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百家争鸣诞生了法家、墨家、儒家、道家等等,在这样的乱世局面中,能够出现文化的巅峰,实属不易。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西汉汉武帝时期,除了儒家之外,其它学说逐渐衰落。当时的汉武帝摆出败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即使是汉朝灭亡后,儒家仍然被后世皇帝所尊崇。儒家思想即使是现如今,也是人们尊崇的,孔子的论语更是成为了人人必读的经典作品。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影响上千年,这样的思想能够留存下来,肯定是有原因的。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后人自然是尊崇他的思想,这一点毋庸置疑。
[var1]
汉朝之后,儒家思想仍然得到发展,自然而然的,孔子的后人也得到了优待。儒家是最讲究忠的,儒家经典《左传》就有一句名言,叫做:临患不忘国,忠也。儒家另一部经典《礼记》中也有一句话叫做: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忠于国家,是儒家思想最为看重的。1644年,作为孔子圣裔的衍圣公却似乎忘了先祖孔子的教导。
[var1]
清朝在后金时期,就想要一统中原,当时的后金实力不强,后来经过不断的发展,加上明朝内部矛盾不断,最终的后金突破山海关,成功的进入中原地区。当时的衍圣公名叫孔衍植,是孔子的第六十四孙,他是公元1621年袭封的衍圣公。作为孔子的后代,明朝对衍圣公一直是优待的。
[var1]
作为衍圣公,明朝每逢节庆,必有赏赐,崇祯三年,又加封太子太傅,这是文臣很少能在生前得到的荣誉。清军刚刚入关还未南下之际,这位孔衍植就给清廷送去了一份表文,在表文中极尽阿谀谄媚之能事,称清军入关是普天同庆。这样的做法实在是让人想不到。清军入关时,这位衍圣公竟然写了大量文章进行歌颂。
[var1]
这篇《初进表文》至今还保存在孔府档案中。当时衍圣公的作为,与叛国没什么区别。明朝还未灭亡,南京还有一个影子政府,半壁江山还处在明王朝的统治下,包括孔衍植所在的曲阜,从法理上,孔衍植还是明朝的高级官员。但是在当时,孔衍植的做法,与背叛明朝没什么区别。
[var1]
孔衍植还是明朝的官员,就急忙向清朝表示忠心了。要知道,当时的清军还没有立即杀到曲阜,清军当时正忙着和李自成作战。孔衍植有充足的时间将家人安置。衍圣公在历史上,是有先例的,举家迁移。两宋之际金兵入侵,建炎南渡,当时的衍圣公不愿成为异族统治的工具而举家搬迁到了衢州,这也是孔府南宗的由来。
[var1]
孔衍植没有这样做,而是留下来当奴才,这就严重的违背了儒家思想当中提倡的"忠"字!儒家是最讲究孝的,儒家经典《孝经》开宗明义就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为了遵循这一圣训,中原汉族男子往往束发,并不剃发。清军入关后,不顾汉族大臣“海内渐归混一,当以礼乐衣冠之治治天下”的呼吁,悍然下令在全国剃发。
结果这样的命令造成了剃发令,让汉人死伤无数。可这位孔子圣裔孔衍植呢?剃发令一下,他立马向清廷上了《上剃头奏稿》,在奏折中他不顾廉耻地迎合清廷,表示坚决剃发易服,并说自己已经择良辰吉日。现在有些人呼吁要恢复“衍圣公”制度,据说是为了文化的传承,从孔衍植的例子来看,实在是没有必要。
作为衍圣公,应该忠于明朝,而不是做墙头草。要知道,当时的孔子圣裔孔衍植选择了背叛明朝,去打死赞赏清军。明朝在当时还没有正式灭亡,而且清军也没有正式入关,李左车还在与清军作战。如果孔子本人看到了是这样的子孙后代,恐怕他自己也不会愿意,而且我们尊重的孔子,并不是孔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