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分封制下的祸患暗隐,从靖难之役看明初的政局现状

分封制下的祸患暗隐,从靖难之役看明初的政局现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156 更新时间:2024/1/31 21:47:50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率军攻入明都南京并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

朱元璋在位时极尽所能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恨不得把所有大权都紧握在自己手中。

那么其刚去世,尸骨未寒之时,第四子朱棣便率军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并在三年后成为明王朝的新皇帝。那么这一情况为什么会发生呢?

明太祖分封诸王——原因

公元1368年贫苦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在众多割据势力中脱颖而出,打败了强有力的竞争者,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同年明军攻入大都,元朝灭亡。

新建的明王朝面临的是漏洞百出的政治系统、残破的社会环境,需要解决的问题众多。

当然解决诸多问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操纵,朱元璋以加强中央集权为宗旨构建了一套完备的中央体系。

由于朱元璋本人在年少时亲身经历和见证了官员们贪污腐败等丑恶嘴脸,他打心底里对于官僚团体是极度不信任的,这一观念完全贯彻在了他治理国家的各个方面。

朱元璋对于官员的控制非常强,比如在1380年以谋反罪诛杀丞相胡惟庸,同时废除丞相制度以及中书省,直接权分六部,而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直接避免了官员权力的过度集中。

当然对于那些凭借开国之功日渐骄纵,想要挑战皇权的功臣,明太祖丝毫不留情面,具有典型性的便是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蓝玉案”。

蓝玉本人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重要将领,曾立下诸多功劳,明太祖也一直想让他做未来皇帝朱标的肱骨之臣。

毕竟当时明朝北方一直遭受元朝残余势力等的侵扰,新帝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武力队伍支撑。

当然蓝玉对于当时还是太子的朱标十分忠心耿耿,但是天不遂人愿,太子正值壮年却因病去世。

太子的离世对于高龄的朱元璋而言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关于下一任继承者并没有从其他的儿子中选择,而是定为太子的儿子朱允炆

当时的蓝玉身居高位,底下武将杰出者众多,势力很大,而且蓝玉本人及其亲属愈发骄纵,这自然很容易引起太祖猜忌。

明太祖的猜疑心和皇权意识是极强的,突然失去了精心培养的接班人,他不得不考虑自己的皇孙能否控得住他曾为儿子安排的大臣班子。

蓝玉的种种表现加之太祖对于大臣本就没什么信任可言使其最终招致了杀身之祸。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太祖以谋反罪诛杀蓝玉,不仅蓝玉一门被灭绝,当时受牵连被诛杀的大臣多达1.5万人,其中包括的功臣名将不计其数。

明太祖在位期间,开国功臣名将基本被铲除,虽然杜绝了这些大臣凭借权势造反的可能性。

但是由于诛杀的大臣数过多,对于明朝带来的直接损害便是人才的缺失,这对后来即位的建文帝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当然那个时候的明太祖是绝对不会这么认为的,因为他对他的其他儿子还是很信任的,认为他们可以很好地巩固和促进大明朝的发展。

为了应对北部元朝残余势力以及其他游牧民族的威胁,同时又不至于出现唐朝中后期边将权重而藩镇割据,落得灭亡的下场,本就对官僚不信任的明太祖决定实行分封制,派自己的儿子前去镇守。

对于分封藩王,明太祖是这样说的:“天下之大,必见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太祖认为儿子比大臣可靠得多。

明太祖分封诸王——具体情况

从洪武三年(1370年)起直至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陆续分封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曾孙,他们散布在边境和腹里之地,帮助拱卫皇室。

其中被分封至北部边境之地的九位藩王富有击退外敌侵扰、维护边境安稳的任务,因此他们麾下所拥有的兵力是最多的。其他的亲王也可拥有一支护卫军队。

这些受封的亲王地位是十分尊贵的,不论从府邸、冕服还是日常用度来看,都处处彰显他们高贵的地位,公侯大臣都要对他们行跪拜礼。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疑问,汉朝分封同姓子弟本意也为巩固王室,最终却因诸侯王权重爆发了七国之乱,使西汉政府陷入危机,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也是血淋淋的教训,明太祖难道就不怕重蹈覆辙吗?

明太祖当然不会那么傻。明朝的分封与西汉、西晋时的分封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首先这些分封的藩王只有一定的军权,却没有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地方上的政务由中央委派的管理进行治理,藩王不得干涉。

这与西汉时期诸侯国的诸事均有诸侯王处置是由很大区别的,一个相当于独立的王国,而另一个只是中央适当给予权力,所受限制更大。

其次明太祖对于受封诸王间的控制是十分强的,对于受封者,太祖规定必须离开南京到其封地就封,严厉禁止藩王之间的往来。

为了做到这一点,太祖也是煞费苦心,他要求藩王们不得一同前往封地,一王离开另一王才可出发,日常往来就更不可能了,即使日后要入朝朝拜,也不允许同行进京。

为了防止儿子间勾连叛变,活生生搞成了陌生人。

但是分封制本身就是中央集权的离心力量,这一根本规律明太祖是无法改变的,太祖后期这一情况已经比较明显了。

由于明朝的都城在南京,距离北部边境甚远,无法很好地进行控制,而当时要处理的问题还有很多,统治还未完全稳固,贸然迁都并不是明智之举。

因此就需要太祖派遣信任的人去管理北部以及西北地区。能担此任的自得是自己的亲儿子了。

由于出镇北方的诸藩王肩负着击退外地、镇守疆土等职责,太祖自然要授予他们更大的权力。

就兵力而言,当时燕王朱棣麾下的兵力约有十万,宁王朱权坐拥八万带甲兵士,是腹里之地受封藩王的数倍。

为了保证士兵的战斗力,太祖还允许他们带兵训练、铸造兵器、构筑防御工事,久而久之,北部藩王的势力已经渐有尾大不掉的趋势。

对于高度集权的中央王朝而言,这自然是潜在的危机。其实在明太祖大行分封的时候,就有一位叫叶伯巨的大臣指出裂土分封的危机,希望太祖能够谨慎些,加强对藩王的限制。

这本是忠言,却搞得太祖很不高兴,惹太祖不悦的下场必然很惨,这位叶大臣便被逮捕入狱死掉了。这也再次从侧面反映了明太祖的独断和分封的决心。

靖难之役的爆发

明太祖在位期间嗜杀无度,他将权力紧紧握在自己的手中,君主专制又上升了一个高度。

他的重典政治令当朝大臣们都提心吊胆,在当时营造了臣子唯唯诺诺、无条件服从皇帝的风气。

那么后继的皇帝只要不是烂到家的废柴,顺着太祖铺好的路走下去应该是没问题的,但是为何太祖刚去世,他的四子朱棣便举兵将新帝推下台而自任为帝了呢?

首先太祖在位时曾制定《皇明祖训》,这是对其子孙的训诫,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朱氏王朝的稳定统治。

其中一条规定如果朝中有奸臣威胁王朝统治,各地藩王有举兵讨伐奸佞以清君侧的权力,但是事成之后必须退回封地。

这就给燕王起兵提供了很好的理由,朱棣起兵之时的口号便是“清君侧,靖国难”。不知明太祖若泉下有知会不会觉得很讽刺?

其次建文帝本身也有问题。新帝登基,地位还不稳固,本该先树立权威再行削藩之事,但他太过于着急,直接开展削藩事宜。

在削藩之时先从弱小的封国入手,本意是折断势力强大的燕王的羽翼,但是朱棣可是身经百战的老狐狸啊,怎么可能坐以待毙,活活等着被宰呢?

建文帝的意思就是等着啊,我完事就来收拾你,朱棣自然要早做谋划和准备。

最后在双方对战的过程中,燕王的兵力怎可与整个大明相比?胜算真的不大。

但是由于太祖朝时能干的文臣武将基本都被杀尽了,朝中缺乏优秀的谋士和带兵将领,面对朱棣这个久经沙场的老狐狸,自然要吃不少亏。

而建文帝本人比较仁慈,下令不许伤害他的叔叔,所谓“擒贼先擒王”,这可就犯了大忌了。由此种种使朱棣反叛成功,建文帝身亡。

结语:

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的胜利可以说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也反映了明王朝的政治漏洞,分封制是不适合中央集权强化的。

即位后的明成祖朱棣继续建文帝未竟的削藩事业,最终解决了分封问题,此外明智的成祖将都城迁至北京,加强对全国的控制,接下来要与一直侵扰明朝边境的蒙古游牧势力开展长期的拉锯战了。

参考资料:

《明太祖实录》《皇明祖训》

更多文章

  • 周朝人对生育的看重,让婚礼变成了求子仪式,也摧毁了女性的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周朝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也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奠基人”,直到今天我们的许多生活习惯和文化理念中,依然有周人的影子。其中周朝的宗法制度,对中国人影响最为深刻。至今,家族传承依然是中华文化的最鲜明特点之一。在家族模式的影响下,古人对于生育尤其重视,在周代便出现了许多求子的仪式。周

  • 禹建立夏王朝,中国开始家天下时代 共传14代17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在位45年, 禹姓姒名文命,是黄帝的玄孙。由于治水立了大功,被尊称为“大禹”。他的父亲治水不成而被杀,禹接替治水的工作,采取疏导的方法,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后继舜为帝。称国号“夏后”,故称“夏禹”。他在涂山大会诸侯,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的雏形,禹铸造九鼎,象征九州。虞在位45年死,葬于会稽山。2

  • 商朝的建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商人是原居于今天河北南部、河南东部的一个部族。商人的始祖名契,担任过舜的司徒,因为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舜把商地分给他,商族的名称就是从封地得来的。商人长期归附于夏王朝。商人的祖先冥曾担任夏王朝的水官,并最终死在治水的工作中。冥死以后,他的儿子王亥继位,王亥到有易氏贸易,有易之君绵臣杀死了王亥,夺走了他

  • 桂陵之战:赵国想要吞并卫国,被魏国横插一脚,最终齐国大获全胜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王图往迹战国时期是一个非常混乱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尔虞我诈,比起当代丝毫不差。公元前354年,就发生了一场教科书式的“尔虞我诈”。当时魏国是率先崛起的霸主,由于魏国军力不断膨胀,周边的小国要么被吞并,要么依附魏国而存在。周边的大国也开始紧张起来,齐国、赵国都开始想要制衡魏国的崛起。然而,在如

  • 三国之中,被埋没的五大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三国中隐藏的七大名将,正统三国名将一览表,三国之绝世名将

    1·段煨段煨段煨字忠明,甘肃武威人。为太尉段熲族弟,与贾诩、张绣同乡。原为董卓部将,镇华阴,勤农安民,甚得人心。董卓伏诛,弃暗投明。值李傕、郭汜之乱,乘與播迁,率军于华阴迎驾,护献帝东归洛阳,事上竭诚,临阵奋勇。督诸将攻克黄白城,诛杀李傕,传首许昌,夷其三族,功冠群臣。官至镇远将军、北地太守,封闅乡

  • 商朝的灭亡,不能全怪商纣王和苏妲己,可能还要怪雅利安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纵观历史及世界的大变局,我们或许会发现商朝的毁灭其实并不仅仅因为商纣王的无道,相关部落的崛起也对商朝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可以说和商灭亡有一定的联系。武王伐纣的故事尽人皆知,周人在两代明君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领导下,励精图治,在姜尚的辅佐下,终于推翻了暴虐的商纣王,建立起辉煌的周朝。周人从西向东扩张,消

  • 东汉末日:董卓毒死弘农王,伍孚行刺反被杀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三国董卓是被谁杀死的,伍孚行刺董卓,曹操行刺董卓完整视频

    话说郎中令李儒受了董卓的密嘱,依言行事。原来,董卓因关东兵起,檄文指斥罪恶,第一件便是废去少帝。暗思少帝虽已废为弘农王,但尚留居京邸,终为后患,不如斩草除根杀死了他,免得他虑;于是嘱李儒往鸩弘农王。李儒即携鸩酒至弘农王邸中,托词上寿,举酒献王道:“请饮此酒,可以辟邪!”弘农王摇手道:“我无疾,何须饮

  • 禹伐三苗和石家河古国群落的集体沦陷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尧舜对三苗的连续征伐,逼迫三苗退回江汉平原,华夏集团一度控制了南阳地区,但三苗并未就此罢手,而是多次北上侵袭骚扰,并再次占领了南阳乃至以北的部分地区。所以禹上位后,对三苗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征讨,这是双方战争的第三阶段,也是决定双方最终走向的一场战役。对于这次战争的起因,《竹书纪年》说:“有苗负固不

  • 三国乱世三大神算,两人高寿善终,一人死于非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相反,在《三国志》等历史记录中,却记载了几位算命奇人,其中最神奇的有三位。第一位叫:朱建平,他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相面先生。跟曹操是老乡,都是安徽沛国人,在曹操手下任郎官,是否给曹操相面?没有记载。但却记载了给曹丕相面。当时曹丕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私人聚会,把朱建平也请来了,让他给在座各位相面,当相到曹

  • 历史上真实的“姜叔”-姜子牙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上真正的姜子牙,历史上的姜子牙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姜子牙历史解析

    出身篇:姜子牙何许人也?姜子牙,出生于约公元前1156年,死于公元前1017年,河内郡汲县人(今河南卫辉市),本姓姜,名尚,字子牙,祖先曾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在有虞氏和夏朝之际,有的被封在申,多沿用姜氏;有的被封在吕,便以吕为氏,所以姜尚也叫吕尚。姜子牙属于大器晚成,七十二岁之前默默无闻,出生的时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