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为何楚国残余成为灭秦的主力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为何楚国残余成为灭秦的主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547 更新时间:2024/2/20 12:52:49

首先解释一下“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历史上对这句话尤其是三户有好几个解释,但是不管什么解释,最终的意义是一样的,就是楚国人极端憎恨秦国,一定要灭亡秦国。当然,实际上这种谚语在当时各国都有,只是楚国得到了应验。打响反秦第一枪的陈胜原本是楚国人,灭掉秦国主力的西楚霸王项羽就更不用说了,楚国大将项燕的后代,而入关中的汉高祖刘邦也被认为是楚国人,尤其他后来尊奉楚王为尊,出征关中的身份是楚将。也就是说,首先举起义旗的陈胜是楚国人,而打败秦国主力和入关中灭亲的军队是楚国军队,说秦朝灭于楚国确实没有错。

只是,为什么呢?秦朝当年灭了六国,后来六国残余也纷纷起事,为何不是韩赵魏燕齐这五国成为灭秦的主力呢?这主要是有以下三个原因:

[var1]

陈胜

1:楚国和秦国有血海深仇,在战国时期,秦国和楚国多次交战,楚国常是合纵的盟主,常与秦国交战,其中楚国的楚怀王还被秦王骗去关押最终死亡,虽然说战国时期尔我诈,但是像楚怀王这样遭遇的毕竟还是少数,楚国上下都很同情楚怀王,而憎恨秦国,甚至后来项梁立楚王的时候,干脆也叫楚怀王,就是想吸引楚人的心。

不过呢,这一点只是比较次要的原因,毕竟秦灭六国,连年战事,和哪国没有血海深仇,要认真算起来,秦国当年还帮楚国复国。要说仇恨,赵国被坑四十万将士,那更是血海深仇,魏国信陵君也深得魏人甚至六国人之心。赵国为何不能成为灭秦主力,大家为何不举着信陵君旗帜造反呢?所以这个说法只是一个次要原因,只能说当时楚人确实憎恨秦国和原因,但是不能解释为何成为灭秦的主力。

[var1]

项羽

2:楚国的部族或者说氏族势力强,其实这点在楚国战国争霸的时候是弱点,其他六国或多或少都进行了改革,削弱了氏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才能使得国力能集中起来征战,其中秦国更是典型,所以秦国最为强盛,而楚国在七国之中,氏族势力最强,但是就是因为这样,内部不凝聚,明明是仅次于秦国的大国,和秦作战总是失败。但是这一点在秦朝灭亡之后又很好的保存了楚国的反抗力量,像项梁身为项燕的儿子,能在会稽聚集那么大的势力起兵,就是项氏家族的功劳,项羽为何能违反军令,杀了主将宋义还被楚王认同,因为项家势力大,其实这在楚国也是常事了,项羽靠这个起家,但是最终失去天下也有过于依赖家族势力的关系。

[var1]

3:楚国离秦国的统治核心远,这点也很重要,秦国的统治核心和大本营在关中,其用兵也是由近至远,三晋韩赵魏的士兵难道就比楚国兵弱小吗?并非如此,只是离得关中太近了,秦国出兵首先会针对三晋,再考虑楚国,秦末时期章邯在灭了项梁之后为何优先去打赵国,而不是南下灭楚,不是章邯不懂兵法,而是假如南下灭楚,战线要拉长,补给线一样要拉长,而赵国就在背后,正常的选择肯定是先灭掉附近的韩赵魏,再考虑南下灭楚或者东进灭齐或者北上灭燕的问题。这就是距离的限制,而这距离的限制让楚国能够在项梁死后马上恢复,还能派出两支军队,一路入关中,一路救援赵国。

实际上距离对统治的影响力很大,就拿汉高祖刘邦来说,作为亭长,押送徒役的时候逃亡太多,他干脆把人都放了自己也流亡多年,可是秦朝就是拿他没办法,张耳秦始皇点名的通缉犯,张耳跑远点,就是抓不到。至于项羽在的吴中更是夸张,项羽叔父项梁在那边都明里暗里招兵买马了,而陈胜一起兵,连会稽郡守都要造反,还要找项梁商量,这在秦朝的核心地带根本是不可能的事,秦始皇为何东巡,就是希望能将自己的统治力影响到东部,但是效果看来一般。

[var1]

4:楚国保留的力量最强也最多,当年的六国之中,燕国地处偏远,又是弱国,影响有限,三晋赵韩魏虽然制度现金,兵力也强,但是地处反秦第一线,和秦国拉锯太久,国力基本耗尽,三国基本上都是战斗到最后耗尽了国力才灭亡的,离秦朝中心关中又近,能在反秦中复国已经不容易,复国后还被盯着打,实在没有余力,齐国虽然是大国,而且基本没有耗尽,不过齐国在当年差点被灭亡之后就失去了争霸之意,秦国灭六国齐国基本是看着,然后主动投降,后来不管是反秦时期还是楚汉争霸时期,齐国都是注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对外的兴趣有限。

只有楚国,不单强,在春秋时期楚国就是和晋齐名的霸主,领土更是辽阔,秦多次攻打楚国,削弱楚国,但是在最终灭楚之战,也要倾尽全国兵力才能获得胜利,而且其胜果具体看也只是击溃战而已。而且楚国也是大国,秦国要击败不容易,统治更不容易,加上地处偏远,对楚地的统治力极其有限,这才是楚地成为反秦主力的原因。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孙权为何背盟杀关羽?如果孙权不这么选择,死的就是曹魏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就算没有陆逊那把火,最多也只会打到荆州丢的几个郡,拿什么打到江东本地。东吴是三国最后灭的,和晋都挣扎了那么长时间,底气就是荆州在手水军话语权还在,不争天下孙权吕蒙白衣渡江对自己最有利,只不过破灭了蜀争天下最好的时机。从结果来说,东吴的确是三国命最长的。求仁得仁,还要啥自行车啊。我觉得是孙吴并不是蠢,

  • 荆轲刺秦:却被秦王连砍八剑反杀,是他太菜还是秦王武艺高超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文|侯博士的笔记编辑|侯博士的笔记前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让人感受到荆轲视死如归的悲壮豪情。[var1]公元227年著名剑客荆轲为报太子丹知遇之恩,救燕国于水火之中。他只身来到咸阳宫,刺杀秦王嬴政。虽然做了万全准备,可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荆轲在与秦王一对一交手时,占尽绝对优势,结果没

  • 孙策26岁去世,周瑜36岁去世,之后二乔与子女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孙策死的时候周瑜在哪,孙策和周瑜的年龄相差,孙策死后周瑜为什么不自立

    其中周瑜与小乔的爱情故事,更是传为一段佳话,因为两人可谓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一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不知激起多少人的想象,与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其实二乔本名姓桥,因为古时“桥”通“乔”,这才渐渐变成了“乔”。大乔小乔都知书达理,拥有倾国倾城之貌,因此吸引了无数的追求者,可乔公认为他们

  • 秦靠法家一统六国,为何又仅存活十三年,中间有什么差池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如何一统六国,秦王嬴政一统六国图片,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六国

    秦始皇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祖辈打拼逐渐从一个靠养马受到周天子重视的弱国到一统六国、傲视群雄的强国。这跃迁关键在于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秦国在变法期间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和军队战斗力,使得秦国有国力与六国一战。但秦朝“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在后世探究其短命越频繁时

  • 孙策26岁就去世,妻子大乔结局如何?孙权的做法一直被世人唾骂!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孙策死后大乔照片,孙策和大乔的真实故事,孙策死后孙权是怎么照顾大乔

    真正开疆拓土的人,是他的哥哥孙策。根据史书记载,孙策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他只用了不到六年的时间,就在极度混乱的情况下,先后攻占了江东六郡,成了一方霸主。遗憾的是,这位功勋卓著的年轻诸侯,只活到了26岁,就因为刺客的突袭,丢掉了性命。孙策26岁去世时,其妻子大乔年轻貌美,她最终的结局如何?她按照是丈

  • 小乔不是周瑜的正妻,但为何周瑜小乔的爱情故事却流传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周瑜小乔的感情史,孙策正妻,小乔和周瑜的悲伤爱情故事

    不过,在历史上,小乔甚至不是周瑜的正妻而只是一个妾,那么为何,在记载中都没有怎么出现过的小乔这一人物,在历史上的名声和流传度远远大于周瑜的正妻呢?其一,很重要的一点,自然是外貌,大乔小乔两姐妹,都被誉为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也可以说是爱美之心古皆有之,从之前掷果盈车的的潘安,到

  • 秦始皇:为了统一六国,得力干将李斯,送我的偶像去了西天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从古到今,很多人都有偶像,要么是才子,要么是明星,要么是政客,要么是其他名人。秦始皇这个大BOSS也有偶像,这个偶像就是“韩非子”。秦始皇崇拜韩非子,是从韩非子的书开始的。一个偶然的机会,秦王嬴政(那时候还叫秦王嬴政)看到了韩非子的《孤愤》、《五蠹》,激动不已,估计韩非子的书让秦王嬴政有了共鸣。“如

  • 秦朝灭亡后,嬴政子孙改头换面,这个姓氏的极可能是秦王后代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var1]秦始皇一个人在短短12年的时间里面,完成了几代人都无法完成的丰功伟绩,让人对秦时的战斗力和国力产生了无尽的联想,更对这个猛人的出生充满质疑。[var1]野史上关于秦始皇出生问题一直众说纷纭,多数人认为他是吕不韦和赵姬的私生子,但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赵姬跟着秦始皇的父亲赢异人短短8月就生

  • 孙尚香睡觉时有一坏习惯,刘备不敢碰她,法正说了4个字解决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孙尚香隔着墙与刘备对话,孙尚香为什么帮刘备跑,刘备对孙尚香说了什么话

    孙尚香不像别人府里的大小姐一样娇贵,孙尚香才智敏捷,刚强勇猛,打小就没吃过亏,她从小在军事家庭长大,受父亲和哥哥的影响,从小就习武 ,长大后他不爱胭脂水粉,也不爱逛街买买买,而是爱刀剑枪棒,同时也是一个武功高强的美人儿。孙尚香这个爱好虽然独特,但在古代这个爱好可是个大问题,不管孙尚香再美,找个男人嫁

  • 盘点战国历史上的三个大神只要读懂这三人的弟子便能了解整个战国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日本战国三公主,战国四公子三个伪君子,战国历史讲解

    第1、 子夏主要弟子:李悝、魏文侯、吴起等[var1]魏文侯子夏姓卜名商,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4岁,孔子去世之后,便在魏地的西河讲学,创立的西河学派,魏文侯建立魏国之后,子夏已经一百多岁了。魏文侯亲自便拜他为师,向他学习儒家经典,在子夏的教育下,魏文侯最终成为战国时期的一代雄主,创建的魏国的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