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李严与诸葛亮是老乡,都是今河南南阳人。李严先是投奔了荆州的刘表,在刘表手下混了个秭归县令。随后,他看刘表不行了,荆州不宜久留,就撒丫子跑了,带着自己的部曲投奔了益州牧刘璋。对于李严的到来,刘璋很开心,直接任命李严为成都县令。随后,刘备入川,与刘璋撕破了脸。刘璋任李严代为护军,在绵竹一带抵抗刘备。谁知道李严到了前线之后,直接带兵投降了刘备。
对于李严此举,刘备大喜,封李严为裨将军。在刘备平定益州后,李严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随后,李严与诸葛亮、法正等人一起制定了蜀汉的法律《蜀科》。这个李严还是个猛人,盗贼马秦、高胜等在郪县起兵,聚集了数万人,他不等刘备发兵,直接就带着自己郡县的数千人,打得这数万人的反贼屁滚尿流。可以说,这个李严是文武双全。
他在担任犍为太守期间,更是搞起了基建工作,凿通天社山,修筑沿江大道,大兴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百姓们对此都很高兴。可见,这个李严是一个能吏。夷陵之战,刘备大败,退守白帝城。不久之后,刘备病危,恰逢此时蜀汉的尚书令刘巴去世了,在刘备临终之时,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辅佐刘禅,任命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下镇守白帝城。
刘备在临终之时,之所以除了托孤于诸葛亮外,还安排了李严,可能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刘备看中李严的才能,正如上面所讲的李严文武双全,在夷陵之战大败,刘备去世,蜀汉危难之际,正需要像李严这样的能吏镇守在白帝城,防范东吴,而安排诸葛亮回到成都辅佐刘禅,负责维稳。二是刘备看中李严的特殊身份,他是协调各方势力平衡的不二人选。李严是一个老油条,既在荆州刘表手下混过,跟荆州势力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他又在刘璋手下干过,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益州本土势力,因此李严是协调荆州集团集团和益州本土势力集团的利益平衡的不二人选。
三是难免有制衡和提防诸葛亮之意。刘备临终之时,同时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并且让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下镇守白帝城,既有防范东吴之意,但同时将蜀汉的军事力量交给李严,难免也有提防和制衡诸葛亮之意。有谁会完全放心将权力交给别人,并且刘备是偷桃子的高手,岂能让自己在阴沟里翻船呢?
总之,刘备在临终之时,除了托孤于诸葛亮外,还安排了李严,绝非是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之下的布局。只是按史书记载这个李严最后有点作死,跟诸葛亮作对,自私自利,阻止诸葛亮北伐,被诸葛亮给搞下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