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特务的历史有多久?揭秘三国时代的“厂卫”

特务的历史有多久?揭秘三国时代的“厂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569 更新时间:2024/2/10 6:19:27

1996年,长沙市五一广场走马楼西侧的建筑工地内有了一个震惊中外的考古发现,这里出土了大批文物。其中包括17万余片简牍,这批被称为“走马楼吴简”的宝贵资料成为研究东吴历史的重要参考。

在这些简牍中,有一枚编号为4-1296的残缺竹简 引起广泛的关注。该简上写道:中书_校事_ 。

经过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研究,最终确定原文应该是:中书典校事吕壹

这一结论也得到了各界的广泛认可。

中书典校事是一个什么职位?而吕壹又是什么人呢?若想解开这一疑问,则必将牵扯到东吴中后期的一桩大案。与此案相比,之前的暨艳案、张温案和隐蕃案都是小巫见大巫了。

当初暨艳案和张温案告一段落之后,孙权和儒学士人群体的紧张关系稍有缓和。一方面严惩张温杀鸡儆猴,但很快又任命顾雍为丞相,这样恩威并行,使东吴朝堂内部暂时重归稳定。

后来随着抗击曹魏入侵的战役连连获胜,孙权也顺利登基称帝,这些不和谐便被掩盖住了。

然而这只是暂时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孙权只是在蛰伏等待。

孙权推崇法术,而儒学士人推崇德治,双方在理念上有着极大分歧。而更为根本的矛盾则是权力之争,孙权作为一个独裁者,是绝对不会容许有一个可以和他分庭抗礼的政治团体存在的。双方的矛盾不可调和,迟早会再次爆发。

为了未雨绸缪,孙权早早就在进行准备。

之前我们说过,孙权虽然和曹操是对手,但二人在某些方面颇有共鸣之处,比如崇尚法术就是深受曹操的影响。而在驭下手段上,他也在效仿曹操。

曹操称魏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以及个人独裁,同时又为了方便监视百官乃至铲除异己,于是施行了恐怖的特务政治,而具体手段就是设置校事。

这个被称为校事的官职,便是三国时代的“厂卫”,他们官职不高,甚至连官都算不上,只是吏的身份,但他们的权力却大得惊人。

校事小吏,益不可信。(三国志程晓传)

比如曹操手下最大的两个特务头子卢洪和赵达,他们作为曹操的耳目和走狗,直接对曹操负责,曹操利用他们对百官进行严密的监察和检举,弄得人心惶惶。甚至有“不畏曹公,但畏卢洪;卢洪尚可,赵达杀我”这样的歌谣。可见二人权柄之大。

这样的政策实在是太对孙权胃口了,儒学士人力量越来越大,为了对其进行压制,于是孙权也建立了东吴的校事制度。但他也没有完全照搬,而是做了一些改良。

东吴校事在编制上隶属于中书省,从制度来看,比曹魏更为完善,这说明孙权更加重视这一统治工具。

东吴的校事官中,姓名有明确记载的是吕壹、秦博和钱钦三人,而吕壹则是孙权的头号爪牙。

按照顾雍传的记录顺序,在他担任丞相并提议减轻刑狱后,便有了吕壹等人作威作福的描写,说明这两件事有一定联系。

到了黄龙年间(229-231年),孙权将都城迁回建业,命陆逊在武昌辅佐太子孙登。按照潘濬传记的描写,此时他也在武昌和陆逊一起处理政事,而吕壹已经开始操弄权柄。

以上这两件事证明,东吴校事制度大约就是黄武后期(225-228年)开始的。

提拔吕壹就是孙权为将来向儒学士人开战做的准备,只要一有机会他便会再次掀起一场政治风暴。

黄龙三年(231年)隐蕃案发,这个时间点非常敏感,因为吕壹最猖狂的阶段就是从此开始的。

隐蕃案不仅牵扯到一些士人子弟,而且朝中出了这么大一个间谍竟然长达一年都未被发觉,这都给了孙权强化监察的借口。于是吕壹就在孙权的授意和放纵下开始无法无天。

吕壹身份不详,大概率出身卑贱。如此毫无背景的人若想飞黄腾达,只有紧紧抱住孙权的大腿,这样的人是君王用起来最顺手的。

从黄龙末年到嘉禾年间(232-238年)这长达七八年的时间里,吕壹一伙始终在兴风作浪,东吴朝堂在他们的淫威下瑟瑟发抖。

校事虽然只是监察机关,但在实际运作中却形成了调查、检举以及处理等一条龙的独立机制,并且掌握一切解释权。以吕壹为首的校事为了讨好孙权,巩固自己的位置,往往无中生有,对朝臣进行不择手段的迫害。

首当其冲的就是丞相顾雍,他因遭到吕壹的检举,一度处于被软禁的状态。按照步骘传记的描述,当时顾雍已经被剥夺了丞相的权力,由他人监管,可见其处境的糟糕。

另一位江东大族成员左将军朱据也好不到哪去,当初他因隐蕃案遭到牵连,过了几年情况才得以好转,结果马上又被吕壹盯上了。

当时朱据的部曲应当领取兵饷三万缗,一名负责铸造大钱的工匠王遂做假账贪污军饷,吕壹却认为此事和朱据有关,于是将对主管粮饷的官员严刑拷打并致其死亡。朱据不忍令他无辜受刑,就将其厚葬。

这下吕壹咬住不放,硬说此人是为朱据掩盖罪行。朱据为此多次遭到孙权的责问,只好躺在草席上待罪以期自证清白。

顾雍身为丞相,而朱据是孙权的女婿,这样的大人物能遭到吕壹的构陷,这与孙权的纵容是分不开的,甚至可以说就是孙权的意思。于是吕壹愈发嚣张,打击面也越来越广。

吕壹攻击的对象不只是朝中高官,地方官也没有放过。当时江夏太守刁嘉就遭到了吕壹的诬告,硬说他诽谤国政。

孙权就此事询问群臣,众人害怕吕壹,只好做违心的回答。

其实孙权难道不清楚是吕壹从中作梗吗?他当然知道,群臣表面上怕吕壹,其实是怕他,所有人都因为恐惧而不敢说真话,这正是孙权希望达到的效果,当时东吴朝堂上的紧张气氛可见一斑,已经达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

然而终归还是有人不肯出卖良心,是仪就是其中一个。是仪为官谨慎,清清白白,连吕壹也找不到他的破绽,他的坚持成为黑暗中不多的一缕光明。

如果说上述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孙权的意志,那么对建安太守郑胄的陷害则完全是吕壹在公报私仇。

吕壹的宾客因犯法被郑胄抓捕入狱,于是他怀恨在心,诬告郑胄,全靠潘濬和陈表苦苦求情才得以赦免。

以上这几人是明确遭到过吕壹攻击的,而实际上受其所害的人还大有人在。

早先陆逊和潘濬对吕壹为非作歹一事忧心忡忡,后来遭到了校事系统的严密监督。而在吕壹失势后,孙权命使者袁礼慰问诸臣时,他们仍深感不安。

另一位重臣诸葛瑾也遭到了孙权的疏远,直到吕壹风波平息后,和孙权交流的通道才得以恢复。

由此可见,这三人也是受害者。

通过以上这些事例可以看出,孙权利用吕壹打击的对象不只局限于江东大族,来自江北的士人如诸葛瑾这样的老臣也逃不过,只不过受害程度略轻一些。因此,这次是孙权对儒学士人的全面开战。

在这一轮的交锋中,孙权以吕壹这等酷吏为武器,占据了绝对上风,儒学士人们只能苦苦支撑。

然而光明只靠等是等不来的,只有拨开云雾方能重见青天,为了对付吕壹,士大夫们采取了各种手段进行自救。

其中有比较激进的,比如潘濬曾想在宴会上当众手刃吕壹为国锄奸,吕壹听说后吓得称病不敢前来。后来吕壹听说如果顾雍被罢免相位后很可能由潘濬接任,更是心生忌惮,于是放弃了对顾雍的迫害。

还有比较温和的,比如步骘曾利用天象灾异对孙权进行示警。

然而这些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吕壹作恶孙权不可能不知道,即使潘濬能够得手,还会有下一个吕壹出现。扭转局面的关键不是让孙权醒悟,而是让他有所顾忌。

因此当某些人受到构陷后,其他人就会为之声援,不能孤军奋战。而这一策略的终极手段就是将太子孙登拉入自己的阵营。

这些年孙登在陆逊的培养下深受儒学熏陶,他对孙权用吕壹进行恐怖统治也感到不满,于是代表群臣发声。

这下孙权便不得不正视这一问题了,太子势力已成,是轻易动不得的,这些儒学士人的反击之强超过了他的预期,权衡之下,他只得再次缓和双方的关系。

此时孙权需要一个台阶,因此群臣推荐了李衡。

李衡是襄阳人,出身寒微,他这样毫无背景的人当然不会白白得到举荐,所以他是带着任务去的。他的任务就是扳倒吕壹,于是李衡在见到孙权后,立刻就吕壹的恶行进行逐一陈述。

其实这就是走个形式而已,李衡是士大夫们口舌,他作为局外人说出这些话,表明既不是群臣逼宫,又不是孙权主动低头,面子上可以过得去,这是一个双方都比较能够接受的结果,而吕壹的命运也就此注定。

作为一名酷吏,得罪人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平息众怒,君主一般都会选择将其推出作为替罪羊。吕壹只知死心塌地为孙权效命,又不像满宠那样懂得给自己留后路且有其他方面的才干,因此他只配做一个工具人,用完后就会被无情抛弃。

吕壹获罪下狱后,长期受其迫害的朝臣激愤不已,纷纷主张用酷刑严惩吕壹。不过阚泽和顾雍却非常理智,他们清楚这件事还是尽快了结为好。

孙权同意铲除吕壹给大家一个交代,已经算是重大让步了,自己不能得寸进尺。将吕壹速速处决灭口,不仅可以避免暴露他和孙权私下里的猫腻,同时又能维护孙权的颜面。

因此阚泽反对酷刑,而在吕壹被收押进廷尉府后,顾雍亲自前往审理此案时,他不仅对吕壹没有任何刁难,而且还阻止旁人对其进行辱骂。

难道顾雍真的那么大度吗?要知道他曾经被吕壹害得很惨,仇恨岂能轻易放下。他能如此收敛,更是证明对吕壹最终的处理方案只不过是孙权和士大夫们相互妥协的一个结果。

此时的吕壹对自己的下场已经有所觉悟,他自知难逃一死,因此不再做无谓的挣扎,口中不发一言。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在临死前仍不忘维护孙权的颜面,倒是个称职的走狗。当然,这或许是因为孙权给了他某种承诺证,比如“汝妻子吾养之”等等。

吕壹被处死后,孙权特意下诏罪己对群臣进行宽慰,然而他的态度却并不诚恳,完全是在推卸责任。

在诏书中孙权提到众臣未能像管仲那样对齐桓公直言进谏,其实这完全是歪曲事实,因为这些谏言他从没听过。

吕壹案的风波就这样结束了,但东吴的校事制度却依然被保留下来。孙权可以暂时和儒学士人们缓和关系,但却不会放松对他们的警惕。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新一轮的政治风暴还将再次展开。

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年东吴国政急速恶化的一大原因就是自黄武以来外部环境的改善,这让孙权有充分的精力进行内部斗争。

虽然孙权清楚政权的江东化是个不可避免的大趋势,但他却不甘心为士大夫们的所左右,他会在不动摇国本的前提下使用一切手段对其进行打压。出身寒门阶级导致他永远不可能融入儒学士人这一群体。

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孙权的统治,加强了他的权威,但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

在和儒学士人们的长期斗争中,孙权变得愈发曹操化了,当年那个从善如流的少年英主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刚愎自用的独裁君王。

其实斗争本应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但有些时候孙权却本末倒置了,变成为了斗争而斗争。

这不仅形成了巨大的内耗,同时又导致孙权执政中后期产生了一些重大的决策失误,最终为东吴的由盛转衰埋下了伏笔。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我国古代五大神箭手:吕布未入榜,李广仅排第四,第一众望所归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张蹇出使西域!汉武帝选出全国100名最勇猛的武士做为护卫,甘父是为全国弓箭第一人!在西域多次受到受到匈奴袭击~他的箭总能射杀无数敌人!后因寡不敌众被抓!与张蹇被关了起来,后因匈奴内乱!甘父曾乱夺弓~射杀了不少追杀的人。与张蹇一起逃了出去!路上没有食物便由甘父利用弓箭射鸟而食!整整13年后,张蹇与10

  • 诸葛亮当年总缺粮,四川是天府之国,怎么会没粮食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当年蜀汉占据的可是川蜀地区,早在战国的时候,四川就修筑了都江堰,因而沃野千里,是天府之国,当年秦国统一六国的时候,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川地的后勤保障。为啥到了蜀汉的手中,天府之国的四川也会缺粮呢?这其实跟当时蜀汉执行的制度有很大关系。我们知道,古代战争是非常消耗人力的,尤其在三国时代,战乱频繁,各地的

  • 诸葛亮为何非得把魏延除掉,别被小说给忽悠了,真相只有4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诸葛亮是蜀汉的参天大树,自从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就成为了辅政大臣,七擒孟获,北伐中原。在诸葛亮进行北伐的时候,可以说魏延是一位非常受其中的武将。刘备活着的时候就特别重视魏延,让其坐上了镇远将军的职位。诸葛亮在世之时,魏延就是蜀国一位非常重要的球员,而且魏延也是非常有球商的,然而他的不少建议有些孤

  • 赵云去世700年后,常山又出了一位猛将,虽然人帅武功强,却遗臭万年!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小编要给大家分享一个在《三国演义》里的一个人物的故事,《三国演义》可是四大名著中的一个,大家一定都非常了解吧。在《三国演义》里面还有很多经典人物,例如里面的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诸葛亮的妙计可是很多呢。还有关云长的忠肝义胆,赵子龙的舍身护主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都刻画的很生动。赵云这一生,最令

  • 项羽做错了什么,当霸王5年就败给了刘邦?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在这段时间里,项羽究竟做错了什么?首先是分封不均。项羽分封天下的时候,自己的地盘最广,控制了现在浙皖苏的大部分地区,还有山东和河南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项羽在分封上明显就不够公平,甚至有些随心所欲。这为项羽后来众叛亲离埋下了伏笔。比如项羽把赵王歇几乎是驱赶一般赶到了代地,燕王韩广的封地则直接在遥远

  • 项羽到底懂不懂兵法?垓下之围为何放弃大部队,只带800人突围?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韩信进攻楚军,楚军一开始还占上风,后来在改下,项羽才陷入了汉军的包围圈,粮草断绝,四面楚歌,此时的项羽才感受到失败的结局。于是乎,项羽挑选了自己的800勇士,打算从汉军包围圈里突围,原本韩信的本事,项羽在齐国危机中已经领教到了。20万楚军损失殆尽,项羽也损失了一员战将,在垓下,项羽早已经众叛亲离,毫

  • 魏帝赐肉,司马懿为何放着臭掉也不给士兵吃?11年后才知有多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司马懿出生于179年,祖上世代汉臣,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祖父司马儁为颍川,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而司马懿少年时期就胸怀韬略,忧国忧民。在司马懿还未满二十岁时,杨俊一见他便说司马懿非等闲之人。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了东汉朝廷。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荐司马懿为上计掾。当时的司马懿

  • 西汉七王之乱时,梁王为何要力挺汉景帝,拼了命的抵御叛军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面对这种情况,其他的诸侯王皆在观望,不愿惹火烧身,既不帮汉景帝,也不帮七王,但却唯有梁王刘武力挺汉景帝,率兵死守梁都睢阳。守城本来处于有利地位,加上刘武用兵得当,他以一国之力拖住了七国大军,最终等来了朝廷援军周亚夫,并与周亚夫前后夹击,攻灭了七国之兵。那么梁王奋不顾身,举一国之力死守睢阳,抵挡叛军的

  • 诸葛亮的关门弟子姜维,为何输给了邓艾,没能守住蜀汉基业?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自然承担起了大将军的任务。他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继续北伐中原。但是蜀汉还是没能守住,多次败给邓艾,最后被邓艾偷渡阴平,姜维也无力回天。为什么姜维的表现如此平淡?其实,姜维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在诸葛亮死后就接手了蜀汉的军权。诸葛亮死后,蜀汉的军权落到了费祎的手上,

  • 赵云离世后给诸葛亮托梦,只有9个字,诸葛亮听得冷汗直流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赵云出身于常山,因为从小喜欢舞刀弄枪练就一身好身板,成年之后碰上天下大乱,于是加入乡勇一起保卫乡里。当时河北一地有两个霸主,一个是袁绍,另外一个是公孙瓒。袁绍出身名门,他喜欢招揽有背景的部下;而公孙瓒更喜欢招揽有真本事的人,于是赵云和乡勇们一起投奔公孙瓒。因为很有天赋而且弓马娴熟,他在公孙瓒手下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