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微史记 | 张涛谈“孔子在美国”

微史记 | 张涛谈“孔子在美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974 更新时间:2023/12/23 16:26:19

孔子”是什么时候传入美国的?美国人眼中的孔子是什么形象?四川外国语大学外国语文研究中心美国研究所所长、中华美国学会理事张涛对这一课题有很深的研究,曾出版《孔子在美国:1849年以来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变迁》和《来自异国的圣人:孔子在早期美国》两本相关著作。本期“微史记”周刊请到张涛教授,为我们答疑解惑。

[var1]

美国最高法院门楣上的孔子像(左一)

记者:孔子是什么时候传入美国的?通过什么途径传入的?

张涛:孔子传入美国的时间,据我的考证,最早应该是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当时美国还不叫美国,叫英属北美殖民地。目前所见最早提及孔子这个名字的文献是一份1709年的波士顿报纸。当然,孔子实际传入美国的时间,应该比1709要早。

我们知道,殖民地时期的北美洲,居民阅读的书籍大多来自欧洲,当地人能够知道孔子,就是通过欧洲传过去的书籍。那么,孔子是怎么进入欧洲的呢?主要是通过他们一个教会教派——耶稣会。利玛窦那批人在十六世纪末来到中国,为了更好地学习汉语,他们翻译一些受官方民间推崇的经典著作如四书五经。这件事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把中国的思想文化介绍到了欧洲。

再后来,欧洲的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等人,他们很推崇孔子,进一步推动孔子从欧洲传到美国。19世纪后,新教的传教士、欧美的外交官、商人,他们通过书信、著作以及刊物,也把孔子的思想传到了美国。

记者:在早期的美国人眼中,孔子是个什么形象?

张涛:在19世纪之前的美国,孔子的形象总体上是正面的,是一个具有很高道德品质的人。美国人对他的道德体系是赞赏的。早期美国注重推广和建立社会美德,孔子在他们眼里,昭示着道德修养的方向。美国早期出版物激励人们,以孔子的道德学说要求自己。

在介绍孔子的时候,美国早期书籍为了方便读者理解,还会以欧美古代的大人物作为参照:孔子出生不久,古代雅典政治家梭伦去世,圣经中的居鲁士大帝正处于权力顶峰。孔子去世七年后,苏格拉底诞生。

部分书籍还会标出孔子的出生地——山东曲阜的地理坐标:东经119°,北纬35.30°。因为对中国不了解,也有书籍把山东错拼成Champing或者Chanping。

孔子的智慧和人格魅力是很多教育书籍竞相描绘的主题。说他虽然出生显赫并官至高位,却自愿放弃功名利禄,醉心道德哲学,成为中国人的“导师”;说他因人格魅力和美德赢得了民众的爱戴,皇帝也遵从他的建议。当时的美国报刊书籍在谈论个人修养时常引证孔子言论,诸如“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等等。

当时的美国人非常认可孔子。美国人在称赞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时,说他延续了自孔子以降的爱民传统,甚至比孔子等人“更加公正、更加全面”。

曾任美国第二任总统的约翰·亚当斯在1776年写过一封信,大意是说,能让“最大多数的人”获得“最大限度的幸福”,就是最好的政府形式。孔子和苏格拉底等人都“赞同这一看法”。

《美国百科全书》介绍孔子,说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甚至是革命的思想家,“世界其他文化少有历史人物可堪与之比拟”。

当时总体来讲,对孔子看法是正面的。这种看法持续到19世纪初。

我们知道,从1784年,美国第一艘商船驶向中国开始,美国和中国就开始了直接交流。之后,美国的商人、传教士、外交官到达中国,发现当时的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存在很多弊端,比较落后。在美国人的心里,孔子思想影响着中国政治、中国社会,所以美国人便将所见种种都归咎于孔子的影响,因此渐渐转变了对孔子的看法。到19世纪初,美国人更加强调孔子个人生活方面的瑕疵,将他的游历说成不务正业,评价他思想保守,是个复古派。

[var1]

张涛著作

记者:孔子为什么会出现在美国最高法院的门楣上?

张涛:美国最高法院大楼于1935年建成,由美国建筑师卡斯·吉尔伯特设计,与国会大厦隔街而望。

最高法院大楼东西两侧门楣各有一组雕像群。东侧门楣人们不常看到,因为那里并非主入口。孔子雕像就出现在东侧门楣,门楣中心雕像群从左至右,依次是孔子、摩西和古希腊立法先贤梭伦。雕像群由赫蒙·麦克尼尔雕刻。当年,麦克尼尔在写给当时最高法院建设委员会的信中说:“法律是文明的一个要素,美国的法律自然地继承或派生于以前的文明之中。因此,最高法院大楼的东侧门楣雕像群寓意对源自东方的基本法律和戒律的借鉴。摩西、孔子和梭伦被选为代表三个伟大的文明,形成了这个三角的中心雕像群。”

实际上,尽管他强调文明融合,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其实还是在以美国文明为主导。从这三个圣人的雕像大小和位置就可以看出来。中间是摩西,像最大且是坐姿,孔子和梭伦是立像,也较小。美国人的这一种文明优越心理,在这里体现出来了。

记者:据媒体报道,美国人称孔子为“立法者”,这是不是一种误读?

张涛:就我所看到的文献,实际上英文原文都把孔子称之为“law-giver”,可以翻译为“律法的施与者”。它不是law-maker,“law-maker”才是立法者、法律的制定者的意思。

称孔子为律法的施与者,我认为是有道理的。因为这是着眼于孔子思想对于中国法律产生的影响。尽管孔子从来都没有参与过法律的制定,但是他的思想实际上是影响了中国法律的制定的。比如说他的民本思想、忠孝思想和君臣思想,它本身为中国历代法律的制定,确定了一个基本规范,从这个角度讲,称他为“law-giver”,是没什么问题的。

将孔子称为“立法者”,是翻译者没有找到与“law-giver”相对应的中文词汇。

1776年美国独立后,是否沿用或借鉴已有的如英国的政治法律体系成为当时美国人讨论的热点。最终主张创新的观点占据了上风,约翰·亚当斯要求美国政治家表现实验开拓精神,因为孔子等古今立法者都在“以人类生活和礼仪、社会和政府为对象进行试验”。美国人甚至列举孔子等人为实例,盛赞立法者是“人类最伟大的恩人”。

托马斯·佩因曾是美国革命的鼓动家,但在美国独立之后,转而鼓吹政府权力不受约束。报纸声讨道,所有政府均受制于法典。中国便是一例: “在北京,孔子法律,而非皇帝意志,统治着泱泱中华帝国。”

美国建国5年后,有人给报纸去信,力证 “身居高位者,其原则和举止总会强烈影响地位在其之下的人”,还以孔子为例,说他“短短数月,就在一个诸侯国实现了改革”,写信人敦促美国政治家要向孔子多多学习。

这些事例都说明了美国人对孔子的“law-giver”身份的认可。

[var1]

18世纪欧洲人绘制的孔子像

记者:当代美国人眼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

张涛:美国人对孔子的看法,是随着时代、时局而有所转变的。

1849年,加利福利亚淘金热开始以后,约有30万人从世界各地前往加利福尼亚,其中也有中国人。而从公元1862年开始,美国中太平洋铁路破土动工,但这条铁路动工之后却进展缓慢,两年时间才修了50英里左右。而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不得不再次从中国引入了大量劳工。到1869年整条铁路的建设完工时,又有大量华人来到美国工作定居。这些华人通过开餐馆和洗衣店等方式在当地谋生,在劳务市场的竞争力压倒了很多白人,招致了他们的忌恨。很快美国社会特别是加州地区开始排斥华人,最终有了“排华法案”。

美国人在排斥华人时,将他们眼中的华人的“劣性”统统归结于孔子的影响。所以,当时孔子的形象便多了很多负面色彩。

1943年,美国纠正错误,废除排华法案,华人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在美国取得很大成功,其后被称为模范少数民族。这个时候,美国人又认为这是孔子的影响所致,孔子形象的负面色彩变少,正面色彩增多。

当代美国的孔子形象,其实是跟华人的地位、中美关系相互关联的。但是,不管怎么变化,有一些基本的东西还是保留了下来,比如说道德层面,从以前到现在,美国人始终认同孔子道德、伦理思想。我前几年在纽约看到街上一幅宣传画,规劝小孩尊敬老人。宣传画里边的人物明显画的是亚洲人,画面内容便是取自儒家思想的孝道思想。

记者:除了孔子之外,中国古代先贤,美国人有哪些很熟悉的?

张涛:就我的研究,孔子应该是美国人谈论最多的,也是他们最熟悉的中国人。在美国人心目中,孔子的职业除了“law-giver”,还被称为道德家、政治家。除孔子外,我在美国早期文献里,还看到他们讨论孟子,是将他作为孔子思想的传人顺带谈到的。除孟子外,提得比较多的应该还有庄子,他们更多地从一种神秘主义、玄学角度去谈的,觉得东方文化不好理解。真正地把一个人跟中国的国民精神、国民性格联结起来谈论的,只有孔子。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臧 磊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卧牛斋主都兵剑先生解读《论语》:孔子的“刑罚观”对儒学所产生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孔子提倡德治教化,反对苛政。伦理思想上宣传“仁”。“仁”是符合等级制度的言行规范,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是品德素养恭、宽、信、敏、惠的总称。教育思想上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知新”。重视因材施教。现存《论语》集录孔子言行。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王纲解纽,

  • 【话说秦朝】第二回 吕不韦计献爱姬 始皇帝初登大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上回我们说到,异人去吕不韦家里喝酒,趁着酒醉调戏吕不韦的爱姬,正被刚出房门的吕不韦撞见。吕不韦上前抓住异人的手,大喝一声:“你敢调戏我的爱姬吗?”异人被这突然的一声呵斥,惊的酒猛醒了一半,连忙下跪磕头请求原谅。吕不韦本就是个重利的商人,冷笑道:“你我认识多年,我把你当做知己,你不应该这样

  • 朔县战国秦汉墓若干文物与墓葬断代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文物》 1994年05期黄盛璋[var1]《文物》1987年第6期《山西朔县秦汉墓发掘简报》中,不少器物有铭刻文字,如印章、铜器、漆器,以及货币等,还有一些陶文。这些铭刻对于墓葬的断代、墓主身分、国别的考证,都具有重要价值。《简报》将墓葬时代定为从秦到东汉末,并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特点,分为六期。

  • 秦国最初只有200万人,后来的百万军队,到底是怎么养起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秦国统一天下,靠的就是一支强大的军队。关于秦国军队数量的问题,一直有较大的争议 ,也一直有很多种答案。[var1]我们先来看看秦国人口,在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中,商鞅曾说过秦国目前只有200万人口。当然这是电视剧中,只是做一个参考。秦国最开始人口也差不多就是这个数,那么秦国后来号称百万军队,到底

  • 弟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孔子为何提出严厉批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曾点是孔子门徒七十二贤人之一,是“宗圣”曾参之父。一天,他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孔子要他们谈谈各自的志向和追求。子路抢先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用今天的话来说,子路的志向是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 秦末复国运动中,最为特别的一个,竟抢了一个赵国人为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关东六国复国运动中,五国首领都是原先王族后裔,赵王歇、魏王豹、韩王成、楚王心、齐王安全是王族后裔,但唯独燕国最为特别,竟然不立本国王族,而是抢了一个赵国上谷小吏为王。公元前222年燕国灭亡,至秦末复国运动时,间隔不过短短十三年,为何燕国会以一个“外国小吏”为王?与其他五国还不同,燕

  • 战国楚墓惊现千年不朽女尸,肌肉还有弹性,未腐败原因曝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var1]女尸的死亡年龄介于70~75岁,在当时属于十分高龄。节目《中华揭秘》报道,1994年3月,湖北省荆门市发生一起窃盗案,盗墓贼在田野中发现一作战国楚墓,并将里面的陪葬品全都洗劫一空,虽然警方很快就将盗墓贼一群人逮捕,但文物早已遭到变卖,不过经过几次质询, 警方得知墓穴中还有一具女尸,当初盗

  • 法治文化在山西|侯马盟书——晋国贵族争斗的历史见证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var1]庚子暮春,严密防疫两月有余,之后并州逐渐恢复往日的繁华,街两边店铺重新开张,人流车流多起来了。我走进山西博物院,找寻久远的辉煌。二楼的晋国霸业馆里,在一件件精美的青铜器后面,展台上呈现几幅玉片,不大的圭形玉片上用朱笔密密麻麻写着篆形文字,这便是珍贵而精美的侯马盟书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

  • 陈喜儒:听井上靖谈孔子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var1]巴金与井上靖[var1]巴金在杭州读《孔子》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先生对中国历史情有独钟,他不仅写了《天平之薨》《异域人》《苍狼》《楼兰》《敦煌》《洪水》《杨贵妃》《孔子》等中国题材的历史小说,还多次到中国西部考察,写了《西域之旅》《西域物语》《丝路诗集》等文学作品。《孔子》是井上靖先生创作

  • 《山海经》中的10个美丽传说,你听过几个?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它记述了上古时期中华大地上的山川、动物、植物、矿物、历史、风俗、神话传说等内容,为我们了解上古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堪称一部“上古文化的百科全书”。[var1]在《山海经》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被历代文人取材加工,成为流传甚广的神话传说,还有一些直接进入到现代影视剧中,为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