶侃碑,陶侃丧父历史资料

    作者:陈华此公明鉴似曹操,忠勤似诸葛,虽手握重兵,雄据一方,却怀止足之分,安享武夫尊荣。这一切都离不开他有一个闻名后世的好母亲,出身寒门的他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为人处事广受好评,从此踏上艰难的奋起之路。他投靠晋元帝,一生卫护东晋,平定各种叛乱。他曾受权臣王敦的嫉妒,王敦死后又被庾亮处处针对,对此,他

  • 孙权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为何摇摆不定,造成二宫之争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之所以东吴太子之位如此波折,关键在于孙权的太子孙登早逝。孙权对于这个儿子可谓是精细培养。刚刚登基就立孙登为太子,东吴上下也一致认可这个太子。而就孙登而言,确实也很优秀。可惜当了二十年太子的孙登在公元241年去世,年仅三十三岁 。孙登的去世可谓是彻底地打乱了孙权的政治部署。二宫相争也就此展开。而孙权偏

  • 正史中五虎、五子、十二虎臣谁的武力值最高?三国猛将23人巡礼!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因为今天我们聊的是正史,所以要说明一点,史书中并没有“五虎上将”和“十二虎臣”这两个概念。五虎上将是根据陈寿的《三国志·蜀书》,因其专设《关张马黄赵传》而开始,后经世人口口相传,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把五人描述为“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而最终定型。受此影响,明清的很多书籍才开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