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国崛起中,各国为何未能形成有效制衡,却对魏齐形成有效制衡?

秦国崛起中,各国为何未能形成有效制衡,却对魏齐形成有效制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472 更新时间:2024/2/19 18:18:41

让我们把目光拉到近代,将六国与欧洲反法同盟做个比较,也许能回答这个问题。

近代英国在欧洲各国制衡法国的过程中扮演的重要作用降低了欧洲各国战败的概率,从而使欧洲国家敢于结成同盟,最终促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法同盟。

正是英国一如既往地执行离岸均势政策,促使18 、19世纪的法国、近代德国与欧洲霸主的地位失之交臂。

反观战国时期的合纵抗秦,为了抵御秦国威胁,山东六国组织了多次合纵运动,但都缺乏一个像英国那般实力强大、态度坚决的均势政策维持国。

[var1]

明明秦国对山东六国造成了巨大威胁,为何山东六国难以有效组织起来制衡秦国?秦国采取了哪些政策,击破了山东六国一次又一次地合纵抗秦运动?

魏国为何被制衡?

韩赵魏三家分晋至魏文侯时期,三国关系紧密,而到了魏武侯时期,由于粗暴干涉赵国君嗣问题,三晋关系开始破裂。

魏惠王时期即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卫国抵挡不住,只好向魏国求援。因为当时卫国是魏国的小弟,魏惠王派庞涓领兵,联合卫国、宋国军队进攻赵国。

[var1]

在三国的攻势下,赵国邯郸被围,向齐、楚两国求救。

在朝堂上,齐威王询问大臣意见是否救赵?邹忌主张不要救赵,段干朋则主张搅局,防止魏惠王实力膨胀。最终齐威王听取了段干朋的建议。

同时楚国认为,如果魏国击败赵国,进而扩展势力,则对楚国极为不利,于是决定出兵。

魏国出兵攻打赵国邯郸,使齐楚两国感受到了巨大威胁,如果不干预,未来的威胁很大,因此必须制衡魏国。

公元前353年,赵国都城邯郸被魏军攻破,齐威王派田忌、孙膑率军出战,桂陵之战爆发。齐国军师孙膑提出围魏救赵的战略,结果一举击败魏军,取得桂陵之战的胜利。

[var1]

楚国军队也在魏军攻克邯郸后,趁魏国后方空虚,命大将景舍率军出战,攻占魏国雎地。

此时的魏国两线作战,与赵国、齐国、楚国三国作战,分身乏术。公元前354年,秦国趁机偷袭魏国,攻占河西少梁。两年后,秦军攻入河东,四年后,秦军攻克定阳,通过几次战争,秦国收复河西之地。

经过此次大败,魏惠王仍然幻想着称霸。公元前344年,魏惠王自立为王,随后邀请宋、邹、卫、鲁等国国君会盟,但韩国没有出席,以表达对魏国的不满。

公元前342年,魏国讨伐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朝堂上齐宣王召开会议,邹忌认为最好不救,田忌则指出韩国被魏国吞并,与齐国不利,一时间齐宣王决断不下,询问孙膑的意见。

孙膑提议可以救,但要在韩国实在撑不住的时候去救,最终齐宣王听取孙膑的意见,在韩国五次作战失败的时候选择出兵,齐魏爆发马陵之战。

[var1]

马陵之战后魏国实力大幅削弱,秦国趁机大肆进攻魏国。公元前340年,秦国与齐国、赵国围攻魏国,魏军惨败,公子昂被俘。公元前338年,秦国进攻魏国岸门,俘虏魏将错,魏国经过多次战败,不再试图称霸。

齐国为何被制衡?

战国中期,五国伐齐可谓是戏剧性的一幕,先前齐国本与各国合纵攻秦,然而各国旋即转变政策与秦国攻齐。这一事件对战国局势产生巨大影响,经此一战,齐国对合纵抗秦态度消极。

为何会出现五国伐齐呢?

公元前288年,秦昭王想称帝,但又不想成为众矢之的,于是向齐闵王抛去了东帝的帽子,想要搞秦齐东西连横,以制衡日益强大的赵国。

然而在苏秦的游说下,齐闵王取消帝号并准备讨伐宋国。秦昭王想称帝,原本想拉个人做陪衬,没想到齐闵王不入套,一个人顿感无趣,于是没过多久自去帝号,开始记恨齐国。

[var1]

公元前287年,五国合纵攻秦,齐国、魏国共同驻扎在荥阳、成皋一带,但齐国没有进攻的迹象,而是将主力移往宋国。

公元前286年,齐闵王三次攻打宋国,与魏国、楚国瓜分宋国,宋国被灭。灭宋之后的齐闵王志骄意满,想要攻打三晋,吞并周室,做天子。

齐国的举动使三晋的国家安全深受威胁,秦国也担心齐国实力强大,难以制衡。恰巧此时,燕国乘机派乐毅出使赵国、魏国,部署攻齐,燕国、三晋和秦国一拍即合,决定攻伐齐国。

公元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共同伐齐,齐军大败,齐闵王身死,齐国几近灭国。直至五年后,田单收复齐国七十余城,终于复国,但此后齐国元气大伤,退出争霸的舞台。

[var1]

与诸国联合攻齐,是秦国的重大战略胜利,但在这个过程中,秦国并没有表现出灭国的野心,使得各国没有感受到来自秦国的威胁,从而能够共同遏制齐国。

经过五国合纵攻齐,够资格与秦国争霸的齐国被严重削弱,秦国在战国舞台上处于独霸地位。齐国被诸国制衡,究其原因在于齐国四处扩张,导致了诸国恐惧,最终招致五国伐齐。

对秦国的制衡为何无效?

为了遏制魏国称霸,齐国进行了两次战争,魏国战败,而最大的受益国却是秦国。此前秦国若要进攻中原,魏国是必经之地,魏文侯时期任命吴起为将经略河西地区,秦国无法扩张。

魏惠王时期,魏国经历两次大败,被迫将战略要地河西献给秦国,从此秦国拥有黄河天险,不再受制于魏国,魏国与秦国的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秦国从军事实力方面超越了魏国。

秦惠王时期,秦国与三晋爆发数次战争,三晋陷入了齐国、秦国和楚国的战略包围之中,其中魏国直接面临秦国的军事威胁。

为了抵御来自西面的威胁,公元前323年,魏将公孙衍发起了“五国相王”,即韩、赵、魏、燕、中山五国,互相尊称对方王号,以联合抗击秦国,拉开了第一次合纵抗秦的帷幕。

[var1]

公孙衍发起的第一次合纵抗秦,当时的霸主齐国并没有参与,而楚国、燕国也不积极,虽然加入了同盟,但没有提供军队,实际上与秦国作战的只有韩、赵、魏三国。

公元前317年,秦军与三晋军队大战于休鱼,秦军斩首八万,五国伐秦以失败告终。此次合纵霸主齐国没有参与,燕国和楚国出功不出力,是合纵抗秦失败的重要原因。

在进攻三晋过程中,齐国和楚国形成战略同盟,无形中形成了抗秦轴心,要破坏合纵楚国是关键,当时的楚国实力强大是合纵的主力。

秦惠王时期,秦齐楚三足鼎立的局面下,齐国和楚国多次结盟,齐国曾帮助楚国攻占被秦国兼并的曲沃,因此,齐楚同盟是秦国称霸的巨大障碍。

因此张仪南下楚国许诺,只要楚国与齐国断交,秦国将给楚国600里土地,楚怀王听信了张仪的许诺。

[var1]

后来楚怀王发现受骗,秦楚之间爆发战争。公元前312年,楚国进攻秦国,相继在丹阳和蓝田被秦军击败。

击败楚国后,处于连横的目的,秦国又对楚国示意好,而齐国也多次争取楚国。楚国则在齐秦之间摇摆不定,导致齐国、秦国的同时不满。

紧接着齐国联合魏、韩攻打楚国,秦国也瞅准时机进攻楚国,攻占襄城。面对四国围攻,楚国招架不住,立即派公子入秦为质,此时秦国也不想彻底楚国断交,只是想击败楚国,随后楚国与秦国结为盟友。

直至五国伐齐后,秦国成为唯一的霸主,才开始对楚国大肆用兵,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楚,攻破楚国都城,楚国退出大国行列,迁都于陈。

秦国对于六国的政策主要是蚕食而并非灭国,这减少了六国的威胁感,秦国以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逐步蚕食六国的力量,以达到最终统一六国的目的。

第二次合纵主要发生在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96年,主要是齐国挑头,韩魏两国参与。

这次合纵抗秦三国联军将秦军追至函谷关,迫使秦国归还韩、魏部分领土。然而齐国贡献大而收获小,很快与秦国谈合。

为了破坏三国同盟,秦国主动与齐国改善关系,此时的齐闵王想要攻打宋国,也愿与秦国修好,于是公元前295年,齐秦交好,合纵结束。

第三次合纵主要发生在公元前294年,韩、魏两国组织联军阻挡秦军东进。白起率领10万秦军斩杀24万韩魏联军,合纵破产。

[var1]

第四次合纵,主要发生在公元前288年,秦昭王自称西帝,同时派遣魏冉赶赴齐国,尊称齐闵王为东帝,相约讨伐赵国。

这一时期,赵灵王攻灭中山实力大增,赵国的灭国行为使各国产生了巨大威胁,促使了齐国、秦国约定伐赵。

为避免来自齐国、秦国的共同进攻,赵国组织合纵抗秦,最终在苏秦的游说下,齐闵王参与合纵。前287年,齐、赵、韩、魏、燕五国军队进军至荥阳,却不再前进,并没有与秦军爆发大战。

秦国为了应对五国的攻势,主动归还韩国、魏国的部分领土,秦国的行为有效减弱了各国的威胁感,使得各国认为秦国的威胁并不大,将矛头对准了东方的齐国。于是公元前284年,五国伐齐。

第五次合纵主要发生在前276年至前274年,齐国战败后,秦国成为唯一的霸主,对临近的楚国、韩国、魏国发动强势进攻,白起率军攻打韩、魏,司马错率军攻打楚国。

这一时期秦国频频进攻各国的都城,不再掩盖自己的野心,四面出击,因为此时的秦国已经处于独霸地位,即使各国联合也难以撼动其地位。

第六次合纵主要发生在长平之战后,长平战后,秦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大有一举攻灭赵国之势,显示出消灭大国,改变战国格局的野心。

[var1]

公元前257年,楚国、魏国军队相继赶赴邯郸,久战疲惫的秦军被迫撤围。秦军围攻邯郸,这是秦国试探性灭国,各国恐惧本国也被消灭,纷纷主动相救。

第七次合纵主要发生在公元前247年,秦将蒙骜率军攻打魏国,信陵君向各国求援,韩、赵、魏、楚、燕五国,组成合纵联盟,五国军队将秦军赶回函谷关。此后秦国使用反间计导致信陵君不受重用,郁郁而终。

第八次合纵主要发生在公元前241年。楚国挑头,韩、赵、魏、燕四国参与,秦军刚出函谷关,五国军队就败走,最后一次合纵以失败告终。

[var1]

总结

战国时期,魏国、齐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他诸侯也并非碌碌无为之辈,三个国家均受到了联合军事进攻,而只有秦国躲过了致命一击。

在秦国崛起过程中,尚未实现独霸局面的时候,秦国不轻易尝试吞并大国,并通过连横减少自己的威胁感。

随着魏国齐国被成功遏制,秦国实力远超各国时,才开始使用远交近攻的策略,降低齐国、楚国、燕国对秦国的提防,最终统一六国。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吕不韦是秦国的大商人,那您知道他是做什么生意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吕不韦生于战国后期,姜姓、吕氏、名不韦,是姜子牙(姜尚)二十三世孙。如果您连姜子牙也不知道的情况下,那说一件事您肯定记得起来,封神榜助周灭商的丞相,齐国的开国君主,西周第一大功臣。您说说他的身世“贱”吗?那可是比太多的人地位勋贵。之所以他会被人看不起,那是因为他从事的经商的职业,太史公在史记中只用一

  • 秦王要吃公鸡下的蛋,神童甘罗:这有何难?后甘罗官拜丞相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刘晏在年幼时便凭借自己过人的聪慧而轰动一时,被赋予“神童”的名号,更是在成年后官拜宰相之位。[var1]所谓“自古英雄出少年”,其实在我国古代,如刘晏般的神童并不在少数。在距唐朝近千年前的战国时期,便有一名神童,同样是凭借自己的才智闻名于当时。他就是甘罗。甘罗年仅十二岁时便作为使臣出使他国,后来更是

  • 庞涓在孙膑脸上刺字,挖其膝盖骨,而孙膑复仇的时候有多狠?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诸子百家们为了宣传自己的学说和政治文化策论,经常周游列国、互相辩论,这一局面后世称之为"百家争鸣"。而这时期由于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军事发展也是十分的迅速。在诸子百家中,鬼谷子算是一个异军突起的人物,因为没人见过他,可他的理论、谋略几乎贯穿了整个战国时代。而孙膑、庞涓都是鬼谷子的弟子,提到孙膑,我们

  • 秦国是怎样将楚国赶出江汉平原的?白起的“快、准、狠”有多可怕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有朋友反复跟我说要闷声发大财!诚然,闷声发大财意味着前期的阻力会少很多,但是它真的就是一个一劳永逸的工程吗?真的就有永远闷声发大财的事情吗?当资源集中到一定程度,一定会暴露的。你都胖得穿不下衣服了,还想盖住自己的肚脐眼?战国时代的楚国就是处于这样的状态。楚国由于地处淮河以南,一直就被当作“农村人”看

  • 秦汉之变:秦灭六国却二世而亡,但传统中国为什么没有重归分裂?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而制度的根子,却决定了统一是另一个更大的主旋律。所以,南北朝最终统一于隋唐,而之后的分裂时间则越来越短。分裂是暂时的、统一是主旋律。五代十国这个分裂期,也就持续了半个世纪左右。两宋也有一段分裂期,但主要是因为文明竞争。当时的主要问题是中原和草原的矛盾。只要这个矛盾被解决了,中华帝国将会迎来一波更广范

  • 秦国最后的军魂将领,若他不离开秦国,赵高肯定没有杀胡亥的勇气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章邯是大秦王朝最后的一位有能力的将领,陈胜、吴广那么大的气势,一碰到章邯就没辙;而六国义军看起来声势浩大,但看见章邯,也如同老鼠见了猫,基本上没有什么作为。所以,只要章邯在潼关待着,六国兵马即便有项羽这个霸王在,暂时也只能望关兴叹。可以说秦国后期军队的灵魂人物只有两位,一位是蒙恬,一位就是章邯。而这

  • 历史小故事:魏惠王炫富,齐威王说出几个人,魏惠王立时颜面扫地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var1]于是,魏惠王就开始得瑟开了,他故作惊讶地说:“我们魏国这种小国家还有十颗大明珠呢,每一颗都直径一寸,光彩能照亮前后12辆车。您的齐国作为万乘之国,又强大又富有,怎么能没宝贝呢?”齐威王听了魏惠王的话哈哈大笑,说道:我的宝贝跟您的不一样。魏惠王顿时好奇,以为齐威王真藏着什么稀世珍宝,赶紧竖

  • 父亲去世后他才出生,当时产房外全是军队,只因他是孔子后裔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要说对文化的保护程度,肯定要属于我们中国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孔子就是万世师表,也是我们每个人都熟悉的历史名人,而且历朝历代对于孔子的重视程度都是相当的高,到现在外国还有孔子学院,就是宣传中国文化的,但是你知道末代的孔子后裔,也就是衍圣公,是那个时代嘛。[var1]衍圣公,这个封号是专门针

  • 这里曾是赵国的首都,8000多年前就有人居住,至今没改过名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var1]邯郸在古代是重要的都城,中国的五大都之一,和洛阳等地齐名,连毛出席都说过邯郸是一定要复兴的。作为著名的古都城,邯郸的文化起源是很多样的,其中最重要的源头就是磁山文化。磁山文化是1972在河北太行山附近发现的,这一文化的发现震惊了国内外的考古界,成为中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经考察

  • 此人带着一帮苦刑犯,就可以纵横天下,他被逼降后秦国完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因为误了行期,被逼无奈之下,在大泽乡宣布起义,并且迅速得到了各地民众的响应。首先是山东的民众杀了当地的长官,自立了诸侯王,以此来响应陈胜的起义;刘邦在沛县起兵,项梁在会稽起兵,还有赵王赵歇,魏王魏咎,齐王田儋,各路人马以推翻暴秦为目标,一时之间天地为之变色。[var1]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