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1644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破京师,崇祯愧对先祖于是前往煤山以身殉国。很多人认为,大明之所以灭亡,崇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确实,崇祯能力不足,无法挽救大明江山,但是把全部罪责推到一个人身上,便有失偏颇。
而在网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大明并非亡于崇祯而是亡于万历,意思是说,大明从万历时期已经走下坡路,弊端初现,累积了大量的毛病,而崇祯不过是个接盘侠,赶上了一个乱世,非一人之过。
当然了,崇祯自身的缺点也有很多,比如刚愎自负、性格多疑等等,再加上天不从人愿,不仅有内忧还有外患,而连年战事掏空了国库,崇祯拿不出钱来付工资,许多地区的军饷都发不出来。我们都知道,打仗就是打钱,比的是谁的钱多。
而明末时期,崇祯最缺的便是钱,为了省钱,他节衣缩食,辞退了大量的宫女太监,甚至还打补丁,俨然给历代亡国之君留了脸面,哪有一个亡国之君做成这样,过着简朴的生活,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努力工作。
最后国破了,他却没有选择投降,去做一个“安乐公”“昏庸公”苟且偷生,而是毅然上吊自尽,保留自己的尊严。对此,很多人感到不解,为何崇祯老是喊穷,打仗都打不起,而清朝却能拿出巨款来赔偿?
其实明末财政收入困境的原因很简单,说白了就是,有钱人不想交税,没钱人交不起税。明末时期,土地兼并的情况很严重,那些土地都在大地主等人手里,农民无田可耕种。
而有田的农夫,若是碰上了年景不好的时期,种不出粮食,为了交朝廷的税收只好卖田,失去田地的农民,然后只能替大地主干活。从而引发一个恶性循环,大地主的田地越来越多,越来越有钱,而农民却越来越苦。
崇祯执政后,听取了东林党人的建议,取消了商税,矿税等等,而东林党人还大义凛然说道:朝廷焉能和民争利。大地主阶级不愿交税,或者说是那些权贵阶级不愿意出钱。
那么,国库没钱怎么办,所以崇祯后来只能加强对农民的税收,让农民雪上加霜,从而导致了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
毕竟连饭都吃不上,那只能造反了,而李自成当年就是因为丢了饭碗,又无田可以耕种,最后只能参加起义军。还有一点,明朝宗室子弟花销大,占了财政收入的大头,每天国库要支出大笔的钱赡养这些啃老族,明末大概有20多万皇室成员,活活吃垮了大明。
再加上,朝廷百官十分自私自利,不肯拿出钱财救济崇祯,崇祯都放下脸皮跟大臣们借钱,可是一个个来崇祯面前哭穷,崇祯对此也没法,所以他老是喊穷,打仗都打不起。
值得一提的是,李自成攻破北京,从京城百官家中搜出大量金银,喂饱了李自成的起义军。那么,问题来了,清朝为何却能拿出巨款来赔偿?
一则,清朝党争不严重,内斗损耗比较小。二则两者体制不一样,明朝的卫所制,明廷要自己出钱养活军队,而清廷会适当放权于地方,地方负责一部分军队的供养。
比如,晚清政府放权给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让他们自己养兵,自己想办法筹集粮饷,而清廷只是补贴而已。三则,清末在收税上的手段比明末要高一点。所以,清廷能咬牙拿出大量金银来赔偿。其实说白了,明廷不缺钱,只不过钱在某些人手中,不肯交出罢了。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本人和本文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