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前身是1616年由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王朝,1636年后,皇太极正式改国号为大清,史称清太宗,尊努尔哈赤为清太祖。从1616年后金建立,到1912年大清灭亡,清朝共传十二帝。在这十二位清朝皇帝中,有一位皇帝可称为“千古一帝”,可与前朝的唐宗宋祖相提并论,此人就是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也就是清朝第四位皇帝:康熙。
作为大清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康熙的历史可谓是具有传奇色彩。他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2年,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执政后,面对内忧外患的清朝,他坚持大规模用兵,从而实现了国土完整和统一。
对内:在其年少时,他便挫败了权臣鳌拜,完全夺回了朝廷大权,开始了真正的亲政,之后他坐镇京城,剿灭了三藩的反叛,消灭了盘踞在台湾的残余南明势力,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对外:面对沙俄的咄咄逼人,他派兵挫败了俄国人的阴谋,打赢了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签订了中国第一个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同时,他还三次讨伐噶尔丹,可以说,正是康熙帝的运筹帷幄,才使得当时的清朝捍卫了国家尊严和领土主权完整。
另外,康熙亲政后除了在军事上,他还在经济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诸如:实施土地制度,宣布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推行蠲免钱粮政策,在位期间的时候,共蠲免钱粮共计545次,免除天下钱粮计银1.5亿两;另外,他还推行地丁合一、花重金修治漕运等等。
总之,康熙帝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部分人甚至称之为“千古一帝”。但是,大清皇帝中还有一位,他的贡献可比肩康熙,此人就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清德宗景皇帝爱新觉罗·载湉,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光绪。可能很多人会说,他是一个傀儡皇帝,不过是慈禧掌中的一个“玩物”而已,他何德何能能和康熙大帝比肩呢?但是,笔者要公平客观地说一句:光绪的历史贡献确实很大,下面就一起来看看!
在大清皇帝中,光绪是自乾隆之后相对比较开明的皇帝,在他亲政的十年中,他深深的明白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他亲政的时候,中日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这场战争惨败后,光绪皇帝决心改革、决定自上而下来一场变革,希望像日本那样通过变法使得大清变得更强。
打定主意后,光绪皇帝礼贤下士,重用梁启超和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并常常勉励他们:“朕如若有何过失,可以明言,朕一定改”。可见,光绪皇帝的改革决心。光绪年间,他打破了清朝实行多年的闭关锁国政策,派遣爱国人士出国考察,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理论和经验;同时改编八旗子弟兵,采用西方军事训练方法,筹集资金建设军校等等。
光绪在位期间,其最重要的一个贡献便是京师大学堂,也就是后来的北京大学。民国初期的许多国学大师、知名学者都是出自北京大学。也正是有了北大,民国早期人民的意识便开始觉醒。如果说康熙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文治武功”方面,那么光绪的贡献则体现在锐意改革方面,他所领导的“戊戌变法”,其目的就是效仿西方,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国家。虽说改革没有成功,但他唤醒了国人的意识形态,为之后的历史走向奠定了基础。
当然了,光绪皇帝为不做亡国之君,志在维新变法。但是其在变法过程中的表现,却显得非常幼稚。“戊戌变法”之所以会失败,主要还是前期太过于急功近利,听信康有为之言,一时冲动罢免了礼部六堂官,损坏了满洲贵族的既得利益;后期又错信了袁世凯,导致自己没有成功夺回实权,最后功亏一篑,变法失败,自己也被慈禧囚禁起来。
只能说,这一切都源于他的仁慈,他不忍痛下杀手,不忍心将改革彻底,才给了满洲贵族反击的机会,从而落得了变法失败的局面。但不管怎么说,光绪皇帝敢于反抗慈禧,敢于改革创新的精神令人敬佩,他对中国历史的贡献也应该得到人们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