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荆轲刺秦王:荆轲对秦王的刺杀属于什么行为?我们该怎样评价他?

荆轲刺秦王:荆轲对秦王的刺杀属于什么行为?我们该怎样评价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980 更新时间:2024/1/24 13:48:44

这一天,秦王嬴政显得非常高兴,他一身正装打扮,用了先秦时期诸侯国中最为隆重的“九宾礼”,准备迎接诸侯国使者的到来。

【注】:九宾礼——古代外交最隆重的礼节,有九位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引导一位宾客上殿。

岂料,秦王嬴政举办的这场盛大仪式,最终却演变成了一场悲剧,一个闹剧,同时也是他一生中最危险的一次经历……

原来,秦王嬴政当天要举行的是一个国家的受降仪式,因为就在此时,秦王嬴政继位之后,他已经灭掉了战国七雄当中的韩国和赵国,而且他的大军已经逼近了燕国国界。

此时此刻,秦王嬴政准备迎接的恰恰就是燕国派来的两位使者。

两位使者此次前来,带了两件非同一般的礼物:

第一件,秦王嬴政最痛恨的一个叛将,樊於期的人头;第二件,当时燕国最富庶的一个地方,督亢地区的地图。

他们来到秦国之后,通过秦王身边的侍从给秦王嬴政报告了一个好消息,说燕王已经吓得来不了了,如今燕国上上下下都准备要给秦王当内臣。

[var1]

大家可以想一想,秦王嬴政在此之前已经灭掉了韩赵两国,如今还没动手,燕国就举国投降,他能不高兴吗?

一切准备就绪,燕国的两位使者纷纷出场:

第一位,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荆轲;第二位,荆轲的助手秦舞阳

在“九宾礼”的引导下,荆轲端着装有樊於期人头的匣子,秦舞阳则拿着卷轴样式的督亢地图,缓缓步入秦廷。

迈入秦廷之后,秦舞阳见里面戒备森严,武士成林,这位曾经十三岁就开始杀人的燕国勇士不禁掉了链子,还没等上台阶,面如土色的秦舞阳就哆哆嗦嗦,迈不开腿走不动道了。

秦舞阳的异样,马上引起了秦国大臣们的注意,大家都觉得非常奇怪:

按理说,作为一个前来请降献图的使者,又受到了如此隆重的接待,不应该是这样的表现。

正当大家把目光全都聚集在秦舞阳身上的时候,荆轲也发现了他紧张不已的样子,于是回头看了看他,不慌不忙地笑着跟秦王解释:“大王,秦舞阳乃是小地方长大的粗人一个,没见过什么大场面,更没有见过天子,今日得见天子,肯定是给吓着了,还望大王恕罪!”

此时,秦王嬴政上下打量了一番,见荆轲面不改色、镇定自若,而秦舞阳却浑身发抖、战战兢兢,于是说道:

“让荆轲把地图献上殿来。”

秦王嬴政的意思很明显:

秦舞阳不得上殿。

于是,荆轲立刻放下了手中的匣子,捧着地图登上了大殿。

正应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句话——图穷而匕首现。

[var1]

来到秦王面前,荆轲将地图缓缓展开,就在秦王嬴政专心致志看着地图的时候,卷轴中突然露出了一把匕首,此匕首并非一般的匕首,它是经过剧毒药水反复浸沾炮制而成,一旦划破皮肉就会立刻毙命。

见地图中出现一把匕首,秦王嬴政大吃一惊,可一切都为时已晚……

此刻,只见荆轲左手抓着秦王的袖子,右手攥着染有剧毒的匕首,直接向其胸膛刺去,就在荆轲和秦王两人相互纠缠的过程中,因为用力过猛,秦王的袖子被拽断了,这才使得他有了逃脱的机会。

大殿之上,秦王嬴政被逼的没有办法,为了活命只得绕着柱子跑,荆轲则在他的屁股后面玩儿命一样的追,而在场的大臣们更是惊惶万分,个个都替秦王捏着一把汗。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这些大臣难道都是吃干饭的吗?眼看着自己的大王被人追杀,为什么不敢站出来护驾?

大家要知道,秦朝时期的法令很严,而秦朝宫殿里的规矩更严,大臣上殿一律不准携带兵器,即便是殿下的侍卫们有兵器在手,但没有秦王的命令,同样不得上殿。

当然了,这些大臣完全可以徒手上前去救驾,可荆轲手上的匕首含有剧毒,一旦冲上去被匕首划到就必死无疑,因此大家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秦王自己倒是佩了一把剑,但此剑足足有七尺长(按照现在的长度计算,应该是一米六二左右),可他的胳膊与腰间距离却不足以展开如此长度,再加上荆轲在后面紧追不舍,慌乱之下怎么也无法将剑抽出。

[var1]

看着秦王和荆轲二人一前一后,百米赛一样的绕着大殿跑,大臣们急得满头大汗,就在这个时候,御医夏无且(jū)拿出一个装满了中药的药囊,对着荆轲撒了过去。

正是夏无且的这个动作,使得秦王嬴政和荆轲之间拉开了多几步的距离,一旁的大臣们也抓住机会,向秦王高呼:

“王负剑!王负剑……”

【注】:王负剑——负,背也。古代人佩剑都是在腰中,而剑又很长很重,拔出颇费工夫,而秦王当时的情形很危急,不可能一边跑,一边慢慢的拔剑,如果把剑顺势推到背上,则可向前轻松拉出。现在多指紧急情况下抓紧反击。

听了大臣们的呼声,秦王马上将腰间的剑向后移动,很轻松地就把剑抽了出来。

七尺长剑对七寸匕首,不用说,荆轲马上就处于劣势了。

于是,秦王第一剑就砍中了荆轲的左腿,瘫倒在地的荆轲并没有放弃他的刺杀行为,而是把匕首当作飞刀,向秦王扔了过去,可惜扎在了柱子上。

面对已经手无寸铁的荆轲,秦王气愤不已,对着他一下子连砍了八剑,重伤后的荆轲瘫在了那里。

此时此刻,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对于荆轲曾有八个字的记载:

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意思是说,荆轲靠着柱子仰天大笑,并且还叉开两条腿大骂秦王:

“你(小子)今日之所以能躲过这场劫难,全都是因为(老子)我想活捉你,否则你必死无疑!”

而后,殿外的侍卫得令入内,乱剑齐下,把荆轲斩杀于大殿之上。

[var1]

根据史书记载,当荆轲横尸殿上,秦王嬴政坐在他的宝座之上,面对着荆轲尸体的时候,秦王愣了很长时间,一直都在那里发呆。

毕竟,这是秦王嬴政有生以来遇到的第一次行刺,而且也是他如此近距离面对死亡的一次经历,一只脚已经踏入了鬼门关,另一只脚却还在人间。

愣了半晌,秦王嬴政才开口说了一句:

“无且爱我!”

(夏无且太喜欢我了,是他救了我!)

因此,秦王立刻赏赐御医夏无且黄金二百镒(一镒约合二十两,也有说二十四两)。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故事——荆轲刺秦王,而这场秦宫中的行刺,后来还被司马迁写进了《史记》的《刺客列传》中,载入了中国历史的史册,千古流传。

荆轲虽然已经死了,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却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荆轲也成为了刺客的代表人物,千百年来被人们传颂。

相比之下,活着的秦王嬴政却只不过是躲过了生命中的第一次劫难,接下来要面对的灾难也将接踵而至……

个人认为,在秦王嬴政的一生当中,最伟大的一件事情就是统一中国。

当然了,从嬴政的个人主观上来讲,他是要消灭六国、充当霸主、一统天下,但他的做法却在客观上符合了历史的发展潮流,这就是秦王嬴政在历史上最大的贡献。

但是,当时的六国也代表着天下,而秦王嬴政为了千古伟业要灭掉六国,无疑就会成为六国的公敌,天下的公敌。

由此可见,想要刺杀秦王嬴政的绝对不止荆轲一个,更不是荆轲的个人行为,而是当时即将被灭掉的六国中很多人都想做的一件事情,只是他们没能力办成而已。

[var1]

荆轲被杀之后,秦王嬴政颁下命令:

通缉所有与荆轲有关的人。

荆轲有一位好友,名叫高渐离,是一个音乐家,擅长击筑(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

高渐离因为荆轲刺杀秦王的事情受到了牵连,于是就隐姓埋名,外出给人打工去了。

你说打工就好好打工吧,高渐离却不甘寂寞,他打工的这家主人特别喜欢击筑,但是作为一个打工仔,高渐离一听人家弹得不好,总忍不住在主人背后点评几句。

不久之后,高渐离的话就传到了主人的耳朵里,听说家里的工人还懂得乐器和音律,主人便将他请了过去:

“先生既然说我弹奏的不好,那就请先生来上一曲吧!”

高渐离二话没说,上前表演了一段击筑,惊得在场的人一个个目瞪口呆,大加赞叹。

自此之后,高渐离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再隐姓埋名了,于是就开始公开表演击筑,他的名声越来越大,最终传到了已经一统天下的秦始皇那里。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始皇帝把高渐离召进了皇宫,想让他为自己演奏一曲。

岂料,高渐离刚刚进入皇宫,就被人认出了身份,并且立刻报告给了始皇帝,说他就是荆轲的好友高渐离。

[var1]

一边惦记着想听高渐离的音乐,一边又怕他成为第二个荆轲,始皇帝想到了一个很残忍的办法:

命人先将高渐离的双眼弄瞎,让其失明,自然无法实施刺杀。

就这样,双目失明的高渐离逐渐取得了始皇帝的信任,在一次又一次的演奏中,慢慢练出了凭借声音就能大体感觉始皇帝在何位置的本领。

于是,高渐离就往筑里灌铅,想要在最近的距离,用灌了铅的筑砸死始皇帝,完成刺秦伟业。

只不过,让一个盲人去杀一个未盲之人谈何容易,高渐离最终还是因失败被杀。

高渐离刺杀事件之后,秦始皇也从中得到了一个教训:

自己曾经击灭的六国当中,人人都有可能是刺客,一个也不能接近,更不能相信。

可是,不接近、不相信,就不会有刺客了吗?

作为韩国的贵族,张良在韩国灭亡之后就变卖了家产,高薪雇来了一位大力士,使用远距离投掷(大铁锤)的方法,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方向)行刺秦始皇,事败之后逃亡至下邳,而始皇帝再次侥幸躲过了一劫。

由此可见,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到他统一六国之后,一直就有人在不断地刺杀他,荆轲刺秦王显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是在一定的程度上代表了六国的反秦武装,由于不甘心被秦国所灭而刺秦的一种普遍心理。

[var1]

可以说,从荆轲刺秦王到张良雇凶行刺,在秦始皇的一生当中,曾有过多次被刺杀的经历,可唯独“荆轲刺秦王”是《史记》中记载最为详细的一次,也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

因此,“荆轲刺秦王”事件对于后世的影响是最大的,人们对于荆轲的看法也各不相同……

有人说:荆轲是逆历史潮流的“FDP”。

也有人说:荆轲是一位侠义英雄。

那么,“荆轲刺秦王”到底属于一种什么行为呢?我们又该如何去评价荆轲呢?

关于荆轲刺秦的事情,坊间众说纷纭,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评价:

第一,荆轲是一位侠义英雄。

我们中国古人曾经写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赞扬荆轲,称赞他是一位侠义英雄,千古义士。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中国文学史上鼎鼎大名的陶渊明所作的一首诗,名叫《咏荆轲》,诗中有这样两句:

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

。意思是说,荆轲虽然已经死了,但是千百年来,他那种侠肝义胆的精神依然流传至今。

另外,一位名叫善住的元代僧人也曾做过一首名为《荆轲·壮气干牛斗》的诗,诗中有这样两句:

易水悲歌歇,秦庭侠骨香

。同样是用来赞扬荆轲的侠士精神。

因此,把荆轲称为侠士英雄,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很普遍的一种看法,也可以称作是道德层面上的主流看法。

[var1]

第二,荆轲是一个愚蠢之人。

如此相反的评价,同样是出自两位名人:

第一位,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和史学家司马光;第二位,西汉时期“汉赋四大家”之一的扬雄。

在《资治通鉴》的《荆轲盗诸》中,司马光曾这样评价荆轲:

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

意思是说,荆轲为了报答燕太子丹的豢养之情,全然不顾七族被灭的危险,想要用一把短小的匕首去刺杀秦王,难道不是愚蠢至极吗!

对于荆轲的刺杀行为,扬雄甚至直言:

要离为蛛蝥之靡,聂政为壮士之靡,荆轲为刺客之靡,皆不可谓之义。又曰:“荆轲,君子盗诸。”

大意是指,要离之死是蜘蛛、蝥虫一类的死,聂政之死是壮士一类的死,荆轲之死是刺客一类的死,这些都不能算作“义”。他又说:

“荆轲,按照君子的道德观念来看,犹比如盗贼之辈了。”

现如今,言论自由、思想自由,人们对于“荆轲刺秦王”的看法大致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荆轲就是一个“雇佣兵”。

关于雇佣兵的故事,我们看过很多,有些人就认为荆轲吃人家的、穿人家的、拿人家的,结果没办法还燕太子丹的人情了,只得拿命去还。因此,荆轲就是一个受雇于燕太子丹的雇佣兵(刺客)。

[var1]

第二种,荆轲是一个逆历史潮流而动的“FDP”。

有些人认为,秦始皇的作为在客观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他是代表历史发展潮流的英雄,而荆轲要刺杀他,无疑就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FDP。

对于以上几种不同的说法,我们最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一个荆轲,各自表述。

换言之,荆轲就只有这一个,但是个人有个人的看法,大家不喜勿喷!

很多年前,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借助了“荆轲刺秦王”的框架,再次讲述了这个故事……

性格孤傲、胸藏血气的无名为了替全家报仇,也为了拯救赵国于危难,潜心修炼剑法十年,终于练就了一招绝世剑法“十步一杀”,继而设法进入了秦宫大殿。但是,就在无名取得了秦王的信任之后,他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刺杀秦王,而秦王为了天下,也不得不下令射杀了无名。

[var1]

那么,无名为什么要放弃刺杀秦王呢?

因为在无名的心里,秦王是一个英雄,他统一了天下,也给天下百姓带来了和平。

因此,为了天下太平,无名宁愿背负着一个刺客的恶名,被万箭穿心,也要放弃刺杀秦王。

一部《英雄》为我们诠释了一个道理:

英雄从来都不是指一个人,那些为了和平而死的人,为了和平而统一天下的人,全部都是英雄!

换言之,秦王嬴政统一天下是英雄;为了燕国刺杀秦王的荆轲是英雄;为了天下太平,放弃刺杀秦王的无名也是英雄。

因此,按照大英雄观来看:

秦始皇是时势英雄,荆轲是侠义英雄。二者合一,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头条创作挑战赛#

#头号周刊#

#头条历史#

更多文章

  • 三个男人发出了三声叹息,大秦帝国轰然倒塌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大秦战歌,大秦裂变48集解说,大秦五岁皇孙把亲爹压入大牢

    这就是"亡秦三叹"。三个男人分别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项羽,刘邦,陈胜。他们分别代表了旧贵族,社会精英,底层人士。项羽是战国时候的楚国旧贵族代表,这群人不服秦的统一,他们发誓要回到六国的旧秩序。刘邦,代表的是战国时代以来的商人,豪强,游侠,市民,底层官员,社会中下层精英。摇摆不定,见风使舵,利益和义

  • 死心眼的楚怀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前313年,秦国打算进攻齐国,虽然号称“强秦”,但进攻的对象也是七雄之一的齐国,实力自然不可小觑。但最让秦王担心的,还是齐国和另一个强国——楚国有联盟,一旦齐国受到进攻,楚国势必出兵,到时候秦国腹背受敌,很可能鸡没偷着,反噬一把米。看到的秦王的顾虑,这时候战国著名的大“忽悠”——张仪同志走上前台

  • 陈宫为何选择拥立吕布成为兖州之主?真的是因为吕布好控制?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194年四月,曹操倾巢出动攻打徐州,这已经是曹操第二次出兵徐州。上一次因为军粮耗尽不得已撤军,这次准备相对充足得多了,可是也导致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曹操留在兖州的兵力出现空虚。在这个时候,陈宫联合陈留太守张邈,从事中郎许汜、王楷以及张邈的弟弟张超等人一起反叛曹操,兖州八郡除了司马荀彧、寿张令程昱守

  • 秦王赶紧来扶弟媳杨媚儿下马,杨媚却身子一软趁势倒在了他的怀里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杨媚最后和谁在一起了,破云杨媚和韩小梅,破云里杨媚的结局

    [var1]齐王李元吉性情暴躁,行事极端。领兵打仗不行,声色犬马样样精通。虽然杨媚貌美如花,但是齐王府里可是百花盛开,群芳斗艳。这新鲜劲儿一过,杨媚是常常独守房。这让曾经如众星捧月的她倍感冷落寂寞,虽然拥有了富贵和名分,但独自一人时也是常常叹息知音难觅,此生所托非人芳华虚度。[var1]一次王府家宴

  • 春秋晋国胥氏家族简史:晋国可有可无的卿族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晋国胥氏世系,胥氏家谱,春秋晋国发展史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建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是为六卿,这六卿主导晋国军事与政治,在军曰将佐,在政曰卿,是晋国的核心力量。六卿的人选基本上是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十一家卿族所把持。而其中的胥氏家族,最为可有可无。胥氏属于晋国的公族,但是属于远支公族

  • 汉成帝刘骜,这匹骏马脚力有点差,酒喝多了总有醉的时候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汉成帝刘骜死因,汉成帝刘骜下一个皇帝谁,汉成帝刘骜死在赵合德床下

    古往今来,多少英雄好汉,多少钢铁男儿,都难逃这酒色二字。西汉最拉垮的皇帝,刘骜,终于出场了。他一生的最爱,一个是“飞燕”,另一个是“杜康”。真是醉卧床头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汉成帝,终于倒下了,倒的如此离谱,倒的如此酣畅淋漓。一,是美酒还是美女,有点蹊跷公元前7年,汉成帝刘骜时年45岁,45岁的年

  • 古今成大事者,往往心狠手辣不择手段吕不韦结盟华阳扶赢异人上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吕不韦十句致富经典语录,吕不韦异人华阳夫人之间的关系,华阳夫人与异人的关系

    [var1]远离了刀光剑影,暗淡了古角争鸣。吕不韦和赢异人是千古知音还是相互利用?吕不韦和赵姬是露水夫妻还是红颜知己?千古一帝秦始皇如何看待他的仲父吕不韦?为什么最后将他赐死?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吸引着我们好奇的目光,去揭开历史的重幕进行一番探索,让历史告诉未来!一、如何评价吕不韦?吕不韦是战国时期卫国

  • 二世而亡-成也赵高,败也赵高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赵高为什么二世而亡,历史上的赵高属什么的,赵高篡位成功的原因

    胡亥像长子胡苏,才能卓著,在秦始皇众多的儿子中非常出众,但并不受秦始皇待见,他更喜欢的是小儿子胡亥,因为胡亥身上有自己当年的影子。公元前211年,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陪在他身边的有少子胡亥、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等人。秦始皇东巡图最后一次东巡也成了秦始皇人生的终点,在沙丘宫一命呜呼。此时,长子扶苏

  • 战国时代最早的霸主,曾经狂虐秦国,最后竟沦为砧板鱼肉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秦国大将军蒙恬,秦国历史完整版,秦国vs赵国

    [var1]战国形势图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从此魏、赵、韩三国取代曾经的霸主晋国登上了历史舞台,而魏国因为分得的土地都是中原膏腴之地,最为富庶。但作为开国君主,魏文侯(即魏斯)并不甘守于此,他用李悝为相,推行变法,改革弊政,废除井田制,推行“尽地力之教”的政策,鼓励

  • 究竟是金屋藏娇成就了汉武大帝,还是汉武帝刘彻成就了金屋藏娇?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明确一点,汉武帝是西汉货真价实的“第五代领导人”。有人说了,汉武帝之前好像不止五个皇帝吧?确实,汉武帝其实是西汉的第七任皇帝,在他之前分别是:第一任汉高祖刘邦;第二任刘邦的儿子汉惠帝刘盈;第三任刘恭和第四任刘弘是兄弟俩,都是刘盈的儿子;第五任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的儿子,第六任汉景帝刘启是刘恒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