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吴三桂为何要起兵反清?完全是被康熙所迫,他一直对大清忠心耿耿

吴三桂为何要起兵反清?完全是被康熙所迫,他一直对大清忠心耿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358 更新时间:2023/12/24 20:06:34

在诸多文学艺术作品的描述中,康熙之所以要去平定三藩,是因为以吴三桂为首的三位藩王,已经流露出了谋反之心,马上就要造反的地步。以至于朝廷虽然也困难,但是康熙皇帝具有着极其深远的眼光,英明果断地决定裁撤藩镇,而事后吴三桂的称帝更是确实证明了这一点。

看上去吴三桂确实是想要造反的,所以康熙出兵去打他也确实是迫不得已,但其实这并非全部的历史真相,甚至于我们可以说吴三桂之所以要起兵反清,完全就是被康熙所迫,他一直都对大清忠心耿耿,根本就没有想过造反,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他到了61岁才起兵造反。

吴三桂手握重兵并不是一天两天了,如果真的想要造反当皇帝,那么早在年轻力壮,满清王朝江山未稳的时候就可以做这件事情,为何要等到61岁了,已经人老立衰的时候才造反呢?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在康熙皇帝的层层进逼之下,他已经没有了选择,造反称帝不过是狗急跳墙而已。

出生于1612年的吴三桂可谓是“世受皇恩”的典型代表,不过不是受满清皇帝的恩,而是受大明皇帝的恩,他的父亲吴襄是明朝锦州总兵,他的舅舅祖大寿是明朝的前锋总兵官,世代吃着明朝皇帝给发的薪水。正是因为吴三桂家里世代为大明武官,所以吴三桂也因此而能够迅速成为高级军官。

等到崇祯十二年(1639年)的时候,27岁的吴三桂已经成为了手握重兵镇守一方的宁远团练总兵,这个时候的他还是大明朝的臣子。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吴三桂听说李自成的大顺军即将打入北京,还率领着自己的军队前去京师保卫皇帝,结果路上就听说李自成已经进入了北京,于是他就想干脆投降李自成得了,于是停下军队准备等李自成的使者前来谈条件。

结果等到的是李自成纵容部下抢走自己爱妾陈圆圆的消息,于是吴三桂“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毅然决然地率领清军入关,把李自成给赶跑了,这个时候吴三桂32岁,正是年富力强适合创业造反的年纪,他这个时候没有造反,就见得确实没有太多当皇帝的心思。

然而吴三桂之所以率清军入关,显然并不全是因为陈圆圆的缘故,要知道他这么一来,不仅仅是背弃了旧主,更是投靠“蛮夷”的汉奸,虽千秋万世亦为人所不齿,付出的代价如此之巨大,又怎么可能仅仅是因为一个女子?更多的是因为满清给了吴三桂眼中足够的条件“世世子孙,长享福贵,如山河之永也”。

意思就是说吴三桂同学为了我们牺牲巨大,我们不会亏待你的,你与你的子孙们以后就永远镇守在云南那个地方,跟我们爱新觉罗一起享受富贵,只要大清还在一天,爱新觉罗还是皇者,你们吴家就永远是王者。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吴三桂不惜背上千古骂名,毕竟能够得到实惠嘛。

然而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康熙皇帝撕破脸皮不顾自己前辈的诺言,毅然决定要撤掉吴三桂的藩,这就让吴三桂彻底没得选择了,毕竟他本来就付出了一切,也就为了得到这个藩王之位,一旦藩王之位都没有了,那他所有的人生都没了意义,于是他只能造反。

当然此时的满清已经扎稳了根基,不再是他32岁时候,对于整个中原缺乏实际控制能力的样子了,于是61岁起兵造反的平西亲王吴三桂,被19岁的少年天子康熙很干脆利落地打败了,不知道他在临终之际是否有过后悔,早在32岁那年就应该彻底自立,纵然失败也是以枭雄的样子留于史册,而不是以一种叫近乎搞笑的方式。

吴三桂为何要起兵反清?完全是被康熙所迫,他一直对大清忠心耿耿!

参考资料:《明史》、《清实录》

更多文章

  • 清朝时期,“八旗制度”在作战中有何实质性的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清朝的八旗制度简介,清朝八旗照片,清朝灭亡后八旗军队

    编者导读:公元1615(万历四十三)年,“八旗制度”正式被努尔哈赤确立为女真人中的军事制度。至此,倚靠着“八旗制度”为基础,努尔哈赤顺利地完成了一系列战争,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与对手明朝统治者之间的萨尔沪战役和松锦大战。拿萨尔沪战役来说,当时的明朝政府单单投入到参与正面作战的部队人数就达到了十一万,其余

  • 康熙到孔子墓不愿跪拜,汉臣遮住墓碑上一字,康熙马上行跪拜礼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康熙为孔子立的碑怎么运到山东,康熙为孔子下跪大臣挡住一个字,康熙祭拜孔子不肯下跪

    在理论上,皇帝也是需要向他的老师与父母下跪的,但其实通常情况下都不会如此,甚至皇帝的老师在见到皇帝的时候也得下跪,而且只要能够成为皇帝,往往也就意味着他的父亲已经过世了。也就是说只要一旦成为了皇帝,他就基本不需要向任何人行跪拜礼,否则便是有损帝王威严,这已经是不成文的惯例。不过在清朝的时候,被后人们

  • 顺治问高僧:大清国运如何?高僧说了14个字,两百年后都一一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顺治问高僧14字预言,顺治之死深度解析,顺治临终前说的一段话

    谶语,即古代预言。大家比较熟悉谶语有,“亡秦者胡”、“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等。古代人们缺乏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迷信盛行,各种预言层出不穷。谶语多了,自然就会出现惊人的预测。光绪年间举人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记载了关于清朝国运的一个谶语,最终的结果表面这个谶语的预测准确无误。这里插一句,《清稗类钞》

  • 清朝灭亡后,满清皇族为何不学元朝逃回自己发源地?原因其实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满清皇室发源地,元朝巅峰时期版图,满清军队与元朝军队谁更强

    前几天笔者看到一位网友留言:清朝灭亡时,为何不像当年元朝灭亡时元廷那样逃亡漠北一样回到清朝的发源地东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众所周知,元朝统治中国时蒙古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极其尖锐,这点从朱元璋起兵抗元这件事上表现的很明显。比如元朝政府将国人分为四等,分别是一等为蒙古人,又称“国人”;二等色目人

  • 一座清朝简陋墓地:墓主穿蟒袍下葬五爪龙袍陪葬,还梳着明朝发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清朝被盗最惨的墓葬,清朝六王爷墓,清朝龙袍和蟒袍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在新闻上看到这样的报道,一处正在施工的工地意外发现了一座墓地,最后经过专家抢救性发掘之后解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其实在小编看来这也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因为在古代史籍记载多为纸质,这样很容易损坏或遗失,结果导致很多事迹成为了未解之谜。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这样一个因施工被意外发

  • 乾隆为何要费大力气去编写《四库全书》?要怪就怪他太要面子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乾隆为什么要修四库书,四库指什么,乾隆四库全书

    公元1781(乾隆四十六)年,一部耗时近九年时间的史前巨作《四库全书》终于在北京的紫荆城内完成了它的初稿设计。那么,对于这本普普通通的史书,笔者为何说它是史前巨作呢?首先,此书分别囊括四个基础部分,即:经、史、子、集,共计三万六千余册,七万九千余卷。其内容涉及到历史、文化、地理、天文、人物等等人们所

  • 光绪和溥仪之间,其实还出了一位皇帝,在位仅3天,却很少人知道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光绪与溥仪的关系图解,光绪和溥仪谁的权力大,光绪皇帝和溥仪

    这位皇帝就是爱新觉罗·溥儁。爱新觉罗·溥儁,这是一个非常不被人熟悉的名字。溥儁出生于1885年,作为端郡王爱新觉罗·载漪的二儿子,从小就对权力没什么兴趣。他整天不学无术,对读书也不感兴趣,唯一喜欢的就是那些纨绔子弟们喜欢的事情,也没有人去责怪他,毕竟他的姑奶奶可是当时的一手掌权人慈禧太后。而就是这么

  • 帝王心术难测:雍正的这两句话年羹尧没有听懂,所以他才死的那么惨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雍正对年羹尧的态度,雍正王朝雍正的帝王心术,雍正与年羹尧谈话

    在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的过程中,雍正最终得以登基为帝,年羹尧和隆科多两人居功至伟。当初隆科多在拥戴雍正即位上立下了第一功,而年羹尧没有直接参与拥立,因此在这件事上年羹尧要略逊于隆科多。但是两人在雍正二年的地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当时年羹尧率领清军横扫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并由此为威震西陲,享誉朝野。年

  • 太平天国灭亡后,十万太平军女兵的下场如何?最终的结局令人侧目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王伦审讯太平军,太平军女将领颜慕雪,太平天国女将谁死得最惨

    1851年1月11日,两万多名头裹着红巾的男女农民、小手工业人等聚集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在欢呼声中洪秀全宣布举行起义,这就是历史上的金田起义。洪秀全在举行起义同时颁布了起义军的五条军纪,在军纪的第二条就是“别男行女行”,随即设立女营,这就是历史上关于太平天国女兵的最早记载。其实早在洪秀全等人宣传拜

  • 大清最后的国舅爷,活到2007年,去世前喃喃自语:我姐姐是冤枉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大清最后的舅爷,清朝最后一位舅爷活了多少岁,清朝最后一位舅爷是谁

    他就在这样的日子里渐渐的长大,长大自然就要娶后妃,于是在操办下,溥仪有了一后一妃。皇后就是当时只有十六岁的婉容,婉容的父亲祖上都是满洲的贵族。她从小接受了很好的教育,而她的容貌又很是美丽。1922年,她以多才和美貌在京城贵族中闻名遐迩,也就是这一年,她成为了皇后。婉容的家里还有一个弟弟叫郭布罗·润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