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钮祜禄氏,原名善保,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满洲正红旗,清朝中期权臣。他精明强干,深得乾隆皇帝的宠信,为了表示对他的看重,乾隆下旨将幼女十公主下嫁给和珅的长子丰绅殷德。可以说,和珅不仅是大权在握,更是一名皇亲国戚。和珅的才能,不比纪晓岚差多少。和珅少年便进入了朝廷中枢,身兼几十个官职,为乾隆分忧解愁,解决了许多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和珅成为了乾隆当朝名副其实的“宰相”,乾隆对他的恩典和重视从未减退,借着皇帝的宠信,大权在握的和珅便变得膨胀起来。利用手中的权力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可以说,自和珅正式进入了乾隆皇帝的视野中,开始了火箭般的高高升迁之路,与此同时也一步步的走向了腐朽贪污的深渊。
和珅是最大的贪官,作为皇帝的乾隆自然是知道的。但因为和珅能办事,再加上又是自己的亲家,所以乾隆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没有对他采取什么措施。甚至在临终前,乾隆还告诫永琰(也就是嘉庆帝),要留和珅一条命不要杀他。但嘉庆并没有听进去,公元1799年,太上皇乾隆驾崩,仅仅过了十几天,嘉庆帝便宣布和珅的二十条大罪,下旨让其自尽。但是在和珅死后十五年,嘉庆帝才明白了当时的乾隆为啥不让他处理和珅,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下面就一起来看看。
和珅出生在福建副都统常保家中,三岁时母亲难产而死,临终前产下了弟弟和琳,而父亲常保也在和珅九岁的时候因病去世。自此,和珅、和琳俩兄弟相依为命。由于懂事好学,和珅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更通读四书五经。在乾隆三十八年,年轻的和珅便因一次偶然的机遇,在乾隆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学,得到了乾隆的上市做了一名管库大臣。
有一次,西藏活佛送来一份奏折,而奏折的内容是用藏文写的。当时,朝堂上的满朝文武竟然无一人识得此奏折的内容,这让乾隆很是生气。就在这时,和珅站了出来,他便将奏折上的内容翻译好之后说给了乾隆。从这以后,和珅九一路平步青云官越做越大。作为乾隆的心腹,和珅非常懂得揣摩乾隆的心思,所以乾隆帝交待的每件事情,和珅都会办得妥妥当当。和珅会办事、会来事,就这点很让乾隆欣赏。
前文已经提起过,随着官越做越大,和珅也变得膨胀起来,做了许多违法乱纪的事情,成为了大清乃至中国历史上的头号大贪官。其家产高达白银“两亿三千万两”,据历史文献记载,当时清政府的国库存银,康熙六十年时为3262万;雍正十三年为3453万两;乾隆三十九,才达到了最高峰的7390万两。也就是说,和珅个人家产竟然相当于三个甚至多个大清王朝的国库总收入。
和珅的贪,乾隆自然是心知肚明,心里跟明镜似的,但就在即将离世的时候,他还是告诫嘉庆帝不要杀和珅。他这样的目的,可能就是看重和珅会办事,能办事,让和珅继续为嘉庆解忧。然而,乾隆刚死没几日,嘉庆帝便宣布了和珅二十条大罪,主要是独揽朝权,独断朝政,培植私党,举止僭越等等,用这二十条罪状赐死了和珅。
和珅死了,家产也被抄了,嘉庆一时也非常的痛快,自己可以堂堂正正地坐在正大光明的匾下纵揽朝政了!但没几年,嘉庆就不怎么高兴了,因为朝中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像和珅那样有能力去办事情,而且办得很好。更甚之的是,每次遇到大事的时候,满朝的臣子们总是你推我、我推你,没有一个真正做到替嘉庆分忧解难的。
在和珅死后的第十五年,嘉庆帝叫一个史官编撰一本叫《和珅流传》的书,这个史官知道和珅是怎么倒台的,所以为了迎合嘉庆帝,竟然在书中把和珅写得十恶不赦,并且杜撰一些毫无根据的贪赃枉法的事情。嘉庆看完此书后,便生气的跟史官讲:“和珅并非一无是处!”这个史官赶紧吓得跪在地上,不敢吱声了。
也就是在此时,嘉庆帝才明白当初乾隆为什么叫他不要杀和珅,因为和珅的办事能力非常强。乾隆帝遇到的事情,只要交给和珅,必处理得妥妥当当。而再看现在的朝中大臣,让他们办个事情,总是办不好。乾隆告诉嘉庆不要杀和珅,但嘉庆没听,直到和珅死后15年嘉庆才明白!对此,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