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武王不想伐纣?你看他封了黄飞虎什么官,两个字说明一切

武王不想伐纣?你看他封了黄飞虎什么官,两个字说明一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390 更新时间:2023/12/9 22:22:48

文/王事情

第67回,时当纣王35年三月初三日,姜子牙在西岐上出师表,中心思想就一句话,奏请武王伐纣。姬发接表,先是指出了纣王的无道确是事实,接下来的反应却是匪夷所思。

他直接搬出了文王去世时的遗言,切不可以臣伐君。按,第29回,文王临终前确实首先说过,“纵天子不德,亦不得造次妄为,以成臣弑君之名”;又说,“商虽无道,吾乃臣子,必当恪守其职,毋得僭越,遗讥后世”。这两句话很好懂,都是说,身为臣子的,不可行篡逆之事,去打君王。

武王搬出父亲这番言语,自然是表明自己遵从的决心。他若不听先王遗愿,乃是不孝;以臣伐君,乃是不忠。一个人若是不忠不孝,大义上就站不住脚,不但对姬家是灭顶之灾,更使新生的西周政权也成了伪政权。所以他故作天真地说:孤与相父共守臣节,以俟纣王改过迁善,不亦善乎?

这句话当然其扯无比,我们听听就行了。姬家如果真的守臣节,姬昌就不会请来姜子牙治国理政了,也不会去讨伐崇侯虎了,打狗还得看主人面呢,何况姬家和崇家都是商朝养的狗。截止第67回,西岐已经与商朝之师掐了36场,姬家如果真的守臣节,那也别打了,直接自缚双手,上朝歌请罪就好了。姬家如果真的守臣节,就不会越打越强,从10万人打成60万,直接将部队就地解散多好。

最后,姬发如果真的想守臣节,完全不用现在才说出来啊!在此之前他就可以做很多事。书中有言,“西岐城众将,打点东征,一应钱粮,俱各停当,只等子牙出师表”。里面有八个字,打点东征、一应钱粮,看着简单,做起来其实千头万绪,牵扯了西岐这台庞大战争机器的方方面面,不是一天两天、甚至十天八天能做完的。西岐马上要打的,可是一场灭国级战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提前半年到一年做谋划、做准备,是完全应该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无论何时何地,武王都可以按下暂停甚至停止键,阻止这一切。他既然不曾按,那便代表他不想停。

何况,商亡、周兴乃是天意。世上有什么能大过天意?而且这个天意有上至女娲、元始,下至姜子牙等人的背书,十绝阵、黄河阵上发生的事也无数次证明了这一点。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这道理三岁小孩子都懂!

所以,武王不是不想伐纣。他只是借此庄重场合,要做一些事罢了。不用怀疑,军国要事大过天,头天晚上他一定已经和亚父推演过一切程序和问答了。当武王在朝堂上把这个问题抛给姜子牙,其潜台词便是希望在那个隆重无比的日子里,当着群臣的面,让姜子牙替他扫除“先王遗言”的障碍,确定伐纣的正义性!

事实上,武王的志向早在第34回就表明得一清二楚了。

这一回中,黄飞虎反了朝歌,杀出五关,径投西岐,在相府与姜子牙相见已毕。姜子牙入宫见驾,武王说的话很有意思。如果武王真的守臣节,自该为天子拿住反贼黄飞虎,送回朝歌斩首。可是他听说武成王弃纣来投后,竟只说了一个字:

请。

黄飞虎进殿相见,表示要效驽骀之力。

武王:昔黄将军在商,官居何位?

姜:官拜镇国武成王。

武王:孤西岐只改一字罢,便封开国武成王。

随即下旨与黄飞虎造王府,又将其家人、义弟、家将等共计3000人尽数接纳,各各官居旧职。

注意,这里武王给黄飞虎封的官职为:开国武成王。开国的意思不需多讲,就是建立新的国家。可是,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国无二君,家无二尊。西伯侯称王,实际上是使天下出现了两个国家、两个君王。只此一个举动,已是公然反叛了。所以,通过黄飞虎的官职,武王的心迹已经完全透露。

而文王虽看心谆谆告诫武王不可以臣伐君,但是,这恐怕仍然只是屈从于道义而非内心真实想法。通常我们认为姬昌生前并未称王,而是西伯侯,但其实在原著中他确实称王了,第23回为造灵台出告示张挂,起首便是“西伯文王示谕军民人等知悉”。麾下重臣散宜生等,对他的称呼也是“大王”。

文王夜梦飞熊之兆,散宜生直接以商高宗梦傅说比拟之,这个比拟其实也不妥,但也正证明西岐君臣绝不甘心顺服成汤之心。书中第1回说商朝开国君王成汤得伊尹,遣使往聘之,而不敢用,进之于天子。夏无道,信谗逐贤,而不能用,才归之于汤。文王得姜子牙,连这个必要的作秀程序都省了。

文王逝后,姬发即位,自立为武王。这个称号也并非后来的谥号,而是生前称王。比如商朝的上大夫姚中就说,姬发自立为武王,其志不小,意在谋叛。力劝纣王兴师问罪,以正国法。可是纣王面对这个可能会颠覆殷家统治基石的新生政权,竟然不曾给予哪怕一丝的尊重和重视

待续

更多文章

  • 梅山第一妖袁洪与纣王有杀父之仇,为何心甘情愿助纣灭周?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梅山七怪袁洪的真实身份,袁洪照片,袁洪和孔宣谁厉害

    文/王事情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袁洪是北海诸侯、大妖袁福通之子。袁福通在纣王7年~21年首义反商,是最先反抗商帝国残暴统治的诸侯,独擎大旗十五年,终被闻太师扫平。后文再不见袁福通之名,想来多半已经被杀。无论如何,袁福通之举都堪称“威武雄壮、虽败犹荣”。可是仅仅13年过去,纣王末年,当西周大军兵临孟津之时,

  • 管知管行,还原一个务实鲜活的管仲 - 《中国文化与品牌之道 – 义利俱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司马迁怀着赞叹之情为管仲列传,发乎心,感于言:“管仲既任政齐相,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管仲的务实,源于务本。只有为民计,为国计,才能实现为天下计。管仲的

  • 距今2000多年!邢台广宗发现一战国陶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近日,记者从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文保部门获悉,文保人员日前对当地文物普查时发现一战国陶制食器陶豆,保存较为完整,距今已有2000多年。该陶豆为浅盘、浅钵形,高22厘米,口径19厘米,素面无纹饰,颜色呈灰色。陶豆形似高足盘,或有盖,用于盛食物,此类器具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盛于商

  • 张郃死后,魏国后期还有5大猛将,一个堪比赵云,一个不输魏延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var1]曹魏猛将一说起曹魏猛将,众人的第一反应便是典韦、许褚。诚然,这两人确实算得上是天下间最为顶级的高手,但是到了诸葛亮北伐时期,这些猛将大多已经故去了,当时曹魏最出名的猛将当属张郃了!在曹操时期,张郃虽然实力不错,但名声一直不是非常大,这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张郃运气比较差,老是

  • 秦国军功赐田,不担心将来土地不够分吗?1976年考古才知商鞅机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前409年,魏国吴起伐秦,秦国丢失河西的临晋与元里,次年又败退洛水,尽失河西。战国时期的秦国内耗严重,逐渐沦为其他诸侯国眼中落后的“西陲弱邦”。公元前359年,决心改革图强的秦孝公下令广纳贤能,无论是秦国人还是他国人,只要能让秦国强大就能拜官分地。出身卫国公族的公孙鞅自年少起便喜好刑名之学,由于

  • 东进还是西进:战国早期魏国战略浅析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魏国的第一任国君魏文侯励精图治,重用人才,魏国渐渐强盛,不再满足于三晋领袖的身份,而是拥有了称霸中原的野心。但是在东进还是西进的战略决策上,魏国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渐渐丧失了称霸的优势,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一、富国强兵之法魏国在战国前期之所以能拥有先发优势,除了从晋国继承的丰厚遗产之外,还离不开两位大

  • 妲己生前所做最后一件事,证明她不但爱着纣王,而且很爱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妲己是怎么被纣王亲死的,纣王和妲己吻戏王丽坤,莲花童子妲己和纣王

    (一)在上至神仙下至妖怪的通力合作之下,近乎强行般地掐断了成汤的气数:女娲娘娘的金口玉言;三教第一高手鸿钧老祖明显袒护阐教;元始天尊、老子及西方几位大佬的公然助周;妲己煽风点火,纣王偏听偏信,剜心取胆、炮烙虿盆,剖腹验髓,每一桩都堪称缺德阴损、不作不死,最终成功的断送了自己的气运。轩辕坟三妖,即千年

  • 江东胆寒之战:孙权十二虎臣一死一伤(吴国战力最强的四将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var1]这十二人分别是:程普、黄盖、韩当(孙坚的老部下)、蒋钦、周泰、陈武、董袭(追随孙策起兵的核心将领)、凌统、徐盛、潘璋(孙权一手提拔)、甘宁、丁奉。徐盛、董袭前面已经介绍过,详见:徐盛:三国江东有一名将,名气不及周瑜吕蒙,却两次陆战击败魏军,获得了和张辽同样的顶级封号!董袭:可以媲美邓世昌

  • 《三国争霸》渤海小吏电子书版PDF、epub、mobi、azw3下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惯 注 工 忠 耗 : 比东东 或取。 14场大战,376个问题,串联起东汉末年与三国的历史,破案式写法,抽丝剥茧寻找三国真相。130多幅地图从地理的角度搞清楚历史的真相。本书通过描写14场战争和阴谋类政变,掰开揉碎了讲述三国这段最有故事性、最有热度的波诡云谲的历史,其中宏大战争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 赵国的一位大臣,陷害两位战国名将,最终导致赵国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一首先,在战国中后期,廉颇、李牧和王翦、白起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对于赵国来说,只要廉颇和李牧在的话,完全可以抵御秦国大军的进攻。不过,因为郭开这位大臣的陷害,赵国失去廉颇和李牧这两位名将。具体来说,根据《战国策》、《左传》等史料的记载,郭开,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郭开历仕赵悼襄王、