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然而,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却有不同的看法。这个人就是宰予,宰予这个学生,能言善辩,也非常喜欢较真,常常让孔子下不了台。这次他就对孔子说:父母亲去世,为什么要守丧三年呢?时间太长了吧?一个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啊!礼坏乐崩,就是从这里来的。不过,宰予这恐怕是诡辩。因为坚持三年之丧,本身就是尊礼和守礼,怎么会礼坏乐崩?宰予对这件事有意见,恐怕是因为不能喝酒和过性生活。
[var1]
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让过性生活,哪里来的儿子呢?孔子只好耐心解释:父母去世不到三年,你就吃好穿好,饮酒作乐,心里好过吗?宰予说,好过呀!孔子气得无话可说,只能斥其无爱了。说你既然心安理得,那就为所欲为好了!宰予听完,一声不吭走了。
[var1]
丧期为什么定为三年?在孔子看来,这太正常不过了,因为”三年乃免于父母之怀“。孩子在三岁之前,都是父母亲抱着,抱了你三年,父母没了,你不该为他们守丧三年吗?这么合情合理的事情,宰予怎么就想不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