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无论是在隋朝还是唐朝,李靖的仕途,并不能算是太顺畅。且不说李靖年近五十,才只是一小官,甚至后来大唐的开国皇帝李渊,就至少滋生过三次对李靖的杀心,不可不谓是险象环生,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家道中落的贵族
李靖字药师,属今陕西三原人,自幼通晓书史,身材高大挺拔,相貌也是非常俊秀,难怪能成为《虬髯客传》中“风尘三侠”其一。李氏家族在北周隋朝时期,属关陇集团的中上层阶级,李靖的祖父和父亲都官至刺史、太守,至于他的亲舅舅、平陈元勋之一的韩擒虎,知名度更不必多说。李靖年轻时,不光是舅舅韩擒虎认为此子军事造诣很高,而且就凭他展现出的非凡风度,连杨素、牛弘这些名臣们,都认为他是王佐之才!
在十六岁时,官僚子弟出身的李靖,已任长安县功曹一职,虽然只有从九品,不过按说李靖得朝廷要员们如此青睐,仕途本应是一帆风顺。可惜三十年后,四十七岁已算是步入“晚途”的李靖,却仍然仅是马邑郡一边地的郡丞,只有从五品,这期望和实际的落差未免有点大了!
原因很简单,过去十多年间,李靖受了家族的连累,因而仕途遭遇重大打击。
隋文帝仁寿元年(601),代州总管韩洪、永康公李药王、蔚州刺史刘隆等人奉命抵御突厥来犯。行至恒安时,突然遇敌,由于寡不敌众,这批隋军受到重创,韩洪不得不假装投降,再带着残部突围而出,此战隋军伤亡大半,尸首遍野。因战败之责,韩洪和李药王官爵被削,贬为平民,刘隆甚至被处死。其中,韩洪是李靖的小舅舅,李药王是李靖的亲哥哥。
隋炀帝大业九年(613),杨玄感起兵作乱,叛军大将韩世谔每战先登,冲锋陷阵,等到被俘虏后,此人又灌醉守卫,不知所踪。这位神人韩世谔不是别人,正是韩擒虎之子,也就是李靖的表兄弟。
如此种种,不是他李靖不求上进,实在是家族亲人们搞事情啊!
且在杨玄感之乱被平息后,炀帝龙颜大怒,不少参与叛乱的家族都被判连坐之罪,李靖能不被杀,都已是不幸中的万幸了,日子当然也不会好过到哪去,只能一步一个脚印,从县令慢慢做到了郡丞。不难理解,在李靖的内心深处,对隋炀帝杨广的不杀之恩,还是存着一份感激。
大兴城的守护者
隋末天下大乱,皇帝退避江都,不思进取,正是群雄豪杰并起之时。直觉敏锐的李靖,也察觉到了自己上级的上级——晋阳留守李渊在太原招兵买马、心怀不轨。李靖毅然做出了一个决定:前往江都,向炀帝告发李渊的阴谋!为了不让李渊生疑,李靖让人把自己捆绑起来,假托自己有罪,需要被送到江都去。
然而,由于民变四起,道路受阻,李靖抵达关中地区时,发现到江都的通道已行不通了,就算能够抵达,也于事无补。李靖知道,李渊在晋阳起兵后,一定会来攻打大兴城。一心护卫大隋朝的李靖,又做了个决定:留在长安辅佐守将,准备抵御李渊进犯!
值得留意的是关陇集团之动向。
大业九年时,杨玄感仍在围攻洛阳时,时任长安留守的隋将卫文昇就出力尤多,亲率兵马出关,还挖掘了杨玄感之父杨素的坟墓,烧其骸骨夷平坟茔,以示决心。等到杨玄感准备入关袭取长安时,卫文昇又同叛军进行了一番苦战,撑到援军到来,得以发动总攻,平定乱军。
在关中动荡、李渊南下之际,守卫长安的最主要负责人,还是这位亦出自关陇集团的硬骨头——卫文昇。在他身边还有左翊卫将军阴世师、京兆郡丞骨仪、崔毗伽、李仁政等关陇集团人物,加上随后来到的李靖,一起成为守护长安的中流砥柱。
得知李渊晋阳起兵、兵锋直至长安后,卫文昇等人为防里应外合,发起对李渊亲族人员们的追捕。最先倒霉的,便是被隋朝官吏抓捕起来后,送到长安的李渊第五子李智云。其次,李渊的堂兄弟李孝基、李神福、堂侄李道宗、女婿窦诞、赵慈景等人也统统被羁押入狱。
大业十三年(617)冬十月,李渊抵达长安城下,面对二十万大军威慑,卫文昇等拒不投降,李渊只得向城池发起进攻!不过由于卫文昇年老,实际事务都交给了阴世师、骨仪、李靖来掌管。
城内的人们除了奋力抵抗以外,还做了一些表面上扬眉吐气,实际上并无裨益的“快事”。
第一,找到李渊的祖坟,悉数挖开,然后怎么解气怎么来!
先是,隋主以枭灭作逆,掘其坟垄而洿其室,阴世师、骨仪等遂以为恒准,乃令京兆郡访帝之五庙茔域所在并发掘焉。
第二,赶紧把先前抓起来的那些李渊亲族们全部杀了!
虽然由于有人劝谏,阴世师等人没有杀尽,但李渊的小儿子李智云还是被杀了,年纪只有十四岁。就这样,李智云不幸成了为大唐开国事业而牺牲的第一位李氏宗亲(逃出阴世师毒手的李孝基是第二位,后来死在刘武周刀下)。
这些举措,和当年卫文昇对待杨玄感如出一辙,虽然没用,但足够解气,这就是留守长安的关陇集团精英们的决心!那么,李靖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呢?虽然多数史料没有提及,但《大唐新语》中却留有一条关于此事的记载。
高祖以唐公举义于太原,李靖与卫文昇为隋守长安,乃收皇族害之。
可见李靖这个铁杆隋朝忠臣,当时是出了大力,去加害李渊亲人们的。后来李渊的一系列行为,也能佐证这点。
攻克长安后,祖坟被掘、痛失爱子的李渊擦去眼泪,把怒火发泄了在那批长安守臣身上。阴世师、骨仪、李靖、崔毗伽、李仁政等人,全数被抓起来(卫文昇老死故得善终),由李世民负责监斩,在朱雀大街上就地施刑!
阴世师、骨仪已死,轮到李靖时,李靖突然起身,一番话触动了李渊的心弦:“唐公现在平定关中,只为报仇,杀就杀吧。你起义兵本该是为天下除暴,如果想成就大事,却还要因为私怨杀义士吗!”
“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
或许李渊自觉理亏,另有一些记载,加上李世民也坚决为李靖求情,所以李渊赦免了李靖的死罪。
李靖就此完成了从隋朝死忠到李渊臣属的转换,应该如何看待李靖的抉择?
关陇集团的不同道路
且不说李仲文、史万宝等直接支持李渊的关陇集团代表,其实,像李靖这样先坚决抵抗李渊、誓死维护杨隋秩序,但在长安尘埃落定以后,便转入到李渊帐下的关陇集团成员,也并不少。
比如萧瑀、窦琎这些和隋朝有姻亲的地方官僚,本来并没有积极响应李渊,但直到长安宣告易主后,他们只好和胜利者合作。
还有镇守河东蒲州城的屈突通,本来更是誓死效忠隋朝,但在长安失守、士气衰落的情况下,也不得不投降李渊,最后也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虽然李靖家族在隋朝中后期遭遇了巨大打击,权势一落千丈,但李靖仍要坚决抵抗李渊,为隋朝效力,也绝不能只用感激隋帝一点来解释,其实还是出于保全关陇集团家族的集体利益,抱紧隋朝这条大腿。如果说年轻时的李靖被家族牵累,那么现在的他,则要挑起家族的大梁。既然隋朝不得人心、国都被攻陷,灭亡也为期不远了,那么李靖和屈突通们也没必要拉着家族继续卖命了。攻克长安后,本身出于关陇集团的李渊以招抚为主,关陇集团的利益并没有受到大的损害,而且毫无疑问李靖、屈突通都对杨隋尽心尽责了,本不必苛责。
也有一些真正做到誓死效忠隋朝的关陇集团人物,比如镇守潼关的隋军守将刘纲,虽然他和李渊私交甚笃,但始终不肯投降李渊,最终被唐将王长谐击斩。虽然大多数人为了维护关陇集团整体利益,而转投李渊,但刘纲却是把命抵给了对隋朝的忠诚,不能不令人敬佩。
蒙恩赐绢二百匹,米三百石。第五子仁凯授左千牛,在京赐宅一区,地十顷。
李渊对这位尽忠而死的老朋友,也给予了相当厚遇,不仅厚葬刘纲,而且赐其子高官厚禄。
李靖背后的那双眼睛
虽然李靖死罪已免,但每当想到爱子李智云遇难,李渊免不了意难平。但李靖为人谨慎,李渊又不好出尔反尔,为此李渊三番两次寻找机会,欲除之而后快。
大唐建国后不久,李靖被任为岐州刺史。某些有心人揣摩圣意,不知道编了什么故事,诬告李靖谋反。李渊当即派了个御史前往审察,特意叮嘱他:“李靖造反一旦落实,你就看着办吧。”这意思很明显,让御史自己杀了李靖。幸好这位没有留名的御史认为李靖是个良臣,设计为李靖洗清冤枉,化解了此劫。
但李渊并没有就此停止找李靖的麻烦,武德二年(619),李靖被派往南方,负责攻略占据华中地区的军阀萧铣,由于萧铣死守险地,唐军迟迟不能行进。李渊眼瞅进展不太顺利,认为李靖是在故意贻误军机,新仇旧怨交加,一怒之下,密令峡州刺史许绍处死李靖!许绍的脑子就清醒多了,认为李靖人才难得,赶紧为李靖请命。毕竟许绍是李渊的老同学,还是信得过的,李靖再度逃过一劫。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随着时间推移,李靖在对付萧铣时屡建战功。李渊对这份成绩单也特别高兴,总算开始真正信任李靖,认为他是真心为大唐效力了。李渊不由洋洋得意地对大臣们说:“我听说用有功之臣,不如用有过之人,李靖果然就是这样啊。”还下了一道诏书给李靖:“爱卿功劳之大,我都看在眼里了,以前的事,我早就忘了!”
忘了你还提这茬,我都不信,李靖会信吗?政治作秀罢了。
但不管怎么样,从此以后,李渊对李靖确实是全权委托。其后李靖不但平定了南方的萧铣,而且伴随着他平定辅公祏,也标志唐朝基本完成了统一大业。贞观年间,李靖又平定东突厥、攻灭吐谷浑。这位关陇集团中的佼佼者,就此坐稳了大唐第一名将的交椅。
感谢阅读,欢迎继续关注!
本文作者:天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