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街巷志》主题研学活动丨踏访成都街巷 探寻三国痕迹

《三国街巷志》主题研学活动丨踏访成都街巷 探寻三国痕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692 更新时间:2024/1/3 9:27:02

与此同时,成都两千余年城名不变,城址不移,三国文化早已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沉淀。武侯祠之外,衣冠庙、洗面桥、桓侯巷、万里桥、点将台、洗马池......我们身边的街巷、河流、地名,处处存留“三国痕迹”。它们背后究竟有怎样的故事?这些珍贵的文化脉络如何在今天参与到我们的生活,塑造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

成都儿童团联合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策划推出“三国街巷志”主题研学,以三国故事为线索,从武侯祠出发,带领孩子们走进街巷,探寻沉淀在城市肌理中的三国文化,穿越时空与三国人物相遇,更深刻地理解流淌在我们文化传统中的“三国精神”。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80年,距今约180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东汉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我们习惯于从历史的时间轴上去认识一段历史时期,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角度吗?

在正式出发之前,我们请孩子们展开了不同的想象:

三国时期的成都城有多大?人们会去逛街吗?

三国时期的房子是什么样子的?有楼房吗?

三国时期大家都穿什么?衣服是什么样子的?

三国时期大家都吃什么?有火锅吗?

时间维度之外,这也是我们认识“三国”的方式。风云人物和英雄故事,也同样需要在真实的历史褶皱之中展开。由这些想象出发,我们可以将目光投射到当时的社会日常,看见当时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在这个基础再去理解历史的风云变换。

锦里,是成都著名的街巷之一,也是武侯祠博物馆的一部分。传说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

“锦里”因何得名?它与三国有什么关联?留下了什么样的故事?带着好奇与疑问,我们走进锦里,在成都武侯祠首席讲解员、全国十佳国宝讲述人李志老师的带领下,认识锦里中的三国文化遗存、寻访街巷中的三国故事,探寻“锦里”街巷名称的由来,回溯“锦官城”的辉煌历史,了解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治蜀经济策略。

沿着古雅的锦里古街前行,我们一路经过了诸葛井、古戏台、结义楼、万里子桥、阿斗井等,这些散落在街巷中的历史故事,帮助大家串联起了三国蜀汉一幕幕荡气回肠的画卷。今天的锦里虽已不是历史上“锦里”所在的原址,但仍能够唤起我们对三国时期繁华街市的想象。

关于蜀锦的传颂一千余年来在成都从未断绝。“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从熟悉的诗句出发,孩子们对于成都的别称“锦城”展开了探究。繁复华丽的蜀锦早在汉朝就已经扬名天下,“寸锦寸金”的珍贵程度令天下人为其倾囊。

在老师的介绍下,历史上专门用于组织蜀锦生产的官方机构“锦官城”及蜀锦的巧夺天工的制造工艺逐渐清晰。蜀汉时期,为了充实国库,诸葛亮亲自主持蜀锦的生产与贸易。蜀锦不仅为蜀汉国力的强大提供了重要支撑,也发挥了重要的“外交”功能。

结束锦里行走之后,小朋友们带着思考与想象,用绘画的方式“还原”了三国时期的锦官城。大家不仅借鉴了汉墓壁画中关于城市建筑规划的图像,也对三国时期的社会分工进行了思考。

位于成都市区一环路内的万里桥,老成都人习惯称它为“老南门大桥”,桥头巨大的船型建筑和河边公园是成都人民非常熟悉的。这座桥与三国又有什么关联呢?著名三国文化研究专家谭良啸老先生和孩子们一起走近了万里桥。

时空拉回到一千八百年前。彼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桥头设宴,送别大臣费祎,他即将代表蜀汉出使东吴。那时的天下是一番怎样的图景呢?关羽大意失了荆州,被吴国杀害。刘备率大军攻吴又大败,蜀吴两国关系降到冰点。诸葛亮认为,蜀汉虽号称天府,十分富庶,却不足以单独与占据黄河流域的曹魏相抗衡,必须连吴抗魏,才能图存。大臣费祎此番出访,便是带着这样复杂的情感与艰巨的任务。临别之时,费祎站立桥头叹曰:万里之行,始于此桥。从此,这座桥便得名为“万里桥”。

今天小朋友们走上万里桥,桥下的府南河碧水清幽,河岸大树成荫,成群的白鹭或在两岸栖息或在水面轻盈掠过,和谐悠闲的画面与千百年前诸葛亮与费祎在此分别时已大不相同。但是在谭老的讲述下,一千余年前的历史画面仿佛在眼前展开。

那时候的万里桥是什么样子?那时候的锦江和今天一样吗?一千多年前的锦江还能行船呀?那河面得多开阔,江水得多大呀?费祎的船从这里到东吴,走的是哪条水路呢?他在哪里靠岸,又需要走多长时间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原来说的就是这里?

历史的细节在老师的讲述下慢慢清晰,小朋友们站在万里码头旧址,仿佛看见了当年诸葛亮作别费祎的历史画面,也感受到了诸葛亮站在桥头,面对眼前和天下,怀抱着怎样的心情。而课本上,无数文人墨客为万里桥书写的诗词名篇在今天的探访之后,在大家心里又更加生动亲切了。

在今天的成都市中心,有一条小巷名为竹林巷,巷子尽头坐落着一所美丽的学校——和平街小学。若只从今天的情景来看,很难有人知道这所小学的原址曾是三国著名历史人物赵云的官邸。

和平街小学创办于1915年,有不少老成都人知道这里曾被称作“洗马池”、“子龙塘”。因传这里曾经是赵云的宅邸,宅旁有池,是赵云专门用来洗马的地方,所以叫“洗马池”,而成都人习惯在方言中把“池”叫做“塘”,于是这里又被称作“子龙塘”。

翻阅资料,我们还能在一些老照片中看见洗马池的旧貌。池面开阔,池上建有亭台楼阁,种梅树百株,池中有荷。塘坎旁有青石,上书“汉赵顺平侯洗马池”八个字。

今天子龙塘虽然已被填平,但三国精神依然在校园中传承。和平街小学的校史墙上清晰地记载着学校悠久的历史渊源,校门处,三国历史浮雕和洗马池的故事一目了然。学校一年级的孩子所在班级都以三国历史人物作为班级“代表”,智慧、勇毅这样的三国精神成为孩子们从小学习的榜样。学校美术课还专门开设有了版画工作坊,老师带领孩子们创作的三国主题版画精美且富有创意。

活动当天,三国文化研究专家谭老与孩子们面对面,一起聊起赵云这位“身经百战未尝败绩”的“常胜将军”,以及他所代表的忠义、勇武的人格品质。从“洗马池”延伸出去,想象赵云与战马之间的故事,思考古代战争中马匹的重要作用。

在美术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完成了三国人物的版画创作,让一个个历史人物呈现出孩子们想象中的样貌。最后,一场精彩纷呈的三国趣味运动会让孩子们像古代武将一样动起来,感受到了竞技和运动的乐趣。

成都街巷中存留着的三国历史遗迹当然不仅这三处。在完成这三次探访后,孩子们纷纷表示,原来还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认识三国,同时也对成都的城市发展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未来希望大家能够带着行走中学习到的方法探索更多沉淀在街巷中的三国文化。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汉武帝给霍去病送数十车肉,为何宁愿放臭,霍去病也不给士兵吃?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前119年春,霍去病奉汉武帝命令,率领精骑五万,出征漠北,誓要彻底歼灭匈奴。漠北的战场上,年轻战士们的英勇豪气可吞山河!由于霍去病从小就在汉武帝身边长大,18岁从军后就一直打胜仗,这次远征漠北,汉武帝为了表示对他的喜爱,专门令人准备了数十车精米美肉让他可以在行军打仗之际吃到好食物。然而霍去病直到

  • 李斯:读懂了他,也就看懂了两千多年来封建王朝运行的权力规则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这种影响,宋朝人欧阳修将其称之为“秦制”:“秦既诽古,尽去古制。自汉以后,帝王称号,官府制度,皆袭秦故,以至于今虽有因有革,然大抵皆秦制也。”谭嗣同将其称之为“秦政”:“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其实秦政也好,秦制也罢,都只是对秦朝遗留下来的政治制度的一种表述方式罢了。秦朝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15年

  • 在刘表曹操之间反复横跳的汉末军阀——张绣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张绣是武威张氏出身属于凉州豪族,他的叔叔张济是董卓的部下,在董卓死后张济随着李傕、郭汜一同去了长安为董卓报仇,张绣也跟随在叔叔的身边依靠着战功在掌控长安后受封“宣威侯”。而后献帝出逃,张济在追赶途中因为粮草不足于是攻打刘表的穰城打算掠夺粮草,但是却被流矢射中最终身死,在张济死后张绣继承了他的残部,而

  • 19岁孙权继位后内部动乱不断,他能稳住大局,全靠这个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孙策去世后,留给孙权的是一片囊括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江、庐陵六郡之地的广阔疆域,而手下文臣武将也是人才济济,这是一笔极为庞大的遗产。以19岁的年龄继承这份家业,恐怕一般人做梦都要笑醒吧。如果你这么想,那就想得太简单了。因为权力绝不是天上掉馅饼,如果没有可以相匹配的实力,手中权力就会将你置于险地

  •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及汉武帝的宏图霸业奠定了基础!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 孙权因杀戮名士害死亲兄弟!丹阳之乱,一个奇女子为夫报仇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鲁肃的榻上策为江东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在孙权将其付诸行动之时,东吴内部却又生出了变故。孙权的确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但他并不是一下子就成熟起来的,他在执政的过程中也犯过错误。他也是一步一步成长的。说起来,江东孙氏是一个很独特的政权,虽然这一政权的统治者孙氏家族就是土生土长的江东吴郡人,但由于他们早

  • 宋杰、梁彦讲“三国”:拨开真实与虚构间的迷雾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活动现场活动以梁彦先生的评书表演——“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拉开序幕。精彩的表演一下子将人拉进了罗贯中笔下“三英战吕布”的现场。之后,宋杰先生从历史出发,指出“三英战吕布”的虚构性,并由此为现场观众讲解罗贯中在编写《三国演义》时所使用的“无中生有”“移花接木”“捏合两事”等创作手法。在讲解创作手法的同时

  • 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宗庙“仪”类文献初探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目前所知的海昏侯汉墓“仪”类文献中,行事的主体都是“王”,这种文献类型很可能属于诸侯王及以上的社会层级专用。如下文介绍的几枚简,均与诸侯王的宗庙祭祀礼仪相关。如一简(图一∶1)简文云:□诸侯,王饮酎其庙,汏。竹简上端略残,可能残去一字,“汏”字后似无字迹。“饮酎其庙”四字,说明此简与宗庙礼仪相关。酎

  • 如何续写“三国”?三分归晋是注定也是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11月1日,在老版《三国演义》中饰演关羽的演员陆树铭去世,人们纷纷缅怀这位塑造了经典关公形象的老艺术家。不少人在B站等网站上重温《三国演义》,而后在评论和弹幕中能看到观众的感慨,“如果关二爷能稍微和东吴示弱一下就好了”“如果庞统没死的话诸葛亮后期就不会那么累了”“张飞性格不那么急躁的话打下吴国也不是

  • 古代名人智慧:关羽善识水文败曹兵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时,蜀将关羽进击樊城(今湖北襄樊),樊城守将曹仁忙向曹操求救,曹操派大将于禁、庞德率七路人马前去增援,驻扎在樊城以北,作为后盾和策应。关羽率军渡过汉水,原想轻而易举地拿下樊城,哪知曹操派重兵增援,两方僵持在那里,互相攻战,难决胜负。曹仁与于禁等商议:关羽率军远征,粮草难继,僵持不了许多,便会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