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狂傲且轻慢自己的人:例子就是祢衡!曹操从没有主动屈尊去求贤的习惯,哪怕如郭嘉(荀彧介绍)、司马懿(被逼着来)这样的大才,都必须要自己跑到曹操眼前,然后曹操考察,这是曹操跟刘备的不同之处。也可以说是曹操的自信,毕竟手握“汉室”(汉献帝),是不能掉价的。祢衡能被曹操召见,是因孔融的推荐,可祢衡却非常狂傲,对曹操表示鄙视,似乎不想出仕。但问题是,祢衡既然如此,又为何在自己的《鹦鹉赋》中说:闭以雕笼,剪其翅羽……比喻自己有才不得伸呢?这不又表明的自己想做一番事业吗?
面对曹操的召见,祢衡完全有理由,表示不愿出仕,甚至一走了之。曹操是不会如对待司马懿一样,逼着他来,因为祢衡身后没有庞大的家族背景。可祢衡不但来了,还玩了把“裸衣击鼓”,这分明就是看不上曹操。曹操处理狂傲且看不上自己的祢衡,堪称是成熟从容,体现出了一个40岁人的处事方式,彼此留有余地,保持距离感,何必如两只刺猬一样,互相伤害?
二、''大恩于他''的人,比如汉献帝:曹操在汉献帝最落魄的时候选择帮助了他,而且一直以来都非常的尊敬他,汉献帝也是对曹操心怀感恩,但是一旦有些什么事情跟利益挂钩,那么恩情什么的也不存在了。曹操一个人独揽政权,不与其他人分享,这件事让汉献帝对曹操非常的不满意,在一次曹操要去讨伐张绣的时候,去跟汉献帝汇报情况,但是却被汉献帝的人拿着刀架在脖子上,这件事让曹操非常的害怕,他进去之后不知道和汉献帝说了什么,自那之后,曹操再也没有见过汉献帝。曹操帮了汉献帝,汉献帝也是真的感激他,但是只要两个人之间有利益或者政权上的挂钩,那么,那些恩情也是不止一提。
三、名声太好的人,比如刘备:无论是演义中还是三国志里,刘备的民间口碑和政治口碑都是非常完美的,在华容道让关羽义释曹操其实也是一种最优的选择,这样的人做事手段可谓是连对手和敌人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这种人无疑是最可怕的,如果冒然贴过去,只会有两个下场。一个人能做到连对手和敌人都几乎找不出啥毛病来,这显然就是一位可怕的人物。面对这样的人物,倘若是寻常人,一旦贴过去,那只会产生两个效果。第一,不知不觉中就被人家感染,从而失去了自我。第二,就算认识到此人“太过水深,是大奸大恶之人”,那么也没法逃脱了,因为你说的那些别人会信吗?且敢不敢说?能不能安全离开?
所以曹操的为人处世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人到40岁看曹操,明白对这三种人要保持距离,对你我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