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史书上的“后羿代夏”,是不是真实历史?考古取得重大发现

史书上的“后羿代夏”,是不是真实历史?考古取得重大发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743 更新时间:2024/1/23 21:00:31

后羿掌握大权之后,与太康一样荒淫无道,后羿手下寒浞发动政变,取代了后羿,并对夏后氏展开追杀。

若干年后,太康侄孙少康长大,整合了夏后氏,以及反对寒浞的部族,最终重新恢复夏朝统治,史称“少康中兴”。

近代以来,在西方思想的冲击下,一些中国学者开始疑古,至今还在怀疑夏朝是否存在,因此对于夏初发生的后羿代夏,自然也就更不相信。那么,后羿代夏到底是真实历史,还是周人虚构的传说?河南考古取得重大发现,证实夏初时期东夷的确曾经攻打过夏人。

在探索夏朝的考古发现中,迄今为止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是二里头遗址,无论符合历史记载的位于伊洛之间的地理位置,还是考古发现的气象恢弘的拥有王朝气象的城池,都表明二里头曾是夏朝时期一个强大政权的都城。

但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如今已经证实二里头古城真正具备“广域王朝气象”的时间,是在夏朝中后期。所以,二里头只能算是夏朝中后期都城,之前相当于地方政权,由此也就引出另一个问题:夏朝中前期都城何在?

下图,在郑州洛阳一带,分布着诸多距今3600—4100年左右的遗址,比如图中三个,最早的是王城岗遗址,其次是新砦遗址,最后是二里头遗址。

上世纪70年代,在河南郑州新密市刘寨镇新砦(zhài)村,考古发现“新砦遗址”,面积约100万平方米,2008年最新碳十四检测显示,该遗址的参考时代为公元前2050~前1750年,属于夏朝中前期遗址。

对于“新砦遗址”的特征划分,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指出:新砦遗址填补了河南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之间的缺环,晚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早于二里头文化一期,其主体因素是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发展而来,但却含有一定数量的、明显的山东龙山文化因素。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认为,位于河南省新密市的新砦遗址,极有可能是中国考古界苦苦寻找多年的夏代开国之君夏的都城。

换言之,“新砦遗址”应该是夏朝初期都城,甚至可能是夏启都城,之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夏朝不断迁都,最终迁到了二里头。

更为重要的是,在“新砦遗址”中,考古发现的山东龙山文化因素,其实就是东夷文化。

上个世纪,在新砦文化遗址中,考古发现一块带有奇特图案的器盖残片(见上图),引起了考古专家的注意,这件残片上刻绘有饕餮纹,兽面纹的主题文化,具有强烈的东夷文化特色。

之后,新砦文化遗址又出土了很多东夷文化的器物,即新砦文化遗址“含有一定数量的、明显的山东龙山文化因素”,证实山东东夷文化曾经“入侵”中原,背后折射的是东夷势力曾经入主中原。而在夏朝初期,东夷入主中原的唯一一件大事,就是后羿代夏。

可见,古史中的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应该不是史家杜撰,而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后羿射的不是太阳,而是夏朝与太康。

其实,夏朝前期东夷与中原关系剑拔弩张,而东夷又是一个历史悠久、实力强大的部落,不逊色于中原,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那么他们甘心臣服于夏朝吗?

东夷历史极其悠久,大约距今8500年左右,东夷族群逐渐形成,先后历经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尤其在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时,东夷势力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等地,从“夷”字可见这个部族善于用箭,实力非常强大。

舜时期,东夷势力代表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后被大禹选为继承人,但伯益在与夏启的权争中失败。夏启与伯益的这场权争,可能是后羿发动政变的重要原因,背后体现的是东夷与夏后氏矛盾激化。

或许,正因为与东夷的战争,导致夏朝中前期频繁迁都,也没能展现出“王朝气象”,直到少康中兴之后击败东夷,定都二里头之后,夏朝才真正让诸侯臣服。

总而言之,夏初东夷与夏族激烈的权争,新砦遗址中的东夷文化因素等,将这些因素串联起来,无疑表明史书上的后羿代夏并非虚构。更为重要的是,既然后羿代夏并非虚构,那么夏朝还会是虚构吗?

参考资料:《左传》、《中国通史》等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封神演义中苏妲己为什么一定要害死比干?真相原来在这里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妲己害死比干是封神榜哪一集,封神比干,封神英雄榜比干放火烧轩辕洞

    比干对纣王的荒淫无道十分着急,经常直言劝谏,在一次劝谏中终于惹怒了纣王,被下令刨心而亡,不过在封神演义中,这一切的责任都被推到了九尾狐妖苏妲己身上。在封神演义中,比干之死并不是纣王的原因,毕竟两人没有仇恨,还有那么一层亲戚关系。不过苏妲己就不同了,许多人都单纯地站在比干一边,却忽略了两人之间那种不可

  • 封神哪位大罗金仙超厉害,姜子牙李靖韦护法宝齐轰都没干掉他?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大罗金仙级别一览表,大罗金仙全集,姜子牙是大罗金仙

    一气仙余元乃是截教嫡传弟子,他的师父乃是通天教主四大弟子中的金灵圣母。换言之,这余元乃是闻太师的大师兄。闻太师在封神中非常有名,其实,论起实力余元远在这个小师弟之上。在截教万仙之中,余元乃是响当当的大罗金仙,堪称三代弟子第一人。可是,当徒弟七首将军余化被杨戬、哪吒联手杀死后,余元下山报仇却一再受挫。

  • 《琅琊榜2》泰叔被萧元启杀掉,不过他有可能是含冤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琅琊榜2萧元启临死报恩,琅琊榜2萧元启登基,琅琊榜第二部萧景桓之子出现了吗

    从理论上来说泰叔应该是濮阳缨的人,因为濮阳缨手上有可以召唤夜凌子的令牌。但是剧中的很多线索又好像在暗示泰叔不是濮阳缨的人,最明显的有三处。再者就是萧平章对身上有这种纹样人的定义,萧平旌认为身上有这种纹样就是濮阳缨的人。萧平章则更加理性,认为身上有这种纹样的并不一定濮阳缨的人,但肯定会和濮阳缨有着某种

  • 《封神演义》纣王觉得小娥眼神似曾相识,小娥和纣王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封神演义小娥跳舞迷惑纣王,小娥骂纣王,小娥的公公为什么杀小娥

    纣王昏庸无道,暴虐成性,自从妲己被送进宫后,纣王更是变本加厉,对妲己百依百顺,宠爱有加,做了许多令人难以接受的事情。小娥的出现会不会让剧情有所反转?当纣王初次看到小娥,就觉得似曾相识,好像很久之前就认识了,不知道纣王对小娥是什么样的心思?杨戬被昏迷的小娥带回家,姜子牙在她身上发现了灵犬的图案,才知道

  • 《封神演义》中,纣王写给女娲的情诗,真的很过分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封神榜大结局纣王与女娲对话,纣王让女娲娘娘怀孕的小说,纣王题诗亵渎女娲原文

    纣王到女娲庙进香,被女娲的一比一真人手办吸引。“我的个娘啊,世间怎么有如此美丽的小娘们?俺的后宫佳丽三千人,跟女娲这小娘们比起来,都得扔啊。”纣王越看越是心动,越看越是稀罕,越看心越痒痒,于是写下一首求爱的小诗——当然了,如果纣王不是人王,而是山贼或者地主,那这就不是霸道总裁,而是强抢民女了。纣王欣

  • 《大秦赋》中,秦国灭掉西周,又灭东周,东西周为何会同时存在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东周末期秦国的诸侯排名,东周为什么分为东西周,秦国怎么灭周王国的

    在西周第八代君主周孝王姬辟方时期,秦非子及其子孙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分封于秦地,这是秦国在周朝的起始点,但当时的“秦”还不是诸侯,只能算是西周的附庸地。公元前781年,西周第十二代君主周幽王因宠爱褒姒,发生了“烽火戏诸侯”事件,后来犬戎入侵,周幽王在骊山下被杀,西周就此灭亡。此后,天下诸侯迎接周幽王

  • 华夏是中国的代名词,为何西方国家却不承认夏朝,主要位置有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夏朝是否真实存在4种争议,夏朝一级文物图片,老梁讲夏朝完整版

    杨绛老先生曾说过:“历史有自身的生命,它如同一个人,既率真随和又自尊心。”在大家几千年的发展趋势中,那一段段往日中拼搏的时间全是极其非常值得牢记的。可是,时光的消逝让许多印痕都越来越薄弱,发生的事儿不可以被否认,不明的地区必须去探索,这也就是考古工作者坚持不懈探索历史的缘故了。 从广为流传出来的著

  • 纣王八条罪状,这两条纯属后人“栽赃”!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纣王的六大罪状,纣王抱凤青青吻戏,妲己美艳动人迷惑纣王

    但是,就是谁也不知道的芸芸众生,似乎将纣王当作一个污水潭,什么反面例子都往纣王的头上放,比如为了说明尚贤、用贤的重要性,苏东坡就列举了纣王帝辛在位期间残害忠良(比如比干、萁子、微子、向挚等忠良),最后导致国家灭亡。为证明天道亡国,就制造帝辛“斮朝涉之胫”、“刳剔孕妇”的实例。为了说明防微杜渐是很重要

  • 妲己不是红颜祸水,背锅两千多年,考古学家发现真相,替她正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在很多人的眼睛当中看,妲己的出现就象征着国家的衰败的开始,想着也很搞笑,一个小小的女人就这样成功的影响了一代人甚至是一个国家衰亡,甚至传出妲己就是上古妖精幻化而来,迷惑了纣王,最后让商朝走向了灭亡。出现这个朝代已经距离咱们两千多年了,有很多的东西没有办法再去考证了。甚至关于这段历史也是史书上记载,是

  • 商朝用白种人来当陪葬品?殷墟挖出的白人骸骨,是欧洲人祖先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商朝陪葬墓有白人骸骨,安阳殷墟商朝灰坑,商朝殷墟在今天的什么地方

    自1928年殷墟开始发掘之后,有上千具人骨出土,但是这些人种并非来自同一个地区,很多人骨都是聚集性的成堆摆放,这让人联想到的只有祭祀。这几千具人骨中有一些像蒙古人种的布里亚特人,还有一些像高加索人种。随着高加索人种骨骸的现世,不少西方人认为商朝其实是白人建立的,是两河流域的雅利安人迁徙到中国的。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