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十年布局,曹操如何完成篡汉的基础建设,他不想当皇帝?

十年布局,曹操如何完成篡汉的基础建设,他不想当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780 更新时间:2024/1/15 21:07:07

这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奇怪的,打下敌人的领地,自己兼任,这很正常啊。就好像总经理,主导收购了其他公司之后,自己兼任那家公司的经理,这也是情理之中。但是问题来了,史书中忽然飞来一句,有人劝曹操恢复古代九州的建制。这和打垮袁绍的事件,有什么关系吗?写史书的人为什么要这样记载呢。如果你再往下看,会发现更奇怪的事情,曹操的亲密战友荀彧,坚决反对这件事,所以曹操作罢,此事就不再提了,此后十年的史书,没有任何相关内容的记载。

直到十年后,史书才终于出现了相关记载,可以说这十年就是曹操精心布置自己的势力,准备称帝的十年,然后终于在213年以后爆发出来。

具体来说是怎么布置的呢?曹操刻意恢复古代九州的建制,这让他完成了走向皇帝宝座的关键一步。这么重大事情,有记载吗?记载如下:”巴拉巴拉…….”。我直接解释一下,就是把每个州的管辖规模都扩大,把天下14州,变成天下九州,天下这块蛋糕,从除以14变成除以九。如此一来,曹操作为冀州牧的权势,自然也就增大。从这里看就可以知道,当年荀彧为什么反对恢复九州的建制,因为那意味着扩大地方权力,不利于已经摇摇欲坠的汉朝中央政府。

荀彧是最高水准的政治人才。他自然明白这意味着什么,所以必须极力反对。为《资质通鉴》做注释的胡三省,感慨的说出了其中的秘密:“割司州之河东、河内、冯翊、扶风及幽、并二州皆入冀州,此曹操自领冀州牧,欲广其所统以制天下耳。”

总结一下,十多年前,刚刚打垮袁绍的时候,曹操就想搞自己的势力范围了,但是荀玉以颍川集团代表的身份,遏制了曹操的这种倾向。当时曹操还没有单干实力,他只能悻悻的中断这项政治工程。十多年后,荀彧又公开阻止曹操“称公”,理由也是一样。

荀彧作为颍川豪门氏族的代表人物,绝对不希望曹操日益凌驾于豪门贵族之上。如果被曹操家族夺取了汉朝的最高权力。那么影响的,绝不只是荀彧个人的身家性命而已,那会改变自刘秀建立东汉以来,绵延200年的政治格局。对那些世代享受利益的土地豪族来说,这可是塌天大祸。

那么为什么在公元213年爆发呢?因为在公元212年十月,荀彧病故,所以到了公元213年,已经没有人可以阻挡曹操了。荀彧病故才几个月,曹操就迫不及待的进封公爵,扩张地盘。在这种背景下,曹操家族篡位的基础已经奠定了,距离皇帝宝座只剩下最后两级台阶了。接着来说说这两个阶梯,要怎么爬上去。

首先,曹操需要在汉朝境内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魏公国,这个魏公国就是由上述的曹操私人领土,合并起来建立的。站在1000多年以后,看历史的人,通常会被《三国演义》误导,认为曹操一开始就权势熏天,地位崇高,不可阻挡。曹操只是因为个人的谨慎或情感才没有篡位,但是真实的情况比这复杂的多。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稍微想一下,就能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关键问题是,假设曹操在没有封公爵前,突然死了,曹丕能继承曹操的全部权力吗?答案很简单,不能。因为冀州牧,丞相之类的位置,从理论上就不是世袭的。而且当时的众多大佬,从理论上都是曹操的同事,他们与曹丕之间并没有臣属的关系。曹操如果突然死了,曹丕拿什么凌驾于他们之上呢。

但是曹操封公,拥有一个魏公国之后,一切就不同了。因为魏公是可以世袭的。而且魏国拥有的封地,实在太大了,足足有十个郡。更主要的是,魏国可以建立自己的臣属集团,这就是自己与子孙千秋万代的资本。只要曹操成功的把封地合起来,组成魏公国这个独立国家,就算曹操在之后突然就死亡,曹家的地位也不受影响。

首先,曹皮可以继承魏公的地位。然后,可以接管魏国十个郡的封地,作为他私人的政治资本。最后,还可以接管魏国的整套政府机构,作为下一个时代的基础班底。

在这种背景下,整个东汉帝国还有谁的权力,能与曹丕相提并论呢?好像没有了。所以这就是最关键的一步,组成魏公国,后来的曹操封王,反而没有那么重要了。那只是锦上添花而已,只是把地位坐得更高,为了压倒世家大族。当然这样也会使得反对曹家力量,更进一步集结,这是后话。

所以只要曹操完成,组成魏公国这个政治工程,篡汉就已经不可逆转,只是时间问题了。

至于那最后一级台阶,正式接受禅让称帝,是曹操本人还是曹丕来完成,其实已经无关紧要了。

详细读完了这段历史。你对曹操是不是想称帝这个问题,是不是已经有答案了呢?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孙权称帝为何难?和魏蜀两国比,有啥先天缺陷?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石亭之战大获全胜后,东吴取得了空前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和蜀汉早已重新结盟,连曹魏也无力再次南征,石亭之战后曹魏长达二十年以上都没有发起过主动进攻。不过和平却是靠着战争打出来的,这一切的背后少不了东吴英杰们的长期奋战。从兴平二年(195年)年底孙策渡江讨伐刘繇开始,东吴几乎没有停止过对外征伐,终于在三

  • 史说三国:三七一 孙皓攻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吴帝孙皓任命镇军大将军陆抗统领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等地的军事,治所设在乐乡(今湖北江陵西南)。陆抗见孙皓处理政事,多有过失,于是上书说:“我听说在恩德均等的情况下,人多的一方可以战胜人少的一方,在力量相同的情况下,安定的的一方可以制服危难的一方,这正是六国之所以被秦吞并、西楚之所以屈服于汉的

  • 东汉风云:安帝昏聩宠乳母,妇女阉寺齐干政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邓氏既除,安帝得以报复私嫌,遂改永宁二年为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大赦天下,封江京、李闰为列侯,且令阎后兄弟阎显、阎景、阎耀入为卿校,并典禁兵。中常侍樊丰、刘安、陈达皆为江京李闰羽翼,互作党援;乳母王圣,权势甚盛,甚至王圣女伯荣,亦得出入宫掖,交通贿赂。妇女阉寺,互相炀蔽,累得安帝昏迷日甚,耳目不

  • 大明真正的儒将:一生战绩卓著,堪比汉之战神卫青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浚县古城夜景(图片来自网络)王越,字世昌;明景泰二年进士及第,授御史。后官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明宪宗时官至兵部尚书,总制大同及延绥甘宁军务。明孝宗即位后加封太子太保,总制甘、凉边务兼巡抚,其后兼制延、宁两镇;为明代首任三边总制。霍去病西征雕像图片来自网络王越是明代中期西北著名的军事统帅 ,曾三次出

  • 【历史地理】三晋、三秦、三齐、三楚、三吴和三湘分别指的是哪里?匈奴 东胡 突厥 蒙古 契丹 女真 ……终于全部搞懂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在《周易》中,数字“三”为卦爻三画,分别代表天、地、人等三个维度,如此便概括了天地的始终和世间的一切;在《道德经》中,有“三生万物”的说法,万物即万事万物。正是有了全部的意思,人们言毕称“三”。与礼数结合,便有了拜三拜的礼节;与生活结合,便有了“酒过三巡”的说法;当然,如果与特定意义的地名结合,则会

  • 孙权:当儿子变成自己最反感的那种人,该咋办?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在魏蜀吴三国中,或多或少都出现了立储风波,但曹魏(曹丕&曹植)和蜀汉(刘禅&刘封)分别只涉及到两人,而东吴在这一问题上则非常复杂,孙权的七个儿子中前后有四人卷入了这场争斗。也就是说,在诸子争位这件事上,东吴的激烈程度要远超过魏蜀两国,而且后果也严重得多。究竟为何如此呢?这还得从孙权的妻室说起。早年间

  • 中天华溥张宏波:为什么韩信能够暗渡陈仓,而诸葛亮只是出师未捷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作者:中天华溥首席专家 张宏波在中国古代、甚至近现代战争史上,巴蜀之地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死地,所谓的“死地”就是说巴蜀之地最多是一个守成之地,难以凭借占据巴蜀最终问鼎中原,包括三国时候的刘备、明末的张献忠均是如此。所以在红军长征时,毛主席也是坚决反对张国焘南下四川的要求,力主北上背靠苏联,最终保存了红

  • 他是刘邦的大谋士,神机妙算,刘邦在登基后为何不杀他以绝后患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很大一个原因是张良这个人不贪恋权贵,他辅佐刘邦只为报灭国之仇。张良本是韩国的司徒,在韩国被秦国灭了之后张良就一直在寻找机会帮韩国复仇,在他见到刘邦之后就确定刘邦就是他所要寻找的那个人。于是便一直跟在刘邦身边当他的一个借士(借来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助他完成大业。第二个原因是张良虽然劳苦功高但是没无实

  • 史说三国:三七三 密谋伐吴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羊祜认为,要攻打吴国,应当凭借上游地势,沿江而下,于是秘密上书司马炎,请求留下王濬担任益州刺史,负责治理水军。司马炎答应了,又任王濬为益州刺史,令他解散屯田的兵士,大量建造战船,为攻吴做准备。何攀此时已被王濬征辟为别驾,他认为屯田的士兵不过五六百人,造船的速度太慢,后面的船还没有造成,前面造好的船就

  • 孙权为何两次拒绝张昭为相?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作为东吴中期政治斗争的开端,暨艳案却并不太为人所熟知。而即使对此略有耳闻的人,大多也只能理解到其中的表象,认为暨艳是个正直的官员,只因为不愿和不称职守、贪赃枉法的官僚同流合污,最终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孙权为了向他们妥协,只好将暨艳当作牺牲品。其实事情却绝非这么简单,如果仅仅把暨艳看做一个不向恶势力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