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的是,秦统一全国的基业亡于宦官与二世昏君。
此后楚汉争雄、豪杰并起,又经历了几十年征战之后,纷乱的局面才止步于汉。
汉王朝国祚四百年之久,自成立初期便继承了秦朝的行政制度。
故而有了“汉承秦制”的说法。
只是作为后继政权的汉王朝统治者,为使自己的统治地位尽可能地延长,在对秦制的基础上也作了相当成功的革新与改良。
从而使政权持有时间更加持久,中央集权更为集中。
“大一统”观念的继承与革新——变法治为德治
任何一个辉煌而持久的朝代,其制度都不是尽善尽美的。
为了保证政权和制度能更好顺应时代发展,符合当时基本国情,统治者集团必须要对制度做适当的改良。
众所周知,政权的存在根本上是为了调和阶级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
因而律法、制度的制定必须尽可能兼顾多方阶级势力的利益。
汉朝成立之初,秦灭亡的教训还在人们的脑海之中挥之不去。
即便是手无寸铁的民众,在如山般的层层压迫之下,也会爆发出强大的力量。
诸如陈涉起义,直接证明了苛捐杂税、重徭厚役,势必会引起山呼海啸的反抗。
而汉王朝的创始人刘邦,也是这种苛政的受害者。
刘邦的起义同样也是在层层逼迫下不得已的反抗。
秦的暴政苛政让汉朝一众统治者明白了民心的重要性。
因此,即便后来刘邦攻打下咸阳城后,也没有像项羽一样走到哪儿烧到哪儿;
而是通过“约法三章”来稳定局面。
所谓约法三章,看似废除了秦法的苛弊,实则是一种笼络人心的手段。
刘邦初入咸阳,享受胜利果实后,便开始大肆搜刮财物以稳定军心。
当时,跟着他革命的一众兄弟们都分到了很多肉。
此外,刘邦还下令让秦的旧臣吏继续做自己的本职工作,不牵连怪罪。
不仅如此,对咸阳城的民众来说,刘邦也尽心去争取。
他在搜刮完咸阳宫内的财物后,便对民众说:“仓粟多,非乏,不欲费民。”
如此一来,其既争得了民众心中的好感,又扩大了自己的政治影响力。
由此,不但秦留下来的旧部为此感怀恩德,新朝的臣民也可以尽可能为统治集团所控制。
汉朝自建国以来便强调以德治思想来教化民众。
对于那些边缘地区的领地,更是要让他们明白“大一统”王朝的重要性。
即统一思想、统一领土,从思想上定义诸侯割据的不正当性。
耳濡目染下,自然会达到万众一心、加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从此以后,大一统思想便根植于民心,成为中华几千年文明的传承。
彼时,整个国家的军事、政治、文化、军事都服从一个统一的政权。
汉继秦制——行政制度的继承与改造
如果说思想是统治的血肉,那么制度便是统治的骨骼。
一副完整结实、且灵活性强的骨骼框架,才能更好承载包裹骨骼的血肉。
随着汉王朝的建立,国家综合实力空前强大,国土面积自然也随之扩大。
秦制虽说有着一副较为完整的框架,但是已经不再适合汉王朝的发展。
原先,秦只设置了36郡,而汉朝则设置了103个郡。
在此情景之下,改革已箭在弦上。
就中央官制来说,秦原本的制度是丞相、御史大夫、九卿、国尉。
其中丞相、御史、太尉形成三权分立的局面,各自执掌行政、监察和军事方面。
汉朝基本上也是沿用了这一制度,但是丞相的权力过大,容易造成臣强主弱的局面。
因此,为制衡丞相权力,汉朝统治者又设置了大司马一职。
大司马主管内事,丞相主管外事,以便于皇帝从中制衡裁夺。
非但这样,汉王朝还增设了其他职位,诸如执金吾、将作大匠、典属国与水衡都尉等朝官。
这些朝官和秦制原先具有的列官一起,形成了统治集团的骨干中枢力量。
不止是朝廷上呈现这样的三权分立局面,在远离朝堂中心的外围郡县中,也依照这样的制度来设置管理体系。
每一个郡都设置了监察、御史、郡尉。
由于每个郡县的三位官员处于独立的状态,因而政权又显得分散。
于是,统治者将103个郡划分给13个州,如此各部门便很好完成了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转。
只不过,若仅在行政制度上加强中央集权是远远不够的,统治要从多维度领域渗透。
言外之意,经济、文化、律法等多方面都要更加集中于皇帝。
律法、文化、经济等多维度中央集权化
首先,在文化方面,从秦始皇开始便对文字的规范化十分重视。
他通过石刻等方式,在全国巡游中将文字尽可能广泛地普及给民众。
这对文字一统和规范起了较大作用。
而后,汉承秦制,不仅在全国范围广而告之文字一统的重要性;
还在管官吏考核等多方面运用中提高百姓和官吏们正确使用统一文字的自觉。
当时,17岁以上的学生应考,若能够背诵汉代法令,并且使用统一文字写出9000字的文章,就可以担任小吏。
显然,背诵、默写、文字书写的正确率会决定一个人就职在什么样的岗位上。
优秀者选拔进入中央,较平庸者也可以在地方上获得一个职位。
实际上,汉朝初期汉字形式最为丰富。
对于汉字正确使用的重视,汉朝也远超于其他朝代。
汉代的隶书由秦隶发展而来,笔画更为简洁,象形性减弱,实用性增强。
不仅如此,为了节省时间和篇幅,汉人还兴起了草书。
总之,汉代对文字的重视对我国书法文化做出了深远影响。
其次便是缓释律法,休养生息。
事实上,秦朝所推崇的统治思想是法治为主。
这样的制度虽说能极大程度上使政权维系在一个看似规整严格的运行框架里。
但实际过于死板僵化,更不通人情、冷酷严苛。
而汉朝所奉行的统治思想则是名义上以德治为主的统治。
尽管“外儒内法”,却比秦律宽松了很多。
作为秦法严苛的受害者,身为楚人的刘邦在完成统一全国的政治任务后,没有全盘废除秦法;
而是将秦法中严苛的部分改换成较为宽松的制度。
为了让民众集中力量发展生产,恢复战乱以来久久未恢复的时弊,统治者集团将严苛的部分秦法改革地较为松弛。
之前的秦法条条框框束得民众喘不过气来,发展的各项事宜总有各种事情碍手碍脚。
长此以往,其给经济恢复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梗阻。
加之秦法惩罚方式尤为残酷。
死刑、肉刑、迁刑等刑罚设置,最终导致大泽乡民众揭竿而起。
各路英雄纷纷自立反抗暴政。
有此前车之鉴,汉王朝统治者废除了肉刑、连坐和诽谤妖言法,在量刑过程中也尽可能地避免严重的罚罪。
此外,黄老思想在此时也发挥了作用。
“无为而治”让百姓紧绷的神经得以喘息,并且作为统治阶级也应该遵守法律法规。
这样才可以教化民众,以身作则让民众信服并顺从刘氏的统治。
这些手段在恢复经济方面起到了大作用。
天下初定,刘邦将兵勇遣送回家务农,并分发给他们土地,减轻徭役和田租,尽可能地鼓励生产。
为了保证政策能够顺利实行,刘邦还抑制商人囤货居奇,限制他们对土地兼并。
那些因为战乱而不得已卖身为奴为婢的人,刘邦还贴心还他们自由。
民众的放归,成了汉初恢复经济生产的主力军。
如此林林总总的措施,一方面使统治的手段看似得到松缓,民众不再受到重刑严法的压迫;
另一方面,意识形态的牢笼却在不断地加固。
自上而下传递着的意识形态,已经在不断加固君权神授不可违拗、上尊下卑的思想囚牢。
“教化”成为维系封建统治的工具;
思想成为驱赶反叛精神的武器。
汉王朝的意识形态工作相较秦时,已然迈上了一个大台阶。
结语
总的来说,“汉承秦制”是继承了秦王朝统一天下后所运用的行政制度。
只是,西汉统治者颇具政治智慧。
他们将严苛的管理化刚为柔,采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治理国家。
正所谓堵不如疏,柔软的手段往往能拨开千斤重担。
也正因为如此,西汉初期的政治局面得以很快稳定,并且逐步走向正轨.
其文化发展相较比前朝,也有了更远的发展。
汉朝四百年统治,国祚绵长,经济、文化、军事等各领域均涌现出杰出的人才。
在此期间,文有汉赋、汉乐府兴盛发展;武有饮马翰海、封狼居胥的功绩。
经济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为汉朝与外邦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而其“外儒内法”的统治手段也为后世历代君主所继承沿用,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史记》
《中国通史》
《秦汉文化史》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