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祸犹未也、不足惩君-楚成王献捷鲁国以释宋襄公

祸犹未也、不足惩君-楚成王献捷鲁国以释宋襄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785 更新时间:2024/2/5 6:12:04

周襄王十三年(前639年)秋的‘盂之会’中,楚成王设计将自大而狂妄的宋襄公给当场擒获,原本楚成王以为可以凭借着这个‘战利品’来威胁、讹诈宋国,让在中原诸侯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宋国就此服软、并归附于楚国。

可楚成王万万没想到,宋国还有司马目夷这样的‘硬骨头’,居然毫不理会自己的胁迫,在楚成王率楚军押着宋襄公打到了商丘(宋都)城门外后,非但不顾及被俘的国君的安全,还强硬地向楚军表示:

‘我们宋国已经有新君了,这个旧的就送给你们楚国吧!’

[var1]

楚成王对目夷的‘不要国君、只要社稷’做法一时抓瞎,想趁势打下商丘吧,又没有那个条件(楚成王是装作参与‘盂之会’去的,所带的军队主要是起埋伏、突袭宋襄公的所用,人数不多;因此这次押着俘获的宋襄公伐宋,楚军包围商丘的兵力确实不足以降服宋国,并且事前楚成王也没有制定以武力拿下商丘的计划,只想着以俘获的宋襄公来威胁宋国归附);思前想后之余,楚成王只得扫兴地从宋国撤军,带着高级俘虏宋襄公,怏怏地返回郢都去了。

本来楚成王是将宋襄公是当做威胁、收伏宋国的筹码来用的,结果宋人直接改立了新国君,直接将宋襄公这个筹码给废了;楚成王费了好大的劲、前前后后付出了多少代价,最后只得到宋襄公本人这么一个杀也不是、放也不是、养起来也不是的‘鸡肋’,心情简直是郁闷死了。所以,回到郢都之后,楚成王干脆把宋襄公给安置到馆舍去住,远远的打发掉,免得看见他就生气。

可长期将一个‘大国’的国君给放在家里住着,这也不是个事(楚国倒是做过相同的事情:蔡国前任国君蔡哀侯,就是被楚军俘获,然后在楚国住了九年,最后在楚国去世;不过蔡国不能和勉强可称强国的宋国相比,蔡哀侯被软禁在楚国,也有他自己作死的原因在内),楚成王放了宋襄公不甘心,杀了他又怕引起诸侯公愤,长期软禁的话,寡人还不想出那份伙食费呢!

于是,心情很是不好的楚成王特地召集了楚国群臣前来商议,就如何处置宋襄公之事展开讨论,看究竟怎样才能将这个‘烫手山芋’给甩出去,又能给楚国带来一些利益。

商议中,楚国大夫申宜给楚成王出了个主意——举行‘献捷’仪式,让别人来帮楚国递一个‘台阶’,使得楚、宋两国都能比较体面地结束这场因为‘争盟’而产生的纠纷。但申宜所说的‘献捷’,并不是按照周礼中的规定——‘诸侯讨伐四夷获胜、应向周天子奏凯’的仪式,而是别出心裁的请楚成王向鲁国举行‘献捷’。

[var1]

根据周礼制度,诸侯们作战获胜后,只能向周天子献捷,自周武王灭商建周以来,从来没有一个诸侯向另一个诸侯献捷的例子,就是当年的诸侯霸主齐桓公,也没有接受过其他盟国的‘献捷’;但申宜为什么偏偏向楚成王提出,要国君向鲁国去献捷呢?

原来,申宜考虑到——楚国本来就和周王室关系极差,虽然之前有屈完在‘召陵之盟’后,奉楚成王之命特意去雒邑王都‘朝贡’过,还获得天子周惠王所赐的‘胙肉’,但这都是周天子在利用楚国的威势牵制‘称霸’势头越来越大的齐国,以作‘平衡’之用,并不是王室要与楚国修好,重建君臣之谊;这种情况,楚成王明白、周天子明白,就连诸侯霸主齐桓公也明白。

因此,如果楚国主动去向周天子‘献捷’、并请周天子出面来调解楚宋之间的矛盾的话,天子周惠王只会坐着看笑话,或者嘲讽挖苦楚国一方,甚至都有可能帮倒忙、拉偏架,故意偏袒宋国,导致宋国和楚国再次打起来;这就有违楚成王想要顺利甩掉宋襄公这个‘包袱’的本意了。

因此,申宜向楚成王建议‘献捷’改换对象,由周王室改为诸侯中‘王室宗邦第一、周礼仪制所在’的鲁国。

鲁国,是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后裔的封国,周公旦在兄长周武王驾崩后,‘代摄王室’,辅佐年幼的侄子周成王,制定周礼、平定三监之乱、修建‘成周’,是周王室的‘元勋功臣’;而且周公旦在代理摄政之时,也曾经代表未成年的周成王接受过诸侯的‘献捷’,因此,申宜建议楚成王向鲁国‘献捷’,就是借用了周公旦的身份和地位,将鲁国作为周王室的‘代理人’。

[var1]

对申宜的建议和随后的解释,楚成王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委派申宜本人为‘献捷’使者,携带着从‘盂之会’上缴获自宋襄公手中的‘乘车’(诸侯国君专用),以及随后攻伐宋国时所获得的军械、礼器、车马,专程前往鲁国,向时任鲁国国君鲁僖公进行‘献捷’。

和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楚成王,居然毫无先兆地突然派出使者,向自己这个地位相同(其实鲁僖公还要高两级,鲁国是侯爵,而楚国按照周王室的赐封,只是子爵)的诸侯来‘献捷’,这把一向恪守礼制、谦虚谨慎的鲁僖公给惊吓得不轻,对到达鲁国、拜见自己并提出举行‘献捷’仪式请求的楚国使者申宜连连推辞,直言寡人受不起这种‘礼敬、尊崇’,贵使还是转道去雒邑向天子‘献捷’的为好。

面对莫名其妙、哭笑不得的鲁僖公,申宜早就有所准备,于是当面向鲁僖公细述,并将楚成王请求鲁国出面来调停楚、宋之间矛盾的意思给解释得明明白白,这次之所以向鲁国的‘献捷’,为的就是这个目的。

鲁僖公虽然不是什么英明神武、雄才大略的君主,但总还是有那么几分精明、圆滑,处事的水准在诸侯的平均值以上,再加上申宜的解释,鲁僖公当即明白了这是楚成王拉不下面子、也不屑于去和周天子套近乎,让王室来做楚、宋之争的‘仲裁者’、和稀泥,所以才找到了自己这里,还费尽心思的搞出了实在不符合礼仪制度的‘献捷’之举。

既然猜出了楚成王的意图,要是再拘泥于周礼制度而拒绝了楚使的请求的话,虽然鲁国距离楚国比较远,鲁僖公不怕楚成王恼羞成怒之后率楚军千里奔袭伐鲁,但结善缘总比结仇怨要好,况且还能帮助宋国和宋襄公就此脱难,鲁僖公当即决定可以出面来做这个‘调解人’,为楚、宋两国化解矛盾。

[var1]

不过,鲁僖公还是向申宜表示——请贵使将此次带来的‘献捷’之物给带回去吧,寡人确实是受不起,也不敢承担因此带来的‘僭越仪制、觊觎王室’责任。

既然已经和鲁僖公谈妥了出面调解之事,那么礼品收不收,这就不是大事了(正好还省了一笔开支);因此,申宜在辞别了鲁僖公之后,兴冲冲地带着原封不动的‘献捷之礼’返回了楚国,并向楚成王汇报了鲁国已经同意调解楚宋矛盾的好消息。

周襄王十三年(前639年、即鲁僖公二十一年)的十二月,应楚成王的请求,鲁国出面充当了楚宋矛盾的调停人,邀请各国诸侯(也就是陈、蔡、许、郑这些楚国的盟国,以及楚成王本人,和被楚成王带来的、实际上还是楚国俘虏的宋襄公)在宋国的薄地(即亳地,安徽亳州至河南商丘之间某地)举行盟会,一起‘商讨’怎样化解楚、宋之间的矛盾。

由于是事先就说好了‘流程’的原因,所以鲁僖公的‘调停’行动非常成功,诸侯们都没有异议(楚国在背后安排的),楚成王也假模假样地把宋襄公‘请到’盟会现场,毫不客气地将这个‘自大狂’给狠狠地‘训斥、教育’一番后,再“顺水做人情、就坡下台阶”,以听从鲁僖公的劝解为理由,就此释放了宋襄公。随即,诸侯们也在讪笑中各自回国,‘薄之会’顺利结束。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记载——‘冬,十有二月癸丑,公(鲁僖公)会诸侯盟于薄,释宋公(宋襄公)。’

[var1]

宋襄公被楚国释放后,因为当初被楚军裹挟至商丘城下时,亲眼见到,亲耳听到庶兄、宋司马目夷驳斥楚军的话:“我们宋国已经有新国君了!”,同时,自己在盂地被楚人抓住时,也曾经要求目夷逃回国去,代替自己‘守护国家’(就是接替自己继任宋公);所以宋襄公既羞愧又茫然,实在不好意思回国去和目夷争夺国君之位,于是便跟着帮助自己脱困的鲁僖公去了鲁国(一说是跑到卫国,投奔舅舅卫文公),打算就此在鲁国流亡算了。

让宋襄公没有想到的是,在国内代理国政的目夷得知不靠谱的弟弟已经被楚人释放、且暂居在鲁国后,立即派人赶到鲁国,把宋襄公给接回了宋国,并亲自出城,以迎接国君的礼仪将宋襄公迎进商丘城,重登君位。

在迎接宋襄公回国时,目夷诚恳地向他解释说:

“当初,臣之所以对楚人声称‘宋国已改立国君’,其实就是以此来粉碎楚人想要借着国君您的名义,来逼迫我们宋国投降的阴谋,是骗楚人的;如果臣不这么做,宋国就会被楚人所讹诈成功,商丘也会陷落,估计国君您的位置也难保(楚国很有可能改立傀儡);宋国自始至终就没有改立过新君,您依旧是我们的国君,臣只不过是尊奉您的命令,代掌国政而已。现在,您回来了,自然该将社稷宗庙还给您掌管,请您继续带领我们!”

对兄长的大公无私之心和忠君爱国之情,宋襄公简直是羞愧得无地自容,拉着目夷的手痛哭流涕,激动万分,对目夷当初为了保护宋国(和自己)的安全而欺骗楚人的“假称更立新君”做法根本不予计较(也没脸去计较)。

[var1]

就这样,在目夷和宋国群臣的无私拥戴下,当了小半年楚人俘虏、实际上已经失去宋公之位的宋襄公,终于安全回到了宋国,并由目夷率群臣簇拥着进入了商丘,重回宋国国君之位。

多说一句————目夷和宋襄公,才是最经典的‘兄弟君臣相处’的典范,这也可以看出春秋时期人们的道德水准和为人品质有多高;相比之下,两千年后另一对有着相同经历的帝王兄弟——‘大明堡宗、瓦剌留学生’和他那‘不改立亲子为储、绝不罢休’的弟弟之间的故事,就实在让人无话可说了。

————————————————下一篇继续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齐、韩、魏四国暴揍楚国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楚国被秦国暴揍,秦齐韩魏之战,楚国歼灭秦国多少人

    公元前302年秦、魏、韩三国在临晋和好。公元前301年秦国派遣泾阳君到齐国为质子。随着秦、魏、韩三国的和好,就意味着作为楚国主要侵夺对象的韩、魏二国必定成为伐楚先锋,而秦、齐必然因为楚怀王获利匪浅的双头鹰政策合力打压楚国势力。[var1]秦昭襄王即位后,因主政的宣太后为楚国人,所以秦国大力拉拢楚国。

  • 南陈最有血性的王爷:别看只有十八岁,却宁死不降隋朝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一、宗室翘楚此人名叫陈叔慎,字子敬,是陈宣帝陈顼的第十六子,换言之是陈叔宝的十六弟。根据史书的记载,陈叔慎是个神童,“少聪敏”,十岁的时候就能撰写文章,可以说是宗室中的翘楚。582年,陈宣帝病死,陈叔宝继承皇位,他的这些弟弟们都被封为王爷,其中就包括陈叔慎,他的封号是岳阳王。到了586年,已经15岁

  • 千古第一毒妇,没有之一,武则天都要自愧不如!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昭信,是汉景帝曾孙广川王刘去的一个妾室。可是,在古代,皇帝是很累的,既要处理朝政又要批阅奏折,但是封地的王爷可就不一样了。一个封地的王爷不愁吃不愁喝的,每天就是吃喝玩乐。刘去是非常的好色的,一个封地的王爷竟然有妻妾好几十个。但是,昭信刚开始并没有得到刘去更多的喜欢。起初,刘去最宠爱的是王昭平和王地馀

  • 古代四大美女的缺陷,果然人无完人,杨贵妃的毛病最无法容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韩国杨贵妃,杨贵妃高清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唐明皇终于得到杨贵妃

    第一位:西施传说西施常常在小溪边浣纱,于是路过的人们对于西施的容貌惊为天人,后世更是流传了“东施效颦”,“西子捧心”等成语,足可见西施的倾国倾城的美貌。而这些成语也都是一个个不同的历史典故,从这些历史典故之中足以看出西施的美貌,西施的缺点便是肤色。西施常日里在外工作,自然会被太阳晒黑,肤色自然不会特

  • 狄仁杰说他没水平,武则天一句话让狄仁杰羞愧得无地自容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狄仁杰对武则天说的话,李元芳初次见狄仁杰并救了狄仁杰,神探狄仁杰第四部狄仁杰洗清冤屈

    狄仁杰非常聪明,帮着女皇武则天治理天下,明察秋毫非常自信。武则天老了,长了重叠的八字眉毛,文武百官看了,还齐声喝采。可见当年当一个皇帝是多么困难,当一个女皇更是难上加难。在不清醒时被大家糊弄都不知道,对自己长相都可能没明智的认识,男人一喝彩自己变丑了都不知道……回宫中想明白了,武则天还是觉得岁月不饶

  • 项羽叔父项伯阻挡项庄刺杀刘邦,断送楚国复国崛起之根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项羽项庄项伯关系图谱,楚汉传奇项伯,刘邦项羽荥阳大战

    张良一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便给项伯使了个眼色,项伯也拔剑起舞,以身保护沛公。接着张良便找了个借口出去见樊哙。樊哙持剑带盾闯入大厅,旁边的卫兵哪里能挡住他呢。项羽见樊哙怒目闯入,大声问道:“哪里来的人?”张良连忙答道:“这是替沛公驾车的樊哙。”项羽吩咐侍从赏给他一坛酒和一只生猪腿。[var1]樊哙把

  • 历史上称得上千古一帝的有谁?隋炀帝上榜,宋太祖排不上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第四位,隋炀帝。很多人对他是千古一帝有争议,因为他横征暴敛百姓负担很重,灭国于农民起义。但他一开始还是做过不少好事的。他还是皇子时,就消灭陈国,当皇帝后修了大运河,平定林邑,征服了吐谷浑,三次攻打高丽,还打过唐朝屡犯边境的突厥。公元605年,杨广派人突袭突厥,使突厥俯首称臣。他不仅军事实力强,文化程

  • 从来没有荆轲刺秦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闲在家中无事就又翻了翻史记,读到刺客列传,发现了过去没注意的细节。首先,荆轲刺秦王,他真的是要去杀人吗?我重新细看发现不是的。[var1]大家看到了吗,太子丹和荆轲的A计划是学曹末劫持齐桓公之故事而非斩首行动,是万不得已实在不行时再去行动杀人的,这属于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因此,从来没有荆轲刺秦王,是

  • 杜牧《秋夕》诗赏,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杜牧银烛秋光,杜牧的秋夕古诗欣赏,银烛秋光冷画屏全诗

    创作背景803年,杜牧生于唐朝一个官宦世家,爷爷是宰相杜佑。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被称为“杜十三”。他从小才华出众,喜欢研究军事,十几岁的时候,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杜牧23岁作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阿房宫赋》。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鞭挞了藩

  • 吕不韦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事事替秦王做主,李斯谏言小心风大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李斯则很懂帝王之术。他的意思是:对于王,你可以帮他分析,但不可以帮他做决定,因为王毕竟是王。[var1]吕不韦就犯了这个错误:帮秦王做决定。秦王嬴政继位之初,因为才十三岁,所以他父亲秦庄襄王在临终前诏命,由太后、相邦、伯父渭阳君辅佐嬴政。正因为如此,相邦吕不韦派军队去攻打别国,这样的大事,都没有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