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增高。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为了谋生,许多年轻人不得不离开居住已久的老家去更大的城市打拼来谋求更好的生活水平。
随之而来出现的问题就是不能全面的赡养自己的父母,很多父母辈的老人为了不给儿女添麻烦就选择去了养老院,而国家为了给膝下无儿无女的老人有生活保障也建立了很多公立养老院。
国家富强人民安定,在养老制度上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来帮助儿女减少赡养的负担。因此老人的赡养政策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养老制度是在近代才出现的。
其实不然,据历史记载,养老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代并不断延续。每个朝代对于老人的赡养都出台了不同的政策和借鉴前人的政策并不断改进。
养老制度在此时达到了一个完善,让养老制度的执行促进了国家的发展,解决了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减轻国家经济负担。
养老制度在此时达到了一个完善,让养老制度的执行促进了国家的发展,解决了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减轻国家经济负担。
一、老年人的定义及养老情况的介绍
关于老年人的定义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标准,因为在古代人们普遍的寿命不长,基本在五六十岁就已经算是老人了。之所以对年龄有标准其实是为了方便统治,方便征收赋税。
根据年龄分成不同的阶段来规定劳动、征收赋税的年纪。就以汉朝来举例,规定人到了二十岁的时候为法定的劳动年纪,而到了六十岁就可以不用交赋税也可以不用在劳动。
关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划分唐朝是选择了延续前朝的标准。普通百姓的老年人标准就是以六十岁为界限,但是对于政府的工作人员来说跟普通百姓有所不同,是按照七十岁来划分。
在唐朝当时存在两种关于老年人的划分方式。第一种是将老人分为两类,按照身份地位高低的标准来进行划分,当时称身份高的老人为国老。
而地位较低的老人成为庶老。第二种划分方式是分为四类,当时存在着受到皇帝祝贺的老人,这一级别为最高,还有是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士的家属、退休以后的官员和最普通的平民。
关于当时唐朝养老的情况在史书上有所记载,唐朝时期的老年人并不多,所以国家的养老压力不大,福利都比较好。当时关于老人的赡养问题是属于礼制内的。
所以到了年纪的老人会由当地的管理机构举行专门的敬老仪式,然后朝廷会颁布养老的诏令为到了年纪的老人进行一些慰问和赏赐。
二、唐朝的养老制度结构
1、专门负责养老制度执行的官员
在唐朝专门设有负责养老制度的部门,足以见得当时制度的完善。其实关于养老官员在周朝就有,但当时除了负责养老事物意外还负责赈灾抚恤等工作。
唐朝的养老官员其实就是各个地方的县令,主要还是为了方便养老制度的执行,也能更加贴近民生,及时向朝廷反馈养老问题和生活问题。
对于那些生活存在问题的老人,就要专门提供抚恤金和一些其他的福利来帮助老人解决好生活问题。为了能让这个制度切实的执行,朝廷专门把养老制度的执行有官员们的业绩相联系,有明确的奖惩制度来调动官员们对养老制度执行的积极性。
2、设立不同的养老模式
对于老人的赡养除了朝廷给予帮助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子女对于自己父母亲的赡养,为了避免出现老人无人赡养的情况发生,唐朝专门出示了关于子女赡养老人的规章制度。
第一就是每一个家庭都是社会的重要组成,关于家庭养老就要有足够的重视,而儿子作为家中支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能让儿子知小行孝,会对那些在养老方面表现突出的孝子进行嘉奖。
来培养社会对于老人赡养良好风气的延续。因为政策要求养老责任人是儿子,所以当时朝廷会保证每家每户都会有一个青壮年。如果是无儿无女的老人,朝廷允许他进行收养或者交易买儿子。
所得来的子嗣有责任对老人进行赡养。虽然明文规定是老人赡养人是儿子,但是历史上也有很多女儿赡养父母的例子,在当时女儿赡养父母是属于一种道德要求,并不强制。
对于那些年轻可达八十岁的老人,唐朝法律规定,需要专门的年轻人对老人进行照顾,随着年纪的增长所配的年轻人就会越来越多。这些年轻人在当时又被称为侍丁,他们具有免除劳役赋税的权利。
第二就是对于政府的官员,他们一般是在七十岁以后就可以申请告老还乡,他们一般都会获得很多的赏赐,有的时候皇帝还会给他们一些官职,尽管没有实权,但是会受到很多人的敬重和爱戴。
唐朝时期的统治可以算的上是历史朝代中的一颗新星,当时出现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造福众多百姓,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养老福利也随之增加,让养老制度在唐朝时期有一个完善和升华。也让传统的孝敬父母的文化得以传扬,对于后世的养老制度的执行提供了一个标杆。
参考文献:《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