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西方军队身披的锁子甲,东汉传入为何在中国军人没有同款?

古代西方军队身披的锁子甲,东汉传入为何在中国军人没有同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536 更新时间:2024/2/10 6:50:53

铠甲便是古代将士穿在身上的防护装具。甲又名铠,《释名·释兵》:“铠,犹铠也。坚重之言也,或谓之甲。”先秦时期的铠甲,主要是用皮革制造,被称作称甲、介、函等;战国后期,出现用铁制造的铠,但是皮质的仍称甲;直到唐宋以后,不分质料,或称甲,或称铠,或铠甲连称。

铠甲的发展历史那么长,但是有一种铠甲绝对是最特殊的一种,这便是锁子甲,是由西域传入的一种铠甲,西方十字军东征时期,几乎全军都身披锁子甲,但是来到中国,虽然使用的时间跨度很长,直到明清时期还有着锁子甲的记载,但是锁子甲却从未被军队大量装备,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中国的历史条件制约了锁子甲的普及

1.追根溯源,锁子甲的祖地是在欧洲,并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铠甲

锁子甲的起源之地是欧洲,最早是谁发明的锁子甲争论很大,目前随有说服力的便是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生活存黑海北岸的卉代斯撼泰人或者是史前时代广泛分布存欧洲的凯尔特人是锁子甲的发明者。

东汉以前,这种铠甲一直是在欧洲之间进行流通,直到东汉末年,中国的历史上才出现了这种铠甲的身影,曹植的《先帝赐臣铠表》中有过一句“先帝赐臣铠:黑光、明光各一领、两当铠一领、环锁铠一领、马铠一领。今代以昇平,兵革无事,乞悉以付铠曹自理。”

其中的环锁铠,指的就是锁子甲,这便是最早的关于锁子甲的记载。

2.锁子甲传入中原而比较晚,而且属于名贵铠甲

锁子甲传入中国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所以最早应用锁子甲的便是西部地区,而中原人最早见到锁子甲是在西藏的吐蕃族身上穿的,锁子甲真正传入中原地区受到统治者重视的时期是在唐朝中期,根据《旧唐书·郭知运传》记载,唐朝将领郭知运在开元六年打败吐蕃,获得锁子甲。

还有《新唐书·西域传》也曾记载,开源六年,中亚康国也派遣使者向唐朝贡奉锁子甲,锁子甲这才真正的出现在中原,而在唐朝中后期已经开始逐渐出现热武器,锁子甲的出现较晚。

但是根据宋代《武经总耍前集》记载,铠甲“有铁、皮、纸三等,贵者铁则有锁甲”,所以说锁子甲的拥有者只是极少数功勋卓著的高级将帅。而普通人,甚至大部分的文官都不知道锁子甲是什么,以至于有人将杜甫的诗句“雨抛金锁甲”解释为“甲抛于雨为金所锁,有将军不好武之意”。

所以说,在这种环境下的锁子甲注定不能被普通士兵所使用。

二、锁子甲的结构以及制作注定了锁子甲不能在中国被大量装备

1.锁子甲结构及其复杂,而且覆盖面积很大

锁子甲,有时候也被叫做“链甲”,是一件连头套的铠甲,类似于现在的卫衣,只不过锁子甲的覆盖面积比较大。

锁子甲与普通的铠甲相比,士兵穿上锁子甲作战更为便利,利于施展,而且锁子甲的防护效果十分可观,据《晋书·吕光载记》所记载的锁子甲“便弓马,善矛稍,铠如连锁,射不可入”,由此可见锁子甲的防护有多么恐怖。但是坚硬的铠甲背后,是十分高超的制作工艺以及极其耗费时间的制作步骤。

2.锁子甲的制作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天文数字

锁子甲,顾名思义,就是细小铁环连环相锁而成,铁环相锁,环环相扣,铁环的密度越大,防护性能就越好,再在外面缀上铁甲片,可以说是真正的“铁布衫”,但是。

但一副能保护全身的高质量锁子甲,甚至要耗用铁环达二十万之巨,这每一个铁环都要进行焊接相连,并且锁子甲属于软甲类,如果想要锁子甲的防护性能达到最好,锁子甲需要十分契合使用者的身材,并且锁子甲是由直径2毫米左右的铁丝,加热后锻造成直径1厘米左右的圆环。

然后再进行敲打做成宽3毫米左右的扁环,之后在环的两端钻孔,孔的直径大约在1毫米,之后用铆钉链接,有时候在肩膀关节等地方还需要更小的铁环,让穿着的士兵便于活动,一个熟练的铠甲师傅一天能完成长20厘米,宽10厘米的铁片就算超额完成任务了。

而且锁子甲在脖子等柔韧处还要辅以皮革,有资料记载,一整套锁子甲的价值在十一世纪的西方相当于一个中型农场的价值,耗时耗力不说,所耗的价值也是巨大的。

中国古时候的士兵动辄十万百万之巨,试想如果让这百万军士全部穿上锁子甲,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是何等巨大!

3.中国冶铁技术以及工艺锻造对锁子甲有着极大的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大国,以农为本的思想更是根深蒂固,所以说中国的冶铁技术虽然领先于世界,但是中国所冶炼的钢铁大都运用在农具上,或者说是兵器上。

自古以来中国便有句谚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其器”便成了冶铁技术的主要方向,以至于现在,我们出土的文物大都是锋利的刀、剑、戟等士兵们所用来作战的武器,而极少数是士兵们所穿的防具。

而锁子甲所用铁的量十分惊人,一套锁子甲所用的铁 可以锻造出很多农具或者兵器,所以说制作者也很少把本就稀缺的铁用在制作如此耗时耗力的护具上,并且当时古中国的锻造水平还有待提高,很难做出如此精细的护具。

元朝时期曾经生产过锁子甲,但是制作及其粗糙,元军出征时曾经穿过元朝自己批量制作的锁子甲,结果防护效果奇差,出征的元军被敌人的剑射成了刺猬,所以大规模装备锁子甲也就不了了之了。

三、锁子甲制作材料单一,不适合在多变的气候中作战

1.中国环境的多样性意味着士兵行军环境的复杂多变

中国有着广大的版图,地跨多个气候带,出去青藏高原以及云贵高原,中国内陆的气候种类有五个之多,这就代表士兵作战需要适应多种气候,跨地域作战的士兵所要应对的不仅仅是穷凶极恶的敌人,还有水土不服的症状。

曹操最为依仗的谋士郭嘉便是在曹操征讨辽东之时因为水土不服生病病故的,而曹操在赤壁之战时正是因为北方士兵水土不服晕船才接受了庞统的建议将船用铁链连接在一起导致曹操中了周瑜诸葛亮的连环计。

2.锁子甲是由铁制作而成,多变的行军天气会让锁子甲难以保养

在气候多变的行军大环境中,不仅是士兵要适应气候的变化,武器,尤其是铠甲更得适合在多种气候中作战。

锁子甲是由铁环环环相扣而成,然后再在内部人体柔软处或者关节处辅以皮革来让铠甲穿着更为舒适,所以说锁子甲几乎是由铁来制作的,这便是锁子甲与普通铠甲的最大的不同之处。

普通铠甲大多数是以皮革为内衬,然后再在外面铺上铁甲片来达到防护效果,清洗或者更换铁甲更为方便,而外面点缀的铁甲即使是有缺少也并不会引起整个铠甲的崩溃;

但是锁子甲则不同,因为锁子甲是由铁环相扣而成,人体所分泌的汗水以及潮湿的环境会引起锁子甲的生锈,从而导致锁子甲的防护性能大打折扣。

而且锁子甲的结构也就注定了锁子甲不可以更换部件,也就是说如果锁子甲生锈或者有几处铁环断裂,这个锁子甲基本上就不再适合行军作战了,而锁子甲的制作工程的繁琐以及昂贵的费用让军队定时更换锁子甲的做法也就变成了天方夜谭。统治者为军队大规模装备锁子甲的念头也就不复存在了。

四、火药技术的发展让铠甲逐渐被淘汰

中国有着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指南针,其中火药是四大发明中用于军事最多的一项。

唐朝后期便有了突火枪等热武器,但是弓箭、刀枪棍棒等冷兵器还是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到了宋朝,随着火药技术的不断提高,热武器比如说火铳、大炮等也逐渐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元末明初至明朝洪武年间,火器得到了十分迅速的发展,最为出名的便是明朝洪武年间的洪武大炮,而且到了明朝后期,火器由重型武器逐渐向轻型武器以及单兵作战武器方向发展。

随着热武器的不断更新,作为防守冷兵器的神器——铠甲也逐渐的被淘汰,因为热武器的规模性伤害让铠甲无法对士兵形成十分有效的保护,以及火器那比弓箭快无数倍的射击速度需要士兵在战场上更加灵活的躲避。

所以说当笨重的铠甲无法对战争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时候,也就是它被淘汰的时候了。而锁子甲这种本来在中国不是很普遍的铠甲也就失去了普及的机会,沦为私人的收藏品。

每一种事物的发展与消亡都有其特定的原因,而锁子甲这种特殊的防具更是不适合中国,中国是一个多人口的农业大国,让每一个士兵都装备上锁子甲基本上是不太现实

所以说,锁子甲在中国只能在特定的将领身上发挥特定的功能,比如说努尔哈赤在征战时曾经有一只箭射到了他的喉咙,正是锁子甲为他挡住了这一箭,救了努尔哈赤一命,这才有了后来的清太祖。所以归根结底,锁子甲自身的构造以及制作工艺,便是锁子甲在中国未大量装备的原因。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三国时期,无论是谁想做徐州老大,都必须先过此人这一关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熟悉三国的人,对徐州这座城市肯定不会陌生。西汉设彭城郡,东汉设彭城国、建都彭城。三国时期,彭城始称徐州。当年,白手起家的刘备就是在这里慢慢积累起自己的基业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著名的“让徐州”事件中,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陶谦,而是陈登。当时,虽然汉朝已不复往日的荣光,可是,各个割据势力仍然在遵

  • 贵州出土一把“偃月刀”,重量让人意外,专家:关羽形象可能会损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上个世纪80年代,云贵地区一把偃月刀的出土却颠覆了人们的认知。古墓中出土一把偃月刀,刻有吴三桂的字,所以基本可以确定,这个古墓是吴三桂后人的墓,而这把大刀,则是吴三桂的刀。史书记载:吴襄之子三桂,膂力过人,使刀五十斤。但这把刀重量只有12斤,这不禁让人意外,因为这把刀的重量和史书中的五十斤差距很

  • 刘邦斩白蛇建立汉朝,不料因此招致王莽篡汉,汉朝分为两段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项羽屡战屡胜,刘邦屡战屡败,最后得天下的,却是刘邦这个地痞流氓一般的人物。刘邦的登基,某种意义上,彻底地宣告了春秋战国,出身高贵者统治一切的时代,结束了,陈胜吴广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应在刘邦身上,再合适不过。刘邦的起点,是一条被他斩断的白蛇,他宣称自己是赤帝子,而白蛇是白帝子,自己斩白蛇,

  • 马王堆出土猪、狗和羊的标本,专家说:汉朝食用动物的标准特殊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工人们看着神秘的窟窿都疑惑了,尤其是窟窿里还不断地释放出难闻的气体。有的工人感到好奇,便用火柴去点,结果“扑哧”一声,只见窟窿中窜出来一团蓝色的火焰,久久没有熄灭。工人们都吓坏了,便紧急联系当地的博物馆,要知道,出土一座火坑古墓,这对于哪个省市来说,都是一件大事。经过考古专家们的勘察,确定了该处是一

  • 从关羽被害到刘备兴兵复仇,期间蜀汉有多乱,刘备的日子有多难?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充足的准备时间,并不代表就能完成整军备战工作,因为虽然已经称帝,但是蜀汉人心四分五裂,刘备调兵也会顾虑重重阻力重重。所以说刘备仓促伐吴的人,可能都错了:作为一代枭雄,年已六旬的刘备,可不是遇事就冲动犯傻的毛头小伙子。大家看地图就知道,关羽被俘之地,是临沮,也就是今天的湖北宜昌安远县和南漳县,快马

  • 曹操打仗不打大城市,被称为曹魏最后一城,后来因太荒凉被人称道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曹操被称作是东汉王朝的奠基人,是一个伟人,历代开国皇帝都有被他尊为祖父的例子。他在位的时间可以说是非常长的,在东汉时期的十二个王朝中算是历史比较悠久的朝代了。可以说在位的时间都是非常长的,在汉献帝被废之后,曹操可见想要完成天下大乱的局面,一直就是有着很明确的规划的。其实他已经做的很不错了,汉献帝被废

  • 孙武、白起、韩信、卫青、岳飞……谁的军事指挥才能最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孙武】孙武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 ,世代为兵将者,曾率吴国军队奇袭楚国郢都(今湖北江陵一带),著有《孙子兵法》一书,唐代“武庙”十哲之一,尊称兵圣或孙子,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孙膑】孙膑生卒年不详,山东菏泽鄄城人,号为孙子后裔。为齐威王军师,辅佐齐国大将军田忌两

  • 历史上张飞丢徐州,关羽丢荆州,马谡丢街亭,谁把蜀国坑的最惨?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我们看看张飞丢下邳事件,刘备入主徐州是人生当中第一件大事,在此之前,刘备兵不过千,职位不过别部司马。但是当刘备帮助陶谦守徐州,正好适逢陶谦病死时,刘备成为了徐州牧。也就是说刘备从此有了驰骋天下的资本,名声有了,徐州牧。地盘有了,徐州。但是就在这关键时刻,负责守卫下邳的张飞与徐州的资深地方军阀曹豹

  • 刘邦在沛县结交的那些“狐朋狗友”,为何个个都是治国统帅之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刘邦的这些朋友,都是些什么人呢?在沛县这个小县城里,有的算是有点头脸,比如县主吏掾萧何,也有在县衙基层的,比如养马赶车的夏侯婴。有些只是贩夫走卒之流,像樊哙以杀狗贩卖狗肉为生。.............

  • 张飞能单挑吕布,却可能打不过五位三国名将:曹魏三个,东吴两个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虎牢关之后,吕布又跟张飞有过两次单挑,两次单挑都发生在小沛城外,一次是“张飞此时酒犹未醒,不能力战”,吕布也拿他毫无办法:“素知飞勇,亦不敢相逼。”张飞带着酒劲儿轻松突围,在突围的路上,还顺手干掉了吕布的老丈人(之一)曹豹。另一次是吕布在有优势兵力壮胆而且理直气壮(张飞打劫了他的一百五十匹好马,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