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时期,“八旗制度”在作战中有何实质性的意义?

清朝时期,“八旗制度”在作战中有何实质性的意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913 更新时间:2024/1/17 2:40:37

编者导读:

公元1615(万历四十三)年,“八旗制度”正式被努尔哈赤确立为女真人中的军事制度。至此,倚靠着“八旗制度”为基础,努尔哈赤顺利地完成了一系列战争,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与对手明朝统治者之间的萨尔沪战役和松锦大战。拿萨尔沪战役来说,当时的明朝政府单单投入到参与正面作战的部队人数就达到了十一万,其后勤保障兵力更是数不胜数,而努尔哈赤方面全盘仅仅使用了六万余人的八旗兵便战胜了大明帝国。在松锦大战中,双方实力的悬殊更是令人昨舌,努尔哈赤甚至可以以不足对手一半的兵力去快速解决并赢得战斗。纵观历史,不难发现,自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伊始,诸如此类的战役便不胜其数,在这其中,“八旗制度”始终扮演着一个极其神秘且重要的角色。

努尔哈赤时期,对于八旗士兵可以轻而易举的击败明朝军队或者其他对手这一奇怪现象,通人们给出的解释是:努尔哈赤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促成的这一切。这一说法笔者不予否定,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八旗制度”这一军事组织在这其中的一份功劳。据史料《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对于八旗制度前身的记载:

太祖削平各处,于是每三百人立一牛录额真,五牛录立一甲喇额真,五甲喇立一固山额真,固山额真左右立梅勒额真。原旗有黄白蓝红四色,将此四色,镶之为八色,成八固山。

以上所述的便是八旗制度的前身——固山牛录制度,显然八旗制度就是在原有的固山牛录制度上形成的。根据以上记载可以得知:固山牛录制度是一个层级分明、简洁明了的组织,全军以牛录为基础,以“五”为进制呈阶梯状分布。在这其中,五个牛录设一甲喇额真,五个甲喇额真再设一固山额真。因此不难推算出,一固山下面所统领的人数总共达到了7500人,这便与后来的八旗旗主所掌管的兵力一致。当然,这仅仅是八旗制度下的一个基本的轮廓,其所蕴含的精华远不止如此。那么,在该篇章当中,笔者就以“八旗制度”为圆心,围绕着它去探讨一番关于“八旗制度”背后所蕴藏的精华,以及再详细地讨论一下“八旗制度”在实际作战过程中所取得的实质性意义。

本文的研究内容:

正如文章前面所说,八旗制度是以牛录为基础所形成的组织。那么,牛录作为八旗制度中最基础的单位,其对整个军队所带来的影响必将是最为直接的。因此,为了发挥出牛录的最大优势,统治者在这上面也花费了极大的心血。譬如,据史料《旧满洲档》记载:

若每一牛录300人中,“有五十披甲者,留十个披甲者守城,四十个披甲者出战。出战的四十个披甲者,二十个披甲者携带云梯使其攻城。”

如此一来,使得每位参与作战的牛录成员都有着明确的分工,使士兵在实际作战中更具有目标性,不至于造成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对于每个牛录成员在兵种上的细分也是提升其作战熟练度的一种手段。就好比一个人经常重复着一个动作,时间一久也可以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与此同时,此制度不仅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减轻统治者的负担,还能够在短时间内依靠少数人的指挥迅速形成巨大的战斗力,大大的提升了部队的机动性。这就是为在萨尔沪战役当中,努尔哈赤能够率领八旗骑兵在与明朝四路大军作战地过程中,以四天不到的时间内行军400余公里并且还能快速解决战斗的一大重要原因。在此制度下的八旗士兵,看似被束缚在一个圈子里,但实际上在当时原始的作战环境当中所带来的战斗爆发力是我们难以想象。

众所周知,战争所需耗费的资源是巨大的,一场大战无论胜败,双方所造成的资源损失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无法弥补的。明朝末期,明帝国在与后金的作战过程中无不流露出其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所造成的资源不足现象,这也为其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然而,这一现象对于努尔哈赤方面的八旗制度来讲是基本不可能的。对于明朝士兵来讲,其所需的战备物资基本都是依赖于明朝政府所下拨的,然而,这一点在八旗士兵中间却恰恰相反。每逢战争来临之际,八旗士兵都需要自备物资,就连日常所需的粮食、弓箭、甲胄等等都是自己提前给准备好的,当然,这一举措是在八旗统治阶层的严格监控之下所准备的,并且任何允许携带到战场上去的物资都有其相应的标准。如此一来,便从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国家的经济负担,为促进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

那么为何八旗士兵愿意在战争当中自备物资的呢?这一点说出来或许很多人不信,但事实确实如此。那么,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又是为何呢?众所周知,女真人初期是以狩猎采集为生,而八旗制度的前身也是在狩猎过程中所形成的组织。在狩猎过程中,个人所需的装备都是自己准备,而且按劳分配,只有参与了狩猎,才有机会获得战利品的分红,而战争对于女真人来讲其实从本质上也是一场狩猎,无非就是所俘获的对象由动物转换成明朝士兵而已,因此,本着先前的传统,八旗士兵在与明帝国之间的战争当中也是延续着早期狩猎的风格。当时的女真人在传统思想的冲击之下,互相都有着这么这么一种观念:有狩猎就有战利品,有战利品就有分红,总之,人是不可能被“动物”给打败的。因此,在当时的女真人当中每逢与明帝国的战争都是十分的激动,出兵之际,相互之间都习惯性的打个招呼:“去抢西边!”

八旗士兵当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无法被打破的,因此对于战争所带来的激情在八旗士兵当中也是十分的独特的,这与明帝国的军队相比在一定程度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另一方面,女真人出则行师入则狩猎的传统也造就了八旗士兵的超于常人的战斗力。这就是为何八旗士兵在战斗过程中都是勇猛过人的,常常需要对手以数人之力敌一名八旗兵。

结语: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努尔哈赤时期的八旗士兵与晚清时期的八旗士兵之间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也是在映射出帝国的衰败。从清军入关后开始打破八旗士兵之间人与人的平等那一刻起,从某种意义上讲八旗制度就已经潜移默化的官僚腐的方向迈入。但围绕着八旗制度的本身,在当时的时代确实是一种极具影响力的制度,其为清朝所带来的功劳也是不可否认的。

参考文献:

《旧满洲档》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

《明史》

《建州见文录》

周远廉:《清朝前期的八旗制度》

更多文章

  • 康熙到孔子墓不愿跪拜,汉臣遮住墓碑上一字,康熙马上行跪拜礼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康熙为孔子立的碑怎么运到山东,康熙为孔子下跪大臣挡住一个字,康熙祭拜孔子不肯下跪

    在理论上,皇帝也是需要向他的老师与父母下跪的,但其实通常情况下都不会如此,甚至皇帝的老师在见到皇帝的时候也得下跪,而且只要能够成为皇帝,往往也就意味着他的父亲已经过世了。也就是说只要一旦成为了皇帝,他就基本不需要向任何人行跪拜礼,否则便是有损帝王威严,这已经是不成文的惯例。不过在清朝的时候,被后人们

  • 顺治问高僧:大清国运如何?高僧说了14个字,两百年后都一一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顺治问高僧14字预言,顺治之死深度解析,顺治临终前说的一段话

    谶语,即古代预言。大家比较熟悉谶语有,“亡秦者胡”、“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等。古代人们缺乏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迷信盛行,各种预言层出不穷。谶语多了,自然就会出现惊人的预测。光绪年间举人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记载了关于清朝国运的一个谶语,最终的结果表面这个谶语的预测准确无误。这里插一句,《清稗类钞》

  • 清朝灭亡后,满清皇族为何不学元朝逃回自己发源地?原因其实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满清皇室发源地,元朝巅峰时期版图,满清军队与元朝军队谁更强

    前几天笔者看到一位网友留言:清朝灭亡时,为何不像当年元朝灭亡时元廷那样逃亡漠北一样回到清朝的发源地东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众所周知,元朝统治中国时蒙古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极其尖锐,这点从朱元璋起兵抗元这件事上表现的很明显。比如元朝政府将国人分为四等,分别是一等为蒙古人,又称“国人”;二等色目人

  • 一座清朝简陋墓地:墓主穿蟒袍下葬五爪龙袍陪葬,还梳着明朝发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清朝被盗最惨的墓葬,清朝六王爷墓,清朝龙袍和蟒袍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在新闻上看到这样的报道,一处正在施工的工地意外发现了一座墓地,最后经过专家抢救性发掘之后解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其实在小编看来这也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因为在古代史籍记载多为纸质,这样很容易损坏或遗失,结果导致很多事迹成为了未解之谜。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这样一个因施工被意外发

  • 乾隆为何要费大力气去编写《四库全书》?要怪就怪他太要面子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乾隆为什么要修四库书,四库指什么,乾隆四库全书

    公元1781(乾隆四十六)年,一部耗时近九年时间的史前巨作《四库全书》终于在北京的紫荆城内完成了它的初稿设计。那么,对于这本普普通通的史书,笔者为何说它是史前巨作呢?首先,此书分别囊括四个基础部分,即:经、史、子、集,共计三万六千余册,七万九千余卷。其内容涉及到历史、文化、地理、天文、人物等等人们所

  • 光绪和溥仪之间,其实还出了一位皇帝,在位仅3天,却很少人知道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光绪与溥仪的关系图解,光绪和溥仪谁的权力大,光绪皇帝和溥仪

    这位皇帝就是爱新觉罗·溥儁。爱新觉罗·溥儁,这是一个非常不被人熟悉的名字。溥儁出生于1885年,作为端郡王爱新觉罗·载漪的二儿子,从小就对权力没什么兴趣。他整天不学无术,对读书也不感兴趣,唯一喜欢的就是那些纨绔子弟们喜欢的事情,也没有人去责怪他,毕竟他的姑奶奶可是当时的一手掌权人慈禧太后。而就是这么

  • 帝王心术难测:雍正的这两句话年羹尧没有听懂,所以他才死的那么惨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雍正对年羹尧的态度,雍正王朝雍正的帝王心术,雍正与年羹尧谈话

    在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的过程中,雍正最终得以登基为帝,年羹尧和隆科多两人居功至伟。当初隆科多在拥戴雍正即位上立下了第一功,而年羹尧没有直接参与拥立,因此在这件事上年羹尧要略逊于隆科多。但是两人在雍正二年的地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当时年羹尧率领清军横扫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并由此为威震西陲,享誉朝野。年

  • 太平天国灭亡后,十万太平军女兵的下场如何?最终的结局令人侧目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王伦审讯太平军,太平军女将领颜慕雪,太平天国女将谁死得最惨

    1851年1月11日,两万多名头裹着红巾的男女农民、小手工业人等聚集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在欢呼声中洪秀全宣布举行起义,这就是历史上的金田起义。洪秀全在举行起义同时颁布了起义军的五条军纪,在军纪的第二条就是“别男行女行”,随即设立女营,这就是历史上关于太平天国女兵的最早记载。其实早在洪秀全等人宣传拜

  • 大清最后的国舅爷,活到2007年,去世前喃喃自语:我姐姐是冤枉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大清最后的舅爷,清朝最后一位舅爷活了多少岁,清朝最后一位舅爷是谁

    他就在这样的日子里渐渐的长大,长大自然就要娶后妃,于是在操办下,溥仪有了一后一妃。皇后就是当时只有十六岁的婉容,婉容的父亲祖上都是满洲的贵族。她从小接受了很好的教育,而她的容貌又很是美丽。1922年,她以多才和美貌在京城贵族中闻名遐迩,也就是这一年,她成为了皇后。婉容的家里还有一个弟弟叫郭布罗·润麒

  • 他生于光绪23年,活了117岁,一生无儿女,临终一句遗言令人泪目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光绪临终前的痛苦,光绪的一生经典故事,光绪死前留下的话

    在山东烟台倒有一位真实有记录的百岁老人,他确确实实活了117岁,从1897年出生,到2014年去世,堪称山东省的最长寿男寿星。这位老人的名字叫做杨明运。杨明运出生时,中国还处于光绪年间,那时候国家积贫积弱,百姓的生活也苦不堪言。为了生计,杨明运在13岁时就到当地凤凰山庙里当童工,扫地、烧水、做饭。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