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邓氏源流】东汉南阳邓氏人物关系图谱

【邓氏源流】东汉南阳邓氏人物关系图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281 更新时间:2024/2/10 6:19:53

【邓氏图谱】南阳邓氏族上古源流···总世系图

【邓氏世系】自曼公邓氏121世直系垂直图谱

【邓氏世系】南阳堂邓氏开宗世系(1至94世 )

【邓谱朱序】邓氏源流序(朱熹)考证(交流 )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人物简介

1、 邓况,邓禹、邓晨、邓彪之祖。其先楚人,邓况始居新野,子孙以农桑为业。见《续汉书邓彪传》。

太尉邓彪,元功之族,三让弥高,海内归仁,为群贤首,先帝褒表,欲以祟化。《后汉书:孝和殇帝纪》。

邓彪字智伯,南阳新野人,太傅禹之宗也。《后汉书.邓彪列传》。

族是会意字,甲骨文由表示旗帜的“从”( yan )和两个表示箭的“矢”。这一形象有三种含义:

一指宗族。古时同一个家庭或民族聚居在一起,组成一个战斗单位,所以指氏族或家族。

二指箭。旗帜之下汇聚了箭,而战斗本要用箭,所以有箭头的意思。

三指聚合。战斗需要许多人和箭,《说文解字》中也提到了“束之族族也”,所以有聚集意。

“宗”本义指宗庙,宗庙本是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祭祀祖先的场所,转指祖先,引申出了祖先、祖宗的意义。词组“列祖列宗”意思就是各代的祖宗,其中“祖”和“宗”同义。自古帝王视“敬天法祖”为立国之本,非常重视对祖先的祭祀,故“宗”又引申为尊崇、至高无上等意义。“宗”由祖庙,引申指神庙,特指祭社之神的地方。如《诗经.大雅.凫鴛》:“既燕于宗,福禄攸降。”郑玄注:“宗,社宗也。”“社”是土神,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本原。它在先民的观念中,与祖先同样尊崇,故借祖庙之宗代社神之庙。

上古时代,姓氏、家族和祖宗的关系是一致的,同姓的人出自同一家族和同一祖宗(后代则不尽如此)。因而,“宗”字也有“宗族”的意义,同一祖先的叫同“宗”。

而宗与族都有家族之意,故笔者认识,邓禹、邓彪同为楚人邓况之后。同属南阳邓氏一族。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邓禹后人邓飏说邓晨故居在三国时还有存有"旧壁"邓禹家与邓晨家隔"邓氏陂"相望。根据古人聚族而居的一般特征,邓彪又是邓禹的族人,那么,邓禹,邓晨,邓彪当为一族,同为楚人邓况之后。可见,新野邓氏的血统具有楚人的属性,这也与史书记载公元前678年楚灭邓后,"融邓入楚"的历史事实相吻合。

2、 邓邯,与邓晨,邓禹为同代人,是刘秀早期班底,"世祖中兴,从征伐",立有功勋,封鄳侯,官勃海太守,为东汉开国365功臣侯之一。巜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后汉书补表》云邓邯,功未祥,建武时封。永平中薨。"以建武初有功封。可见,邓邯封侯凭的是军功,他应是刘秀麾下之战将。

3 、邓彪,邓邯子,桂阳大守、太仆、光禄大夫行服、奉车都尉、大司农、太尉、太傅、录尚书事,赐关内侯。让国于弟,有高节,在位清白,为百僚式。永元五年(公元93年)春,薨于位,天子亲临吊临。见《后汉书.邓彪列传》,

4、 邓荆风,邓邯子,袭父侯爵,为鄳侯,邓彪同父异母弟。邓彪让爵于荆风,见《邓彪传》。一作凤明,见《太平御.览卷第五百一十五》、“帝高其节,诏书听许凤袭爵,彪州郡。”《东观》作邓凤。

5、 邓禹寡姊。《后汉纪.孝和皇帝纪》载、邓禹“事寡姊尽礼敬”

6、 邓禹,偏将军、前将军持节、大司徒、右将军、特进、奉朝请、行司徒事、太傅。酂侯(万户)、梁侯,食四县高密侯(食高密、昌安、夷安、淳于),云台首功。永平元年(公元58年)夏五月薨。谥元侯,。见《后汉书.邓禹列传》。

7、 邓宽,邓禹弟建武13年5月以兄禹功高封明亲侯,见《后汉书.邓禹列传》及《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后汉书补表》。

8、 邓震,邓禹长子第二代高密侯。见《后汉书.邓禹列传》。

9、 邓袭,邓禹次子。第一代昌安侯。见《后汉书.邓禹列传》。

10、 邓珍,邓禹三子。第一代夷安侯。见《后汉书.邓禹列传》。

11、 邓某,邓奉、邓毅之父,配邓朱。见《后汉书'邓禹列传》,邓禹不载名的七子之一。

12、 邓训,邓禹第六子。谒者、护羌校尉。永元四年(公元92年)卒,谥平寿敬侯。有五子三女。妣阴氏,阴丽华从弟之女。新野君(万户)、谥敬君。以王礼葬。

13、 邓陔,即邓邠邓禹子。后叔父陔言:常闻活千人者,子孙有封。兄训为谒者使修百臼河,岁活数千人。天道可信,家必蒙福。《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邠叔父言:常闻活千人者,子孙有封。兄训为谒者使修百臼河,岁活数千人。天道可信,家必蒙福《后汉纪.孝安皇帝纪》。因史书记载其名不同,而事迹相同,故笔者认为,邓陔与邓邠应为同一个人。

14 、邓某 ,邓豹之父见《后汉书'邓禹列传》,邓禹不载名的七子之一。

15 、邓某,邓畅之父见《后汉书'邓禹列传》,邓禹不载名的七子之一。

16 、邓某,邓遵之父见《后汉书'邓禹列传》,邓禹不载名的七子之一。

17 、邓某,同上。

18 、邓某,同上。

19 、邓某,同上。

20 、邓鸿,邓禹第十三子。将兵长史、度辽将军、行车骑将军、小侯。好筹划,击匈奴有功,下狱死。见《后汉书.邓禹列传》,一说自杀,见《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后汉书补表》,同书《熊氏后汉书年表校补》作邓宏,曾为光禄勋。

21 、邓乾,邓震子,侍中,第三代高密侯。尚沁水公主刘致,显宗女。见《后汉书.邓禹列传》。

22 邓成,邓乾子,第四代高密侯,安帝时汉中太守。见《后汉书·邓禹列传》、《华阳国志.卷二》。

23 、邓褒,邓成子。桓帝时少府,第五代高密侯。尚舞阴长公主刘氏、安帝妹。见《后汉书·邓禹列传》。

24 、邓某,邓褒长子。第六代高密侯。见《后汉书.邓禹列传》。

25 、邓昌,邓褒少子。黄门侍郎,袭舞阳侯,袭母爵。见(后汉书.邓禹列传》。

26 、邓藩,邓袭子。和帝时侍中,第二代昌安侯。尚平皋公主刘小姬,一说平皋长公主,显宗女。见《后汉书.邓禹列传》。

27 、邓良,邓珍子。第二代夷安侯,无后,弟邓康绍封。见《后汉书.邓禹列传》。

28 、邓康,邓珍子。越骑校尉、侍中、太仆、特进。《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后汉书年表》云、“为太仆,以病免。”第二代绍封夷安侯、侍祠侯、谥义侯。曾上书太后,自损私权,名重朝廷。阳嘉三年(公元134年)卒。见《后汉书邓禹列传》。

29 、邓奉,邓禹长孙,和帝阴皇后之舅。与其母邓朱,其弟邓毅,参与和帝阴后巫蛊事件。见《后汉书·和帝阴皇后纪》。

30 、邓骘,邓训长子。郎中、黄门侍郎、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大将军奉朝请、位特进。二辞封上蔡侯(万三千户)、封上蔡侯、徙封罗候。后汉大将军位在公上的只有窦宪与邓骘两人。妣寇氏,寇恂孙女。建光元年(公元121年)为郡县逼,与子凤绝食死。见《后汉书.邓骘列传》、《资治通鉴.卷第四十九》、《后汉书.寇恂列传》。

31 、邓京,邓训次子。郎中、黄门侍郎,赠都尉印绶。卒于官,为五兄弟中早逝者。见《后汉书.邓禹列传》、《后汉纪孝和皇帝纪第十四》。

32 、邓悝,邓训三子。郎中、黄门侍郎、虎贲中郎将、城门校尉、奉朝请,辞封叶侯(万户),一说四兄弟受实封,元初五年(公元118年)与弟邓阊同年卒。见《后汉书三国志补仅二十种.补后汉书年表》及《后汉书补表》。

33 、邓弘,邓训四子。郎中、黄门侍郎、侍中、虎贲中郎将、赠骠骑将军、特进、奉朝请、两辞西平侯(万户),赠西平侯。为帝师,诸儒多归之,元初二年(公元115年)卒。简葬。妣阎氏为安帝阎后同胞姊妹。见《后汉书.邓禹列传》。

34 、邓阊,邓训五子。郎中、侍中、黄门侍郎、奉朝请,辞封西华侯(万户)。妣耿氏,有节操。元初五年(公元118年)与兄邓悝同年卒。《后汉书.邓禹列传》

35 、邓燕,邓训长女。见《后汉纪.孝和皇帝纪》,早卒,有女名“娥”,姓无考,《八家后汉书辑注》作邓娥。

36 、邓绥,邓训次女。和熹皇后,政治家,实际国家最高领袖,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太后崩。《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

37 、邓容,邓训小女。见《后汉纪.孝和皇帝纪》。

38 、邓豹,邓骘从弟,河南尹,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自杀,见巜后汉书邓禹列传》。

39 、邓畅,邓骘从弟。将作大近,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自杀。见《后汉书.邓禹列传》。

40 、邓遵,邓骘从弟。度辽将军,舞阳侯,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自杀。见《后汉书.邓禹列传》。

41 、邓凤,邓骘子。侍中,建光元年(公元121年)与父邓骘同绝食死。见《后汉书.邓禹列传》。

42 、邓珍,邓京子。阳安侯,后废。见《后汉书.邓禹列传》,(后汉纪.孝安皇帝纪第十六》作邓宝。

43 、邓广宗,邓悝子。封叶侯,后废。见《后汉书.邓禹列传》。

44 、邓广德,邓弘子。殡封西平侯,后废。见《后汉书.邓禹列传》。

45 、邓忠,邓阊子。封西华侯,后废。见《后汉书.邓禹列传》。

46 、邓甫德,邓弘子。开封令,封都乡侯,后废。见《后汉书.邓禹列传》。

47 、邓嗣,邓豹子。著书东观、屯骑校尉,过继邓阊,为阊妻耿氏养其名或不为“嗣”,见《后汉书.邓禹列传》。

48 、邓香,邓禹曾孙、邓遵子。赠车骑将军,追封安阳侯(大县)桓帝皇后邓猛女父。妣宣氏,长安君、昆阳君,封大县,以后母之仪葬。桓帝皇后邓猛女母,见《后汉书.邓禹列传》。见《后汉书.桓帝邓皇后纪》、《后汉书三国志补三十种.东汉中兴功臣侯世系表》。

49 、邓万世,邓遵子。河南尹,绍封南乡侯,邓猛女叔父、下狱死。(后汉书邓禹列传》。

50 、邓万代,见巜后汉书卷六十九窦何传》注斛,可能为邓万世之兄弟。

51 、邓演,邓香子。位特进,封南顿侯。见《后汉书.桓帝邓皇后纪》。

52 、邓猛女姐。不载其名。见《后汉书.梁冀列传》。

53 、邓猛女,邓香女。桓帝皇后,被废。《东观》作邓猛。

54 、邓某,邓演之子,邓会之父,事迹不祥。

55 、邓康,邓演子。侍中,袭南顿侯、沘阳侯,免官。见《后汉书·志第十二》。

56 、邓统,邓演子。侍中,袭封昆阳侯,免。见《后汉书.志第十二》。

57 、邓秉,邓统弟。封淯阳侯,免。见《后汉书.桓帝邓皇后纪》。

58 、邓会,邓统从弟。一名邓鲁,虎贲中郎将,袭安阳侯,死于暴室。见《续汉书.皇后纪》《二十四史考异.卷十三》。

59 、邓循,议郎,免。见《后汉书.志第十二》。

60 、邓弼,越骑校尉,免。见《后汉书.志第十二》。

61 、邓德,侍中羽林左骑,免。见《后汉书.志第十二》。

62 、邓寿,侍中羽林右骑,免。见《后汉书.志第十二》。

63 、邓隆,扬州刺史,邓晨曾祖父。见《后汉书.邓晨列传》。

64 、邓勋,交趾刺史,邓晨祖父。见《后汉书.邓晨列传》。

65 、邓宏,豫章都尉,邓晨父,以上三人应为西汉中叶至新莽时期人物,见《后汉书.邓晨列传》。

66 、邓某,邓宏子。邓晨之兄,邓奉之父,不载名。见《后汉书.邓晨列传》。

67 、邓晨,邓宏子。偏将军、常山太守、光禄大夫、使持节、镇九江,中山大守、汝南大守、行廷尉事,一说“行卫尉事”,见《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后汉书补表》。封房子侯、更封南懋侯、定封西华,谥惠侯。妣刘元,刘秀二姐,与三女同时被杀,招魂与晨合葬,谥新野节义长公主、见《后汉书.邓晨列传》。

68 、邓奉,邓晨兄子。破虏将军,怒吴汉掠新野,(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东汉将相大臣年表》载邓奉于建武二年8月反,被杀。

69 、邓终,邓奉弟。与邓奉同反。见《后汉书.祭遵传》。

70 、邓泛,邓晨长子。封吴房侯,奉母刘元祭,见《后汉书.邓晨列传》。一说邓汎。《东观》作吴侯。《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后汉书补表》云建武元年封。可能不是刘元亲生。

71 、邓棠 ,邓晨小子。第二代西华侯、徙封(第一代)武当侯。见《后汉书.邓晨列传》。

72 、邓晨女。不载名,死于战乱,见《后汉书·邓晨列传》。

73 、邓晨女,见上。

74 、邓晨女,见上。

75 、邓固,邓棠子。第二代武当侯。见《后汉书.邓晨列传》。

76 、邓国,邓固子。第三代武当侯。见《后汉书.邓晨列传》。

77 、邓福,邓国子。第四代武当侯,顺帝永建元年即公元126年率,无子,国除。见《后汉书.邓晨列传》。

78 、邓某,邓禹兄,邓禹字仲华,按古人取字习惯伯,仲,叔,季,的顺序。邓禹为仲,故笔者认为,邓禹应有一兄。

南阳其他邓氏:

1、邓某,邓衍之父。约于公元60年去世。

2、邓衍,玄武司马、小候、外戚。

3、邓晔、南阳析县人,复汉将车、执金昔,应为侯爵,不载封地。后汉书·邓禹列传》.《冯异列传》、《资治通鉴.卷第四十》。

4、邓氏,阴丽华母,见《后汉书.光烈皇后纪》、《资治通鉴.卷第四十二》,与子阴䜣同时被杀。

5、邓元氏,邓叠母。称邓夫人、比文母,参与窦宪废和帝阴谋。(石汉书卷七十五.张酣列传》、“皆言宪受顾命之托,怀伊、吕之思,主乃复比邓夫人于文母。”又见《后汉纪.孝和皇帝纪》《后汉书.邓晨列传》。

6、邓叠,元氏子。卫尉、侍中、行征西将军、穰侯,与母元氏、为邓磊参与了窦宪废和帝阴谋,被杀。《后后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补后汉书年表》、“以击匈奴永元四年封,六月坐谋反,诛。”同书《后汉书补表》称邓叠“以外戚封。

8、邓磊,邓叠弟。步兵校尉,问上。以上三人为外戚,有可能为邓禹后人。

9,邓访,一作邓防,安帝时尚书。见《后汉书.邓禹列传》、《后汉纪孝安皇帝》作邓防,可能为邓禹后人。邓绥死后,被诬,“徙邓访及家属于远郡。”

邓林会,字垚之,号聚源堂主人

2022年12月8日

备注:邓邯、邓禹、邓隆,非同辈族人,因同属南阳邓况后裔,故以虚线连之。邓隆为西汉人,邓邯、邓禹为东汉初年人。禹公十三子,史书可以明确排序的是,长子震,次子袭,三子珍,六子训,十三子鸿,其他排序不详。

【邓家 祭祖 网上入口】

【北京邓氏 三周年庆】

【邓家女婿 袁老千古】

【邓氏家庙 隆重入火】

【小平世系 禹公后裔】

了解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史说三国:三七七 对峙荆州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于是,羊祜提倡信义,致力于整治道德诚信,以使吴人归顺。每次与吴国交战,他都要约定日期才开战,不做乘其不备、突然袭击的打算。将帅中有人要进献诡诈计谋时,羊祜总是给他喝醇厚的美酒,使他酒醉不能说话。羊祜的军队外出在吴境内行走,割稻、麦做口粮,全都记下所取的数量,然后送去绢偿还。每次与部众在长江、沔水一带

  • 孙权称帝后,为何在重大决策上屡屡失误?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在传统观点中,孙权称帝作为一个分界线,将他统治的期间分成两个阶段。前期虽然不能说没有犯什么错误,但总体呈现一个励精图治的积极的精神风貌;而后期则出现了诸多重大决策失误,使东吴由盛转衰。这种观点大体不错,但要注意的是,孙权作为一个颇有作为的君王,他的统治后期虽然沉迷于政治斗争,从而在国家内部造成了严重

  • 特务的历史有多久?揭秘三国时代的“厂卫”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1996年,长沙市五一广场走马楼西侧的建筑工地内有了一个震惊中外的考古发现,这里出土了大批文物。其中包括17万余片简牍,这批被称为“走马楼吴简”的宝贵资料成为研究东吴历史的重要参考。在这些简牍中,有一枚编号为4-1296的残缺竹简 引起广泛的关注。该简上写道:中书_校事_ 。经过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

  • 我国古代五大神箭手:吕布未入榜,李广仅排第四,第一众望所归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张蹇出使西域!汉武帝选出全国100名最勇猛的武士做为护卫,甘父是为全国弓箭第一人!在西域多次受到受到匈奴袭击~他的箭总能射杀无数敌人!后因寡不敌众被抓!与张蹇被关了起来,后因匈奴内乱!甘父曾乱夺弓~射杀了不少追杀的人。与张蹇一起逃了出去!路上没有食物便由甘父利用弓箭射鸟而食!整整13年后,张蹇与10

  • 诸葛亮当年总缺粮,四川是天府之国,怎么会没粮食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当年蜀汉占据的可是川蜀地区,早在战国的时候,四川就修筑了都江堰,因而沃野千里,是天府之国,当年秦国统一六国的时候,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川地的后勤保障。为啥到了蜀汉的手中,天府之国的四川也会缺粮呢?这其实跟当时蜀汉执行的制度有很大关系。我们知道,古代战争是非常消耗人力的,尤其在三国时代,战乱频繁,各地的

  • 诸葛亮为何非得把魏延除掉,别被小说给忽悠了,真相只有4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诸葛亮是蜀汉的参天大树,自从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就成为了辅政大臣,七擒孟获,北伐中原。在诸葛亮进行北伐的时候,可以说魏延是一位非常受其中的武将。刘备活着的时候就特别重视魏延,让其坐上了镇远将军的职位。诸葛亮在世之时,魏延就是蜀国一位非常重要的球员,而且魏延也是非常有球商的,然而他的不少建议有些孤

  • 赵云去世700年后,常山又出了一位猛将,虽然人帅武功强,却遗臭万年!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小编要给大家分享一个在《三国演义》里的一个人物的故事,《三国演义》可是四大名著中的一个,大家一定都非常了解吧。在《三国演义》里面还有很多经典人物,例如里面的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诸葛亮的妙计可是很多呢。还有关云长的忠肝义胆,赵子龙的舍身护主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都刻画的很生动。赵云这一生,最令

  • 项羽做错了什么,当霸王5年就败给了刘邦?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在这段时间里,项羽究竟做错了什么?首先是分封不均。项羽分封天下的时候,自己的地盘最广,控制了现在浙皖苏的大部分地区,还有山东和河南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项羽在分封上明显就不够公平,甚至有些随心所欲。这为项羽后来众叛亲离埋下了伏笔。比如项羽把赵王歇几乎是驱赶一般赶到了代地,燕王韩广的封地则直接在遥远

  • 项羽到底懂不懂兵法?垓下之围为何放弃大部队,只带800人突围?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韩信进攻楚军,楚军一开始还占上风,后来在改下,项羽才陷入了汉军的包围圈,粮草断绝,四面楚歌,此时的项羽才感受到失败的结局。于是乎,项羽挑选了自己的800勇士,打算从汉军包围圈里突围,原本韩信的本事,项羽在齐国危机中已经领教到了。20万楚军损失殆尽,项羽也损失了一员战将,在垓下,项羽早已经众叛亲离,毫

  • 魏帝赐肉,司马懿为何放着臭掉也不给士兵吃?11年后才知有多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司马懿出生于179年,祖上世代汉臣,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祖父司马儁为颍川,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而司马懿少年时期就胸怀韬略,忧国忧民。在司马懿还未满二十岁时,杨俊一见他便说司马懿非等闲之人。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了东汉朝廷。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荐司马懿为上计掾。当时的司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