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孙权称帝为何难?和魏蜀两国比,有啥先天缺陷?

孙权称帝为何难?和魏蜀两国比,有啥先天缺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739 更新时间:2024/1/7 13:57:12

石亭之战大获全胜后,东吴取得了空前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和蜀汉早已重新结盟,连曹魏也无力再次南征,石亭之战后曹魏长达二十年以上都没有发起过主动进攻。

不过和平却是靠着战争打出来的,这一切的背后少不了东吴英杰们的长期奋战。从兴平二年(195年)年底孙策渡江讨伐刘繇开始,东吴几乎没有停止过对外征伐,终于在三十多年的苦战后换来了这一局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江东建立帝业的时机已经成熟。

太和三年(229年)春,公卿百官皆劝孙权进位称帝。

但有些不寻常的是,称帝一事依照惯例要进行三辞三让,而孙权似乎仅在黄初四年(223年)击退曹丕第一次南征后推辞过一次,这次并没有再推辞。

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他真的迫切到这个程度吗?

其实这还真不是孙权猴急,称帝虽然是他梦寐以求之事,但他还是非常有耐心的,否则就没有必要多等六年,因为曹丕在那次铩羽而归后已经无力再对东吴造成严重威胁了。

孙权称帝之所以要比魏蜀两家晚这么多,并且没有完成像曹丕那样完整的三辞三让的流程,则是东吴的先天缺陷所造成的。

王夫之在点评三国时提出:蜀汉之义正,魏之势强,吴介其间,皆不敌也。

蜀汉的帝业依靠的是继承汉室,曹魏的帝业依靠的是强大的实力,也就是说蜀汉以继承前朝血胤为正统,曹魏以继承前朝旧都为正统。

而东吴论实力不如曹魏,论血脉又不如继承东汉的蜀汉,两者都不占,这就非常尴尬了。

于是孙权才会拒绝第一次劝进,当时他用当初自己被迫向曹魏请降并接受吴王册封时的理由做出了解释,这体现了他夹在魏蜀两国之间处境艰难之下那种微妙的心态,此时他依然比较谨慎,因此只好强行压制称帝的野心。

不过这一问题迟早还是要解决的,人家蜀汉继承东汉,曹魏得到东汉的禅让,东吴又有什么呢?这是孙权在称帝前面临的最大困难,也就是如何塑造东吴的天命。如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即使称了帝也难以名正言顺。

其实,东吴政权向来是比较重视正统性的,早先孙氏集团是一个依附于袁术的半独立性质的武装团体,虽然在孙策渡江后实力暴增,但也没有立刻和袁术脱离关系。

不过,在袁术僭越称帝后,孙策第一时间发出了和他决裂的声明以表达自己匡扶汉室的决心,这是东吴政权发生的第一次质变,从此以后东吴便开始有了一定的正统性。

而之后的的二十多年里,孙策和孙权都担任汉朝任命的职务,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幕府,并以汉室忠臣自居。

然而,情况在魏蜀纷纷称帝后发生了改变,继续坚持东汉正统已经没有意义,因为那样会同时否定魏蜀两家的正统性,在当时的局面下会成为天下公敌,这是务实的孙权绝不会做出的选择。

而承认蜀汉正统性更不可能,因为当时孙刘双方的矛盾已经激化到了极致,刘备不会因为孙权在口头上服软就放弃东征,于是孙权只有一个选择,即承认曹魏禅让的正统性,在此基础上向其称藩,做曹魏体系下的吴王。

曹魏接受汉朝禅让,在法理上是名正言顺继承汉朝的,承认曹魏是有根据的。但这只是短期内解决了问题,长期来看未来必然要脱离曹魏,而到时将面临法理不足的问题。

现在问题就摆在眼前了,当初孙权是承认过曹魏的,现在要将其抛弃,必须拿出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其实,这个问题也可以等价为如何处理汉朝。是恢复汉朝,继承汉朝,还是另起炉灶,处理方法是大不相同的。

首先,恢复汉朝是不可能的,当初已经承认过曹魏代汉的正当性,相当于将汉朝彻底抛弃了,现在却来恢复汉朝,明显是打自己的脸。

另外,这样做又将蜀汉置于何地呢?若是恢复汉献帝代表的汉朝,相当于否定了蜀汉,平白无故在同盟间制造矛盾;而若支持刘禅代表的汉朝,那倒是不用恢复了,但东吴在名义上就变成了蜀汉的附庸,这更是不可接受的。

那么选择继承汉朝行不行呢?毕竟魏蜀两国都是这么做的。

乍一看确实有一定可行性,虽然东吴不像蜀汉一样有汉朝血胤,但可以效仿曹魏,甚至在某些方面具备了曹魏所没有的优势。

要知道,对于曹魏代汉时的天命塑造问题,曹丕为了禅让一事,连自己的祖先都改了,强行和舜扯上了关系,打造出魏代汉如同舜承这一理论依据,并利用五德说进行修饰。

而孙权却没必要这么麻烦去改祖先,因为他的祖先真的是舜,至少在明面上是这样的。

江东孙氏自称孙武之后,而根据欧阳修在的考证,孙武是田完之后。

齐田完字敬仲......冯生武,字长卿。(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田完即陈公子完,逃亡到齐国后改为田氏,后来鸠占鹊巢取代了姜姓齐国。那么这样的话孙氏应该出自陈氏,而陈氏正是无可争议的舜帝后裔。

因此如果孙权要想继承汉朝的话,也可以效仿曹魏利用尧舜禅让这一典故,而他最初是有类似想法的,孙权的第一个年号黄武就是一个体现,五行中黄色属土,以土德继承炎汉之火德,和曹丕那个黄初年号是一个道理。

然而,倘若孙权用这一方法塑造天命的话,将有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无法像曹丕一样接受汉朝的禅让,这就少了最关键的一步,让自己变成东施效颦。

既然如此,孙权就只有第三种选择了,那就是既不继承汉朝,更不承认曹魏,干脆另起炉灶,打造属于自己的天命。因此孙权才没有像曹丕那样搞三辞三让,因为他称帝的理论依据和曹丕完全不同。

夏四月丙申,孙权终于在武昌南郊即皇帝位,并改元黄龙,大赦天下。

在孙权即位时发布的告天文书中,他主要强调了以下四点:

第一、汉朝气数已尽,天命将从汉朝转移到东吴。

第二、斥责曹丕曹睿父子为“孽臣”,否定汉魏禅代的合法性。

第三、自己战功赫赫。

第四、各种祥瑞频出。

以上前两点对脱离曹魏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天命在吴而不在魏,这是上天的旨意。而且孙权还特意强调自己生于东南,要知道东南有天子气一说,是从秦末开始就流传了几百年的理论,这成为孙权弥补自己偏安东南这一缺陷的最大法宝。

至于战功,汉末以来群雄割据,孙权平定东南,这些年又连续击败曹魏这个最大的篡逆,有大功于天下,算是众望所归,我东吴才是真正的“涂高”。

最后一点祥瑞则是对东吴天命合理性的一个补充,比如黄龙这个新的年号,虽然和黄武一样也是黄,但宣扬土德的意味就少了很多,而更多体现出的是祥瑞。

至于孙权后来使用的嘉禾、赤乌和神凤这三个年号也都代表着祥瑞,在年号选择上如此重视祥瑞,不仅在以往的政权中绝无仅有,在以后的政权中也是极为罕见的。而出现这种情况归根结底则是因为东吴在正统性上的缺失,孙权没有其他选择。

另外还应注意的一点是,孙权在告天文书中只强调了曹魏的非法性,却完全回避了对蜀汉的态度。

按理说天命这个东西是具有排他性的,但孙权却选择性地无视了蜀汉,这体现出他的政治智慧。目前两国结盟抗魏,这些名分上的东西没那么重要。

这一点蜀汉的执政者诸葛亮和孙权有着类似的认识,二者在此事上达成了很好的默契,而前来祝贺的蜀汉使者陈震更是和东吴明确了共灭曹魏,两分天下的大方针,甚至连如何瓜分曹魏国土的具体方案都拟定好了。

至此,孙权称帝一事顺利完成,实现了一个阶段性的重大目标。

东吴帝国建立后,孙权需要在大战略方面做出新的调整,之前我们提到孙权迁都武昌主要是出于国防上的考虑,因为当时荆州面临着魏蜀两家的巨大压力,因此武昌虽是国都,但更多体现出的是一个军事要塞的价值。

不过现在情况不同了,在没有了防备蜀汉这一目的后,建都荆州意义已经小了很多,因为曹魏在东线造成的压力要更大。于是将都城迁回建业就成了孙权接下来要处理的事。

不过在迁都之前,孙权却还有些犹豫,毕竟长江防线过于绵长,防守起来容易顾此失彼,建业太靠近长江下游,难以顾及到荆州。而武昌位于长江防线的中段,有着重要的作用,轻易不能放弃。

于是孙权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专门讨论这一问题,并要求群臣集思广益,无论尊卑贵贱都可以提出建议。

当时大多数人都比较消极,比如有人提出用栅栏封锁夏口,甚至有人提议搞个铁锁横江。

这些消极防御的战略牺牲了夏口的进攻职能,因为从夏口可以溯着沔水逆流而上进攻襄阳,配合江陵从两个方向发起钳形攻势,如果把夏口封锁相当于自废武功。

更何况铁锁横江就能守得住吗,自古以来无论是公孙述、东吴还是后来的太平军都用过这一策略,但无一例外都被破解了。

就在孙权对诸将的龟缩策略感到不满的时候,一名叫做张梁的籍籍无名的小将站了出来,他提出应该主动派兵与曹魏争夺沔水的控制权,控制了水道曹魏必然无法来攻。同时在武昌设置精兵万人,令一名足智多谋的主将镇守,并且利用快船的机动性随时准备对各地进行支援。

这是一种主动防御的策略,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打开门等着你来你也不敢来。

孙权对此非常满意,采纳了张梁的建议,这下他可以放心迁都建业了。

其实张梁策略的核心就是令一名智将镇守武昌,保留其军事上的地位,而这个人几乎就要掌管荆州一切军政大权了。

从能力和资历两方面来看,陆逊都是不二的人选,于是孙权拜陆逊为上大将军、右都护,掌管荆州及豫章三郡,董督军国事。

然而将荆州全权交给陆逊,孙权能放心吗?而这也不符合他的一贯作风。

原来孙权另有安排,因为他在武昌留下了一个重量级人物。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史说三国:三七一 孙皓攻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吴帝孙皓任命镇军大将军陆抗统领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等地的军事,治所设在乐乡(今湖北江陵西南)。陆抗见孙皓处理政事,多有过失,于是上书说:“我听说在恩德均等的情况下,人多的一方可以战胜人少的一方,在力量相同的情况下,安定的的一方可以制服危难的一方,这正是六国之所以被秦吞并、西楚之所以屈服于汉的

  • 东汉风云:安帝昏聩宠乳母,妇女阉寺齐干政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邓氏既除,安帝得以报复私嫌,遂改永宁二年为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大赦天下,封江京、李闰为列侯,且令阎后兄弟阎显、阎景、阎耀入为卿校,并典禁兵。中常侍樊丰、刘安、陈达皆为江京李闰羽翼,互作党援;乳母王圣,权势甚盛,甚至王圣女伯荣,亦得出入宫掖,交通贿赂。妇女阉寺,互相炀蔽,累得安帝昏迷日甚,耳目不

  • 大明真正的儒将:一生战绩卓著,堪比汉之战神卫青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浚县古城夜景(图片来自网络)王越,字世昌;明景泰二年进士及第,授御史。后官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明宪宗时官至兵部尚书,总制大同及延绥甘宁军务。明孝宗即位后加封太子太保,总制甘、凉边务兼巡抚,其后兼制延、宁两镇;为明代首任三边总制。霍去病西征雕像图片来自网络王越是明代中期西北著名的军事统帅 ,曾三次出

  • 【历史地理】三晋、三秦、三齐、三楚、三吴和三湘分别指的是哪里?匈奴 东胡 突厥 蒙古 契丹 女真 ……终于全部搞懂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在《周易》中,数字“三”为卦爻三画,分别代表天、地、人等三个维度,如此便概括了天地的始终和世间的一切;在《道德经》中,有“三生万物”的说法,万物即万事万物。正是有了全部的意思,人们言毕称“三”。与礼数结合,便有了拜三拜的礼节;与生活结合,便有了“酒过三巡”的说法;当然,如果与特定意义的地名结合,则会

  • 孙权:当儿子变成自己最反感的那种人,该咋办?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在魏蜀吴三国中,或多或少都出现了立储风波,但曹魏(曹丕&曹植)和蜀汉(刘禅&刘封)分别只涉及到两人,而东吴在这一问题上则非常复杂,孙权的七个儿子中前后有四人卷入了这场争斗。也就是说,在诸子争位这件事上,东吴的激烈程度要远超过魏蜀两国,而且后果也严重得多。究竟为何如此呢?这还得从孙权的妻室说起。早年间

  • 中天华溥张宏波:为什么韩信能够暗渡陈仓,而诸葛亮只是出师未捷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作者:中天华溥首席专家 张宏波在中国古代、甚至近现代战争史上,巴蜀之地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死地,所谓的“死地”就是说巴蜀之地最多是一个守成之地,难以凭借占据巴蜀最终问鼎中原,包括三国时候的刘备、明末的张献忠均是如此。所以在红军长征时,毛主席也是坚决反对张国焘南下四川的要求,力主北上背靠苏联,最终保存了红

  • 他是刘邦的大谋士,神机妙算,刘邦在登基后为何不杀他以绝后患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很大一个原因是张良这个人不贪恋权贵,他辅佐刘邦只为报灭国之仇。张良本是韩国的司徒,在韩国被秦国灭了之后张良就一直在寻找机会帮韩国复仇,在他见到刘邦之后就确定刘邦就是他所要寻找的那个人。于是便一直跟在刘邦身边当他的一个借士(借来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助他完成大业。第二个原因是张良虽然劳苦功高但是没无实

  • 史说三国:三七三 密谋伐吴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羊祜认为,要攻打吴国,应当凭借上游地势,沿江而下,于是秘密上书司马炎,请求留下王濬担任益州刺史,负责治理水军。司马炎答应了,又任王濬为益州刺史,令他解散屯田的兵士,大量建造战船,为攻吴做准备。何攀此时已被王濬征辟为别驾,他认为屯田的士兵不过五六百人,造船的速度太慢,后面的船还没有造成,前面造好的船就

  • 孙权为何两次拒绝张昭为相?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作为东吴中期政治斗争的开端,暨艳案却并不太为人所熟知。而即使对此略有耳闻的人,大多也只能理解到其中的表象,认为暨艳是个正直的官员,只因为不愿和不称职守、贪赃枉法的官僚同流合污,最终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孙权为了向他们妥协,只好将暨艳当作牺牲品。其实事情却绝非这么简单,如果仅仅把暨艳看做一个不向恶势力低

  • 武神、财神、儒神,身兼数职的关羽咋这么忙?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他出生在东汉末年,家乡位于河东郡解县,在政局动荡、太平道黄巾起义的乱世中不得不开始逃亡。和张飞一同追随刘备的过程中,关羽成长为天下皆知的武将,为曹操所擒、刺杀颜良、被周瑜和吕蒙称为“熊虎”,最终战死荆州。从一些书信来往中,我们还能了解到,诸葛亮曾称其为“髯”,这意味着他有漂亮的胡须,也有书写能力,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