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陈喜儒:听井上靖谈孔子

陈喜儒:听井上靖谈孔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773 更新时间:2024/3/2 6:16:56

[var1]

巴金与井上靖

[var1]

巴金在杭州读《孔子

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先生对中国历史情有独钟,他不仅写了《天平之薨》《异域人》《苍狼》《楼兰》《敦煌》《洪水》《杨贵妃》《孔子》等中国题材的历史小说,还多次到中国西部考察,写了《西域之旅》《西域物语》《丝路诗集》等文学作品。

《孔子》是井上靖先生创作的最后一部中国题材的长篇历史小说,其用时之长(先后二十年)、行程之远(六次到中国考察)、查阅资料之多,在他所有小说的创作中都是独一无二的“之最”。在井上靖先生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构思与写作期间,我有幸多次听他说孔子、讲《论语》。在他的娓娓道来中,仿佛孔子不再是遥远的辉煌,而是漫步在悠悠岁月中的睿智师者,正微笑着缓缓走来。

第一次听井上靖先生谈孔子是在1982年6月20日,严文井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到风景如画的箱根小住,下榻于小涌园饭店。当晚,井上靖夫妇从东京赶来,设宴款待中国作家。井上靖先生刚刚在东京参加了“新潮第十四次文学大奖”的授奖仪式,其新作——长篇历史小说《本觉坊遗文》获奖,大家举杯表示祝贺。

《本觉坊遗文》描写了日本战国时代的茶人千利休和横行天下的丰臣秀吉相互利用、相互斗争的故事。为了写好这本书,井上靖先生在史籍中钩深索隐、详细考证,还进行了社会调查,深入到年迈的茶道爱好者中间,出席各种茶会,观察茶室、茶具的摆设和装饰,从而了解老年人的心情,体验茶道的气氛,探索千利休的精神世界。日本评论家说:“这部历史小说是井上靖先生酝酿十年才问世的杰作。它的诞生,把日本历史小说推到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境界。”

不过井上靖先生对此很淡然,他说:“我写完一本书就算完了,至于怎样评价,那是别人的事情,我要专心致志地构思新作品。我一直认为,如果一本书有五个人说好,那就肯定有五个人说坏,只是我没有听到而已。一本书必须经过读者、时代、历史的筛选,才有可能成为传世之作。我认识到这一点也不容易,这应该感谢中国唐代的书法家颜真卿

“中国有一部书叫《颜鲁公文集》,收集了反对和赞成颜体的文章,两方各抒己见,针锋相对,互不相让。一千多年过去了,颜真卿端庄雄伟、遒劲郁勃、大气磅礴的书法流传下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历史证明,颜真卿是伟大的书法家。现在再来看,那些反对颜真卿的文章起了反向作用,那就是使人们从另一个维度认识了颜体的艺术价值。日本历史上也有几个书法家,但没有人反对,只是一味说好。从这点看,日本不是书法之国,而中国才是真正的书法之国。文学作品也是如此,一片赞扬声,并不一定是好事。”

他喝了一口酒,继续说:“十年前,日本学者贝冢茂树在《中央公论》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孔子的文章,引发我的兴趣。从那时起,我开始读《论语》,为孔子的人生理想深深感动、倾倒,进而开始搜集资料,酝酿着写孔子。去年,我和妻子到山东的曲阜访问,看了孔庙、孔府、孔林。孔子是一个思想家,不是宗教家,他的思想受到人们的尊重,流传了下来,这是为什么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详细地搜集了世界各国对孔子的研究,我发现不同国家、民族、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的人,对孔子的理解和评价是不同的,但有一点出奇一致,那就是赞成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日本人很喜欢孔子的那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如滔滔的河水,滚滚而去。我认为人类创造的历史就像这河水一样,尽管百折千回,弯弯曲曲,但最终都会流入大海,也就是人类的共同理想。我要写孔子,也要写他的高徒颜回、子路,人物性格在《论语》里已经有了,但我还不能动笔,还要继续酝酿、构思。也许最后写不成,但我已经准备十年了。小说家总愿意讲自己的创作计划,总是野心勃勃,总想用一本书包打天下,但成功者似乎不多……”说完,他哈哈大笑。

第二次听井上靖先生谈孔子是在1984年5月,我随巴金先生赴日本参加国际笔会大会。5月17日下午,应日本时事通信社的邀请,巴老与井上靖先生进行对谈。

井上靖先生说:“把自己没写的小说告诉举世闻名的作家巴金先生,简直是匪夷所思,班门弄斧。但机会难得,我还是想跟先生说一说我的创作计划。我在国际笔会东京大会的开幕式上讲了葵丘大会,那是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召集各国诸侯于祭坛前盟誓,约定黄河沿岸的各国不用黄河之水作为武器互相攻击,史称‘葵丘会盟’。春秋战国,天下大乱,各国剑拔弩张,争雄称霸,血雨腥风,但在五百年间,大家都遵守这一盟约。这是人类的大智慧。孔子希望天下安定,并且致力于创建一个幸福的社会,使百姓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基于这个思想,他提出了‘仁’。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其根本要义是爱人,也就是尊重人、关心人。他把仁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将其确定为人们的道德观念,这是很了不起的。当时还没有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在那样的年代,孔子就认为人类会在未来建立理想中的和平社会,这就是我现在要思考的,要写的。”

巴老说:“我回到上海以后,想读一读关于孔子的书,或者孔子写的东西。我小时候,每逢孔子的诞辰日,都要给孔子磕头;在私塾念书时,每天都要背‘四书五经’,背不下来,老师就用竹板打手心。虽然要求背诵,但老师一点也不讲,只是死记硬背,根本不懂是什么意思。

“渐渐长大了,家人时常用孔子的话教训我。后来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开始提倡新文化,新文化运动号召打倒‘孔家店’,我很高兴,很兴奋。当时我很年轻,对反对封建礼教很赞成,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很反感,在我的小说《家》中,年轻的主人公就有反孔的思想,我写《家》的时候二十七岁。当时的社会与现在完全不同了,井上靖先生刚才讲的我以前没有考虑过,现在我应该冷静地、客观地重新研究孔子,期望从井上靖先生的小说中再认识孔子。”

井上靖先生说:“长期以来,人们把孔子当作千古圣人、一代宗师、万世师表来顶礼膜拜,但我想把他当成一个普通人。两千多年来,孔子一会儿被肯定,一会儿被否定,我个人的思想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但我现在肯定孔子,认为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第三次听井上靖先生谈孔子是在1989年5月,在他家的客厅里。

一天,蒋子龙先生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团员有管桦、林希、敖斯尔和我)去拜访井上靖先生。当时,他刚刚写完《孔子》,还处在创作的兴奋中,故而兴致勃勃地大谈孔子。他说:“经过多年的酝酿、构思,孔子的形象呼之欲出,我开始动笔写《孔子》。原来计划在文学杂志《新潮》上连载,之后再出单行本,而且约定了第一次交稿的时间,但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交稿的那一日,我因食道癌住院动手术,稿没交成,连受之父母的食道也被切除了。

“手术后的半年,有时住院,有时回家疗养,这期间我还去欧洲旅行两周,在瑞士过了八十岁的生日,目的是想看看自己身体恢复的情况,能否完成念念不忘的《孔子》。回国后,我马上动笔,从1987年夏至1989年春,我用一年半的时间写了五章约二十万字,分二十一回在《新潮》上连载。”

井上靖先生很感慨,继续说:“对一个年过古稀的老人来说,遇到孔子是幸运、是幸福。我在青少年时代并未接触过孔子,脑海中连一句‘子曰’也没有。晚年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论语》,一下子着了迷,近十年来爱不释手,思想在《论语》的天地间自由驰骋。到了八十岁,我又将《论语》改编为小说,但无论是写作时还是研读《论语》时,抑或到中国的山东、河南考察时,我的心情一直很愉悦。我能与孔子相遇,写《孔子》,是一种缘分、一大乐事,现在终于完成了,激动之情难以言表……”说着,他拿出珍藏的孔子像给我们看,说是唐代的吴道子所绘……

1989年9月,新潮社出版了《孔子》的单行本,到1990年3月已再版二十三次。一部纯文学的历史小说,不仅荣获“野间文艺奖”,还成为畅销书,真是难能可贵,可喜可贺。

《孔子》的中译本约十四万字,1990年4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井上靖先生在《孔子》中文版《致中国读者》中说:“孔子是怎样一个人?如何评价他的人格教养?我认为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孔子是乱世造就的古代(公元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以研究论语著称的美国克里尔教授与我国和辻哲郎博士把孔子称为人类导师,这是最适当的评价。孔子的确是永恒的人类导师。”

井上靖先生原本计划在1990年秋天率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代表团访华,并于10月27日到上海看望巴老。巴老闻讯很高兴,想在与老朋友见面前履行诺言,把《孔子》读完,所以他去杭州创作之家休养时随身带着《孔子》,有空就读一段。遗憾的是,井上靖先生因病未能成行,并于1991年1月29日病逝。

巴老在病床上听闻噩耗,非常悲痛。尽管因患帕金森拿不住笔,写字十分困难,他还是在2月26日完成了《怀念井上靖先生》一文,发表在3月6日的日本《产经新闻》上。

巴老在回忆与井上靖先生长达三十年的友情和最后一次见面时的情景说:“一九八四年东京对谈,我还保留了一盒录音磁带。当时他在写关于孔子的小说,我们便谈起了孔子。我是五四运动的产儿,我的老师是打‘孔家店’的英雄。我在封建大家庭中生活了十九年,从小在私塾中常常因为背不出孔子的书给打手心,长大成人又受不了要大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恪守本分的那一套规矩,我总觉得人们抬着孔子的神像在压制我。在老友面前我讲了些过去的真实印象。先生不加反驳,始终带笑地谈下去。最后我答应他的书出版后要认真地读一读。

“在去年十月等待他最后一次访问的时候,他的书出版了,我得到一册中文译本,想起对谈中的诺言,争取时间读完了它,我不由得发出赞叹。他写的孔子也就是我幼小时候把‘他’的著作和讲话读得烂熟的孔夫子,可是我到现在才明白这个孔子爱人民,行仁政,认为人民是国家之本!两千几百年以前就有这样一个人,真了不起!在我们这个时代,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把孔子放在原来地位上描写出来,这就是井上文学。”

巴老最后说:“他走了,留下很多美好的东西。三十年并不曾白白地过去,两个作家的友情也不会徒然地消亡,我们为之奋斗了半生的中日人民友好的事业将永放光芒。尊敬的井上先生,您永远活在我的心里。”

微信号/harvest1957

《收获》微店,快递发送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山海经》中的10个美丽传说,你听过几个?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它记述了上古时期中华大地上的山川、动物、植物、矿物、历史、风俗、神话传说等内容,为我们了解上古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堪称一部“上古文化的百科全书”。[var1]在《山海经》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被历代文人取材加工,成为流传甚广的神话传说,还有一些直接进入到现代影视剧中,为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 唯一攻破函谷关的战国名将,打得秦王割地称臣,但最终结局却成迷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中后期,秦国之所以能成为天下霸主,进而实现兼并六国、统一海内的伟业,除了拥有百万虎狼之师外,还跟它牢牢占据天险-函谷关,始终处在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有关。函谷关是如此险峻、易守难攻,以至于整个战国时期,只有一位名将曾经成功地攻破过它。此人,便是齐国名将匡章。匡章是战国中期齐国人,早年间游学魏

  • 心狠手辣的将军,在魏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最终没有好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var1]吴起原本就卫国人,他出生于家财万贯的富裕家庭,可是吴起从小就不喜欢当一个文人,而喜欢班门弄斧。当吴起看到过卫国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后就一直立志要成为大将军,吴起放弃了家族的商业,并决定游阅他国寻找当将军的机遇。当时多年流荡的吴起并没有当上将军,他却耗尽了家财回到了家乡,这时乡里的人听闻吴起败

  • 中国最没骨气的皇帝,被抓后在敌营生儿育女,真的是另一个勾践?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var1]宋徽宗是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之一,当时金人的铁骑已经踏入了北宋的国境,他在慌乱之下赶忙将皇位传给了儿子宋钦宗以求逃脱亡国之君的罪名。但是明眼人都知道,北宋就是毁在了他的手里,国都开封被金人攻破之后,宋徽宗被当作俘虏抓到了金朝。[var1]按理说一般的皇帝在这个时候为了保全自己的名节肯定会选

  • 刘备手下最牛的叛臣,蜀国善待他的家人,魏国则给他高官和美女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var1]黄权早年间曾在巴西任君吏,刘璋继位当上益州牧后,征召黄权担任主簿,属于益州旧臣。建安十六年(211年),刘璋因感受到汉中张鲁的压力,而派张松寻求外援,后来张松建议刘璋请荆州刘备入蜀,帮助刘璋抵御张鲁。在请刘备入川这件事上,黄权曾劝谏刘璋说:“左将军(刘备)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

  •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刘邦在做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var1]公元前259年,嬴政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并在那里度过了他的少年时光。在嬴政出生的仅仅三年以后,位于楚国和魏国交界地带的沛县丰邑降生了一位经历更加传奇的男孩。史记记载,这位男孩出生前,曾有一只蛟龙盘在其母身上,他的母亲随之怀孕诞下了男孩,此人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刘邦。可见嬴政只比刘邦大了三岁,

  • 历史小人物,在荆轲刺秦中的小人物 夏无且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前227年,荆轲受燕太子丹派遣,携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的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var1]荆轲向秦王献地图时,图穷匕见之时,荆轲一只手抓着秦王的衣袖,另一只手抓着匕首向秦王刺去,幸而秦王主角光环强大,衣袖直接断掉,他马上跑到殿中,绕着殿中的柱子躲避。因为秦朝的官员不能带兵器进大殿,在最危险的

  • 吕不韦:从商人到帝国丞相全靠这两个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一、决心商人赚钱靠什么?信息差。信息差越大,商人利润就越丰厚。吕不韦就是商人中的佼佼者。他本来是韩国阳翟的商人,来往于各国之间,以贱买贵卖的方式很快就积累了千金财富。成功的商人手中是不会留死钱的,吕不韦有了钱就想干票大的,说白了就是投机。哪种投机能让财富迅速暴涨?风险大的。买地、开店这些

  • 晋国霸政体系下,为何春秋各国国际关系能够保持长久稳定?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引言: 周王式微,春秋争霸,豪杰林立,一时间狼烟四起,战乱纷争不断。这一乱世,旧的体系正在毁灭,新的秩序不知不觉间悄然建立。齐、宋、晋、秦、楚五国相继称霸,但真正的霸主俨然是晋国占据鳌头,霸业持续时间长达百年之久。众所周知,乱世之中的秩序难以长期维系,但是晋国却打破了这个规律。在晋国的霸政体系下,

  • 楚国的灭亡不值得可惜,最后一战的失误乃是必然!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大秦帝国》楚国是战国时代的诸侯大国,最终也是它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这样的结局让很多人认为楚国当初的灭亡十分可惜,他们认为楚国并非没有与秦国一较高下的实力,他们曾经也打败过李信所带领的二十万秦军,却在后来王翦南下灭楚的时候轻敌大意而导致了溃败,这样的灭亡是十分可惜的。但是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