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北伐时间线
一伐(238):姜维奉蒋琬之令率领偏师袭扰魏国陇右诸郡,在南安与魏军僵持不下。
二伐(243?):此次北伐具体时间不详,但是依据公元243年,蒋琬以“偏师入羌,郭淮破走”的理由向朝廷推举姜维为凉州刺史可以推断姜维曾经在陇西地区击败郭淮。
三伐(247):魏国境内的羌族发动起义,姜维乘机出兵接应。然而在姜维到达之前,羌族已经被郭淮击败。于是姜维与郭淮在洮西大战,掩护部分羌族迁移至蜀境。
四伐(249):姜维与魏将陈泰、徐质,邓艾、郭淮等人混战,双方互有胜负。
五伐(250):姜维联合羌人进攻西平,虽然未能攻破西平城,但俘虏了魏国中郎将郭循。
六伐(253):东吴诸葛恪率军北伐,姜维亦出兵响应,包围南安城。魏将陈泰率军救援南安,然而刚到洛门,姜维就因为粮草耗尽而撤退。
七伐(254):魏国狄道长李简献城投降姜维,姜维乘势进攻襄武,前锋张嶷被魏将徐质围困,战死沙场。姜维大军随后赶到击败魏军斩杀徐质,乘胜攻取河关、临洮二城。
八伐(255):姜维在洮西大败魏国雍州刺史王经,歼灭魏军数万人。然而未能攻克狄道,姜维恐魏军切断退路,只好退驻钟提。
九伐(256):姜维与镇西将军胡济约定在上邽汇合,然而胡济失约,姜维与邓艾在段谷交战,却迟迟没等到胡济的援军,大败而回。
十伐(257):魏国淮南地区发生叛乱,姜维乘虚进攻关中,然而魏将司马望与邓艾死守长城,姜维久攻不克。次年,淮南叛乱被平定,姜维只好撤退。
十一伐(262):姜维率军进攻洮阳,与邓艾在侯和交战,被邓艾击败以后退守沓中。这是姜维最后一次北伐。
姜维北伐的形式
在蒋琬主政时期(238-246),姜维并没有独立领兵权,只是作为蒋琬的副将率领偏师对陇西地区进行骚扰性攻击。依然取得了不错的战果。让诸葛亮都忌惮不已的曹魏名将郭淮,都是他的手下败将,
在费祎主政时期(246-253),姜维虽然获得了独立领兵的权限,但是费祎严格限制了姜维出兵的数量。姜维在费祎主政时期发动的三次北伐,每一次率领的兵力都没有超过万人。而曹魏带甲数十万,仅陇西、关中地区的兵力,就不低于十万。姜维手上这点兵力,根本不够看的。然而在兵微将寡的情况下,姜维也成功掩护羌族迁移蜀地,俘虏魏国大将,面对陈泰、徐质,邓艾、郭淮四将联手而不败。
蒋琬、费祎主政时期,姜维的五次北伐,都是小打小闹的骚扰性攻击,自然算不上穷兵黩武。直到费祎遇刺身亡,主战派陈袛上位,姜维才得以摆脱压制。公元263年,诸葛恪率领大军二十万北伐,邀请姜维共同出兵。魏国主力集结东线,西线防守空虚。姜维乘机发动北伐,在时间上是没有问题的。恰好在这一年费祎遇刺,姜维第一次得以率领数万大军北伐。这实际上才是姜维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北伐。然而由于行军仓促,准备不足。还未与魏国主力交锋就粮草耗尽而退。蜀道艰难,诸葛亮也多次因为粮尽退兵,这一点不能苛责姜维。况且当时诸葛恪已经战败,魏军主力回援西线,以姜维的兵力,是断然不敢与魏军决战的,此时撤退也是明智的选择。第七次北伐,其背景是魏国政治动乱,狄道长李简暗中联络蜀汉,姜维自然不能错过这次机会。而这次北伐降李简,斩徐质,破三城,取得了不错的战果。第八次北伐,是第七次北伐的延续,也是姜维的巅峰之战。这一战一举歼灭魏国数万陇西军,打出了北伐以来的最大胜利——洮西大捷。第九次北伐,又是第八次北伐的延续。此时曹魏陇西军几乎损失殆尽,姜维只需要再击败陈泰的关中军,那么曹魏的雍、凉地区将划入蜀汉版图。因此,姜维让胡济增兵陇西,意图毕其功于一役。此战虽然失败,但是姜维发动这场战争从战略上看是没有问题的。虽然姜维兵败段谷,但是洮西之战的影响尚存。而不久以后魏国淮南发生叛乱,姜维自然要把握住这次机会。姜维最后一次北伐,距离前一次北伐整整五年,也称不上穷兵黩武。
姜维北伐的成效
在姜维北伐期间,魏国从未主动进攻过蜀汉。即使是姜维摆脱费祎制约以后,姜维每次北伐出动的兵力都不过数万。而姜维就是凭借这点兵马,迫使魏国战略防守数十年。而在姜维屯田沓中以后,魏国立即发起了对蜀汉的全面进攻。姜维北伐并非穷兵黩武,而是以攻为守,客观上延续了蜀汉政权。北伐也并非毫无建树,相反是胜多败少,以蜀汉的国力,姜维能够有这个成绩已经非常了不起。
参考文献: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