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十三爷的后代都是什么结局?

十三爷的后代都是什么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48 更新时间:2023/12/8 20:37:24

十三爷的后代都是什么结局?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雍正皇帝的众多兄弟中,十三阿哥胤祥与雍正皇帝的关系最为密切。十三阿哥胤祥在九子夺嫡中,陪伴和帮助了四阿哥胤禛很多,后来四阿哥胤禛继位,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自然对于这个一直陪伴自己和帮助自己的十三弟胤祥,十分感激和重用,还将十三弟胤祥封为了亲,在雍正时代权势极为显赫。

而十三弟胤祥对于皇兄对于这份的信任,也是十分感恩的,在朝政上尽心尽力地辅佐自己的皇兄,直到去世,在胤祥去世后,雍正皇帝赐予胤祥贤的谥号,因此胤祥也被称为怡贤亲王。除此之外胤祥还获得了世袭罔替的资格,让后代在继承爵位的时候,不用按照制度依次递降了,也就是俗称的铁帽子王。

那么,胤祥去世后,他的后代如何呢?

首先来说一下,继承胤祥怡亲王的爵位的弘晓。弘晓是怡亲王胤祥的第七个儿子,弘晓是由怡亲王胤祥的嫡福晋兆佳氏所生,在怡亲王胤祥死后,雍正皇帝便下诏由弘晓继承怡亲王胤祥的爵位,并且世代相承,永不递降。弘晓和他的父亲怡亲王胤祥一样,都是聪明且富有才能之人。在雍正皇帝去世后,乾隆皇帝执政时期,弘晓奉乾隆皇帝之命管理理藩院的事务,同时兼任正白旗汉军都统,弘晓在这两个官位只做了四年,后来便辞去这两个官位,具体原因尚不可知。之后的岁月中,弘晓一直以诗书为伴,在这期间著有明善堂诗集和八旗艺编目。

公元1778年,弘晓因病去世,终年五十六岁,在弘晓去世后,乾隆皇帝赐予僖的谥号给弘晓,因此弘晓也被称为僖亲王。

而怡亲王胤祥的其他儿子除弘晈被封为郡王外,其他的均被封为了贝勒,毕竟在对于国家怎么有功,也不可能所有的儿子们都被封为王爷,怡亲王胤祥这一脉在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一朝来说,结局应该是最好的。

说完第一代怡亲王胤祥的儿子们的境遇,再来说说第二代怡亲王的弘晓儿子们的境遇,弘晓怡亲王的爵位是由他的第二子永琅继承,关于永琅的史料记载较少,永琅先是被乾隆皇帝封为三等镇国将军,在十三年后,永琅才得以承袭怡亲王的爵位,在这期间并没有担任任何的官职,永琅一直活到嘉庆皇帝执政的第四年才去世,在永琅去世后,嘉庆皇帝赐予恭的谥号给永琅,弘晓的儿子们除永琅外,其他存在的史料较少,或是根本没有史料可查。

第三代怡亲王永琅去世后,怡亲王的爵位由永琅的次子绵标继承,绵标也成为了第四代怡亲王,不过绵标的情况较为特殊,他是死后被追封为怡亲王的,绵标在世的时候,先是被乾隆皇帝封为不入八分辅国公,这个爵位比起镇国将军等爵位要高,后来又被乾隆皇帝先后任命为副都统,护军统领和火器营都统。

公元1799年,绵标去世,终年二十九岁,在绵标去世后的一年,被嘉庆皇帝追封为怡亲王。

第四代怡亲王绵标去世后,怡亲王的爵位由绵标的长子奕勋继承,奕勋也成为了第五代怡亲王,奕勋在父亲绵标去世的这一年,先是被嘉庆皇帝封为镇国将军,后来嘉庆皇帝又下诏命奕勋承袭怡亲王的爵位,奕勋只活到了二十五岁,虽然奕勋年纪轻轻便去世了,但是不妨碍他的子嗣,奕勋一生共有七个儿子,而且这七个儿子全都活到了成年,这七个儿子中,除载坊和载垣承袭了怡亲王爵位外,剩下的均是三等辅国将军的爵位。

第五代怡亲王奕勋去世后,怡亲王的爵位由奕勋的长子载坊继承,载坊也成为了第六代怡亲王,载坊出生于1815年,三年后父亲奕勋去世,在父亲奕勋的一年后,年仅四岁的载坊承袭了怡亲王的爵位,两年后,年仅六岁的载坊去世,由于载坊年纪很小去世,自然不会留下子嗣,因此怡亲王的爵位就由载坊的二弟载垣继承,因为属于兄弟关系,算是同一辈,因此没有几代之分。

载垣在道光皇帝执政期间颇受重用,担任过朝中各项要职,在道光皇帝去世后,咸丰皇帝执政时期,也同样受到重用,在咸丰皇帝临终前,更是作为八大顾命大臣之一,不过载垣因为后来阻止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被慈禧太后革去朝中一起职务,同时夺去爵位,之后更是被赐自尽而死,终年四十六岁。

载垣去世后,因为载垣得罪了慈禧太后,因此取消了载垣这一脉承袭怡亲王爵位的资格,改由奕增之子载泰承袭怡亲王的爵位,不过后来因为得罪慈禧太后,被革去怡亲王的爵位,发配到黑龙江,后来还在黑龙江去世,终年四十一岁。

载泰被革去爵位后,由他宗族中的弟弟载帛承袭爵位,在载帛去世后,怡亲王的爵位回到了奕勋第四子载圻的次子溥纶手中,这是第七代怡亲王,不过溥纶没有活多长时间就去世了,因此没有留下子嗣,关于溥纶史料上并没有相应的记载。

溥纶死后怡亲王的爵位由溥瑛继承,关于溥瑛,史料上并没有过多的记载,在溥瑛去世后怡亲王的爵位由溥瑛的次子毓寯继承,在毓寯死后,怡亲王的爵位,便无人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关羽张飞皆万人敌 两人在武艺上谁更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对关羽和张飞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关羽和张飞作为兄弟,关羽和张飞谁更厉害?曹操方的智囊团里程昱曾经对于关羽和张飞有过这么一句话评价,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此万人敌,小编认为的意思是懂兵法的猛将,用小几千甚至更少的少数兵士加上合适的兵法,就能战胜万人以上的普通兵士,既然这样,

  • 赵光义上位后是怎么对待后宫妃子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赵光义上位后是怎么对待后宫妃子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宋太宗赵光义继位之后对哥哥宋太祖赵匡胤的妻儿确实不怎么的,所以后世才传言赵光义继位不正,所以继位后才迫害寡嫂幼侄。赵匡胤去世时还有两个儿子健在,长子赵德昭当时25岁,幼子赵德芳17岁,以年纪来说他的两个儿子都足以继位,但最终继位的却

  • 古代皇帝出生时到底是什么样的 所谓的异象都是吹嘘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古代,皇帝,历史解密

    还不了解:帝王出生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皇帝出生时都会伴随异象吗?古代帝王们都是怎么神化自己的?我国古代的皇帝为了表达自己权利的强大,会采用像“君权神授”的一些手段,将自己神化成真龙天子,来吓唬老百姓。为了鼓吹这些神话的可能性,古代帝王可是费劲脑筋。一个个皇帝是这个

  • 中国古代函谷关为什么是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函谷关,历史解密

    西汉的贾谊在《过秦论》曾经有过一段很精彩的论述,“(诸侯)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里的“关”指的就是函谷关。然而,今天这座关隘的故地并不险峻,令人无法联想起昔日的雄伟景象……四塞之国战国七雄中的秦国,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人

  • 古代学历最高的皇帝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学历最高的皇帝是谁?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如果学历为举人,一般就具备做官的资格了,并不是立马当上古代公务员,需要耐心等待,有官位空出来才行。进士因学历更高,基本不需要等待,要么留在京城为官,要么被派到地方。很多人都认为,无论学历有多高,撑死只能位列三公,毕竟再往上就是皇帝了。众所周知

  • 诸子百家: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诸子百家,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

  • 吴三桂是如何发迹的?他鼻子上的伤疤是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吴三桂,明末,历史解密

    吴三桂,字长伯,明末清初政治、军事人物,他是将门出身,骁勇善战。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年轻的康熙怀疑这些侍卫中就有吴三桂,于是便派韦小宝前去吴应熊的府邸调查。韦小宝答应的挺痛快,但转眼间就摇起了头。他告诉康熙自己压根就没见过吴三桂,所以不知道如何找出吴三桂。康熙想了一会儿告诉

  • 揭秘清代皇帝奢华生活,过生日打造的“寿碗”长什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清朝,乾隆,历史解密

    清代皇帝的生日叫“万寿节”,清朝皇权专制发展至最顶峰,皇帝过生日是容不得马虎的大事。清代“万寿节”与“朝岁”、“祭天”的节日一样重要,“万寿节”可谓气氛庄严、万民同庆的日子,统治者刻意凸显其崇高意义。清帝寿十年一大庆,每年一小庆,里程碑式的六十、八十大寿,则刻意隆庆。万寿节当日,皇帝御殿接受王公百官

  • 鸭绿江江防之战的失败 日军乘胜进军拉开了辽东之战的序幕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清朝,日本,历史解密

    桂太郎见难进一步,士气开始衰落,便派飞骑向军司令部告急,“请别出一部队兵”。山县有朋即命立见尚文率第10旅团赴援。宋庆见状,只好令宋得胜、马玉昆撤至瑷河以西。聂士成所部仅700人,兵力单薄,又被日军反复纵兵环攻,力不能支,亦退渡瑷河西岸。此时,只有马金叙仍在坚持战斗。他誓与虎山共存亡,“督战益力”。

  • 籍里柯有着怎样的创作风格?他的作品有着怎样的意境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籍里柯,法国画家,历史解密

    有人认为浪漫主义精神早在18世纪的第一个25年就已经出现了,其实浪漫主义并没有明确的“历史”,浪漫的伤感已经风行了一百年之久,并且流风所被蔚为壮观。在18世纪后期的艺术中,作为古典主义的对立物,浪漫主义受到了最普遍的重视,但事实上古典的与浪漫的都与“理想”而不是“真实”有关,有些史学家认为,18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