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被项羽火烧的阿房宫,如今何在?

被项羽火烧的阿房宫,如今何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999 更新时间:2024/2/10 6:14:37

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大一统的王朝,书同文、车同轨,建长城、修直道、设郡县,许多措施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阿房宫、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阿房宫是秦朝统一后修建的天下朝宫,是中国国家第一次大统一和华夏民族开始形成的实物标志,历经 2230 年的沧桑,如今看来依然令人震撼和感动。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统一全国近十年后,越来越觉得秦孝公时修建的都城咸阳已经因人多而显得宫廷小,于是在始皇三十五年(前 212)在渭南上林苑中选址建造一座作为帝国中心的宫殿——阿房宫。不过遗憾的是,这座秦始皇心目中恢宏的建筑并没有建成。秦始皇去世后,修建阿房宫的工人被命令去进行秦始皇帝陵工程的收尾工作;秦始皇帝陵基本完工后,虽然工人又回来继续营建阿房宫,但很快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劳工们被少府章邯整编入军去东方镇压起义,阿房宫修建再次告停;直至秦亡,也再没有得到重的机会,因此告终。

阿房宫遗址与汉唐长安关系图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杜牧一首《阿房宫赋》使阿房宫众人皆知,其留下的种种谜团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阿房宫到底建在哪里?项羽真的火烧了阿房宫吗?阿房宫的规划有多么宏伟……随着不断地考古勘探和发掘,关于阿房宫的迷雾也在逐渐消散,展露出这座宏伟建筑最真实的模样。

本文节选自《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一书。本书是以考古视角呈现5000年中华文明的通识读本。精选15个代表中华文明的大遗址,包括殷墟、三星堆、良渚、秦始皇帝陵、南海I号、长城等,涵盖都邑、陵墓、水下、高原、沙漠、窑址等众多场景,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全彩呈现。考古学家们精彩讲述亲历的考古故事、生动阐释考古发现背后中华文明的大建设、大交流、大梦想。每一篇附考古小知识,零基础也能看懂。全书根据考古发现时间编排,从1921年至2020年,致敬中国考古百年,致敬中国考古人。

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被项羽火烧的阿房宫,如今何在?

文 | 许宏等

来源 | 《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

01

在文献中寻找阿房宫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司马迁告诉我们,秦始皇是在渭南上林苑一处名为“阿房”的地点,营建统一帝国的朝宫——殿建于阿房,故暂名为阿房宫。这是类似于今天考古学以发现地点来进行文化命名的方法。那么,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中,阿房何在?阿房宫何在?

阿房宫的位置,除《史记·秦始皇本纪》提到的“渭南上林苑中”外,以下文献的记载则较为详细。《水经注》卷一九载“池水北迳镐京东,秦阿房宫西”,表明阿房宫地处镐京东北。《魏书·高祖记》载“幸未央殿、阿房宫,遂幸昆明池”,从前后顺序看,阿房宫位于未央宫与昆明池之间。也就是说,从传世文献看,阿房宫应位于汉长安城的西南、昆明池以北之间,对此历来学者均无异议。

可能是汉代人认为阿房宫具体位置的问题并不存在,因此在诸如《史记·秦始皇本纪》等文献就都没有记述阿房宫的具体位置。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对阿房宫位置的记载逐渐增多。如《水经注》卷一九引《关中记》谓,“阿房殿在长安西南二十里”,《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谓阿房宫“在雍州长安县西北一十四里”。

需要指出的是,这其中我们看到的所谓的“二十里”与“一十四里”的差距,并不意味着古人对阿房宫的所在地存在分歧,而是它们的测量起点不同所导致。《关中记》传为西晋潘岳著,他说的长安是汉长安城,《括地志》为唐代著作,当时的长安为汉长安城东南方向的唐长安城。

从文献看,阿房宫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征:

1. 长条形建筑。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是一个东西长南北窄的长条形建筑。

2. 三面有墙。文献中,阿房宫亦名阿城,《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谓“秦阿房宫亦曰阿城”。关于其城墙规模,《长安志》载:“西北(东)三面有墙,南面无墙。周五里一百四十步,崇八尺。上阔四尺五寸,下阔一丈五尺。”陈梦家先生指出“宋世量地、营造或即用三司布帛尺,长 31.57 厘米”,根据文献记载“五尺为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则阿房宫墙周长 3062.69米、墙体上阔1.420 米、下阔 4.7355 米、高 2.525 米。

综合文献描述,关于阿房宫,可得出以下结论:

1. 营于渭南上林苑中

2. 前殿建于阿房,暂名阿房宫。

3. 宫周仅完成了三面墙的建设。

4. 是一座东西长南北窄的长条形建筑,与汉未央宫、建章宫前殿南北长东西窄明显不同。

因此,在长安城南、昆明池北的地域内,若能找到一处东西长南北窄、三面有墙且时代为秦的建筑遗址,那它为秦阿房宫的可能性无疑就最大。

02

在考古中发现阿房宫

1933 年春,“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开始了在陕西地区的考古工作,当年的工作集中于渭河两岸,进行以探寻“周民族与秦民族初期的文化”为目的的区域考古调查,由徐炳旭、常惠先生负责。10 月,徐炳旭、常惠发表的《陕西调查古迹报告》中提到了调查阿房宫故址的过程。

1949 年后,关于阿房宫遗址的调查和保护逐渐展开。1994 年,西安市文物局对阿房宫开展大面积勘探调查,该是从阿房宫被焚弃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考古勘探。这次勘探为研究阿房宫基本布局,及对后代宫殿建筑设计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物资料。

阿房宫前殿北墙遗址发掘

2002—2004 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组成的阿房宫考古工作队,对秦阿房宫前殿遗址进行了全面钻探。在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考古勘探和发掘之后,在前殿上没有发现红烧土 2 的任何迹象,只是在台基北侧边缘发现了宽厚的夯土墙体,在经过一系列综合分析之后,“基本搞清了阿房宫前殿的范围及其所属遗迹的分布”,确认“前殿遗址夯土台基就是秦阿房宫前殿遗址之夯土台基”,并判定“阿房宫前殿遗址没有遭到大火焚烧”。同时,确认“阿房宫前殿并没有最终建成,只建成了夯土台基及其北墙、东墙和西墙(墙顶部有建筑)”。

阿房宫测绘图(1933)

阿房宫考古遗存分布图(1994)

阿房宫遗址前殿台基平面图(2005)

阿房宫考古资料图

2004—2007 年,在确定前殿遗址的遗存保存情况、遗址性质之后,为进一步在更大空间内寻找、确定阿房宫遗址的范围,阿房宫考古队以前殿为中心,对西至沣河、北至渭河、东至皂河、南至汉昆明池北岸的 135 平方千米内的现存夯土台基进行了大面积的考古调查和试掘,先后发现了上林苑一号至六号建筑,并在上林苑四号、五号等建筑中发现保存较好的地下排水管道等遗存,收获颇丰。

2011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阿房宫考古工作队的基础上组成了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03

在选址中解密阿房宫

文献中阿房宫的选址与布局

选址与布局,是阿房宫研究中两个有着密切关联的关键性问题。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选择将朝宫建设在“丰镐之间,帝王之都”的上林苑中。此处“丰镐之间”,并非说要将阿房宫建设在丰京、镐京间的沣河河谷,而是指将朝宫建设在咸阳宫与丰镐之间。所以,在秦始皇看来,位于渭河北侧的咸阳宫与位于渭河南侧的丰镐二京之间的上林苑内空间,是“帝王之都”。

但究竟为何把统一秦帝国的朝宫,建设在咸阳宫与丰镐之间的上林苑内的“阿房”一带,在文献中却没有任何记载。因为阿房宫没有建成,因此《史记》中记载的“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的内容,就普遍被判定为是秦始皇设计的阿房宫布局。

考古发现

阿房宫建在“水坑”之上?

通过现代绘制的等高线图观测,阿房宫是渭河向南望去视线中最高的建筑,北侧地势均低于阿房宫。从更大范围看,阿房宫南边存在一个东西宽约2500 米、南北长约 4000 米宽阔平坦的“广场”。再向南到南山,有条宽约1000 米、通畅的视觉廊道。也就是说,从阿房宫向南的视线非常开阔。这样的数据让人想到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提到的“表南山之巅以为阙”。因此,考古人员推测阿房宫的布局有可能存在一条南向轴线。

为了进一步确定阿房宫营建之前的地貌,解决阿房宫选址及相关问题,2016 年考古队在阿房宫台基上,以 15—20 米的间距进行了直接将阿房宫夯土台基打穿的穿透性的深孔勘探。正是这一措施,使得我们彻底改变了之前阿房宫建于高地上的认识。

阿房宫深孔钻探探孔土样

从已完成的阿房宫深孔勘探看,现代地势走向为北高南低,但在阿房宫营建前,西南部分的原始地势较高,向东、向北逐渐倾斜,在其之下有着厚达 1—3 米的淤泥堆积。这表明该区域在建造阿房宫之前,为河流和河流边的水湿环境。这就带给了考古学家一个更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阿房宫择水地而建,那么在修筑之前先需要将河流改道,再进行河道清淤、夯筑等基础处理,工程量远大于普通宫殿修建。因此阿房宫选址于此,是一个强烈的人为选择,为什么非此处不可呢?

“帝国之心”

我们重新审视阿房宫为何选在这里进行建造的问题,判断在这里建造可能是和阿房宫的轴线有关。其从轴线的南端南山—沣峪口向北经阿房宫北墙中心轴线向北延伸,发现轴线北端正对着关中平原北缘的最高峰嵯峨山主峰(海拔 1422.7 米)。据测量,以南北两座山峰为起点,穿过阿房宫北墙中心点的轴线长约 79.3 千米。

但是,仅仅如此吗?要解决阿房宫为什么在“水坑”修建,还需要更多的证据。《史记正义》引《三辅旧事》云:“始皇表河以为秦东门,表汧以为秦西门”有东西门,也就表明秦人可能有一条东西轴线。

经测量,南北向的“南山—阿房宫—嵯峨山”轴线,向西至“汧河入渭口—渭河入黄口”轴线的西端汧河入渭口约 137 千米,至东端渭河入黄口约 135.6 千米,两者几乎相等。也就是说,阿房宫处于关中平原最宽阔之处。

“表南山之巅以为阙”——秦始皇咸阳轴线示意 壹原视觉改绘

同时,这条东西向轴线与阿房宫将南北向轴线几乎三分!而秦人恰好以六为纪,从这些近乎巧合的数字中,我们似乎看到了秦始皇统一后进行首都咸阳布局设计的宏大理想。

因此,秦始皇之所以选择一个河流、湿地、湖泊等的水湿环境,在此地营建朝宫,是因为这是唯一的“帝国之心”。横向东西乃关中之中,纵向南北乃近乎黄金分割之地。

在名赋中重读阿房宫

杜牧的《阿房宫赋》妇孺皆知,其将阿房宫的富丽堂皇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后人对项羽火烧阿房宫深信不疑。考古发掘显示,阿房宫其实没有建成,也不存在火烧过的痕迹。《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应为秦咸阳宫。那么,杜牧为何写《阿房宫赋》,又提及项羽火烧阿房宫一事?

杜牧出生的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祖父杜佑从淮南节度使的职位上入朝为相,之后为相三朝,权倾一时。现在看来,杜牧也算是官三代。杜牧的家,位于唐长安城的安仁里,其位于朱雀门街东第一街,从北往南第三坊,也就是小雁塔所在的那个里坊,与阿房宫直线相距 12.3 千米。他家的家庙位于延福坊,也就是今天太白路和科技路一带所在的里坊,与阿房宫直线相距 10.5 千米。此外,阿房宫与唐长安城的西墙,直线相距 6.9 千米。因此无论从哪里开始计算,杜牧到阿房宫的距离都算很近,那是不是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杜牧《阿房宫赋》中对阿房宫的描述就一定真实可靠呢 ?

其实,杜牧写作《阿房宫赋》不是偶然。长庆四年(824),年仅 15 岁的唐敬宗即位,敬宗好游戏,大修宫室,贪好声色,于是年方 21 岁的杜牧就作了《阿房宫赋》,假借秦事讽刺敬宗。对于写这篇文章的本意,他后来在自己所写的《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确地指出,“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因此这就说明,杜牧作《阿房宫赋》其实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即借古讽今,提醒皇帝勤政爱民。至于阿房宫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那并不是他考虑的问题。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杜牧记述的阿房宫有问题了。

04

从阿房宫看秦汉都城

随着项羽入关火烧咸阳宫后大封诸侯,秦二世而亡。关中大地,咸阳以西封给了雍王章邯,以东则给了塞王司马欣,之后项羽东归。虽然我们并不知道塞王司马欣和雍王章邯封地的具体边界,不过从阿房宫地处咸阳以西,更靠近章邯雍王都城废丘的位置看,它应属章邯所辖。从文献记载看,地处关中的阿房宫并没有引起雍王章邯(曾任秦朝负责营建的少府一职)的重视,应该不久就没于“荒野”。

如我们所知道的,先一步进入关中、理应成为关中之王的刘邦,被强势的项羽以汉中亦属关中的“歪理”,分封到汉中,称汉王。由于他手下的人大多来自东方,因此并不愿意长期留在陕南的汉中,于是发生了众所周知的“萧何月下追韩信”。以此为契机,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继而“还定三秦”,翻过秦岭再次进入关中。刘邦围章邯于废丘,到栎阳后塞王司马欣投降。于是以栎阳为根据地,让萧何“侍太子,治栎阳”,刘邦自己则亲临前线,最后在定陶即帝位,建立大汉王朝。

新生的汉朝,一开始计划以洛阳为都,但是在娄敬和张良的建议下,刘邦再回关中,以栎阳为都,不久就让萧何启动了长安城的营建。数年后,自栎阳“徙都长安”,开始了影响深远的长安时代。

从文献看,在营建未央宫前殿的时候,刘邦曾经视察发现前殿规模甚大,因此甚为生气。当萧何解释了建设规模庞大的前殿的原因是“非壮丽无以重威”,也就是说,希望通过宏大的建筑来体现国威、君威之后,刘邦转怒为喜,完全认可了未央宫前殿的建设。至今,我们还可以在地面上看到宏伟的未央宫前殿。

当然,如果略微比较的话,未央宫前殿南北长 400 米、东西宽 200 米,要远远小于阿房宫东西长 1270 米、南北宽 426 米的规模,大体仅仅相当于阿房宫的 14.7%。后来汉武帝兴修的建章宫“度比未央”,其前殿规模也远远小于阿房宫。之后无论是汉魏,还是隋唐,乃至宋元明清朝宫的规模,都远远不及阿房宫——阿房宫是迄今为止古代世界最大规模的夯土建筑——这就如同秦始皇帝陵是古代世界最大规模的陵墓一样。

因此,无论负责营建未央宫的萧何,还是汉王朝创立者的刘邦,对在长安城未央宫前殿“近在咫尺”的阿房宫,都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丝毫不敢把未央宫前殿与阿房宫进行比较。当然,之后的帝王也同样没有秦始皇的气魄,来“表南山之巅以为阙”,建设一座更加宏大的建筑。

刘邦在建都长安之后,其周围含阿房宫在内原属秦上林苑的庞大空间,部分延续着上林苑的功能,部分则被赏赐给百姓耕种。70 多年后,汉武帝即位,经过长时间休养生息的汉王朝,早已摆脱了汉初“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的经济窘境,各方面得到巨大发展。于是“年轻气盛”的汉武帝在自己南郊游猎遇阻后,决定扩修上林苑,他所扩上林苑的北界,就是阿房宫。他将阿房宫向南直至南山、东至蓝田、西起周至的庞大空间,建成了统一的上林苑。此后,阿房宫就成为宏大上林苑中一个“不起眼”的土台子,在“门禁森严”的上林苑中慢慢地自生自灭。

THE END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之死》 |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东汉风云:太后独裁护窦氏,老臣遗恨几时休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窦笃、窦景、窦瓌并皆受封爵,惟窦宪仍然让还,更率兵出镇凉州。征西将军耿秉自班师回朝后,亦得封美阳侯,官拜光禄勋。另遣侍中邓迭行征西大将军事,佐窦宪赴镇。北单于以侍弟遣还,又让车谐储王等,款塞请朝,愿见大使。窦宪据实奏闻,即令中护军班固署中郎将与司马梁飒,出迎北单于。偏南单于欲扫灭北庭,只恐北单于受汉

  • 揭秘:刘备和孙尚香婚姻背后的历史谎言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年龄上我们就不多说了,两人结婚时,刘备已经是50虚岁了,而孙尚香不过才20多,因为当时的孙权虚岁才29,所以孙尚香不会太大的。年龄上的不相当,可能会影响感情,但不是绝对。不过他们两人感情上的不和谐却是事实,究其原委,既有个性上的问题,同时也有政治上的因素。我们先来说个性上的问题。孙权的这个妹妹,是孙

  • 姜维的九伐中原与诸葛亮的北伐,他们之间的差距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老朽说事今天来跟大家说说姜维的九伐中原与诸葛亮的北伐,他们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姜维北伐和诸葛亮北伐最大的差别在于局势和战略。诸葛亮北伐之时,曹魏北方还有几乎要统一鲜卑的轲比能和燕国的公孙渊,为了防备北方隐患,曹魏必须在幽州、并州布置兵力,相对的在蜀汉、孙吴前线的兵力会少许多。可是在诸葛亮死后,鲜卑轲比

  • 纪灵能在关羽手下坚持三十招不败,为何不到十招便被张飞怒斩?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因此大多数名将,都免不了被后人拿来相互比较。单以三国为例,就有“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的说法。当然了,这一说法的排名,并非依照正史,而是根据演义。不过有不少人,在细读演义之后,对这一排名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在演义中,张飞的武艺,应该是强于关羽的,抛开其他不谈

  • 既能挖走曹魏江山,又能给子孙挖坑,司马懿是蓝翔技校的吧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为什么八王之乱是西晋的必然结果呢?这个坑是从司马懿就开始挖的,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已经尾大不掉,就像一个脓包一样,总有一天是要破裂的。而这个破裂的过程必然表现为内战。司马师是怎么得到天下的呢?是因为曹魏从曹丕开始,就对宗室实行严格的控制政策,不仅不给他们任何实权,而且进行严密的监控,没有朝廷和皇帝的诏

  • 人教版语文教材对诸葛亮躬耕地有新解,一曰襄阳,一曰南阳|阅读时光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来源: 春之声高端生活圈(微信公众号)襄阳南阳因为诸葛亮争了上千年,因为人教社对诸葛亮躬耕地擅自更改为襄阳,惹得上千万南阳人非常生气,诸葛亮自己说的清清楚楚:臣本布衣,躬耕南阳。最近人教 版语文教材对诸葛亮躬耕地有了新的注释。 初中语文教材有一篇课文《三顾茅庐》,选自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第三十七

  • 11月19日起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暂停开放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11月19日上午6时许,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公号发布公告称,根据疫情防控工作需要,自2022年11月19日起暂停开放,恢复时间另行通知。

  • 司马懿:真正厉害的人,从不着急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好的人生,不怕大器晚成。姜子牙80岁才遇见明主,司马懿60岁才得到重用,刘邦40岁时还在沛县做亭长。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在一次演讲中说:“你们用5年做成的事情我用10年去做;你们用10年做成的事情我用20年去做。如果这样还不行,我就保持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到80岁把你们一个个送走以后再来做。”从古

  • 刘秀跟刘邦是什么关系,刘秀的家族是如何从皇族沦为平民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刘邦去世后,嫡子刘盈成为皇帝,也就是汉惠帝,刘盈英年早逝,20几岁就因为受到了刺激而去世,当时吕雉当政,于是扶立刘盈的儿子为傀儡皇帝,吕雉去世后,大臣联合皇族诛灭了吕氏,杀死了尚为傀儡皇帝的刘盈之子,并拥立了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为帝,西汉皇帝于是从刘盈一系过渡到刘恒一系。汉高帝刘邦刘恒就是汉文帝,他

  • 当年曹操为何坚决要斩了华佗?后汉书揭开真相,曹操是正确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在过去,虽然我国的中医学十分发达,但出名的中医十分少。因为一个合格的医家之人需要有仁爱之心,还要足够聪明动医理。因为治病救人是一项难度非常大的工作,很多时候不具备足够的仁爱之心与丰厚的医理知识,可能救不好人。按理说, 医者还需要有急切的治病救人之心,毕竟对于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然而,在古代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