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武帝晚年最初希望继承人为守成之君,后来则希望完成未竟之业

汉武帝晚年最初希望继承人为守成之君,后来则希望完成未竟之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715 更新时间:2024/1/23 11:29:54

廷尉监丙吉受诏治巫蛊郡邸狱,见而生怜,就挑选女徒小心保养皇曾孙。内谒者令郭穰奉旨到郡邸狱提取皇曾孙,丙吉闭门不纳,说:“他人无辜而死犹不可,况亲曾孙乎!”拒守到天明。郭穰还报武帝,武帝竟因此恍然大悟,于是大赦天下。巫蛊之祸至此才告结束。

倘若不是丙吉,戾太子之孙宣帝刘询早已被杀,要知道这是在汉武帝悔悟杀太子之后三年。

巫蛊之祸的深层次分析

汉武帝曾因太子刘据“性仁恕温谨”,“材能少,不类己”而动过改换继嗣的念头。后来他放弃了这一念头,主要是考虑到身后需要一个“守文之主”。《资治通鉴》描述其后武帝与戾太子的关系说:“上每行幸,常以后事付太子,宫内付皇后;有所平决,还,白其最,上亦无异,有时不省也。上用法严,多任深刻吏;太子宽厚,多所平反,虽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皆不悦。皇后恐久获罪,每诫太子,宜留取上意,不应擅有所纵舍。上闻之,是太子而非皇后。”

武帝明明知道太子的性格、政见及统治作风都与自己不同,却不加斥责,反加以肯定,应是出于日后守成的需要。

按照武帝最初的构想,一旦事业成功,转入守成,父子俩的分歧便会消失。然而由于通西域一项任务的追加,武帝虽按时举行了封禅大典,却未按时实现政策的转折。政见分歧的武帝父子长期并处一朝,导致朝廷分裂,群臣围绕皇帝与太子逐渐形成对立的两派。

《通鉴》接着说:“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邪臣多党与,故太子誉少而毁多。”太子与皇帝对立,必然处于劣势,未必全是由于“邪臣多党与”。帝党大臣为了自身的安全,为了避免日后遭受新君的打击,而要设法消灭太子党,也是情理中事。结果,政策转折的拖延,引起了激烈的朝廷党争,加上江充等偿臣小人作用其间,终于暴发了征和二年(前91年)的巫蛊之狱,使太子一党包括卫氏宗族几乎被一网打尽。

刘彻

不过,群臣“深酷用法者”要消灭太子党,必须获得皇帝的支持才有可能成功。田余庆先生指出,征和二年(前91年)的巫蛊之狱“是针对卫氏而发的,其目的是为了更换后宫和更换继嗣,而更换继嗣是更为主要的目的”,江充等人所行,“客观上都是在实现汉武帝改换继嗣这一政治目的”。这一判断是正确的。

《汉书·外戚传》记载:“孝武钩弋赵婕妤,昭帝母也,家在河间。武帝巡狩过河间,望气者言此有奇女,天子亟使使召之。既至,女两手皆拳,上自披之,手即时伸。由是得幸,号曰拳夫人……大有宠,太始三年生昭帝,号钩弋子。任身十四月乃生,上日:‘闻昔十四月而生,今钩弋亦然。乃命其所生门曰尧母门。”

此事发生在巫蛊之狱前三四年,正是武帝与太子的矛盾日渐激化之时。在这一背景下,关于钩弋母子的种种奇闻,隐约显示出某种政治含义,似乎向世人暗示着什么。司马光点破了其中的秘密。

《资治通鉴》卷二二臣光曰:“为人君者,动静举措不可不慎,发于中必形于外,天下无不知之。当是时也,皇后、太子皆无恙,而命钩弋之门曰尧母,非名也。是以奸人逆探上意,知其奇爱少子,欲以为嗣,遂有危皇后、太子之心,卒成巫蛊之祸。”

“奇女”“尧母”云云,表明武帝有“奇爱少子,欲以为嗣”之心。江充之流正是因为看清了这一点,才敢于公然陷害皇后、太子。

为戾太子平反而未厚待太子后人原因

武帝晚年再次萌发更换继嗣的念头,不是由于太子刘据有什么变化,因而不再适于做日后的守文之主,也不是由于少子弗陵比刘据更适于“守文”,而是由于武帝自己对其事业发展过程的构想发生了变化,因而不再需要一个守文之主了。

《汉书·外戚传》记载:“钩弋子年五六岁,壮大多知,上常言‘类我’,又感其生与众异,甚奇爱之,心欲立焉。”显然,武帝此时需要的是一个“类我”的继承人。抛弃“不类己”的戾太子,代之以“类我”的钩弋子,是武帝晚年对身后安排所做的重大调整。这意味着武帝赋予继嗣的任务不再是“守文”,而是继续完成其未竟的事业。

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与当时的西北形势有关。如前述,太初四年(前101年)伐大宛胜利后,武帝“意欲遂困胡”,再次发动了对匈奴的大规模征伐。但汉军经过数十年征战,已是强弩之末,力不从心,故一再失利。这使武帝逐渐意识到要在短期内征服匈奴是很难的,对西域的经营和对匈奴的战争可能要长期进行下去。

巫蛊之祸

而武帝此时已年过六旬,来日无多,为了使其毕生的事业不致功亏一篑,更换继嗣,使既定政策能继续下去,便有其必要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钩弋受宠,弗陵出生,武帝遂以“尧母”之命向世人透露了改换继嗣之意,其后又指使或纵容江充之流大兴针对太子的巫蛊之狱。

后来,武帝一一除掉迫害太子的人,为太子谋反罪名昭雪,做思子宫和归来望思之台以示思念,又发布轮台之诏,停止大规模出师征伐。然而,为太子昭雪并不意味着承认太子无“过”。《汉书·武五子传》宣帝即位后命群臣为太子议谥,有司根据谥法“谥者,行之迹也”的原则,认为太子应谥为“戾”,得到宣帝批准。案《逸周书·谥法解》:“不悔前过日戾。”宣帝及有司为太子选定这一谥号,肯定是沿用武帝对他的评价。

《武五子传》日:太子“少壮,诏受《公羊春秋》,又从瑕丘江公受《榖梁》。及冠,上为立博望苑,使通宾客,从其所好,故多以异端进者”。这段文字暗示太子在学术和政见上是有“过”的,很可能来自关于太子事件的官方结论。

发布轮台之诏也不意味着武帝又改变了主张,又回到原来的思路上去,从此放弃了“天下远近小大若一”的最终目标。他只是推迟了征服匈奴的时间,放慢了经营西域的节奏,使百姓得以喘息,使国力得以恢复,使对外战争引起的社会矛盾得以缓解。

经过上述一系列铺垫,武帝临死命钩弋子继位,又命霍光金日磾、上官居“中朝”辅政,桑弘羊车千秋执掌外朝事务。需要指出的是,这不是一个纯粹“守文”的班子。武帝寄于他们的希望是继续完成自己的事业。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汉武帝初期窦太后掌权并主张和亲,窦太后崩逝两年后才进行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要与匈奴展开一场全面性的战争,西汉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战略物资——具体地说,就是战马——的严重匮乏。《史记·平准书》载:“汉兴,接秦之獘,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馕,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西汉建国之初,连天子出行的鸾仪都凑不齐四匹毛色一致的骏马。至于将相大臣,有的人因为马匹太贵

  • 吕蒙“白衣渡江”之后到底是怎么死的?与孙权、关羽有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吕蒙取荆州无措! 由于关羽后世地位崇高,所以很多人对关羽之死耿耿于怀,导致对打败关羽的吕蒙、陆逊恨之入骨。有很多人为关羽之死鸣不平,认为东吴破坏盟约,趁关羽攻打襄樊之时,抄了关羽的后路,导致关羽被杀,这是很不道义的!事实上,并不是那么回事!既然“背盟”,你首先得知道所立盟约为何吧?大部分人根本连盟

  • 什么爱情能让虞姬放弃生命?四面楚歌虞姬凄美自刎,项羽作何感想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垓下歌》是项羽绝笔,是他在被刘邦围困之下,为宠妃虞姬所作。一曲罢了,虞姬芳魂散!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这悲情瞬间,永远定格在历史文学的字里行间,永远地成为了中国古典爱情故事中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自幼随父打猎,惊马初遇项羽传说,虞姬

  • 直播预告!卜宪群:秦王朝的兴盛与衰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秦王朝的兴盛与衰落主讲人卜宪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所专业资格评审委员会主任,所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史研究》杂志社社长、编委会主任,《中国史研究动态》主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历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

  • 三国"另类"明君曹丕:蜀吴整军备战时,他却效法汉文帝,以文治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在皇位逐渐稳固之后,曹丕推行儒家教育,并借鉴前朝灭亡的教训,决心革除前弊,苛禁宗室,限制外戚、宦官权力等多策齐举。在选拔和任用人才方面,取士不限年龄,实行“九品中正制”,其选贤任能的政策和气度不亚于其

  •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的幕后,是刘邦消灭项羽余孽的全盘规划!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韩信迷案之四:陈下被擒,从楚王到淮阴侯】壹前202年12月,韩信在陈县被刘邦突然擒住,稍后被贬为淮阴侯,史书的记载是韩信被告谋反,但韩信是否真的谋反,他从楚王被贬为淮阴侯的“官方罪名”又到底是什么,史书其实是没有记载的。但是,考察这一事件的前后历史背景,我们不难发现一条“历史主线”,即刘邦在前20

  • 曹操为何将3个女儿都嫁给汉献帝?手段太高招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汉献帝刘协不甘心被曹操当作傀儡,曾指使国丈董承召集天下诸侯反抗曹操,却无能为力。而曹操虽然一边大肆揽权,一边却又不篡位,反而将心思紧盯住了刘协的子嗣,不仅逼迫刘协废掉伏皇后,还将曹宪、曹节、曹华3个女儿,都嫁给刘协做妃子,甚至将自己余下几名幼女也全部与刘协订下“娃娃亲”,等到可以婚配的时候,再将她们

  • 历史上的‘卧龙’,和刘备相互成就,被称为“最和睦的君臣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诸葛亮字‘孔明’,他和刘备的情谊在历史上可谓是一段佳话,被称为“最和睦的君臣关系”,刘备对诸葛亮十分信任,毫不猜忌,诸葛亮也是恪守臣子的本分殚精竭虑为刘备的大业添砖加瓦,可以说这两人是相互成就。在历史上刘备的‘三顾茅庐’被后人们称为君王礼贤下士的典范,一直被奉为佳谈,但当时的刘备能得到诸葛亮的青睐其

  • 单刀赴会的主角,不是关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史实上的“单刀赴会”,却和小说所述的不太一样。鲁肃其实很勇敢,关羽也不是莽汉。故事的背景是这样的: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以刘备得了益州,却始终不肯交还荆州为由,命令吕蒙攻袭南荆州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强取荆州。刘备听到这个消息,马上从成都率军赶回江陵,并且命关羽率三万兵马进驻益阳(今湖南益阳

  • 庞德为何背叛马超,投降了宿敌曹操,原因令人唏嘘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不是庞德抛弃了马超,而是马超抛弃了庞德。为何这么说呢?庞德对老马家忠心耿耿,从一而终,一开始跟着马腾干,不离不弃。后来,马腾在曹操的威逼利诱之下,去了许都当了大官,马腾就把军权全部交给了马超。这样,庞德又成了马超的手下。那么,庞德和马超如何分道扬镳的呢?这事还要从马腾说起!要说,曹操对马腾可真“不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