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作为汉室后裔的刘裕为何定国号为“宋”,而不是“汉”?

作为汉室后裔的刘裕为何定国号为“宋”,而不是“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06 更新时间:2024/1/31 10:35:07

如果要问历代王朝中哪些国号最好?汉和唐绝对是排在第一梯队的,概因汉唐两大王朝国力长期在线,在经济、文化和军事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有鉴于此,每逢乱世,总有政权会把这两个国号拿出来作为自己的国号,比如后汉和后唐等,其实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和汉唐皇室都没什么关系。让人奇怪的是,和汉室有血缘传承关系的刘裕,在篡晋自立时,反而没用“汉”为国号,用的是“宋”,这是为何?

刘宋王朝

一、用“汉”为国号有些不合时宜

1、蜀汉、汉赵和成汉

刘裕是西汉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而刘交是汉高帝刘邦的异母弟。就这关系,如果论继承顺序的话,都不知道排到多少位去了,要知道仅西汉一朝就繁衍出了8万多汉室子弟,更何况西汉之后还有个享国195年的东汉,并且从东汉灭亡到刘裕建立刘宋又过去了200年之久。想当初刘备这个汉景帝的第18代子孙在标榜自己汉室宗亲的身份时,引来了多少质疑?

另外,从东汉之后到刘宋之前,以“汉”为国号的政权有蜀汉、汉赵和成汉。蜀汉虽说有点“兴复汉室”的意思,可蜀汉的历史地位在宋朝之前一直比较尴尬,没有什么正统性,当时的主流观点是把曹魏视为正统王朝,比如陈寿在《三国志》在为魏蜀吴三国君主记传时,唯独对曹魏君主用了本纪,其余二者用的只是列传,并且蜀汉二世而亡,偏居一隅,着实辜负了“汉”这个国号。

蜀汉

成汉和蜀汉一样,也是偏居巴蜀,可成汉却是氐族人建立的政权,并且长期以残暴著称,相当不得人心,桓温在灭成汉时,巴蜀百姓可谓是夹道欢迎。最关键的是成汉灭亡距刘宋建立才70来年,如果刘裕以“汉”为国号,巴蜀百姓该有多么不适应?汉赵和成汉一样,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别看汉赵的开国之君刘渊和刘裕是一个姓氏,论起含金量来说,比刘裕就差远了。

刘渊是地道的匈奴人,因汉朝长期对匈奴奉行“和亲”政策,所以很多匈奴贵族除拥有匈奴姓氏以外,还拥有一个“刘”姓。西晋末年,刘渊眼瞅着乱世降临,于是自称“汉王”,接着建立汉赵政权。至于他为何要用“汉”为国号,按他所说,“吾又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说简单点,他作为一个长期被中原王朝提防的匈奴人,需要借助汉朝的余威来得到大家的认同。无论是成汉,还是后汉,离刘裕都太近了,且这两个政权都把“汉”给用坏了。

汉赵和成汉

2、北魏

汉赵灭亡后,后赵、后秦、诸燕和前秦等诸多政权在北方大地上粉墨登场。前秦这个以“秦”为国号的政权在东晋十六国时期第一个统一北方,也不知道是不是国号叫得响亮的原因。可惜这个“秦”和秦始皇的那个“秦”一样是来得快、去得也快,一场淝水之战下来,四分五裂,长期蛰伏在代北地区的拓跋鲜卑因此而崛起。

公元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同年将自己的尊号改为魏王,翌年改国号为魏。据说拓跋珪自称是曹魏宗室东海定王曹霖(曹丕之子)的后裔,这比刘渊还会拉关系。拓跋珪打着“兴复曹魏”的旗号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窥伺中原。公元409年(距刘宋建立仅11年),拓跋珪遇害,其子拓跋嗣继位,此人虽说不咋出名,可着实是一位不错的君主,他内修庶政,外拓疆土。

初生的北魏

同样是公元409年,刘裕北伐后燕,出淮河夺取了齐地,因后方卢循生事,刘裕撤兵回朝平乱,顺带手地把刘毅和司马休之等势力都给平了,巩固了内部的团结。公元416年,鉴于后秦内乱,刘裕再次率军北伐,此次北伐不仅灭了后秦,还与北魏正面PK了几个回合,北魏十万大军被刘裕以却月阵所破。公元422年,也就是刘裕建立刘宋后的第三年,北魏拓跋嗣趁刘裕病逝,新君立足未稳之际,毅然发动南征,攻取了黄河南岸的大量城池。

翌年,拓跋嗣去世,其子拓跋焘即位,是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期间,北魏一统北方大地,成为了历史上第二个统一北方的“魏国”,前面一个是曹魏,也不知道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讲究,历史就是这么巧。终刘宋一朝,北魏始终是其北方大敌。有如此之敌对关系,再加上曹魏当初是篡汉自立,刘裕如果以“汉”为国号,时人会不会认为刘裕的这个“汉”终究会被北魏所灭?

刘裕北伐后的最大敌人—北魏

二、除了“汉”之外的选择

1、以“楚”为国号

刘裕家族在永嘉南渡之前,世居彭城,且其在驱逐卢循之时因功被封为彭城内史,此彭城即项羽定都的所在地,也是两汉时期楚国的核心地区。刘裕如果以“楚”为国号,倒也说得过去,毕竟他的老家能算作是楚地,且其祖上也是西汉时期的楚王。然而如果从其他方面来看,“楚”倒不是很合适了。首先,汉朝之所以能鼎定天下,是因为打赢了为期四年的“楚汉之争”。

其次,西汉时期的楚国是“七国之乱”的主力选手,仅次于吴国,而“七国之乱”中的“七国”在世人眼中,是反动势力的代名词,不止于此,西晋时期的楚国也是“八王之乱”的“八王”之一,如果当初没有“八王之乱”,何至于神州陆沉、永嘉南渡?再次,西楚之前还有个楚国,既是春秋五霸之一,又是战国七雄之一,长期雄踞南方,然而也只是在南方了,刘裕可不想自己所建的王朝一直偏居在南方。

楚之划分

最后,刘裕之所以能掌权,并且建立刘宋,很大一部分原因来源于桓温之子桓玄,如果不是桓玄搞了个桓楚政权出来,把东晋搞得七零八碎,刘裕能够取东晋而代之的机会将比较渺茫。换句话说,桓楚是刘裕成功的踏脚石,如果刘裕回过头来以“楚”为国号,那么他和桓楚之间的关系岂不在世人眼中成了“继承关系”?如果桓楚很得人心倒还好,可桓楚如果得人心,也不至于被刘裕所灭了。

俗话说,新朝新气象,有哪个王朝会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灭掉的敌人之国号当自己国号的?果真这么做了,岂不是涨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王莽、曹丕、司马炎不会,匈奴人刘渊不会,即使是后面的萧道齐、陈霸先、杨坚和赵匡胤等开国之君,也没这么干。那么以刘裕的性格,他岂会做这种事情?

桓楚

2、以“宋”为国号

彭城在周朝时期曾属于宋国,是宋国的主要城市之一。刘裕在公元418年因巨大军功而被东晋封为宋公,以十郡之地建宋国,如同昔日曹操之魏公,后又被晋封为宋王,宋国领地亦增加十郡,达到了二十个郡。其实东晋是可以封刘裕为楚王的,可桓玄早前已经得过楚王的爵号了,再让刘裕用桓玄的爵号,怕是包括刘裕在内的一堆人都不会接受。

那么退而求其次,用宋公、宋王的爵号倒也不错。既然已经是宋王了,那么晋室在禅让的时候,禅让于宋也是理所当然,总不能又冒出一个新的名号,让一堆人不明所以吧?要知道古代的信息传递速度和条件是比较差的,届时传来传去,别让人觉得接受晋室禅让的另有他人。从权力的平稳过渡来说,刘裕以“宋”为国号是再恰当不过了。

战国时期的宋国

秦王嬴政建秦朝,汉王刘邦建汉朝,魏王曹丕建魏国,吴王孙权建吴国,晋王司马炎建晋朝,这些都是刘裕可以循的旧例。如果前面只有一个人这么做,那是“经验”,如果前面几乎所有人都这么做,那就是“传统”,而传统又会在世人心中留下较深的印记,会影响世人对事物的判断力。

对于刘裕来说,他有必要去违背这个传统吗?如果说违背传统的结果是能够提升刘宋政权的势力,他倒是不妨一试,比如他打破魏晋以来重用豪门士族子弟的传统,大胆用寒门子弟,有效地改善了内部矛盾。另外,从秦朝到东晋十六国,可有一个封建政权以“宋”为国号的?答案是没有,用别人没用过的国号,是不是更符合刘裕的那种霸气?

朝代顺序

结语

综上所述,刘裕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决定了他不适合再以“汉”为国号,换句话说,如果刘裕以“汉”为国号,除了表明他和汉朝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之外,还能有什么助益不成?且一个汉赵和一个成汉已经把“汉”这个国号给“浪费”了,这个时候,他再去用,坏处倒是一堆。除了“汉”之外,“楚”确实是能够成为他的选项之一,可也只是选项而已,并不是必选项。

如此一来,“宋”则成了他的唯一选项,无论是传统,还是前无古人的气场,都符合。另外,春秋时期的宋国之地处于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关键性地方,以“宋”为国号可以提升这片地区对刘宋政权的归属感,从而巩固刘裕的北伐成果,为刘宋政权的后续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宋书》

《晋书》

《资治通鉴》

《魏晋南北朝史》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尼布楚条约使中国丢失了几百万的国土,为何康熙却认为赚大发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尼布楚条约清朝亏了还是赚了,康熙签的尼布楚条约,中国现在承认尼布楚条约吗

    1689年9月7日,大清与沙皇俄国在中俄边境的尼布楚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是近代中国意义上签订的第一款国际条约,双方整整谈判了半个月才敲定了条约中的具体内容,负责谈判的中方代表—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被康熙帝视为大功臣,将《尼布楚条约》视为大清外交上的胜利,但事实上,尼布楚条约使中国丢失了几百万的国土

  • 李弘:李治武则天长子,生前和母亲关系尴尬,死后被父亲追封为帝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武则天长子李弘,李弘太子死亡真相,武媚娘传奇李弘之死

    这是李治最爱的,也是最寄以厚望的儿子。他的去世,让李治的风眩症进一步加重,眼睛都要看不清了。悲伤的李治,甚至把这个从来没有登上过皇位的儿子,追封为皇帝。追封皇帝,一般是儿子追封父亲,弟弟追封哥哥,有时候比较罕见的,是哥哥追封弟弟。而李弘,是史上唯一一个被父亲追封为皇帝的。李治的爱子之情,可见一斑。但

  • 洪秀全儿子被俘,他表示想考秀才辅佐大清,清军吓得立即将其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洪秀全有几个儿子,李自成和洪秀全,杨秀清为什么最终斗不过洪秀全

    太平天国的旗号举起后,洪天贵福的地位水涨船高,以婴儿年龄成了太平天国的幼主,随后天平军跳出广西,如蛟龙入江,直下南京,并将南京改为天京作为都城,洪天贵福也就此结束了他四处奔波的生活,从此就在天京这个人间小天堂中度过了从孩童到少年的十几年时光。这十几年中,洪天贵福从没有出过天王府的宫门,这也造就了太平

  • 清朝最为骄傲的皇帝,头骨被碾碎,尸骨散落,溥仪得知跪地痛哭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溥仪和光绪是什么关系,溥仪,溥仪皇帝的一生完整版

    乾隆经常大言不惭地以“十全老人”自比,话听上去有些自大,乾隆在位时有功也有过,但仔细比较起来,乾隆还是有资格这样自夸一番的。与中华大地上的各朝各代帝皇比起来,乾隆有三项值得一提的记录:一,乾隆二十五岁接班登基,共在位六十年,后又作太上皇四年,实际执政是六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帝。二、乾

  • 唐朝为什么是我国兵变最多的朝代?节度使想回长安,士兵却不答应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节度使相当于什么官,唐末48节度使一览表,唐朝政变频繁原因

    那么唐朝兵变次数为什么这么多呢?首先一点,与各朝兵变诱因相通的一点就是,兵卒待遇太差。而士兵待遇差的重要原因就是将帅克扣军饷。当然,这些将领贪墨军饷倒不全是为了中饱私囊,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为了结交宦官!在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皇帝为了防止军权旁落,开始重用宦官。宦官权势极盛一时,不但能干预藩镇节度使的任

  • 曾国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个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学会控制自己,才能控制别人,否则,一旦自己失去自制,任何人都能将你打败。曾国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制。从戒烟一事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曾国藩超乎常人的自制力。曾国藩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抽烟。在私塾读书的时候,曾国藩成天烟筒不离手,一边读书,一边吞云吐雾。1831年,曾国藩在湘乡涟滨书院读书的时

  • 唐代京西北八镇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西北八镇,唐朝四京,唐朝设立的西域四镇

    天宝十节度安史之乱之前,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其北边有朔方,西边有河西、陇右,更西在西域还有安西、北庭。整体上关中的外族威胁不大,因此长安周边不设重兵防御。然而安史之乱以后,西面的吐蕃乘西北边军内调之际不断蚕食河西、陇右,关中直接面临外族的威胁。京西北八镇元和九年的京西北八镇为防范外族入侵,在长安的西

  • 清朝灭亡罪魁祸首不是慈禧,是世人敬仰的他,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直到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导致了清朝灭亡的是慈禧,因为慈禧的挥霍无度,一段饭都要吃上万两的银子,即使在国家的危难时刻,也毫不节俭,在受到了西方列强之后,懦弱的清政府,选择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对于敌人的要求尽量满足,割地赔款,自己却依旧享受生活。但是即使是这样让人恨得牙痒痒的慈禧,也只是让清朝屈服于列

  • 皇四子雍正登基前,手里掌握多少军队?很多人都不知情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皇四子,雍正在继位前有多少兵权,雍正登基二阿哥多大岁数

    文/小卢说史康熙大帝在他在位63年,著名的康乾盛世就此开始,他死后,清宫之中却发生了一件大事,由于康熙皇帝子嗣众多,皇位的争夺颇为激烈,最终在九子夺嫡的皇位争夺过程中,四皇子雍禛成功登上皇帝宝座,称为雍正皇帝。民间传说,雍正之所以能够顺利登上帝为,是因为他篡改康熙遗旨,在“十”字上边多加了一横,改成

  • 乾隆给英国国王下了道圣旨,这道圣旨成了笑柄,让清朝从此没落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马戛尔尼是这个使团的主要人物,他向往中国文化,一直想到中国看看。其实彼时西方很多国家都和他一样,对中国有着浓浓的好奇心。他带着满腔的诚意,准备了天体运行仪和枪支武器等礼物。然而乾隆虽然很重视这次会面,却将他们当作自己的臣民来对待,清朝官员要求使团和百姓一样,对皇帝行三跪九叩。马戛尔尼在启程前,得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