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多国出现了倗形字,其意义并不一定相同,本文按当今专家说法,把相关字仍然记作倗。晋国倗形字是庄字原形,在春秋早期已略有演变(一种下边是双土,另一种下边出头了,后者才是更早形状。倗季之倗上边无点)。宋庄公之孙的庄字,可看作是演变为莊的初形。楚国文字演变稍后,在楚庄王时期用的是下边出头的庄(倗),此后采用戕或臧形字,它是同音通假的写法。汉代又回归带土字的原型,莊、壯相通,与嚴(严)义近。
在古籍传抄过程中,对傰、䣙没有改写。庄倗的左边不是亻而是广(有写作近似宝盖头或勹形的);朋友的倗,左边也不是亻,左上有叉代表手;东汉《说文解字》对篆书倗字的注释是“輔也。从人朋聲,讀若陪位。步崩切。”它是亻加“易”字形,这个鸟形倗与晋国倗形字无关,它应与交换或凤鸟有关,或应释作鹏,指朋党之朋。“鹏”字与凤、风、傰还真有关联,其人口融入了楚国。
一、形形色色的倗形字
下图第一列文字是笔者作的分类,右边是部分倗形字或相关字。图旁或框下黑色字是专家释文,红字是笔者注释。
图一:倗形字及演变
结合上图可知倗字演变的基本脉络:贝币→脖子上挂着贝币的人→倗形字代表有钱人(演变出朋友等专用词)→有玉有土地的人(代表高贵庄严威武,有高大雄壮的围墙)→钱庄、庄主、村庄。与贝币有关的还有不少字,仔细追寻都能找到演变线索。
明朝时云南仍然流通贝币,以一贝为庄,四庄为手,四手为苗,五苗为索。庄是量词,与贝币有关。今天仍在使用的成语桩桩往事,桩也是量词,不过这个桩与筑墙成庄有关。今天简化字使用的庄,原形见上图"朋与倗庄"第二行第一字,其中的土字在陶文中多见,这个组合可看作三个土字,代表有很多土地的人。这类庄字原型,在汉代帛书及竹简中,仍存有演变痕迹。
笔者之所以肯定山西晋墓中的倗伯是庄伯,是找到了一段金文对应一句典籍,印证这个倗形字就是庄。晋墓中“倗”即庄的文字考证依据,要等正式发文时再公开,顺带着还可以更正淅川楚墓中的多个误释字。
二、庄字的演变
庄字的形成有两条路线:最早还是与贝币有关,甲骨文中就是这个形态,之后是将贝币换成了双土或双王(实为双玉,王与玉通假);大概两周之际兴起筑墙成庄,就以筑墙工具代表庄,春秋中期宋国的庄字就是如此,它是莊字的初形。
图二:莊字含义及关联
少数民族风雨桥及井市,代表了人类早期交际与交易的场所,很多字的演变与此相关。《六书通》收录的不同藏字,包含了很多类别的含义。
楚国在春秋早期使用的庄字与晋国相同,后来采用臧或戕形字。楚国春秋晚期与战国早期的庄字是混合型,既有土又有筑墙工具(爿旁),还有兵器(戈),这个庄表达的是庄严威武富有。在不同时期根据表达的意思,有去掉土的,有去掉戈的,还有把土换成心的。《谥法》中庄字含义,是仅次于文、武二字的,所以表达的意思很多。
图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庄字演变
晋国墓铭文中的庄(倗)字略有不同,在曲沃曲村、翼城大河口、绛县横北大墓中都出现过倗伯青铜器。两种不同字形的倗或倗伯,分别代表史书中的庄伯与晋武公,由此可知武公任晋侯前也称作庄伯(即铭文中的倗伯称)。倗季就是史书中的韩万,这个倗字与前二人也有区别。
绛县横北除了毕姬夫妇墓有初期考古简报,没有公布其它大墓的考古报告(撰此文时,2019年横北M2158墓报告未发表),仅见谢尧亭博士论文中的统计性材料,以及考古界的宣传和若干论文。横北有十多座墓发现了倗伯青铜器,笔者可以根据倗字字形区分哪是庄伯哪是武公青铜器。
三、汉朝人不认识倗形字
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是最早出现倗字的书籍,且收录的只是篆书倗,也是鸟形倗,应释为朋或鹏,它与倗形庄和筑墙莊都不相同。笔者在《杂谈八:汉朝人误读了韩凭故事的主人公》,谈到不同作品中,男主人公有韩凭、韩冯、韩朋几种记载,夺韩凭之妻的有宋康王晋康王两种,故事地点也有河南山东之说。
为什么故事出处及韩凭之名有多种说法?这是因为原始材料出自战国时期,详细信息在汉朝已经缺失,甚至不认识男主人名字的那个倗形字。笔者在研究晋国墓时,收集了大量倗形字,发现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中,部分抄手对倗形字也只是照原形抄写,对照《战国策》、《史记》将会发现,仅公仲韩某之名就有多个。晋无康王,这个主人公应该是战国时期的策士韩某,与张仪、陈轸同一时期,能与凭字相混的这个人名在史籍注解中出现过,事迹年代都吻合,字形也符合演变规律,《战国纵横家书》也有写对的。韩凭原名不是凭,也不是冯、倗、淜、朋、侈。此人名字暂保留,由此可知原形倗演化出了不少字。
此外,人们在整理西晋汲冢竹书《穆天子传》中,䣙伯之"䣙"应该也是按字形写出的,并没有弄清它演变成了什么字。
《战国纵横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